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這期間突然醒過來,身體有可能未反應過來而無法活動,不過這情況很短暫。 所以有人指念經有幫助,其實只是因為念經需時數分鐘,身體慢慢可重新鬱動。 鄭:人一生約有三分之一時間用來睡眠,家庭醫生常常遇到病人詢問有關睡眠的問題,例如明明睡了為何卻像沒有休息過?
- 設有臨牀研究診療室、病人會面室、會議室、研究生研習室及職員辦公室等。
- 詳情 …「精神健康急救」在校園「急救」即緊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在急病或意外發生時,在醫生與護理人員到達前為生病或受傷的人,進行初步的救援及護理,嘗試舒緩患者即時的病情。
- 何的代表律師指出,何維新承認與美容公司有業務關係並不明智,已汲取慘痛教訓。
- (上圖)(右起)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副主任梁炎濃醫生、中大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及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林少萍醫生的合作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出現睡眠行為障礙或是腦退化先兆。
- 估計全球現時有610萬名柏金遜病患者,而在中國及香港,則分別有170萬及12,000名患者。
參加者屬於高危青少年,他們每月有一至兩次的輕微失眠徵狀、父母親至少一人有失眠問題。 242人分開預防失眠組及對照組,介入組會獲四節講解失眠知識及策略,團隊跟進參加者一年後,發現預防失眠組每週3晚失眠者只有5.8%,對照組則有20.7%,以統計方法推算預防失眠組失眠風險大減71%。 我們的精神科專科醫生會透過應用最新的神經科學發現、診斷方法和治療幹預,為有不同精神健康問題的人士提供全方位的治療。 張繼輝續說,黑質細胞功能一旦喪失便不可逆轉,團隊正繼續另一項研究,盼找到當中關聯,從而瞭解預防柏金遜症的方法。 他建議高風險市民多做運動,因為在流行病學理論中,運動能減慢腦部退化,另也應該改善情緒及睡眠。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稱,這次研究同時確認便祕(一週大便少於兩次)是柏金遜症的臨牀前期症狀,通常於發病前20年已出現。
榮潤國: 入睡貼士:寧短莫長 寧深莫淺 先提高睡眠質素
左起: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心理學教授Charles Morin教授(螢幕上顯示Zoom直播畫面)、港大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李馨博士、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榮潤國教授及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博士,以及研究參加者Tommy。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約三成新冠康復者出現失眠症狀。 榮潤國2025 中大精神科學系推出手機程式(App)助用家改善睡眠,約230人在應用程試填評估問卷,顯示一半人有中度至嚴重程度失眠,比例超出該系預期。 有學者稱市民擔憂染疫,加上作息改變導致失眠,有母親因停課與子衝突致失眠,料未來求助人數會上升。 有學者指出,失眠者多拖至別無他法才求助,料日後求助會繼續上升。
樂女士在66歲確診RBD,確診前4年出現「夢境演繹」,曾夢到在馬路邊跑,並從牀上掉下來,又曾在夢中因想踢走東西,最後踢至「腳趾尾」斷骨;至近年她有便祕問題,並確診柏金遜症。 樂女士的兒子去年亦出現RBD症狀,其妻投訴睡夢中被他打至臉腫。 另外,立法會早前於6 月通過教育局的建議,調高主任級教師的比例之餘,亦提高小學校長薪酬,從而更容易吸納入才從事小學教育,有利於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
榮潤國: 我們的服務
