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研究中指出愛滋病也可能是膽管癌的風險因子,但目前還不清楚此現象是愛滋病毒本身還是相關的幹擾因子(如C型肝炎感染)所造成的。 雖然多數膽管癌患者形成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但目前已發現相當多的風險因子。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風險因子為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這是一種和潰瘍性結腸炎高度相關的膽道發炎疾病,流行病學統計指出PSC患者一生中罹患膽管癌的機率為10%–15%,法醫病理的一系列研究則顯示此比率可能高達30%。 至於「總膽管囊腫」的患者,為了降低日後罹癌機率,會建議患者採取手術切除及重建,除手術剝離總膽管囊腫與附近組織,並切除膽囊、總膽管,再加以小腸與膽道重建,屬於複雜度較高的手術。 總膽管癌2025 除了傳統開腹術式,目前也有腹腔鏡手術,傷口小恢復較快。 總膽管囊腫初期症狀不明顯,待囊腫日漸腫大,則容易出現黃疸、右上腹腹痛或腫塊等症狀,這些症狀與許多腸胃疾病類似,可透過血清生化檢查及腹部超音波等協助鑑別。
- 不過,近來醫界以光動力療法嘗試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命,帶來一線希望。
- 結果發現該女的病竈竟擴及兩側,包括十二指腸和胃全部都是爛組織,是他看過的最嚴重個案。
- 腫瘤指標包括CA19-9、CEA以及CA125也可能出現異常,但腫瘤指標通常用於手術後的復發追蹤,對於第一線的篩檢結果而言,僅供參考較不具有診斷意義。
- N1:有1~3局部淋巴結轉移 (主要在肝門部、膽囊管、總膽管、肝動脈、門靜脈和後胰臟十二指腸的淋巴結)。
- 膽管癌早期病徵不太明顯,確診時大多已屆中晚期,不能以手術切除,能用的治療方法不多。
- 醫師分享常見飯類食物熱量前6名,提醒民眾,雖然好喫、方便,但為了體重及健康著想,還是要剋制。
不過若當膽囊壁發炎反覆、上皮細胞不斷增生,也有可能變惡性,要加以留意。 膽結石是最常見的膽囊疾病,成因是膽囊沒能將膽汁排除乾淨,而使膽汁鬱積在膽囊中,時間過久,膽汁濃縮,在膽囊內形成結石。 一般來說,膽結石好發於女性,尤其是懷孕次數較多的女性。 總膽管癌2025 另外,服用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有膽結石的家族史、60歲以上長者、肝硬化病人、飲食太過油膩或含太高的膽固醇、快速減肥、食物中的纖維含量太少,以及糖尿病、肥胖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羣。
總膽管癌: 膽管癌發病及存活率
然而這時僅用電腦斷層檢查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能直接評估膽道系統的影像檢查,也就是ERCP、PTC、和MRCP。 近期研究顯示不同患者的癌細胞具有高度的基因變異,這和腫瘤發生位置、造成疾病的風險因子等都有關聯,研究者正嘗試由手術切除的組織篩選患者腫瘤細胞的基因型,以施予患者特定的標靶藥物。 隨著膽管癌細胞生成和腫瘤微環境的可能分子路徑正式提出,阻斷這些路徑的抑制劑也成為治療膽管癌的候選藥物。 光動力治療則是使用對特定光波長敏感的藥物的新型療法,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此療法對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而言能有效提高存活率。 另外,偵測腫瘤基質細胞副產物在血液中濃度的技術也正在發展,此方法可用於協助癌症診斷。
膽管癌患者血漿中的癌胚抗原和CA19-9濃度通常會提高,但其專一度和敏感度都不足以成為常規的檢查標準。 血液檢查常配合造影方法,在疑似膽管癌的案例中作為有用的判斷依據。 總膽管癌2025 總膽管癌 包圍,纖維化組織的存在使得分化型癌細胞和正常上皮細胞不易分辨。
總膽管癌: 健康教育
然而,近年來肝外膽管癌和肝門膽管癌的發生率卻呈現下降的趨勢。 美國可能由於有完善的醫療照護,膽管癌患者的住院人數和院內死亡率也都趨於降低。 總膽管癌2025 但大多數膽管癌患者缺乏明確的風險因子背景可供辨識。 疾病的診斷須結合血液檢查、醫學影像,和內視鏡檢查,有時需手術取出檢體進行病理診斷。
- 膽管癌在初期未造成膽道系統阻塞之前,較不會出現特別症狀。
