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統計2025全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衛生署資料顯示,胰臟癌初期病徵並不明顯,皆因在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就算定期每年接受身體檢查的病人,也很難從一般檢驗中測試出患上胰臟癌,因此不少病例往往到了癌症晚期才察覺患病。 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病人的存活時間仍較其他癌病患者為短。 在20至59歲的成年人中,婦女患癌比例較同齡男性為高,主要由於與性別有關的婦女癌症如乳腺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其中在20至44歲的年齡組別中,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更較同齡男性高逾一倍。

儘管甲狀腺癌並未進入男性癌症發生排行前十名,但卻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的第四名,顯見女性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比男性更高。 誘發甲狀腺癌的風險因子,主要以「遺傳基因」與「暴露輻射」為主,其他的原因仍不明朗。 另外,有研究指出,日本在福島核災後,當地青年罹患甲狀腺癌的比例明顯上升;白俄羅斯在車諾比核災事件後,成人罹患甲狀腺癌的人數成長了三倍。 甲狀腺癌八成以上患者屬於乳突癌,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樸素丹此次罹癌也屬於這一類;其次,一成五的患者屬於濾泡癌,好發於40至50歲中老年人。 乳突癌、濾泡癌若能早期診斷,較好治療、存活率也相對高;若是罹患未分化癌,其特色為「一暝大一吋」,患者常在確診後數月內病逝。 在手術期間,會按情況需要將區域淋巴結切除,並進行組織學檢查。

癌統計: 甲狀腺癌存活率高嗎?

癌症連續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冠,去年共奪走5萬0232條人命,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8.6%,死亡率每10萬人口212.9人,較去年上升1.8%,在順序上也有所更動。 去年排名第7名的胃癌,與第8名的胰臟癌順序對調,去年排名第10名的子宮頸癌,也再度被卵巢癌擠下,掉到第11名。 由2018年開始,香港癌症資料中心報告「腦及其他中樞神經系統」的數據,以取代「腦及中樞神經系統」。 其中惡性腫瘤的ICD-10編碼為 C70-C72 及 C75.1-C75.3,大致相當於世界衛生組織分級的II-IV級。 過去「腦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數據只供參考,並不適合與現在的數據作比較。

  • 前列腺分泌白色液體,營養及輸送精子,當與精子混和,便形成精液。
  • 若正在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例如亞士匹寧或薄血丸,請於進行檢查前告訴醫生。
  • 主要影響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一些慢性感染也是癌症的危險因素。
  •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嚥)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子宮體癌,與107年相比較序位相同(如附件-表格)。
  • 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醫生會依據患者病情決定如何切除。

男性患癌風險仍較女性為高,但差距於過往十年已顯著收窄。 隨著現時患癌趨勢及本港人口結構的變化,預料在數年內女性患癌的新症數字將會超越男性。 這種現象在中年組別尤其明顯,主要由於與性別有關的婦女癌症如乳癌、子宮頸癌、子宮體癌和卵巢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 統計資料包括癌症發病數字及死亡數字、存活率、癌症分期及終生罹病風險等。

癌統計: 部位別がん罹患割合(2019年)男性

中心分析超過66,000宗自2010年至2017年期間確診乳腺癌和大腸癌的患者截至2019年的存活統計數據,發現兩者的五年相對存活率分別為84.0%及58.2%。 乳腺癌第一期和第二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較高,分別達到99.3%和94.6%,而第三期為76.2%,第四期為29.8%。 報告指出,第一期的五年相對存活率達99%,意味著她們存活超過 5 年的比例與一般女性近乎無異。

  • 但當細胞出現基因變異,成為惡性腫瘤,便是前列腺癌。
  •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測試逐漸完善,市面出現不同形式的基因測試服務,例如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營養基因組學測試,甚至以基因預測兒童的行為和天賦等,有些需要在診所抽血進行,有些則有家用測試套裝。
  • 「不過,建議還是要儘量減少塑膠餐具的使用,降低直接攝取環境荷爾蒙的機會。」鄭乃源建議。
  • 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早期腫瘤並沒有明顯臨牀症狀,導致大部分患者發現患病時已屆前列腺癌的中晚期,影響治療成效。

超過一半的癌症發病於65歲或以上,而兒童及青少年(即0-19歲)中確診癌症只佔整體的0.6%。 能阻止身體產生雄性荷爾蒙,或抑制雄性荷爾蒙的功能。 它們依附在前列腺癌細胞上的雄性荷爾蒙受體上,阻止它們使用睾酮生長。 睾丸會分泌睾酮雄性激素來影響前列腺的生長和功能。 前列腺細胞發生病變,令細胞不正常運作和生長時,便會導致前列腺癌。

