[週刊王CTWANT] 之前被傳出早已結婚又離婚,李佳穎一臉無奈說:「是有心人士亂講話。」坦言跟前任男友就是因為對婚姻沒有共同想法才分開。 她從不否認自己想婚,還自嘲:「從以前就希望40歲前結婚,我也沒想到現在40歲了,竟然還沒結婚,之後不敢隨意立下誓言了。」李佳穎日前2月14日滿40歲生… 惡性腫瘤持續佔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人人可說「聞癌色變」! 癌症彷彿一羣訓練有素的跳傘兵,憑空從天而降,打亂對未來的所有規劃,在眾人措手不及中,已經攻掠一座又一座城池。
答:林醫師:過去因為治療工具很少,對於攝護腺癌轉移,只有荷爾蒙療法,但荷爾蒙治療早或晚開始,對病人的存活率並沒有差別,因此我們認為病人若有轉移就不適合做局部治療,包括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如果要做放射線治療,也是輔助性質,為了控制局部症狀。 如今,能有效治療攝護腺癌全身轉移的藥物,已超過五種以上,合併使用,能讓病人存活超過五年,所以,現在考慮的點是,該用哪一種治療或合併什麼治療,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局部治療也是選項之一。 局部治療可以移除最大的病竈,也就是攝護腺,轉移出去的病竈或可使用放射線治療加上其他治療,根據病人的狀況,因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只是整體治療的一部份。 所以,對於已轉移的病人,如果局部症狀比較嚴重,轉移的病竈在比較有效的控制下,病人若有意願,可以考慮用手術或放射線治療來控制局部症狀。 答:林醫師:十多年前美國醫界盛行”不應該用PSA篩檢攝護腺癌”的聲浪,儘管泌尿科醫學界並不同意。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泌尿道結石只能「體外震波」? 泌尿科醫師:有選擇
跟前面幾種不太一樣,前面四種都是長在腎臟實質部分,然而腎臟的另一個部分,也就是尿液途經的路線,這裡可能會產生此癌。 若是囊腫太大引起相應症狀,例如疼痛或是壓迫到周圍的組織跟器官,就要考慮是否手術切除,然而大部分都非常小,並不需要特別在意與擔心。 腎囊腫只要定期追蹤即可,不用切除,只有少部分透過超音波懷疑可能是惡性才需要動手術。
- 王彩樺昨(21日)突然在粉專貼出帶愛女到臺大醫院動手術的照片…
- 當確認是泌尿系統腫瘤後,經由一系列的檢查之後判斷腫瘤的臨牀分期,再經由泌尿系統腫瘤治療團隊共同決定出對病人最有幫助的治療計畫。
- 本院目前採用”史都德人工新膀胱”與”曼因茲二型人工膀胱”兩種新方式來取代傳統的導水管方式。
- 臺大醫院泌尿科於1993年升格為臺大醫院泌尿部,下設四個次專科,即一般泌尿科,尿路結石科、小兒泌尿科及生殖泌尿科。
- 譬如說,在膀胱裡面長了一顆腫瘤,醫師可能在做完手術的切片之後,發現原來不同於一般所認知的表淺性膀胱癌或是侵襲性膀胱癌,而是一個淋巴癌;又或者是腎臟上面長了一顆腫瘤,進行切除之後,發現它不是所謂的腎細胞癌,而是淋巴癌。
- 放射診斷科醫師應用超音波、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影像工具來診斷泌尿系統腫瘤。
診斷為轉移性攝護腺癌時,使用傳統去勢療法通常效果可以維持蠻長時間,此為去勢療法敏感性階段。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2025 但是總有一天會產生抗藥性,這時就是進入所謂的去勢療法抗性階段。 這個階段過去沒有方法治療,但近十幾年來藥物治療已有新的進展。 我先回顧一下藥物治療史,約從2004年第一個對病人存活期延長有幫助的就是歐洲紫杉醇,這個藥奠定了去勢療法一段時間後,產生抗性時,使用化學治療的角色,多年後纔有其它的藥物誕生。 第二個化療藥是去癌達 ,為新一代紫杉醇類藥物,2010年研究報告指出,於歐洲紫杉醇治療無效後,此藥對病人存活期延長亦有助益。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診斷
