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翁孟玉主任表示,女性也會有僵直性脊椎炎的問題,一般而言女性天生核心肌羣較弱,不少人也會有較操勞的情況,不過以往僵直性脊椎炎被認為是常見出現於年輕男性族羣的疾病,因此女性朋友很容易出現此問題卻在無意間輕忽。 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 而且,發炎性背痛的患者年齡大約在20歲上下,絕大多數都小於40歲,較機械性背痛患者來的年輕。 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翁孟玉表示,根據成大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近期使用健保資料的大數據分析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全身自體免疫疾病,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疾病的危險。 過去也有研究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有12.9%都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因此患者的心臟問題,不能不慎。 翁孟玉醫師叮嚀,假使沒有好好控制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脊椎會於不間斷的骨頭重塑過程中失去活動度,導致患者姿勢總是躬身前傾。
免疫不佳當心隱球菌感染 隱球菌肺炎未必燒、喘、咳! 一名64歲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日前住院為自體幹細胞移植做準備,沒想到他雖沒有發燒等臨牀症狀,肺部X光檢查卻顯示異常,經進一步檢驗確認感染「隱球菌肺炎」。 當人們因健康狀況無法直接由口進食時,可暫時使用鼻胃管攝取營養與水分。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祕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心臟血管科李柏增醫師表示,「這個病人其實算相對幸運,之前遇過其他不願意服藥的鐵齒病人,中風後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到院時已來不及做取栓治療,最後只能帶著半邊癱瘓繼續生活,不只病人痛苦,也加重家人的照護負擔」。
翁孟玉醫師: 花14年才確診 醫師籲當心此病
先前研究發現,僵直性脊椎炎病友體內有高量的發炎因子「腫瘤壞死因子(TNF)」,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便成了醫師們常用的治療武器,並具有多年的臨牀經驗證實其療效及安全性。 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可以降低關節發炎的程度、緩解疼痛。 臺灣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三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 成大醫院臨牀講師 成大醫院主治醫師 學歷: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專科別: 一般內科、過敏免疫風濕科 專長: (一)痛風及其他結晶性關節炎;(二)僵直性脊椎炎、 …
成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孟玉說,修格連氏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身體的一種疾病。 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4分之1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1個症狀表現。 骨質疏鬆症常發生在停經後的婦女,大概五十多歲,楊士階醫師指出,不過較高齡的老人大概六十五歲以後不管男性、女性都有可能出現骨質疏鬆。 2005〜2008 年國民營養調查報告指出臺灣 50 歲以上男性與女性,以雙能量 X 光吸光式測定儀檢測骨鬆症,分別為 23.9% 及 38.3% 翁孟玉醫師 。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1/4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1/4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
翁孟玉醫師: 乾燥症罹淋巴癌 較常人多7倍
病患有時也有鼻腔、喉嚨乾燥而慢性 乾咳、皮膚粗糙、或因陰道乾燥導致性交困難或疼痛;少部分病患會有反覆 發作腮腺炎。 翁孟玉醫師2025 訂閱《今健康》全家都健康,專訪全臺專科醫師與營養師,提供最正確實用的健康資訊與圖文報導,每週線上直播邀請醫師專家解答健康迷思,實用、即時、專業,照顧全家人的數位媒體。 翁孟玉表示,根據國外的文獻資料,乾燥症發生機率不低,約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五,男女的比率約為1:9,多數發生在中、老年女性,但國內民眾對這種病症認知不多,會因此到風溼免疫科看診者更少,多數是從其他科轉診。
- 至於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
- 所幸近年標靶藥物問世,讓患者有了更好的存活契機。
- 只要免費註冊會員就能使用整合診所、藥局等醫療機構的地圖資訊,便捷的搜尋功能,是您的就醫好幫手。
- 50多歲的林女士因慢性疲勞長期在診所就醫,醫師發現她的肝指數過高,懷疑是代謝性脂肪性肝炎所導致,持續給予傳統保肝藥物,但效果有限,後來轉診至安南醫院消化科治療。
- 據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109年全臺裝設鼻胃管近20萬人,食藥署邀請臺大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暨臺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祕書長蕭名彥醫師,為大家詳細解說鼻胃管的相關知識。
- 下背痛有兩種:機械性、發炎性然而,如果發現自己「休息越久,越不舒服」,就得提高警覺,這可能是「發炎性背痛」。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黃文男醫師表示,多數的發炎性背痛患者會抱怨下背部與臀部附近的疼痛與僵硬,這種發炎性背痛的原因是身體出現了慢性發炎反應,使脊椎關節處於持續發炎的狀態。 2)乾癬性關節炎乾癬是一種外顯於皮膚上的免疫疾病,雖然主要病竈表現於皮膚,卻屬於脊椎關節病變家族的其中一員,近三成的乾癬病友會合併乾癬性關節炎的症狀。 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病友出現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常被誤以為是腸躁症,約有四分之一的病友腸胃道以外的症狀,關節發炎就是其中一個症狀表現。 4)其他反應性關節炎及非典型脊椎炎也是發炎性背痛的可能原因。