癌統計: 健康醫思一點通

前列腺癌有可能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常見有骨和淋巴結。 癌胚抗原指數(CEA)主要為大腸癌、肺腺癌和乳癌的腫瘤指標,其正常值不多於5ug/L;若病人已確診癌症而指數超過10ug/L時,病人的腫瘤出現惡化的機會很大。 腫瘤指數又稱癌症指數,是一種評估及追蹤癌症的一項指標。

癌統計: 預防

就男性而言,肺癌、大腸癌和肝癌合共佔男性癌症死亡人數58%。 至於導致女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和乳腺癌,剛好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一半。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隨著子宮頸癌整體死亡排名後名,女性子宮頸癌標準化死亡率,也較107年下降2個百分點,可能民眾有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有關。

癌統計: 前列腺癌

兩種常見的前列腺癌篩查方法是肛門指檢和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測試。 肛門指檢和前列腺特異抗原血液測試都有其侷限,並非百分之百準確。 癌統計2025 巿民應先諮詢醫生,瞭解篩查的好處及潛在風險,以作出知情選擇。 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早期腫瘤並沒有明顯臨牀症狀,導致相當部份病人發現患病時已屆前列腺癌的中晚期,影響治療成效。

癌統計: 健康解「迷」世界心臟日│每1.7秒奪一命?疫情下心臟病死亡率趨升!唔使多,每日運動30分鐘可護心

於2019年,本港癌症的新增個案達35 082宗,數字為歷來最高,較2018年增加1 癌統計2025 054宗或按年上升3.1%。 癌統計2025 為建構一個癌症受控的未來,我們每年都會舉辦大型的公眾教育活動,及提供詳盡的癌症資訊。 歡迎您免費下載我們的「癌症小冊子」,瞭解更多關於癌症成因、預防、治療及復康過程等資訊。

癌統計: 癌症希望頻道

癌症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異常細胞快速生成,這些細胞超越其通常邊界生長並可侵襲身體的臨近部位和擴散到其它器官。 癌統計 同樣地,大腸癌的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存活率較高, 分別為95.7%及87.3%,第三期的存活率為 68.7%,但第四期的存活率則跌至9.3%。 由這些數字可見,愈早介入治療,存活率愈高;中心希望這些新數據,能令大眾摒棄諱疾忌醫的概念。 根據2019年的癌症數字,在75歲前患癌症的機會,大約為每四名男性中有一位或每五名女性中有一位。 在2019年新增的癌症個案中,男性佔17 685宗,而女性佔17 397宗。

癌統計: 健康解「迷」港大研發納米藥輸送系統!安全有效治療肥胖、心血管病,可以將脂肪轉為好脂肪?

其實,腫瘤指數只適用於已有癌症病徵而需確診的病人、治療癌症過程中用作監測治療成效的方法,以及癌症病人康復後的監測以評估復發的風險,絕非篩查的指標,不應為體檢項目之一。 再者,指數的高低亦不代表病人的病情嚴重程度,一切均須由醫生解讀並建議診治方案,所以姑勿論是否患有癌症,市民亦不應該自行解讀癌症指數,以免自製恐慌。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基因測試逐漸完善,市面出現不同形式的基因測試服務,例如癌症基因檢測、遺傳性腫瘤基因檢測、營養基因組學測試,甚至以基因預測兒童的行為和天賦等,有些需要在診所抽血進行,有些則有家用測試套裝。 面對林林總總的測試項目,消委會早前提醒消費者,當中不少未有足夠臨牀研究結果證明其可靠性,有意進行檢測前,最好諮詢醫護人員意見。

癌統計: 基金會活動資訊

儘管大部分睾酮由睪丸分泌,腎上腺和一些前列腺癌細胞仍可以產生少量促進癌細胞生長的荷爾蒙。 癌統計 前列腺的其他非癌性疾病,如良性前列腺增生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 癌統計 它位於膀胱下方和直腸前方,是一個核桃大小的腺體。 它圍繞著一部分的尿道,尿道則會透過陰莖輸送尿液和精液。

癌統計: 報告:中國人面臨新的健康威脅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1萬1,684人,較105年增加5,852人。 因為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料仍將持續上升。 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與105年同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中位數較早,如乳癌為55歲,口腔癌為57歲,食道癌為58歲及甲狀腺癌為50歲,與105年相比較除其中口腔癌老1歲,其餘與105年相同。

2022年4月15-21日是第28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週,提到癌症,大家並不陌生,基本是談癌色變,但真正瞭解的卻不多。 癌症也稱爲惡性腫瘤,是屬於細胞的異常生長,癌症的治療包括手術治療、化療、放療、靶向藥物治療等。 雖然胰臟癌只位列第11位最常見的癌症,但卻是全港致命癌症的第5位。 在2019年,胰臟癌導致740人死亡,表示胰臟癌的整體預後情況較差。 《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今(20)日公佈最新「2024總統大選最新民調」。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手術是針對早期前列腺癌的一種根治性療法,透過開放式腹腔手術、可配合機械臂輔助的腹腔鏡手術或會陰手術形式進行。

