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造成本港癌症死因第一名的肺癌 全腦放射治療 (2017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資料)。 晚期肺癌併發腦轉移時,很多病人的身體狀況仍然十分良好,此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醫治腦轉移,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控制疾病的同時,相較於傳統全腦放射治療 ,可以避免照射海馬體 ,從而更能保存腦部認知功能。 在乳癌、肺癌、肝癌等胸腔或腹腔的癌症放射治療中 ,腫瘤會隨著病人的呼吸而移動,因此在制定治療計劃時會增加照射的範圍,以確保腫瘤在整個呼吸週期運動中都接受到足夠的輻射劑量。 可是這樣會同時增加腫瘤附近的正常組織或器官接受到高輻射劑量的範圍,因而增加出現副作用的機會。 呼吸調控技術的目的是減少胸腔和腹腔的腫瘤移位,從而減低因呼吸運動而產生的治療誤差,縮少治療的範圍及減少正常組織不必要的輻射劑量。
- 若病人位置在治療其間有所徧差,系統會顯示訊息,放射治療師便會按停治療,接著再重新對位及繼續治療。
- 加馬刀應用於腦部病竈的治療已經有相當多年的經驗,而一個好的加馬刀治療團隊,需要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與放射腫瘤科醫師共同合作,才能讓病患接受到最優質的治療與最完善的追蹤。
- 很多時候,病情會如何變化,其實並不是醫師或患者能決定的;至於家屬,也沒必要把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為那太沉重,也太辛苦。
-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腦轉移患者。
-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承蒙何善衡慈善基金會的慷慨支持,於本院放射治療中心引入先進的核磁影像導向放射治療系統 (Unity MR-Linac) 。
- 強度調控放射治療是指以電腦進行逆向計劃,把每一道輻射線分拆成多個小單位,進一步調節放射劑量分佈,最大程度上達成所輸入的劑量分佈要求,提供均勻分佈的劑量及減少正常組織的劑量。
大多數上皮癌只有中等程度的輻射敏感性,需要明顯更高的輻射劑量(60-70Gy)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 有些類型的癌症具有明顯的抗輻射性,也就是說,需要在臨牀治療中可能是不安全的、非常高的輻射劑量才能根治。 腦部轉移的症狀包括腦壓升高引發頭痛、惡心及嘔吐等;神經學症狀如肢體無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肢體抽筋、語言困難和性格變化等;亦有機會有腫瘤出血和腦癇發作等急性症狀。 因此,若不積極處理腦部轉移或控制欠佳,會大大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腦瘤放射線治療將進行每週五天,為期4~6周之照射療程;治療期間,放射腫瘤科醫師會每週評估病人狀況,進行療程安排。 腦部放射線治療是藉由遊離輻射線阻止腫瘤細胞的生長,進而控制治療腦部腫瘤,包含原發性腦部惡性腫瘤、易復發之良性腫瘤或轉移性腦瘤等。
全腦放射治療: 癌症預防
放射治療副作用的產生與治療部位、治療分次劑量、治療總劑量及治療所採用之技術有關,此外個人體質也與放射治療之副作用程度有相關。 急性副作用於治療開始九十天內發生,並在療程結束一兩個禮拜內達到高峯,原則上隨療程結束急性副作用會逐漸緩解。 而慢性副作用通常是不可逆的,且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變嚴重。 羅元禎醫師建議,需要全腦放射治療的患者,可以跟放射治療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避海馬迴全腦放射治療,以減少後續的記憶學習功能損傷;不過,若轉移病竈接近海馬迴,就不建議做避海馬迴放射治療。 如果病人會持續亂動,或不能得到理想的固定效果,IMRT的高劑量反而會是一種傷害。 因為病人的位置不準確,治療設計得再精準,也只會把原本射向腫瘤的射線,轉移到正常組織上,造成更大傷害。