- 肝吸蟲感染 – 這種情況在東南亞地區較為常見,患者主要因進食未經煮熟的魚類而把寄生蟲吸入肝臟,釀成膽管癌。
- 經皮穿肝膽管攝影術(PTC):使用細針插入擴張的膽管,打入顯影劑,再用X光照像。
- 乳化脂肪、幫助人體吸收的功用;膽管的功用,就是輸送膽汁到膽囊儲存,接著,膽汁再排到十二指腸消化食物。
而左右肝管會先穿出肝臟,於肝臟外部合於一起形成總肝管,這位置附近就是「肝門」。 繼續往下的話,還會再與膽囊和膽囊管交會,形成總膽管,帶著膽汁流往十二指腸。 要進到十二指腸之前的最末兩公分附近,還會有胰管帶著胰液加入總膽管,交會後我們稱此為「壺腹」。 雖然膽管癌在膽道上皮有腺癌的組織和分子特徵,但細胞真正的來源仍屬未知,有證據指出造成腫瘤的初始轉型細胞可能來自多能性肝幹細胞。 膽管癌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早期的增生和化生、接著異生、最後發展成腫瘤,這個過程和結腸癌的發展相似。
總膽管癌: 膽管癌預防方法
臨牀上,只有約兩成的患者可進行手術,術後需搭配半年到一年的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約三至五成;如不搭配化學治療,五年存活率只剩兩成;無法手術者則以化療為主,並視情況搭配免疫療法。 膽管是人體排泄肝臟製造膽汁的管道,而膽管癌是膽管內及周邊的惡性腫瘤,大部分位於左右膽管的交會處。 這個位置,背側有肝臟重要的肝動脈、以及肝門靜脈經過,因此,癌細胞容易沿著膽管管壁漫延,並且侵犯膽管周圍神經。 A:膽囊對消化有幫助,如果沒有危險因子,不建議預先切除,畢竟手術本身也有風險,且拿掉膽囊的患者有部分會腹瀉、消化不良,影響生活品質,所以臨牀上不會隨便拿掉膽囊。
總膽管癌: Ⅰ期: 腫瘤浸潤限於黏膜、肌層
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在診斷上很有用,能協助醫師區別膽管癌、肝細胞癌與其他腸胃道癌的後期轉移。 (ERCP),此種內視鏡必須由腸胃專科醫師或受過訓練的外科醫師操作,雖然這是一種有風險的侵入性方法,但它同時能取得檢體、放置支架、或進行其他能排除膽管阻塞的措施。 橫線區塊左上為肝臟,右下為胰臟,實心黑色樹枝狀線條即為膽管,膽管之後會匯入十二指腸(小腸的一部份)。
總膽管癌: 膽管癌難早期發現
54歲女性患者因腹痛、發燒等感染症狀掛急診,檢查為急性胰臟炎,且腹腔內大面積組織壞死,三軍總醫院運用內視鏡超音波技術搭配「雙蘑菇頭金屬支架」,研發「內視鏡壞死清創術」,助該名患者清除壞死組織,救回病患一命。 相對於化療,免疫藥物治療是癌症治療的另一種利器。 人體體內的免疫細胞會被一些分子抑制而無法辨識腫瘤,患者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可以喚醒免疫細胞進而攻擊腫瘤。 臺灣目前有很多已上市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研究團隊於TCOG架構下推動結合化療(健擇加愛斯萬)及合併免疫治療(Nivolumab:保疾伏)之膽道癌臨牀試驗(TCOG T1219),提供患者一個免費的治療選擇。 患者可至臺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或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等4家醫院參與此臨牀試驗。 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不明顯,有時只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不太容易及早發現。
總膽管癌: 膽結石&膽囊息肉 呷油油養更大
此外,部分早期患者或會出現右上腹痛、容易疲倦、體重驟降等異狀。 一旦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早求醫,瞭解身體不適的成因。 當然,個別輕症也會引發這些症狀,未必與膽管癌有關,因此最關鍵的仍是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並定期檢查身體。 總膽管癌 以上的影像檢查,能讓我們瞭解膽管癌的大小及影響範圍,並作為能不能開刀的依據。 我們開頭有說過,膽管癌是個惡性度高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大概僅有兩成附近,甚至更低。
總膽管癌: 膽管與肝臟的關係為何?