若正在服用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例如亞士匹寧或薄血丸,需於檢查前告知醫生。 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的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可能會大幅上升。 不過,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等也可能令其異常升高。 前列腺癌的成因尚未完全掌握,但仍可識別出一些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增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例如父親、兄弟或兒子)、屬非裔美洲人及肥胖。 篩查規劃僅對某些類型而非所有類型的癌症有效,而且一般來說,篩查規劃比早期診斷複雜得多並需要更大量的資源,包括需要特殊設備和專門人員。 即使建立了篩查規劃,早期診斷規劃也依然必要,以便查明那些發生在不符合篩查的年齡或風險因素標準的人羣中的癌症病例。

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男女合計)依序為大腸癌肺癌女性乳癌肝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嚥)攝護腺癌甲狀腺癌皮膚癌胃癌食道癌,與105年序位相比較,除其中皮膚癌和胃癌順序互換,其餘序位與105年相同(如附表)。 前列腺是男性獨有的腺體,位於膀胱頸與尿道之間及直腸前方,體積有如一個合桃。 本港近年的前列腺癌個案急升,根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20年的統計數字,前列腺癌新症於該年共有2,315宗,在癌症發病率中排行第4位,亦是男性常見癌症的第3位。 前列腺癌常見的風險因素包括:高齡(患者以年長男性居多,較少發生在50歲以下的男士身上)、家族病史、基因突變(如BRCA1/2)、以及各種不良生活與飲食習慣(如吸煙、長期食用高熱量、高脂肪食物及缺乏運動)等。 最新癌症數字顯示,2018年五大常見癌症是︰大腸癌(16.6%)、肺癌(15.4%)、乳腺癌(13.7%)、前列腺癌(6.5%)及肝癌(5.1%)。 新症數目最大的增長來自男性大腸癌及女性乳腺癌,過去10年累積升幅分別約44%及77%。

因為前列腺癌的癌細胞一般生長緩慢,未必會短期內威脅生命。 在2019年,前列腺癌新症共有2 癌統計 532宗,佔本港男性癌症新症總數的14.3%。 按粗發病率計算,每十萬男性中即有74宗新增個案。 對本港男性而言,前列腺癌是致命癌症的第四位,在2019年,前列腺癌導致445名男性死亡,佔男性癌症死亡總數5.1%。 相比其他香港男性常見癌症,前列腺癌是近年新症數字升幅較快的癌症,由2009年至2019年間,數目累積升幅達71%。

癌統計: 前列腺癌有甚麼治療方法?

活檢中醫生亦會從患者體內取出組織或細胞,以便在病理實驗室進行檢測。 癌統計2025 過程中,醫生將利用針頭抽取前列腺組織、量度前列腺大小並檢查前列腺是否有異常。 「緊急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至於預測可能患癌的風險,即對遺傳性腫瘤基因進行檢測,主要適用於有家族癌症遺傳傾向的人士。 有研究已證實,帶有特定癌症基因者,可能有較高風險患上不同種類的癌症,例如攜帶 BRCA 突變基因者,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 故為高風險人士進行基因篩查,目的在於加強這類人士的警覺性,養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體檢的習慣,期望在患病初期就可及時發現,並進行相應治療,提升治癒的可能性。 於2020年共有484名男性死於此癌症,佔男性癌症死亡人數的5.6%。 前列腺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早期腫瘤並沒有明顯臨牀症狀,導致大部分患者發現患病時已屆前列腺癌的中晚期,影響治療成效。

癌統計: 健康大曬

中心致力於蒐集及分析本港的癌症數據,並提供數據資源以支援醫療體系內癌症服務的規劃及評估。 雄性荷爾蒙是一種控制男性發育和身體特徵的荷爾蒙,如低沉的聲音及體毛的生長。 死亡率方面,男性和女性在60~79歲年齡組癌症死亡人數最多。 白血病、腦癌、淋巴瘤以及肝癌和骨癌是男性和女性最致命的五種癌症,其中肝癌是15~59歲男性的第一大死因。

癌統計: 資料編

在癌症晚期患者比例較高且治癒幾率很小的地方,尤其需要這種療法。 一些最常見的癌症類型,如乳腺癌、宮頸癌、口腔癌和結腸直腸癌等,如能早期發現並根據最佳做法進行治療,治癒概率很高。 準確診斷癌症對採取適當有效的治療措施必不可少,因爲每種癌症類型都需要特定的治療方案。 治療通常包括手術、放療和/或全身性治療(化療、激素治療、靶向生物治療)。 適當選擇治療方案既要考慮癌症又要考慮接受治療的個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