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在醫院內可以使用牽引來治療脊柱狹窄:經由牽 引,壓迫神經的組織將暫時被拉開,而改善神經壓迫的情形。 另外,有氧運動、背部肌肉訓練或騎腳踏車,可以改善心肺功能和對腰椎姿勢的控制,從而改善症狀。 一般情況下,健康正常人的核心肌羣都能保有良好的功能。
- 腿部疼痛或抽筋 – 當患者長時間站立或步行,受壓的腰椎神經可導致腿部疼痛或抽筋。
- 神經受損或持續性疼痛:任何脊椎手術都有損害神經或脊髓的風險。
- 如果術後下肢疼痛消失一段時間以後復發,或原來沒有症狀的一側肢體出現疼痛,最常見的原因是繼發退行性改變、不穩引起椎管或神經根管狹窄,或其它節段有新的突出或狹窄。
- 椎間管狹窄合併滑脫,一般專業的醫師通常不建議只單純做脊椎減壓,因為減壓過後有可能脊椎滑脫會變得更厲害,所以目前主流治療方式是打釘子做脊椎融合術,將滑脫的兩節脊椎融合成一節。
- 當然,第一次手術的成功是避免二次手術的最根本因素,手術要儘量準確、輕細、徹底,才能確保療效。
花世源說:「什麼時候會讓你知道有椎間盤突出?都是因為發生肢體痠、麻、痛等神經壓迫症狀時」。 椎間盤突出發作的患者,除了長期就有姿勢不良,造成椎間盤周圍的纖維環長期磨損、退化、含水量遞減等問題而出現裂隙以外,通常都是一次突發外力壓迫,例如突然轉身、彎腰搬重物等,造成椎間盤裡的軟組織往外膨出。 當病人生活質量降低和因疼痛不可耐受且經保守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手術治療,同時症狀和體徵應與影像學檢查結果相一致。 必須強調:手術治療目的是減輕下肢適應症狀,而不是治癒。 術後遠期隨訪中,仍有增生的可能,使神經受壓症狀復發。 手術也不能使已經發生退行性改變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恢復正常。
椎間盤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症常見問題
1.單開門法:將椎板向一側翻開並將其懸吊於下位棘突尖部,即所謂“單開門法”。 通常取頸部後正中切口,暴露頸3~7椎板,剪去下兩個棘突,每個棘突根部打一孔,在鉸鏈側小關節內緣的椎板處用磨鑽(或尖鴨嘴鉗)做一縱行骨槽,保留底部骨質厚約2mm。 椎間盤狹窄復健 對側椎板相應位置全層咬開椎板,向鉸鏈側開門約10mm,將每個棘突用絲線懸吊縫合固定於鉸鏈側的肌肉和關節囊上,用脂肪片蓋住骨窗。 1.侷限性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減壓術:一般切除椎板不超過3個,術中切斷束縛脊髓的齒狀韌帶。 脊髓受擠壓較為明顯時,可以不縫合硬脊膜,使它形成一個光滑而鬆懈的脊髓包膜。
若患者有緊急性的徵狀如大小便失禁,持續性肌力衰退減弱,痛楚劇增,這便要考慮到手術的必要性。 意思是,就算檢查發現壓迫很嚴重,但在某些患者身上,可以是沒有症狀或很輕微的。 我去看醫師,照X光發現腰椎滑脫,差一點就要開刀。 老師交代我每天做強背運動,做了大約3個星期,我的腰已經好了60%,我不用再含淚用分解動作起身。 椎間盤狹窄復健2025 強背運動持續做2個月後,我覺得我幾乎好了,說「幾乎」,是因為我帶孩子、陪孩子玩,彎身次數多腰就不太舒服,但只要休息休息、順一順就好了,其它我覺得跟以前無異。
椎間盤狹窄復健: 頸椎管狹窄症的症狀和治療方法