這些個案都是要求輻射量盡量集中在腫瘤上,而非附近的器官。 例如鼻咽癌的腫瘤通常被眾多重要器官,如口水線、腦幹及視覺神經等,所包圍. 全腦放射治療2025 例如在A角度入去時,較接近腦幹的輻射線強度會下降,而在B角度時因較少重要器官而可以提升輻射強度。 而前列腺癌對輻射較不敏感,因而需要較高的劑量纔能有效殺滅密細胞,IMRT正正就可以達到這效果。 楊懷哲呼籲,健保可參照美、日、韓先進國家的治療條件來放寬給付標準,精準放射手術雖然治療費較高,卻能大幅減少未來的社會成本,例如前述老奶奶如果使用精準放射手術,也許生活行動就不會有太大改變,家人照顧負擔不會那麼沉重。 類似案例下,病患家屬或許不用辭去工作,政府的長照與社福資源也能不過度投入,總體而言,對社會整體反而是件好事。
全腦放射治療: 電療於治療癌症的主要應用
頭皮、耳朵、外耳道及後頸部可能會有皮膚發炎反應,一開始皮膚的顏色可能會微微發紅或呈現淺咖啡色,之後可能變得更紅或更黑。 另外若您同時服用標靶藥物(如艾瑞莎、得舒緩或妥服克) 或曬太陽,皮膚表面可能會出現較明顯的疹子。 神經學症狀:和腦轉移的部位相關,隨腫瘤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例如:肢體無力、走路不穩、視力模糊、肢體抽筋、意識狀態改變、性格變化(突然變得暴燥易怒或異常寡言)、記憶缺損、答非所問、無法表達自我意志等。 有的患者來做治療時,體力虛弱,氣若遊絲,預期效果也不好,但療程結束後腫瘤反應良好,體力改善迅速。 有的患者來做治療時,腫瘤不大,但治療後沒多久腫瘤出血,造成手腳行動不便。 前者代表癌細胞只見一片肺葉內,或同時擴散至鄰近的淋巴結;後者代表癌細胞擴散到肺部以外、胸腔其他範圍,以致身體其他部位。
當患者已經接受過全腦放射治療或是加馬刀治療,但又不幸復發時,手術也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 掉髮:在治療開始後 2-3 周發生,在早上起牀上會在枕頭上發現有多量頭髮,或在洗澡時有多量掉髮。 建議長髮病患在落髮現象出現前即先剪短頭髮以利整理,使用軟毛梳子以避免刺激頭皮,並避免用指甲抓,以減少刺激及不適。
全腦放射治療: 我們的資助者與合作夥伴
若過去無癌病史但影像檢查懷疑是轉移性腦癌,亦可藉手術去除腫瘤得以確診或改善神經症狀者。 全腦放射治療 全腦放射治療 過往市民或會認爲電療是一種治療癌症的傳統方法,但其實除了治癌藥物推陳出新,電療技術也隨著不同電機的發明和發展得以大大改進,為病人減少副作用和帶來更好的療效。 何男原本在磚瓦廠工作,98年因痰中帶血3-4個月,檢查發現二期肺腺癌並接受化療,隔了3年突然癲癇發作,開刀證實癌細胞轉移腦部,術後轉介到放射腫瘤科接受4週保護海馬迴的全腦放療。 3.落髮及頭皮刺激:由於放射治療會照射到頭皮,毛囊受損之後,頭髮會開始掉,而新頭髮也暫時的生長不出來,因此在照射後一週至兩周,病患會開始有落髮的狀況,持續到治療療程結束後一至三個月頭髮會再生長回來,只是不一定會跟原來的髮量或髮質完全相同。
全腦放射治療: 健康生活
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對超過6成的患者有效,亦能提高腫瘤縮少的機會,紓緩病徵,並提高無惡化存活率及控制腫瘤時間。 另外,它的副作用如疲累、出皮疹等則較化療少,但部分患者仍是有機會出現較嚴重反應,如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肺炎和肝炎等,不過整體而言,患者仍可維持理想的生活質素。 全腦放射治療 呼吸調控技術有效減少因為呼吸運動所引致的治療誤差,對於胸腔及腹腔的治療尤其重要。
全腦放射治療: 歲男子轉移性腦瘤 接受精準放射治療背後有洋蔥
經與該患者溝通,他認為如果能活下來更好,他最不想的是控制好腦腫瘤卻喪失記憶,沒有記憶的人生比沒命更糟糕,在家人的鼓勵下他接受避海馬迴的放射治療,想留下那些可貴的記憶。 本院加馬刀治療團隊是由神經外科、神經放射科與放射腫瘤科醫師共同合作,完整、專業且經驗豐富的治療團隊,從病例討論會到治療計畫及追蹤檢查,讓本院加馬刀治療中心之放射治療手術更精確及安全,讓病患受到優質的治療與完善的追蹤。 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在近幾年已成為放射腫瘤與神經外科在臨牀治療顱內腫瘤的熱門焦點。
全腦放射治療: 電療教室: 腦部電療 (一) 腦轉移應該用咩電療方法好?
