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局考慮規定醫護人員 ,在公營醫院服務一定年期,梁嘉傑說,特別註冊的醫生,目前需要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至少5年,相信當局會考慮相關因素。 周偉強指,現時的培訓師資與軟硬件都沒有問題,部分年份更有120位家庭醫學醫生接受培訓,惟本港現在一年大約只有40至50位家庭醫生,距離目標有一點距離,他期望身兼醫務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專員的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彭飛舟可協助爭取資源,讓家庭醫生的培訓可與時並進。 【明報專訊】兩名公院醫生被控誤殺轟動醫學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憂慮,一旦醫療疏忽刑事化情況愈趨普遍,醫療體系的「學習文化(learning culture)」或會逐漸被恐懼淹沒及取代,醫護不再開誠布公檢討失誤,窒礙醫療系統進步。
- 他認為目前香港醫療發展面臨重大挑戰,「不單要保持醫護人員的質素水準,更要做到能夠迎接人口老化及其他社會變動的挑戰的程度,否則出現骨牌效應便會很麻煩」。
- 腦癌,治療方法與一般癌症相似,都是從手術、化療、電療和標靶治療等入手。
- 在440位病人當中,有127 名病人(29%)在跟進的期間出現心房顫動、冠心病、缺血性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心血管毛病而需服用阿士匹靈。
- 現時只有公立醫院可以培訓專科醫生,梁嘉傑認為,私家醫院也可以用作專科培訓,但需視乎該院的軟件、硬件,包括醫生數量和質素、病人數量和病例種類等,前提是需達到醫專要求的水準,並非所有私家醫院都可參與,他又強調公院和私院「把尺都是一樣」。
- 梁教授認為教學最重要是調整心態,要保持信念,因為教育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通常眼看不到成果,即使是有幸目睹也得待個十年八載,不像治療病人的臨牀服務般容易立竿見影見到成效。
- 大樓同時作為一個多用途活動場地,讓不同團體舉辦醫療相關的培訓、考試、大型會議、科學會議及社交活動等。
- 對於應否獨立調查或檢討新冠抗疫工作,梁嘉傑表示任何事情發生後,反思和探討都是有益的過程,但要考慮以甚麼方法做、牽涉多少資源,細節要由當局探討。
- 港大去年從德國引入「螢光導引腦腫瘤切除術」,今年三月成功為一名男病人切除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為首宗本地個案。
即使醫科生的名額增加,如沒有足夠導師作培訓,會對學科及學術發展構成壓力。 人所共知腦部對人來說是個極其重要、但又結構複雜細緻的器官,因此大衆總抱有「施腦手術的都是醫術高超的金刀國手」的印象。 港大醫學院副院長(教學)暨港大外科學系曾永馨基金教授(臨牀神經科學)梁嘉傑卻認為,其實各個專科也有其難度,不過是因爲腦部予人神祕感覺,讓電視劇美化了這專科。
梁嘉傑醫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
研究由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蕭頌華醫生及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浦勤孫醫生領導,其他研究人員包括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呂偉文醫生、臨牀助理教授梁嘉傑醫生、內科學系臨牀助理教授陳灌豪醫生及劉巨基醫生等。 【Now新聞臺】政府提出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醫專主席梁嘉傑建議增加獨立機構,與醫管局一同審核醫生的註冊申請,而認可海外院校時不應只看世界排名。 英國曾有一名實習兒科醫生因治療疏忽致病童不治,2015年被裁定「嚴重疏忽誤殺」罪成,引發當地對醫護工作環境及刑責等討論。 其後英國政府委託專家檢討並撰寫報告,建議鼓勵醫療專業人員成為專家證人、鞏固警方及衛生部門等持份者對相關案件的專業認知,以及就醫療事故轉介刑事調查訂立指南等(見表)。 醫專教育及考試事務副主席李錦滔表示,醫生考獲專科後在專業能力上並非最勝任(competence),如留在公營系統工作對自身會較好,亦可繼續培訓新人,減少青黃不接的情況。