整體來說這4種疾病互有關聯、症狀類似,多以發燒、黃疸、腹痛表現,不容易分辨,若有不適症狀應就醫檢查,以對症治療。 若是高危險羣應該定期接受健康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病情。 膽道癌的治療方式主要為手術,無法手術者或有些術後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另外還有標靶治療、放射或質子治療,以及免疫藥物治療;在此僅著重於介紹化療、標靶與免疫藥物治療在膽道癌的進展。 蕭淑慎因為罹患罕見癌症「十二指腸癌」,切除1/3的十二指腸、胃,胰臟頭、膽跟膽管,去年5月追蹤發現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臟, 目前正服用標靶藥物進行治療。
總膽管癌: 疾病百科
若術後腫瘤組織邊緣呈陰性反應(例如腫瘤已完全清除),輔助療法不一定能帶來好處,報告指出輔助性放療可能產生正面或負面的結果;對於腫瘤已成功清除的病人而言,輔助性化療似乎也沒有意義。 若術後腫瘤組織邊緣呈陽性反應,代表腫瘤沒有根除,一般會建議進行輔助性放療和化療。 目前的研究結果顯示化療的效果似乎有優於放療的趨勢,針對化療藥物吉西他濱/順鉑的第三期隨機對照試驗已經在2014年註冊。 林榮鈞表示,造成胰臟炎的最主常見原因多半與結石、喝酒或三酸甘油脂過高有關;三總日前則收治一名較為罕見,因為藥物副作用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進而造成嚴重急性胰臟炎,出現腹痛發燒而趕來就醫的54歲女性。
總膽管癌: 這種打呼聲很危險 醫師親自示範
記得那天我還拉著弟弟一起去,參加的人潮大排長龍,因為天氣很熱,我一度想放棄了,幸好我弟弟一直勸我,既然都來了就要做檢查,才堅持下去。 根據統計,西方國家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1至2人;東方國家稍微多一點,每10萬人口約2至3人。 儘管罹患者不多,但膽管癌的殺傷力卻很大,讓人對此病的神祕面紗格外好奇。 在所有癌症中,民眾對膽管癌較陌生,醫界對它的致病機制也不太清楚,手上握有的治療武器相當有限,又被稱為「孤兒癌」。 不過,近來醫界以光動力療法嘗試治療,可延長患者生命,帶來一線希望。
總膽管癌: 盧柏文醫師/發現通常已末期 棘手「膽管癌」如何診斷與治療?
臺大醫院臨牀觀察,國內膽管癌患者最常見是肝外膽管癌(肝門部膽管癌),肝內膽管癌的患者相對較少。 腹部電腦斷層檢查:有時可見膽管壁肥厚的情形,評估腫瘤的大小及周邊器官、主要血管有無被侵潤、淋巴腺的情況、以及有無遠端轉移的診斷。 根據統計,約1%的膽囊癌偶然意外被發現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術中或術後的病理化驗診斷。 膽汁引流:以內視鏡放置軟管並通過膽道狹窄處,或是經肝放置一軟管進行膽汁引流,以減緩皮膚搔癢、敗血癥或疼痛等症狀。 核磁共振膽管胰管掃描 :對於無法進行ERCP之病人(例如曾經做過胃切除手術或是ERCP 失敗之病人),可以考慮此種檢查。 電腦斷層攝影:可以評估腫瘤的大小及對鄰近肝臟、淋巴結及其它腹內器官組織的侵犯程度。
總膽管癌: 膽管負責運送膽汁
光動力刀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患者透過口服、靜脈注射、或局部塗抹的光敏劑,因具有局部滯留於腫瘤組織內的特性,當醫師將藥物送到腫瘤處後,再利用特定波長之光照將藥物活化,進而消滅癌細胞。 外科手術:為最直接的治療方式,並依腫瘤生長處而提高手術困難度。 像是許多膽管腫瘤經常長在血管與神經豐富的肝門或總膽管一帶,導致切除病竈時難度更高;若腫瘤長在肝臟裡,即使較易切除,但由於症狀不明顯,手術時往往已是膽管癌末期,手術的預後也較其他病症略差。 目前為止,除了化學治療使用的藥物可紓援膽管癌的症狀外,並無其他食品或藥物獲充分證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據Mayo Clinic的資料,2016年曾有學者研究近4,800名病人,發現阿士匹靈可能有效減低膽管癌加劇的風險,但長期服用阿士匹靈對預防癌症的效用及安全性,仍需進一步考究。
總膽管癌: 創三總紀錄!女急性胰臟炎「組織壞死翻出」內視鏡清創2個月才清完