此時醫生會配合其他治療方案,先縮小腫瘤,以提升手術可行性,或考慮透過其他方法治療。 加馬刀放射治療設備造價高達上億元,目前全臺有八家醫學中心配備舊型加馬刀,今年12月本院引進新型加馬刀治療機(Gamma Knife ® IconTM)。 相較於舊機種,新一代的加馬刀製作劑量計畫的電腦功能更加強大便利,結合了電腦斷層及先端的影像導引技術,可於治療中即時校正病竈與治療計畫的誤差,使得治療更精準、降低週遭組織的輻射傷害,提升病人的安全性。 此外,新型加馬刀增加了面罩固定式的選擇,提升病人治療時的舒適性,也因為併用術中即時影像導引及面罩固定的技術,突破了以往加馬刀無法執行分次治療的缺點,相對安全地可以治療體積較大的病竈。
全腦放射治療: 全腦放射治療易傷海馬迴 造成記憶力、學習力受影響
相反的,原發性的腦瘤則是指從腦部本身或腦部周圍的組織生長出來的惡性細胞。 癌症患者中有20-40%的人會發生腦部轉移,而且其中約3/4的患者有多發性的腦部轉移。 在臺灣,最常產生腦部轉移的癌症是肺癌、乳癌和腸胃道癌症,但其實幾乎任何的癌症最終都可能轉移到腦部。 醫療科技的日新月異,腦部轉移的發生率,並沒有因而減少,反而增加。 這是因為許多化療藥物以及標靶藥物的進展,讓病患存活的時間比以往更長,更多病人活得夠久到有機會到腦部轉移;另一方面,因為醫療檢驗儀器更加靈敏,使得更多病人早期被檢驗出腦部轉移。 和全腦治療不同,分段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用精準方法,把放射能量集中在復發最高風險的位置,即手術位置。
全腦放射治療: 全腦放射治療傷記憶力? 醫師解析腦轉移保存記憶治療方式
它利用高速電腦控制目標定位系統,以三維立體方式導 航,偵測及追蹤體內腫瘤的位置。 當系統鎖定腫瘤所在後,便會 將輻射從多角度射向腫瘤,不會因病人身體移動而偏離目標,從 而大大減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 數碼導航刀可從數以千計的角度 選擇發放出X光射線,集中射向腫瘤,將之摧毀。 由於數碼導航 刀的準確度極高,誤差少於1毫米,可安全地將大劑量輻射投射到患處,其殺傷力如同一張鋒利的手術刀,一些過往難以透過傳統外科手術或 其他放射治療處理的複雜個案,現在都 可考慮以此嶄新技術治理。 數碼導航刀的其中兩項重要配件,是安裝於天花的「定位X光機。「定位X光機」是在治療現場,協助即時追 蹤及鎖定目標腫瘤位置,令治療準確度極高;亦正因如此,治療腦 部腫瘤時,不需如其他放射手術平臺般,以頭釘固定病人頭顱,大 全腦放射治療2025 大減低了對患者的傷害。
全腦放射治療: 中心技術
惟未有在電療範圍的大腦組織,會承受相對較高的復發風險,而SRT導致局部腦壞死風險則少於5%。 相對於傳統體外放射治療,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優點在於「小範圍、單次、極其精準及高劑量」照射,而且更能避免周邊正常腦部組織受到不必要的照射,從而減少副作用。 全腦放射治療 治療顱內腫瘤須要臨牀腫瘤科醫生、神經外科醫生、醫學物理學家、放射治療師及專科護士等醫護人員合作,制定病人的手術治療計劃。 於手術期間,放射治療師會使用立體定位系統,根據醫生預先規劃好的治療計劃,採用不同方向 (或稱非共平面,non-coplanar)的高能量放射線,精確地照射於顱內的腫瘤,發揮定點和聚焦的治療效果。 輻射於治療時彷如一把無形的手術刀,病人並不會感到痛楚,而且沒有全身麻醉及開腦手術的風險。
全腦放射治療: 照完會變笨嗎?醫師來談「全腦放射治療」!