地盤工人在線上遊戲認識14歲女童,之後便連續2日與對方性交及肛交,事後被女童父親揭發。 梁嘉傑醫生 該地盤工人今日(16日)在高院原訟庭承認與16歲以下女童非法性交、與21歲以下女童肛交2罪,被判監15個月。 法官判刑時表示,就算性行為是在女童同意下進行,但女童年僅14歲,仍須法庭加以保護。 有線電視尋日宣佈向政府交還收費電視牌照,開播近30年嘅有線完成歷史任務,日後只會經營免費電視。 30年來,有線雖然未能喺市場上取得突破,但多個頻道嘅節目捧起過唔少藝人,部份人離巢後都發展順利,唔多唔少同喺有線儲落嘅經驗以及人氣有關。 梁嘉傑醫生 一名 42 歲女子於 2017 年至 2019 年間,涉要求案發時約 11 梁嘉傑醫生 至 13 歲的兩名女兒,觀看她與第二任丈夫性交,聲稱要教二人性教育,又要求丈夫吻女兒私處,稱從網上得悉此舉可令女兒聽話及身體健康。
梁嘉傑醫生: 成立背景
針對醫護人手問題,醫專預料疫情過後申請來港執業非本地培訓醫生將會增加。 身兼醫務衛生局基層醫療健康專員、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彭飛舟醫生亦認同周偉強醫生的觀點,坦言香港醫療體系過於著數專科診斷,大眾忽略家庭醫生對公共衛生預防的重要性,導致病人出現病徵時,已直接到公營醫院及專科排期求醫,對醫療體系構成壓力。 「『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預防為重和社區為中心,強調一人一家庭醫生,加強基層醫療服務。其中因應現時的《基層醫療名冊》新制度,需要制定登記加入名冊的培訓要求以及每年的定期培訓內容,當中需要醫專和轄下學院的配合和支持,以確保他們具備相關知識和技術。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醫生註冊條例修訂後,至今有10多名經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正接受評核。
- 早前有電視劇提及病人要在清醒的情況下進行腦部手術,梁教授解釋若切除腫瘤的位置接近腦部負責語言的區域,醫生就需要讓病人在手術期間保持清醒,打開頭骨後一邊利用電極刺激腦皮層,一邊跟病人對話,以確定安全的腦組織切除範圍。
- 港大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曾詠恒指,患者術後仍需接受六星期的同步放化療,一個月後再進行約半年的鞏固性化療。
- 消委會搜羅市面28款預先包裝乾製耳類食用菌樣本,包括黑木耳、白背木耳及雪耳,發現其中12款樣本檢出至少1種除害劑,全部樣本均檢出金屬污染物,但對健康構成的風險不大,結果已交食物安全中心跟進。
- 延續醫學教育/ 持續專業發展的最低要求是於3年學期間獲得90個學分。
對於當局早前表示希望規定本港醫科生畢業後需留在公營機構工作一定年期,他稱與當局討論相關措施,包括研究年期是由專科醫生或是註冊醫生作計算,但明白有不少醫生都對相關措施有考慮,詳情要再作探討。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賽馬會大樓設有多個醫學組織的辦公室,包括醫專祕書處辦公室、15個分科學院、香港醫務委員會及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的辦公室。 大樓同時作為一個多用途活動場地,讓不同團體舉辦醫療相關的培訓、考試、大型會議、科學會議及社交活動等。 梁嘉傑表示,雖然抗疫並非醫專主要工作範疇,但在任何事情發生後,反思和探討如何做得更好是有益的過程,並要考慮反思方向、牽涉資源和時間,細節是需要當局探討。
梁嘉傑醫生: 海外醫生來港免試註冊 醫專主席梁嘉傑:非唯一方法
病人需事先服用名為「鹽酸氨酮戊酸」(5-ALA)藥物,藥物會被癌細胞吸收,在藍光照射下產生化學反應,呈現粉紅螢光,有助醫生準確鎖定並切除腫瘤細胞。 外國研究顯示,該技術可使腦腫瘤的完全切除率由三成半提升至六成半,半年內無惡化存活率亦可由兩成一增至四成一。 港大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浦勤孫表示,神經膠質瘤為原發性腦腫瘤的一種,按癌細胞分裂速度分成一至四級,第四級的「多型性神經膠母細胞瘤」,因生長速度極快,堪稱「最惡最毒」的腦腫瘤,佔整體腦腫瘤個案約一成至一成半。 一個醫生一生人可能做幾千個手術救人,但效果始終有限,能令其他人承先啟後,才能惠澤更多生命。 梁嘉傑醫生 梁教授認為教學最重要是要保持信念,因為教育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通常眼看不到成果,即使是有幸目睹也得待個十年八載。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梁嘉傑醫生: 外科