因此腰部按摩時,除了照顧到前述提及的胸部肌肉羣外,同時必須增加髖關節和大腿肌肉的按摩。 急性腰扭傷即俗稱的「閃到腰」,原因跟落枕很像,表示關節早就有問題,可能身體有部分的活動度不佳,或平常姿勢不對,造成關節負擔太大,因此一個姿勢不對就會產生扭傷。 脊椎滑脫原本常見於背部需長期伸展的運動員,如體操、舞蹈、撐竿跳等選手,但近年來越來越多患者是因為坐姿與站姿不良而造成脊椎滑脫。
- 脊椎狹窄症的壓迫分為中間狹窄 (central stenosis) 與側邊狹窄 (lateral stenosis)。
- 若對於本院有任何讚美、抱怨及建議請至「院長信箱」,如有健康問題諮詢請至「民眾發問」,會有專人回覆您,謝謝您的配合。
- 頸椎面關節炎、骨質疏鬆、炎性關節炎、先天頸椎異常、骨質疏鬆 (軟骨)的患者都不適宜接受這手術。
- 異體植骨通常是由本地骨庫提供,骨庫收集捐贈者同意於死後捐贈的骨組織。
- 恢復意識後,您會被送往普通病房,在那裡您會漸漸恢復活動 (坐在椅子上和步行)。
- (3)患者在牀上俯臥挺腹塌腰,頭上抬,雙臂用力背伸,雙腿以膝蓋為支點後抬如燕飛式,持續數秒或更長時間,反覆 10 次。
- 隨著科技的進步,影像檢查已成為脊椎退化性關節炎診斷上的最佳武器。
若只融合了一節,您的活動範圍可能與手術前差不多,甚至比手術前好。 不過若融合二節以上,您會發現轉動頭部及俯仰視時的活動範圍會有所減少。 理論上,每一節的融合都會令患者喪失約十二至十四度的活動範圍 。 嶄新且能保持活動性的人工椎間盤置換術 ,已成為融合術以外的另一選擇。
椎間盤狹窄復健: 預防椎間盤突出:日常生活篇
如果你的情形是以下其中之一,如:非常疼痛、產生感覺異常、出現明顯肢體無力、做了保守治療 6 椎間盤狹窄復健 個月以上仍未有任何改善,建議可與醫師及治療師討論是否有需要進一步手術治療,切勿迷信偏方延誤就醫。 腰椎管狹窄症可導致椎管內的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會陰部的症狀,與體徵,主要表現為感覺減退及括約肌功能障礙,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的障礙。 患者典型的症狀可包括: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間歇性跛性,行走困難。 椎間盤狹窄復健 其中麻木可由腳部逐漸向上發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現束帶感,嚴重時出現大小便異常,截癱等。 (2)繼發性的腰椎管狹窄,繼發性的包括由於脊柱發生椎間盤椎體、關節退化變性疾病引起的,及由於外傷引起脊柱骨折或脫位、腰椎手術後引起椎管狹窄。
椎間盤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症的手術方式有哪些?
腰椎管狹窄症是指由於先天或後天因素所致的腰椎椎管或椎間孔狹窄,進而引起腰椎神經組織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出現以臀部或下肢疼痛、神經源性跛行、伴或不伴腰痛症狀的一組綜合徵。 脊椎狹窄大部分發生在65歲以上的老人,由於退化日漸嚴重,這些人的脊椎狹窄也會日趨嚴重。 發生在男女比例差不多,這類的患者我們稱為退化性脊椎狹窄症 (Degenerative spinal stenosis)。 因為構造不同,每個脊椎的功能與活動度也不盡相同,因此好發脊椎狹窄的部位也不同。 最常發生脊椎狹窄的部位是腰椎,再來是頸椎、薦椎,胸椎則較少產生脊椎狹窄。 其中脊椎狹窄最好發的位置是腰椎第四、第五節間。
椎間盤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症需要與哪些疾病鑒別?