翁孟玉醫師: 腎臟科
如適當的運動就有助於提高患者的柔軟度及活動度,不過像是籃球、格鬥等會產生碰撞的運動應盡量避免,建議以游泳、伸展、體操等進行為佳。 而平時也應避免抽菸,因為抽菸容易增加肺部纖維化,進而對身體擴展產生負面影響。 而不少民眾改善身體問題都會從飲食習慣著手,在飲食方面建議避免過度進補,保持飲食均衡足夠即可,因為風濕疾病常有個特徵,就是免疫系統過度活躍,過度進補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文男主任表示,從統計學來看,下背疼痛前來就診的患者,僵直性脊椎炎僅佔1/200~1/400,所佔比例並不多。 僵直性脊椎炎主要好發於20~40歲之間的年輕族羣,其中又以男性佔絕大多數,常見出現在軍人、運動員身上。
翁孟玉醫師: 過敏免疫風濕科
翁孟玉醫師表示,研究指出,患者很可能年紀輕輕就罹患心肌梗塞、中風等共病,不可大意。 臺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營養師張亞琳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部分,如果使用類固醇類消炎藥,在飲食部分需要注意低油、低鹽、低糖、高蛋白質、高鈣的攝取,以減緩長期服用藥物帶來的副作用,如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肌肉流失、骨質疏鬆等。 冠狀動脈心臟疾病一直以來都名列臺灣十大死因前矛,疾病來得無聲無息,卻經常導致死亡的嚴重後果。 「近年來對動脈粥狀硬化的致病機轉研究發現,發炎的免疫反應在促使動脈硬化的進化與生成,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翁孟玉指出,長期發炎的疾病,本身就是一個造成心臟冠狀動脈阻塞的危險因子。 主要是症狀治療,使用人工淚液或眼膠,睡前使用眼藥膏來緩解眼乾不適, 滋潤與保護眼睛;用人工唾液潤濕口腔,服用唾液腺刺激劑,以緩解乾燥不 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若病患有其他器官侵犯,則需用免疫抑制劑治療。 黃文男醫師說明,發炎性背痛經常是慢性且反覆發作,因此患者在面對僵直性脊椎炎時,要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好好了解疾病的病程與可能帶來的後續問題。
翁孟玉醫師: HLA-B27帶因家族別怕 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發病
除此之外,僵直性脊椎炎也會有眼部疼痛的問題,黃文男醫師就指出,診間就不乏有許多患者是從眼科轉診而來,其為虹彩炎。 虹彩炎與角膜炎及結膜炎不同,常見出現眼睛紅、痛、視力模糊等症狀,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約有40%的機會罹患虹彩炎,甚至在一開始時就出現,因此也常見眼科醫師詢問患者是否有下背疼痛的情況。 翁孟玉醫師解釋,要診斷患者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醫師需要了解病史,患者下背痛的狀況是否已經超過3個月、是否符合晨間僵硬、經休息無法改善等典型特徵。 ,主要症狀為下背痛、晨間僵硬和下肢關節發炎,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經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或姿勢不良造成的下背痛,也有不少病友已經長期習慣了疼痛,而錯過早期診斷及早介入的時機。 翁孟玉醫師2025 攝取抗發炎食物,是強化抗發炎功能的重要關鍵,研究顯示,促發炎食物及不良生活習慣,不但會增加免疫性疾病的發炎機率,對於健康人也都會有不良影響,如引發腦血管、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 張亞琳提醒,不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或是一般健康民眾,都應盡可能避免攝取促發炎食物。
翁孟玉醫師: 疾病百科
成大內科部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翁孟玉表示,修格連氏乾燥症是一種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也就是免疫系統失調,乾燥症的致病原因不明,主要是免疫系統攻擊外分泌腺體,如唾液腺、淚腺,病人會感覺嘴巴與眼睛乾燥,少數也可能侵犯其他器官,導致間質性肺炎、血管炎等。 骨質疏鬆症, 類風濕性關節炎, 退化性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 翁孟玉醫師 乾癬性關節炎, 痛風, … 成大醫院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成大醫學院臨牀助理教授成大醫院主治醫師. 翁孟玉醫師表示,不少患者常會有好了之後,過一陣子又再度復發出現疼痛的情況,或是阿基里斯腱疼痛不見好轉,但僵直性脊椎炎又好發於活動量較大的年輕族羣身上,因此也常被誤認為是運動傷害所致。 而黃文男醫師也指出,僵直性脊椎炎也會有和足底筋膜炎非常相似的症狀,患者常在下牀的那一刻腳會感受到明顯的疼痛,在經活動之後便逐漸好轉。
翁孟玉醫師: 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標是4個一
好發於20至40歲的男性,女性也可能得病,病例較少。 患者需要抽血檢驗體內的發炎指數和是否帶有人類白血球抗原B27基因(HLA-B27)。 至於影像的部分會安排X光檢查,以評估薦腸關節發炎的程度。 翁孟玉醫師2025 翁孟玉醫師2025 〔記者王俊忠/臺南報導〕53歲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陳女士回診時跟成大醫師說,某晚與家人晚餐喫到一半,突感胸口悶又痛、喘不過氣、冒冷汗,送急診診斷是心肌梗塞,做心導管、放支架才撿回1命,納悶自己不算老怎會得心肌梗塞?
翁孟玉醫師: 健康醫療網
根據統計,髖部骨折患者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 22% ,對中老年人而言,是不容忽視的健康威脅。 有些健康網站或新聞建議了蹲下再搬重物的姿勢,避免造成椎間盤突出問題。 而我們試著用簡單的模型,探討這些生活中「不同姿勢對椎間盤所造成的壓力」的問題。 翁孟玉醫師 假使有這類型的腰痠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最好要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