梁續稱,因處理醫療事故較依賴專家證人意見,建議改善醫療專家證人培訓;他透露醫專去年起已開辦類似網上課程,院士完成約10小時課程後可取得證書,至今逾100人參與。 他指任何醫生都可任專家證人,但責任極大,醫專至今有約500名院士表明願意成為專家證人,惟因本身醫學專科範疇多、醫生工作繁忙,要找「有質素、得閒、願意成為專家證人的醫生」很喫力。 至於非本地醫生經「特別註冊」後須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年,纔可免試正式註冊,梁相信政府研究強制工作年期時,會考慮上述工作年數。
梁嘉傑醫生: 前醫學會長質疑引海外醫生 政府不點名反駁不實無抵觸醫委會權力
負責培訓專科醫生的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今天(4日)表示,放寬引入海外醫生只是其中一個解決醫生荒的方法,又認為推行時必須保證醫生質素、確保本地生培訓機會。 他建議在聘請海外醫生、批准海外醫生正式註冊這兩個過程中,加入獨立第三方的意見,以提升市民和業界的信心。 梁嘉傑醫生 對於醫專對有限度註冊醫生質素的關注,食衞局回應指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由四間公營醫療機構按實際需要,通過既定審核及遴選機制,確認為有合適資格才向香港醫務委員會提交有限度註冊申請,有關申請須經醫委會嚴格審批。
梁嘉傑醫生: 國際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日前(3日)舉辦傳媒茶聚,主席梁嘉傑表示,本港醫生註冊條例修訂後,至今有10多名經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正接受評核,相信在疫情後申請人數會增加。 醫專主席梁嘉傑教授表示,認同中醫藥近年的發展及其在香港整體醫療體系中的重要性,相關建議需配合培訓和能力認證,建議將來成立的中醫醫院可作試點,讓中醫師轉介病人進行診斷成像檢測及化驗檢查。 當局亦研究特別註冊的醫生,需要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至少5年,梁嘉傑對此抱開放態度,認為能讓他們對整體醫學知識上有幫助,相信對基層醫療發展都有好處,而在專科培訓後纔在公營系統服務,對醫生的培訓有益處。 針對女病人鄧桂思2017年到聯合醫院求診期間,疑因開漏藥致出現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後不治。 梁嘉傑今日亦有回應事件,指誤殺屬刑事問題,醫專不會說明何謂誤殺或發出法律界線指引。 被問到有醫生被控誤殺,會否令非本地培訓醫生不敢來港執業,周雨發表示醫專十分關注、擔心有醫生被控誤殺,不過他認為這並非影響他們是否來港執業的重要因素,因為海外醫生到異地工作一定有更重要的考慮因素,例如家庭等。
梁嘉傑醫生: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
【Now新聞臺】政府計劃強制要求醫護專業人員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一定年期,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梁嘉傑指會與局方商討。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院長周偉強表示,研究發現有良好的基層醫療和很多家庭醫生支援,醫療成本便會降低,不同階層的健康公平性都會更平均。 至於香港現時有750萬人口,假如按照內地的家庭醫生與人口比率,一名醫生照顧2000人,便需要3750位家庭醫生,並假設每位醫生平均工作40年下,每年則大約要培訓100位家庭醫生。 醫專是香港唯一具有法定權力的機構,評核在香港醫務委員會及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名單上的專科醫生及專科牙醫是否按相關條例達到延續醫學教育/ 梁嘉傑醫生 持續專業發展的要求。 醫專院士必需達到延續醫學教育/ 持續專業發展的要求,纔可列名於香港醫務委員會或香港牙醫管理委員會專科醫生 / 專科牙科醫名冊內。 延續醫學教育/ 持續專業發展的最低要求是於3年學期間獲得90個學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