當醫師懷疑病人有泌尿系統腫瘤的時候,會安排超音波的檢查。 包含針對腎臟、輸尿管、膀胱、陰囊、睪丸、腎護腺的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初步判斷腫瘤腫瘤大小、腫瘤位置有無腎水腫等等。 進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時,可同時在超音波指引下進行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是目前診斷攝護腺癌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這部份因為健保尚未開放給付,目前做法是讓病人與腫瘤內科醫師溝通,然後同意自付再來進行。 答:黃醫師:被證實有療效的第一個就是化療(歐洲紫杉醇),另一個是阿比特龍,目前沒有兩個藥物直接比較療效的研究,我們認為或許差不多,所以考慮的是副作用與費用。 副作用部份,我想病人比較在意的是化療,常見的可能有掉髮,骨髓抑制,血球下降,那甚至會有發燒感染問題。 化療(歐洲紫杉醇)標準為六個療程即結束,阿比特龍治療則是持續使用至無效為止,因此費用也較高。 2015年開始,醫界討論重點是上述這些藥物可否提早於去勢療法敏感性階段(即傳統去勢療法仍有效的時候)使用? 目前我們挑選的病人對象是對去勢療法具敏感性,但存在比較高的風險,定義是轉移病竈有四個(含)以上的骨轉移,其中至少有一個骨轉移病竈在脊椎骨,或是骨盆骨以外;或是有臟器轉移,例如肺或肝臟轉移。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免疫療法除腫瘤 膀胱癌患者新選擇
因為攝護腺癌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性荷爾蒙的刺激,男性荷爾蒙最主要的製造地點是睪丸。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2025 有兩種方法處理,一是不可逆方式,就是切除破壞,第二種方式比較人道,是可逆的,也就是使用藥物來達到去勢目的,如果需要讓荷爾蒙再生時,是有可能恢復的。 過去藥物比較缺乏,自然是以手術為主,但現在有更好的藥物了。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臺灣新生報
醫學界至今對這種癌症的成因仍不太瞭解,在香港以至全球屬罕見,但相信吸煙及長期接觸化學物品均會增加患病風險。 吳子翔強調,不管採取何種手術方式,最重要的還是民眾一定養成多喝水、不憋尿、注意飲食,口味不宜太重(依不同類型的結石調整飲食)、規律運動等良好的生活習慣,而有結石病史的患者更須定期回診追蹤,俾即早發現儘早治療,以遠離泌尿道結石帶來的病痛與困擾。 2006年8月正式升任臺大醫學院泌尿科主任暨臺大醫院泌尿部主任。 於1974年畢業於臺灣大學醫學院,1990~1994年於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費城賓州大學深造,2004年升任臺大教授。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民眾/病友園地
輸尿管腫瘤是上皮細胞癌的一種,隨著年紀越高發生機率越大,洗腎患者也是高風險族羣。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第三期臨牀試驗結果顯示,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線使用Anti-PD1免疫療法治療,追蹤二年疾病控制率近5成,整體存活率為27%,平均存活期延長10.3個月,相較化療的整體存活率及藥物反應率近2倍,是目前治療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新選擇。 臺灣泌尿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江博暉表示,根據統計,臺灣的膀胱癌發生率是每十萬人口有6.9人,而上泌尿道尿路上皮癌(包括腎盂、輸尿管等部位)的發生率每十萬人口有2.7人。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第一屆 (任期:2014-01-23至2017-01-
手術後依腫瘤侵犯程度及惡性度,可能需接受輔助性放射線治療或是化學治療。 泌尿道系統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等部位,若癌細胞出現於腎盂或輸尿管等2處時,就稱為是「上泌尿道上皮癌」,亦可細分為腎盂癌、輸尿管癌兩類。 黃建榮醫師表示,上泌尿道上皮癌在臺灣並不少見,患者大多為年長者,以女性多於男性,且以無痛性血尿為典型症狀,亦可能伴隨有腰部痠痛、排尿疼痛等不適症狀。 答:林醫師:對於轉移性攝護腺癌,例如寡轉移性攝護腺癌,一般認定是隻有骨頭轉移,沒有其它內臟轉移,且骨頭轉移病竈少於四處,如此,我們就會針對原發病竈攝護腺與轉移病竈,檢視是否能做更多的局部治療,以達到根治的可能。 另外,轉移處很多的時候,全身性治療,例如前述提到的傳統荷爾蒙治療,現在的觀念是,在荷爾蒙有療效時,就合併使用化學治療,或是新的荷爾蒙治療,如此,讓荷爾蒙壓制腫瘤細胞的時間大幅延長。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治療成果
