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透過飲食、運動還是難以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就會需要藥物的輔助,來幫助糖友達到理想的控制目標。 不過在糖尿病治療中,許多糖友對於胰島素治療仍存在一些迷思,認為注射胰島素會把身體搞壞、甚至洗腎,所以排斥胰島素治療。 如飲食和運動也無法控制血糖量,可服用醫生處方藥物治療。
應限制分量的高GI食物有:白麵包、爆米花、白米、白麵食、馬鈴薯、南瓜、甜瓜、鳳梨。 選擇高 GI 食物時,應限制份量,並將這些食物與蛋白質或健康脂肪搭配使用,以減少對血糖的影響並延長飽腹感。 低瓜的 GI 低於馬鈴薯,且富含纖維,這使它們成為糖尿病患者的絕佳替代品,因為它們釋放糖的速度更慢,並且不會升高太多的血糖。 研究表明,柑橘類水果,如橙子、和檸檬,具有抗糖尿病作用。
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別怕喫水果!6種低GI水果這樣喫
為了控制病情,除了施打胰島素或服用藥物外,也必須要改變生活習慣。 用於2型糖尿病的抗糖尿病藥,主要作用是減少胰高血糖素(升糖素)和降血糖,常見的有利拉利汀、沙格列汀、維格列汀、西格列汀。 利拉利汀是目前唯一一種非經腎臟排出體外的DPP-4抑制劑口服抗糖尿病藥,除患者本身對成分過敏外,利拉利汀並無禁忌症。 糖尿病 研究指出,在不發生低血糖及體重增加的情況下,利拉利汀加上二甲雙胍效果優於格列美脲搭配二甲雙胍。 臺灣高大 9 成的糖尿病患者都屬於這一類,主要原因為胰島素阻抗(細胞無法利用胰島素)及胰島素分泌不足,長時間維持高血糖的狀態。
總之,不論出現多尿、煩渴、多飲、消瘦等典型症狀與否,如有上述某一症狀出現,就應想到糖尿病,便能及時診斷,以求早期防治。 糖尿病 (1)青年人中的成年發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組高度異質性的單基因遺傳病。 主要臨牀特徵:①有三代或以上家族發病史,且符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規律;②發病年齡小於25歲;③無酮症傾向,至少5年內不需用胰島素治療。
糖尿病: 糖尿病併發腎病變 有指標可及早發現
很多患者對胰島素治療有顧慮,怕一旦用上 就變成“依賴型”的了,其實是否依賴型是發病機制不同,跟使用胰島素沒有任何關係。 胰島素是人體正常情況下分泌的激素,因此它沒有損害肝腎功能等的副作用… 許多健康問題及藥物都可能使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相關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及他汀類藥物。 另外,睾酮缺乏與2型糖尿病也有很密切的關聯。 可能誘發糖尿病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噻嗪類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atypical antipsychotic)及他汀類藥物。
- 本病為一組異質性疾病,包含許多不同病因者。
- 您可能會感到乾燥,並且您的皮膚會變得乾燥和發癢。
- 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或已經視力模糊與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 但是,近年研究證實,伴有情緒反應的應激可誘發糖尿病的發生,加速糖尿病的進程。
- 腎功能下降除了和患者的壽命較平均壽命為短有關外,亦會增加其他和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風險,例如低血糖和心血管疾病。
胰島素幾乎是人體內惟一的降糖激素,而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胰島素不足,這就導致人體血糖升高。 如果攝取的食物過多,餐後血糖就會陡然上升,給本來已經疲憊的胰島β細胞增加負擔。 而且部分由於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的患… 指導意見: 本病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常見的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①所有的糖尿病人病程超過5年以上者,要經常查腎功能,尿蛋白定性,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並注意測量血壓,做眼底檢查. ②有條件時,應做尿微量蛋白測定和β2-微球蛋白測定,以早期發現糖尿病性腎病.如果尿微量白蛋白增加,要3~6個月內連測3次以確定是否爲持續性微量白蛋白尿. 因此,出門在外不僅要做好防疫措施,同時自身的「健康管理」更重要,如果平常飲食不正常、缺乏運動、經常熬夜,這都會讓免疫力下降、血糖不受控,提高感染風險!