我做保母工作20年,最近10年擔任到府保母,就是到僱主家照顧寶寶。 原本我身體狀況一直很好,媽媽手或酸腰背痛都沒有,但前年3、4月,我在洗臉檯前彎腰洗臉後直不起身,我必須用分解動作,先上來一點、停幾秒再繼續起身,疼痛發作愈來愈頻繁,後來我邊起身邊含淚,因為實在太痛了。 椎間盤狹窄復健2025 近日,一名在旗山務農的63歲熊先生,逐漸出現了漸進式四肢無力,因為未婚只好麻煩住在同裏的姊姊和妹妹輪流照應生活起居。 今年一月,熊先生來到門診時,面容憔悴憂鬱地坐在輪椅上,無法直立行走,自訴雙手下垂連拿筷子的力氣也沒有,連喫飯都需要餵食,他確實四肢無力,已經是癱瘓的狀態。
椎間盤狹窄復健: 手術治療
所謂坐姿抬腿,就是坐著時把腿伸直伸長,比如放在茶几上、橫放沙發上,或者半躺半靠在牀頭看電視。 因為坐著的時候把腳伸長,會造成我們的「腿後側肌羣」緊張,牽拉到坐骨使骨盆後傾,導致腰椎後凸,衍生很多症狀。 坐著時抬腿很舒服,但這是典型的「爽到筋艱苦著骨頭」,你以為這個姿勢沒問題,但就在你不知不覺中,累積了傷害、創造了症狀,問題會在日後陸續出現。 而當完全不疼痛,但還在復健期間,除了固定做牽引之外,也可以做一些小鍛鍊,幫助快速恢復,基隆醫院護理科的衛教資料就表示,針對病人發炎結束、傷口癒合,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就可以利用脊椎運動來加強下背部的肌肉力量。 腰圍保護:目的在於加強脊柱穩定性,對滑脫繼發椎管狹窄者效果較好,使用後症狀能迅速改善。
椎間盤狹窄復健: 治療方法
第二次手術難度較大,尤其是椎管內已形成的瘢痕組織往往難以分離,很容易損傷神經根,因此,應嚴格掌握二次手術的適應症,以免再次損傷卻還不能解決問題的現象出現。 當然,第一次手術的成功是避免二次手術的最根本因素,手術要儘量準確、輕細、徹底,才能確保療效。 目前文獻多認為有症狀的復發率約為3%,主要和醫生的術中椎間盤的處理有關。 下背痛的部分可以教導病人腰椎放鬆運動(圖3),並針對局部退化疼痛的結構進行增生療法,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來治療患處,患者同時須配合核心肌肉的鍛鍊(圖4)來增加腰椎穩定度。
椎間盤狹窄復健: 腰椎管狹窄症患者可以鍛煉?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想知道的資訊,也別忘了訂閱文章,讓我們用運動健身,開始對話。 多在感覺障礙之後出現,表現為椎體束徵,為四肢無力,僵硬不靈活,大多數從下肢無力,沉重,腳落地似踩棉花感開始,重者站立行走不穩,易跪地,需扶牆或雙拐行走,隨著症狀的逐漸加重出現四肢癱瘓。 椎間盤狹窄復健2025 可以在瑜珈墊及稍硬的牀鋪上進行,首先趴下來臉朝下,雙手十指張開按地,把上半身支撐起來並把頭部儘量向後仰,視線望天。 對腰間椎間盤突出患者來說,向前彎腰會疼痛,而向後彎腰則可以紓緩疼痛。 使用微生物電流可以在短時間之內促進肌肉重覆收緊及放鬆,紓緩自律神祕系統及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的肌肉,有助治療椎間盤突出。 首先對齊雙腳,然後儘量踮起腳尖,若發現使不出任何力氣、踮不起腳尖或出現腳麻的現象,就有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導致肌力下降,削弱了腳部的力量。
椎間盤狹窄復健: 腰椎間盤突出測量法
當患者坐下時疼痛會更嚴重,而且通常只會影響身體其中一邊 (圖 2)。 這種分佈範圍甚廣的疼痛一般稱為「坐骨神經痛」。 早期椎管狹窄並不一定引起病徵,但如果因收窄的地方壓著脊髓或神經,就有可能引發病徵。 這些症狀在初期通常不易察覺,但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 。 和其他頸部疼痛不同 ,頸椎神經孔狹窄壓迫神經所引發的疼痛 ,大多無法以復健治療, 頸部牽引或許能稍稍減輕疼痛. 副總統賴清德昨(26)日下午因急性下背痛就醫,檢查發現左側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椎間盤突出併神經根壓迫,下午在臺北榮民總醫院完成腰椎顯微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