然而對於某些選擇性的病人(如較小的腫瘤體積,腎功能嚴重異常…等)腎臟保留的部份腎臟切除手術,可以減緩腎衰竭的發生,減輕對於透析治療的依賴,進而改善生活品質。 這是一種經由口服或者靜脈注射的系統性療法(即摧毀全身的尿道癌細胞)。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2025 常用的藥物包括順鉑(cisplatin )、長春新鹼(vincristine)、以及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吳子翔醫師表示,民眾常聽到的結石處理方式是採用「體外震波碎石」,但依結石的大小、硬度不同,一次只能處理1-2顆,若結石過多,則必須分次處理,再加上每次碎石後的恢復期與間隔時間,整體療程可能長達數月,對於患者來說身體及心理的負擔不小。 陳淳副教授於1975年進入本科當住院醫師,1979年奉派到省立基隆醫院擔任泌尿科主任,1982年調回本科任主治醫師,1991年升任副教授。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細胞癌早期不容易發現 轉移後需要全身化療
所以,有時候,我們會考慮是否用放射線治療先抑制腫瘤,再降低荷爾蒙用量,以減少心臟的壓力。 或是,當病人在外院已接受治療,第一線荷爾蒙治療失敗,此時我們要啟動第二線荷爾蒙治療,或是開始化學治療,但可能傷及骨髓或神經系統,或腎臟功能受到影響,基於這些考慮,包括腎功能,年紀,用藥史等,我們會參考後再決定用藥次序。 所以,對於這種比較複雜的病人,會經過稱為多科整合治療程序,才能提供病人完整週全的治療計劃。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免疫治療泌尿上皮癌僅20%有效 提升成功率先做這個檢查
於放射治療期間主治醫師會視病人的副作用調整葯物或療程。 非常少數的病人會有放射治療的長期副作用,主要為放射線造成的泌尿道纖維化,直腸壁微血管增生或細胞病變,及性功能障礙等。 治療結束後有定期門診以持續衛教以降低長期副作用之機率或提早偵測後遺症之發生以給予適當的冶療照護。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血尿誤認泌尿道感染 竟是晚期尿路上皮癌
姚女士兒子感謝光田醫療團隊,讓他們很安心,細心治療高齡的媽媽抗癌康復。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顯示,膀胱癌好發於60歲以上,以男性居多,並為國人男性罹癌之第8名,約有5〜30%的表淺性癌會發展成侵犯性深層癌。 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於靜脈注射顯影劑,顯影劑經由腎臟濃縮,排經輸尿管、膀胱、尿道,以腹部系列X光攝影,可顯示腎臟的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的影像,偵測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腎臟變形程度。 另一方面,免疫治療也不是零副作用,這些抗體藥物常會引發自體免疫反應,造成皮膚炎,內分泌功能失調及肺肝腎腸的炎症反應,在接受治療的期間必須謹慎觀察身體反應,適時給予治療,賴逸萱表示,目前絕大多數的副作用,只要早期處理,都能夠得到控制。 今年4月開始,健保已經給付免疫檢查點PD-1、PD-L1抑制劑,用在符合資格的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典型何傑金氏淋巴瘤、泌尿上皮癌、復發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轉移性胃癌、晚期腎細胞癌及晚期肝癌病人身上。 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對早期攝護腺癌的診斷有很大幫助,若PSA出現不正常升高,病人接受切片檢查後,就可能診斷出早期攝護腺癌。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臺灣楓城泌尿學會
少數病人則會出現遠端轉移之症狀,其症狀依轉移的部位而定,如轉移至脊椎可能會引起背痛、手腳痠麻或無力等。 醫師檢查時會觸診腹部、鼠蹊、會陰、後腰敲診、以及針對攝護腺進行肛門指診。 對於某些骨頭轉移風險較高的泌尿系統腫瘤病人,或是需要接受腎臟切除的病人,這時候就會需要核醫科的醫師來進行全身骨骼掃描評估。 或是安排腎臟掃描評估病人腎功能狀況,在術前預測腎臟切除對於腎功能的影響。