糖尿病: 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10大症狀你有嗎
由於排尿量增加,失水也增多,便出現口渴,不管天氣冷熱,也一味地飲茶、喝冷水,飲而復飲,許久不肯罷休。 食慾亢進,多食善飢,儘管如此,飲進的食物不能被充分利用,而身體逐漸消瘦、易疲勞、虛弱、無精神,在臨牀症狀明顯時還會有四肢痠痛、麻木、腰痛、性慾減低、陽萎、月經不調、視力障礙等。 (2)特發性1型糖尿病(1B型):通常急性起病,胰島β細胞功能明顯減退甚至衰竭,臨牀上表現為糖尿病酮症甚至酸中毒,但病程中β細胞功能可以好轉以至於一段時期無需繼續胰島素治療。 病因未明,其臨牀表型的差異反映出病因和發病機制的異質性。 診斷時需排除單基因突變糖尿病和其他類型糖尿病。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爲何要強調規律生活?
糖尿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病症。 由於病情程度不同,表現為兩個不同的階段:早期無任何異常表現,一般呈單純體態肥胖,而食慾、體力正常,本人無患病感。 這時期的主要症狀是飯後尿裏有少量糖,細心的人如能及時去醫院作尿糖化驗,就能瞭解病情。 大血管病變也容易使患者足部產生一系列病症。
糖尿病: 併發症
在治療過程中可選擇中醫不同的療法(中藥內治、外治、針灸、推拿、藥膳、保健氣功、飲食、運動等方法)的配合以達最佳的治療效果。 另外,大血管會影響肢體外周動脈及神經病變,常影響足部血液循環及周圍神經,如患者腳趾突然變黑,就是因血管阻塞,甚至組織壞死,最壞的情況更要截肢。 另因血糖影響了蛋白質和血液供給等,如有傷口較難以癒合,且患者神經病變會令感覺變差,常不察覺即時處理傷口,故其傷口易受細菌感染。 在影響大血管病變方面,引發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肢體外周動脈等大中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有心臟病、中風。
糖尿病: 糖尿病需要喫保健食品嗎?可以幫助降血糖嗎?
雖然每種類型的糖尿病的症狀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和它們在不同人羣中的分佈卻不同。 糖尿病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都會導致胰腺中的β細胞不能產生足量的胰島素以降低血糖的濃度,防止高血糖症的發生。 糖尿病的預防與治療方式包括維持均衡飲食、定期運動、戒菸、維持理想體重。 糖尿病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壓控制與腳部護理也是十分重要的。
糖尿病: 飲食原則
飲食裏攝取的脂肪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均會增加患病風險,而多元不飽和脂肪與單元不飽和脂肪則有助於降低風險。 糖尿病2025 也有學者認爲,7%的病例可能是缺乏運動所致。 健康飲食最基礎的「少油、少鹽、少糖」一定要做好,同時也要多多攝取高纖維,增加飽足感也助消化。
糖尿病: 糖尿病要如何發現?認識常見的診斷標準
在診治糖尿病時,即便是臨牀專科醫生,也認為首要改正病患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習慣,嚴格控制飲食,其次是要適度運動,最後才考慮用藥。 中醫學根據糖尿病多喫、多喝、多尿和消瘦等「三多一少」的症狀,命名為「消渴」;在西方的營養學中,糖尿病被列入「營養相關性疾病」一類。 說明此病的發生,與不良的飲食結構和習慣關係密切。 富含脂肪的魚含有重要的omega-3脂肪酸,人們需要一定量的健康脂肪來保持身體機能並促進心臟和大腦的健康。 糖尿病2025 根據香港糖尿聯會資訊,現時全港約有七十多萬人患糖尿病,即每十個當中便有一人是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容易疲勞、嗜睡
反過來,胰島素抵抗也會導致你更容易餓,貪喫。 可以思考一下,血液裏有那麼多糖,卻無法進入細胞。 細胞很餓,肯定會讓你不斷的喫喫喫,最後,多餘的糖都儲存起來,導致脂肪肝,內臟脂肪增加,越來越能喫,越來越胖。 半杯豆就可提供每盎司肉類一樣多的蛋白質,而且沒有飽和脂肪。
糖尿病: 運動專區
會使血糖飆升血糖,高糖含量的飲料(像是手搖杯),不僅增加了熱量和碳水化合物,可能會增加體重。 需要注意的是代糖不能控體重,無法降低糖尿病患的血糖。 糖尿病 不管是要控制糖尿病,或預防它的發生,其營養需求跟一般人並無區別,但病患要特別注意一些營養羣的食物選擇。
糖尿病: 糖尿病會好嗎?