慢性發炎和膽管阻塞會造成膽汁流動受阻,這可能也會促進膽管癌發展。 膽管癌最常見的生理變化為肝功能異常、黃疸(膽管阻塞後,膽汁導致眼睛和皮膚變黃)、腹痛(30%–50%)、全身搔癢(66%)、體重減輕(30%–50%)、發燒(小於20%)、糞便和尿液顏色改變。 症狀的類別取決於腫瘤在膽管中的位置:位於肝外膽管者較可能發生黃疸;位在肝內膽者則較常發生腹痛,但不常伴隨黃疸。 總膽管癌 林榮鈞表示,胰臟在胃的後方,無法透過一般超音波檢查看清病竈,三總透過內視鏡超音波技術,可以更完整掌握胰臟患部的受損情形。
總膽管癌: 膽結石分二種,原因大不同!醫師:長期3部位疼痛要注意
這類膽管腫瘤,會造成膽汁淤積,也會形成膽管擴張的現象。 每週反覆執行此一流程,前後花了2個月才完成清創,是三總遇過最嚴重、清創為時最久的急性胰臟炎個案。 膽道癌亦稱為膽管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肝腫瘤。 與另一種原發性惡性肝腫瘤──肝細胞癌相比較,其臨牀症狀、診斷及流行病學特徵各方面皆不相同。 膽道系統分佈在整個肝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
總膽管癌: 膽管癌痊癒個案
萬一無法切除腫瘤,就無法以治癒做為目標,這時可以考慮利用繞道手術或放置支架、引流管來引流膽汁,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 肝門膽管癌:指發生在左右肝管與總肝管,也就是肝門附近的膽管癌,因為是匯集處,只要小小的腫瘤,就可能塞住膽汁的流向,造成阻塞。 針對可疑的阻塞性黃疸患者,肝臟和膽道超音波常是首選的檢查方法,超音波可以辨識出膽管阻塞和擴張,在某些案例中也足夠診斷出膽管癌。 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CT)在膽管癌的診斷中也充當重要角色。
總膽管癌: 膽管癌轉移常見部位
吳教恩提醒,在三個月內體重下降 5%以上,或持續上腹疼痛、出現黃疸症狀超過兩週以上,務必先至有超音波設備的家醫科或肝膽腸胃科診所檢查,若發現異常,再至醫學中心進一步診斷。 「唯有透過健康檢查,提早發現腫瘤存在,在腫瘤還小時切除乾淨,才能提升存活時間。」他呼籲,本身有 B、C 肝及肝硬化或家族史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確保健康。 但是膽管癌與肝細胞癌(一般俗稱的肝癌)不同,癌細胞型態不同,藥物反應也不同,肝癌細胞多數經由血液循環擴散、膽管癌主要是經由淋巴系統擴散。 1.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膽道結石等。
總膽管癌: 避開無聲殺手,注意 3 症狀
肝癌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有密切關係,故高危人士可以透過驗血或身體檢查來預防,但膽管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明,只知它跟遺傳沒有絕對關係,要早期發現的話,最好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或是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 診斷要切片:在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做組織切片,很多人就會把它當成肝癌。 請不要害怕切片,要有正確的診斷,才能做出正確的治療選擇。 不論是做肝臟切片或是做逆行性的膽道內視鏡切片,纔有腫瘤組織可以進行癌症基因檢測,方能全盤瞭解腫瘤有什麼基因變異,進而選擇適當的藥物來治療。 另外,慢性膽汁鬱積,例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 吳教恩指出,膽管癌會依腫瘤侵犯位置而出現不同症狀,最常出現腹脹、腹痛、噁心、嘔吐、體重下降等非典型症狀,而被忽略。
面對無法開刀的膽管癌,目前醫界並沒有很好的治療藥物,民眾也很難透過症狀或是血液、影像檢查及早揪出病竈。 在沒有好的篩檢工具的情況下,建議肝內膽管有結石、反覆膽管發炎、有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疾病病患等,應該定期以非侵入性檢查追蹤,有必要再進行膽管攝影術確認。 總膽管癌 當患者因黃疸、腹痛、食慾不振或體重減輕等求醫時,往往已到晚期,兩邊膽管都已經被癌細胞入侵了,以致預後不佳。 感染寄生蟲也是造成膽道擴張的可能原因之一,臨牀上有患者感染「肝吸蟲」,膽道中充斥大量寄生蟲,其排泄物阻塞膽道,造成膽管擴張、膽囊炎、膽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