泌尿系統腫瘤癌醫療團隊包含了泌尿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等。 另外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個案管理師、護理人員、放射師…等人員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泌尿上皮癌是一種泌尿道的上皮細胞癌症,臺灣每年死於泌尿上皮癌的人有700人左右,最常見的是膀胱癌,另外還有腎盂癌、輸尿管癌、尿道癌等。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2025 比較容易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身上,而症狀通常只有無痛性血尿,這個血尿有可能肉眼可以看見,但也有可能肉眼無法得見。 若是晚期患者,經姑息性治療5年存活率可能也只有3、4成。 故早期發現可以早期治療,效果較理想;若發現有無痛性血尿,腰痛或是摸到硬塊時,需儘早至醫院就診做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並可利用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導引進行切片檢查,以達到確定診斷的目的。 放射診斷科醫師在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及治療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有臺灣自己的研究中,都發現綠茶具有一定程度的癌症保護作用。 因為綠茶中含有兒茶素,而兒茶素中的茶多酚,可以抗氧化,進而保護細胞,抑制腫瘤的新生血管,只要腫瘤失去血管供應的養分來源,就會自己慢慢萎縮、死亡。 於1963年進入本科,1966年奉派至利比亞醫療服務,順道至英國倫敦大學進修,1969年回國,1983年升任副教授,從事泌尿系統之超音波研究,目前已廣泛應用於臨牀上,並於1991年繼主任職。 他於1950年到校,那一時期的前輩尚有張錦樂、林達尊、高義勇、吳建堂、周恆衡、彭明俊、胡寶珍、呂耀卿等諸醫師。
吸菸、服用不明藥物、止痛藥或含馬兜鈴酸中藥,加上其他致癌物質,化學工業污染,慢性腎衰竭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素。 通常而言,大多隻有一邊睪丸出現問題,先是進行手術切除,後續根據切除結果,決定是否需要化療與電療。 手術時在肚子上打幾個洞,器械伸入到最深的骨盆腔裡去做切除。 過去手術後容易有尿失禁與勃起功能障礙,這是因為要切除病竈時,亦即攝護腺,可能傷及旁邊神經與血管組織。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微創手術系統可以放大整個畫面十倍,同時又有3D立體空間視野,看起來非常清晰,我們使用小的器械伸進去,只做必要的切除,減少損傷正常組織的機會,好處就是創傷減少,且能把腫瘤切除乾淨,病人自然恢復快。 答:林醫師:臺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持續快速上升,根據國健署最新發佈的癌登報告,攝護腺癌年度新病例超過五千人,比前一年多約250人,比十年前多約2300人,更是二十年前的五倍以上,佔總癌症比率由2.5%翻倍為5%,排名從第七上升到第五位。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 泌尿上皮癌治療的最新進展
對於上泌尿道(腎盂、輸尿管)的泌尿上皮細胞癌,腎盂輸尿管及膀胱袖口切除手術是目前世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治療。 經腹腔或是後腹腔的腹腔鏡手術應用,大大縮減了傳統手術所造成的傷口範圍,明顯減緩病患術後的疼痛感,縮短手術後的恢復期間,早已成為目前手術治療的主流。 由靜脈內注射造影劑顯影出尿路系統,包括腎臟、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 常見之診斷應用範圍,包括尿道系統的先天性異常、尿路結石、泌尿系統的腫瘤、尿路系統傷害、尿路阻塞、大腸直腸及婦科腫瘤對尿路系統侵犯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