柏金遜病是全球第二常見的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香港約有12,000名患者。 而「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是柏金遜病的一個臨牀前期症狀,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便完成了全球首個「RBD家庭研究」,發現柏金遜病有家族遺傳傾向,並且找出生物學標記,有助柏金遜病高危一族及早作出預防措施,延緩疾病發展。 參與研究的29位人士當中包括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的病人、抑鬱症患者和健康人士,年齡中位數為47歲。 結果發現所有參與者均沒有柏金遜症臨牀徵狀,但同時患有抑鬱症和發夢期夢遊病人的多巴胺水平比控制組顯著低10-30%,並出現嗅覺退化,從而推斷抑鬱症患者出現發夢期夢遊徵狀並非完全因為抗鬱藥物所致,而是腦退化的先兆。 (右起) 養和醫院同位素及正電子掃描部副主任梁炎濃醫生、中大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莫仲棠教授,及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林少萍醫生的合作研究顯示,抑鬱症患者出現睡眠行為障礙或是腦退化先兆。 習慣晚睡晚起,俗稱「貓頭鷹型」的生活作息習慣,會加劇抑鬱症病情及影響睡眠質素。
- 從照片中看到,何家勁身穿紅色上衣,戴著玫紅色框太陽眼鏡,不但精神奕奕,皮膚及身材等方面狀態極佳,絲毫未見老態。
- 即使該批直系親屬未被確診患上柏金遜症,亦有人已有早期腦退化病徵,包括每週少於兩次大便、肢體動作較同齡人慢等。
- 例如:救世軍組織前露宿者成為義工隊服務長者及弱勢家庭以加強他們重過新生活的信心、組織露宿者參與足球賽事以提昇個人改善生活的動力。
-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表示,中國正考慮向俄羅斯提供包括武器彈藥的「致命性支持」,中國已向俄羅斯提供「非致命性支持」。
- 中大莫慶堯醫學教授、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教授指出,早前已有研究證實,有逾九成的RBD患者會在5至15年後出現柏金遜病或其他腦退化症狀,因此成為其中一個指標,作早期診斷或治療柏金遜病,延緩腦退化。
其研究小組亦積極地在本港推動睡眠知識,分別為公眾、大學生及中小學生提供促進健康睡眠的講座,以改善大眾的睡眠習慣以及身心健康行為。 榮潤國 榮潤國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榮譽內外全科醫學學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威爾斯親王醫院及沙田醫院精神科部門主管,沙田醫院睡眠檢查室主任。 過往有研究顯示,出現失眠的機會率於青春期顯著增加,反映這段時間是預防失眠的關鍵時期。 榮潤國 自青春期開始,年輕人的神經系統、生理、心理和社交方面都會經歷重大的轉變,增加他們出現睡眠、精神和生理問題的風險,多達10%至36%青少年會在這個階段出現失眠徵狀。 失眠問題一旦出現,往往會演變成慢性疾病,對患者帶來極大的困擾和健康負擔。
榮潤國: 失眠困擾港人 中大港大揭一習慣降7成風險 籲勿攝高枕頭想事情
榮教授直言不相信坊間睡眠手機應用程式 (apps)能發揮功效,因為沒甚麼科學根據,還是依照基本的睡眠衛生去做更有用。 「除了院舍,還有醫院,長者太長時間待在牀上,除非昏迷,不可能這樣長睡。院舍和醫院的睡眠質素是最差的。」榮潤國一針見血地指出。 因此,學生睡覺前宜放鬆心情,避免工作或運動;對兒童而言,睡前不要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見表),更是改善失眠的關鍵。 衞生署資料顯示,慢性疾病是港人死亡主因,二○一八年惡性腫瘤、心臟病、腦血管病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合共佔總登記死亡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二點四,市民如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減少上述疾病風險。 1分鐘自我評估25個症狀:失眠、有自殺念頭、自殘、對生活失去興趣…
榮潤國: 榮潤國必看介紹
現時,香港估計約有5,000名60歲或以上人士患有發夢期夢遊。 現時是大學三年級生的Tommy,中三時一星期有兩晚失眠,失眠來襲少則影響半小時,間更中會令他「眼光光望天光」,其父親都有失眠問題。 Tommy參與研究後,明白失眠並非可怕事,「唔洗擔心第二日又訓唔著,訓唔著就落牀做其他嘢」,但切勿用電話及做劇烈運動。 以往失眠時,他會在牀上輾轉反側,但其實不會增加睡覺意欲,相反下牀閱讀書籍及溫書,反而可以分散注意力,配合規律睡眠時間更易入睡。 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腦神經科主任莫仲棠解釋,RBD是柏金遜症獨特的指標,通常於柏金遜症病發前5至15年出現。 榮潤國 中大聯同另外3間大學早前做全港首個RBD家庭研究,調查102名RBD患者及其404名直系親屬,以及89名健康者和387名直系親屬,結果發現RBD患者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風險是健康者直系親屬的5.9倍。