用於2型糖尿病的抗糖尿病藥,主要作用是抑制葡萄糖在腎臟的再吸收而使葡萄糖由尿液排除的抗糖尿病藥, SGLT2抑制劑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和體重,並且可以降低舒張壓與收縮壓。 患者特徵爲高血糖、相對缺乏胰島素、胰島素抵抗等。 常見症狀有煩渴(Polydipsia)、頻尿、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 ,可能還包括多食、疲倦、或痠痛。 高血糖帶來的長期併發症包括心臟病、中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這可能導致失明、腎臟衰竭、甚至四肢血流不暢而需要截肢,少見併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2025 糖尿病治療必須以飲食控制、運動治療爲前提。 糖尿病人應避免進食糖及含糖食物,減少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物,適量進食高纖維及澱粉質食物,進食要少食多餐。
比喻:磺脲類藥和格列奈類藥都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的藥物,好比是“馬鞭子”,馬累了,跑得慢了,打它一鞭子馬會跑得快一點兒,拉車的仍然是馬(胰島素),不是馬鞭子。 若低血糖的情況並不嚴重,可以考慮訂定較嚴格的目標,例如把 HbA1c 糖尿病2025 控制在 7% 以下;但若經常發生低血糖、無預知性的低血糖或血糖波動太大,血糖目標也可以適度放寬。 在確診有了糖尿病後,還是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與自我照護,讓自己學會如何與糖尿病和平共處、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讓年老的日子過得更有保障。
另外,第 1 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較年輕,通常在 30 歲以前,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 運動能幫助血糖消耗,幫助改善糖尿病,也能強化血管功能。 運動後需注意血糖變化,適當補充醣類,以預防低血糖。 當身體處於高血糖的狀態,引發發炎反應,並且高濃度葡萄糖隨著血液至體內各處,這些傷害是全身性的,長期處於發炎反應,身體會開始產生病變,這也是為什麼糖尿病患絕對要聽從醫生的指示好好控制血糖。
如果罹患免疫系統異常的第一型糖尿病,體內 ICA、Anti-GAD65、ICA 512抗體還會呈陽性反應,這是第二型糖尿病所沒有的特徵。 然而,糖尿病初期通常沒有症狀,有近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罹病,因此須定期做健康檢查,才能及早發覺糖尿病。 由於細胞無法獲得足夠能量,身體就認為應該製造更多的胰島素來搬運葡萄糖,所以日以繼夜地製造胰島素,但問題是細胞已經對胰島素反應低落,所以仍然無法獲得足夠的能量,最後身體會快速消瘦。 胰島素阻抗就是細胞對胰島素的利用能力異常,胰島素無法有效地代謝葡萄糖,導致葡萄糖滯留血液當中,腎臟無法完全回收就殘留在尿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