體積較大的腫瘤 (即直徑大於2至3釐米)通常會導致腦壓增高,構成即時的生命危險,手術能即時解決生命威脅。 大多數病人一次治療後已可根治,部份病人需要接受兩次或以上治療。 我們明白病人或許會對放射治療感到陌生,故此我們十分樂意讓您知道及瞭解放射治療的每項細節,以及我們會並肩與你同行治療過程的每一步。 治療師會利用有關模具為病人進行一次成像掃描,如:電腦掃描、磁力共振或正電子掃描。 其後,治療師會以墨水筆在病人身上畫上記號,以進行治療時作治療位置之對位。 檢查時醫生會將顯影劑注射至動脈,當顯影劑隨血液流至血管時,就會攝下一連串X光影像,顯示腫瘤的血液供應狀況,有助醫生於施行手術時,評估腫瘤的狀況。
國內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表示,年中之後,輝瑞和莫德納疫苗已經計畫進入商業市場,並表示要提高價格,最貴一針接近4千元臺幣。 且口罩令解除後,老人以及免疫低下的脆弱族羣,風險將大幅提高。 雷射腫瘤插種熱療(Laser interstitial 全腦放射治療2025 thermal therapy, LITT) 全腦放射治療2025 、及腫瘤治療電場等新興療法目前也正進行研究中、我們期待未來有更突破性成果。
全腦放射治療: 影像診斷(Imaging Tests)
本中心提供以上各種呼吸調控設備,腫瘤科醫生會根據病人的治療位置、腫瘤大小、病人的身體狀況及需要等而為病人選擇最合適的方案。 如有疑問,請向你的腫瘤科醫生查詢,或向本中心的放射治療師瞭解詳情。 現在的肺癌腦轉移治療,有比過去更多的藥物和治療策略,可以在走到全腦照射前,發揮不錯的治療效果。 包括加上抗血管新生藥物,或是針對少數殘留、或是新冒出來的顆粒的局部放射治療法,譬如立體定向放射手術,像是加馬刀等。 雖說是「手術」和「刀」,其實是更精準、沒有刀痕的局部放射治療,由於照射範圍小,傷害小,可以重複施行。 為提供最先進的放射治療服務,中心配備了兩組嶄新的影像導航放射治療 裝置。
全腦放射治療: 局部放療消滅腦內擴散點
有些薬物可以改善噁心嘔吐的症狀,建議病患可少量多餐,避免油炸、辛辣、太甜、太油食品,此外,在餐間可能喝冷飲,喫較易消化的湯品或果汁。 常常發生在放射線治療第2到3周後,治療範圍內皮膚會發紅、刺痛,嚴重時還會如像被太陽曬傷般,一般在停止治療後數周內會恢復。 很多事情,病情會如何變化,其實並不是醫師或患者能決定的; 至於家屬,也沒必要把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因為那太沉重,也太辛苦。 通常患者家屬最難以抉擇的,就是擔心自己的決定會讓自己的親人變得更不舒服。 體能狀況評估分數高於70分:如果有腫瘤基因突變高於60分。
所以呼吸調控技術在高劑量治療(如: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中尤其重要。 放射治療分為全腦放療(Whole brain radiotherapy,WBRT)及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SRT)兩種。 全腦放療適用於多於10個病竈的患者,能減低復發風險,改善病人整體存活率,但全腦放射對腦組織影響較大,副作用較多,例如個別患者治療後可能出現記憶力衰退等副作用,故一生人只能接受一次全腦放射。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則適用於體積較小、數量較多、擴散位置較深入的患者。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透過高劑量放射線直接射向腫瘤,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幅減少副作用,雖然病人仍有可能掉髮,但認知能力、記憶力則大致不受影響。
種類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可用於治療在腦、脊椎、骨、肝和肺部等的腫瘤,由於此技術具亞毫米級 (少於1毫米) 的精準度,因此可將高劑量的放射線非常精準地傳送至腫瘤,同時避免損害周圍的健康器官。 由於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可以傳送較大的放射劑量,因此可以單次照射來完成治療,或可在 2 至 10 天內完成多次治療。 1.全腦放射線治療:這類病人,全腦放射治療可以透過減少轉移病竈附近的水腫來緩解神經學症狀並且預防症狀再惡化。 有40-60%的病人接受全腦放射治療之後,在影像學上有明顯地進步;有25-40%的病人在神經學上有明顯地改善。 幸好,近年腦部放療已發展至精準放療,就是要解決傳統放療的後遺症,把保存病人的記憶和認知能力列為重要考慮。 首先,醫生或技術員會把負責記憶和認知能力的大腦海馬體在電腦內勾劃出來,然後用特有的電腦程式和設計,把海馬體的輻射劑量控制在較低範圍以內,根據臨牀經驗,後遺症可比過往大幅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