榮潤國: 藥物及心理治療
【本報訊】整形外科專科醫生何維新與美容集團「變靚D」旗下公司合營美容生意,「變靚D」大賣廣告招攬生意,何維新身為合營公司董事及顧問醫生,每月穩袋美容服務收入百分之三十五作報酬,並抽取其他醫生部分收入作佣金。 他涉招攬病人,醫務委員會昨召開紀律聆訊後裁定他專業失德,判除牌三個月,緩刑兩年。 醫委會暫代主席麥列菲菲表示,招攬病人案情嚴重,希望今次判決能警惕醫生留意操守。 提供外科陳志偉醫生的專科診所中心資料, 外科醫生介紹, 外科醫生推薦, 外科檢查, 榮潤國 … 地址, 養和醫院香港跑馬地山村道2號李樹培院九樓養和醫院微創及內鏡外科中心. 騮哥話當年喺中大醫學院同做實習醫生之時,不時同同學打麻雀消遣, …
榮潤國: 香港減肥藥詳解
當中一半青少年最少接受3節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活動,治療內容包括教授睡眠及失眠知識、辨別扭曲概念、放鬆練習等,另一半人作對照。 他透露,前年一名20多歲醫生求診,他因工作壓力,突然失眠,整晚都無法入睡,又經常在牀上輾轉反側,情況持續1、2個月。 他慨歎,醫生「能醫不自醫」,亦擔心精神狀態不佳,影響手術成效而出現意外,最終停工近2個月,靠認知及藥物治療,成功康復。 因為在某些情況例如睡眠窒息、飲用過量酒精下,當事人也有可能出現大叫或鬱手鬱腳的行為。 即使用手機拍到當事人在睡眠中的異常表現,醫生也無法分辨病人處於哪個睡眠階段。 最準確的方法是用儀器偵測當事人的腦電波及肌電圖,即使病人沒有鬱動,但如發現當事人在REM階段肌肉仍保持張力,就可確診RBD。
榮潤國: 精神科
他解釋,目前有一個「腸-腦軸病因」假設,即腸胃裏的微生物或細菌出現變異,或令一些不好的蛋白質經過迷走神經上到腦幹,甚至中腦。 巫醫生在課餘時為中大醫學院學會年度刊物《披心》當攝影師,這位攝影初哥買了一臺Olympics 135單鏡反光相機為同學留影,他收藏多年的校刊如今已發黃,卻記錄了第一屆學生的行山、 燒烤等快樂聚會,以及在運動場上的奪獎事蹟。 中大醫學院首屆畢業生於1980年代識於微時,今天大家各有所成,難得多年來感情如昔,每年相聚。 趁中大醫學院成立40週年,五位校友跟我們分享當年的校園生活,細說醫學院如何造就自己的事業與人生。
榮潤國: 改善睡眠認知 青少年失眠可預防
他自言,試過想數綿羊入睡,惟越數越醒;參加治療後,重新認識失眠、睡眠,改變心態,學會正確的睡眠衛生習慣,例如失眠時不要留在為牀上用手機,可下牀做其他事或閱讀至有睡意,失眠情況已有所改善。 榮潤國2025 2020年中大精神科學系曾參與一項涉14個國家或地區、逾2.2萬人的研究,顯示疫下36.7%人出現失眠症狀。 中大醫學院正研究本港新冠病人的長新冠情況,暫已招募約200名康復者,研究會持續跟進4年,初步數據顯示約三至四成人出現失眠症狀,另四成人慢性疲勞。
榮潤國: 榮潤國醫生
「努力工作、盡意耍樂」榮潤國教授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學生事務),同時是精神科學方面的權威,他除了擔任醫學院精神科的教授外,亦致力研究睡眠健康,發表了多篇甚具代表性的論文。 詳情 …推廣「正向工作間及員工發展」活動人事處於2014年3月5日舉辦「如何處理愈富挑戰性的工作間」簡佈會,正式為大學倡議的「正向工作間及員工發展」活動展開揭幕。 本年5月及6月,人事處共舉辦了四個相關的工作坊,主題分別是「建立正向工作間:策略、技能與技巧」及「如何處理員工的不滿」,以幫助管理人員在工作場所透過正向溝通及建立良好關係,避免及化解衝突,營造融洽高效的工作環境。 在上述工作坊中,我們亦向參加者介紹了「大學僱員申訴程序」,作為處理工作間衝突的正式方法。 詳情 …「精神健康急救」在校園「急救」即緊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在急病或意外發生時,在醫生與護理人員到達前為生病或受傷的人,進行初步的救援及護理,嘗試舒緩患者即時的病情。 當遇上突發的身體健康狀況,施行「心肺復甦法」或「人工呼吸」或是貼上膠布包紮傷口,都是我們普遍認識的「生理急救」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