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明守小朋友今天出院了!昨天下午主治醫生取下植入他眼內48小時清除癌細胞的晶片,經過醫生的觀察評估,告訴阿嬤說這是一次成功的手術。 林莉茹說,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 而且兒童對於化學治療之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其尚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學治療。 眼癌男童2025 外交部同時感謝臺日雙方主治醫師、日本慈濟分會的志工,以及全國善心人士的慷慨解囊。 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 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行第8屆彩繪希望活動,31幅得獎作品在7月起巡迴全臺,其中有一幅就是琥淵的畫「我治療中的小小兵醫院」。
但這一趟美國行史無前例,除了醫院幫忙,也得靠國外慈善團體協助,美日臺眼科醫師共同合作,只盼能為張小弟保住靈魂之窗。 眼癌男童 眼癌男童 罹患眼癌的3歲高雄範姓男童21日住進日本中央病院進行小線源放療,駐日代表謝長廷今天在臉書(facebook)表示,手術成功,這是他今年耶誕節最值得快樂的事。 本月初,罹患眼癌的3歲男童排除萬難赴日進行手術,在成功手術後,今(26)日自東京成田機場搭機返臺。
眼癌男童: 臺灣之光
她期盼張姓男童能保住最重要的器官,為了進一步搶救孩子,她再次寫信給治療範姓男童的日本鈴木醫師尋求幫助,但鈴木醫師評估,日本只有輕量型「小線源」放療,而張姓男童需要的是穿透力更佳的重量型「小線源」放療,建議到美國接受治療。 張童的主治醫師廖優美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眼癌,惡性腫瘤從視網膜長出來,其中多數發生在單側,但遺傳型的孩子大多在嬰兒時期就被檢出兩眼都有腫瘤。 張小弟屬於遺傳型的眼癌,曾在北部的醫學中心治療3年,歷經全身性化療、眼動脈治療、玻璃體化療等各種療法,但右眼仍不幸於今8月摘除;左眼癌細胞也已蔓延至前房,高醫先後施以3次的眼動脈化療,累計先前在他院做的治療共6次,病情初步獲得控制。 去年一名雙眼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3歲範姓男童,經高醫協助下赴日本治療,引起社會關注。 最近又有一名4歲多張小弟也罹患同樣的疾病,右眼已摘除,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前房,高醫為此再度尋求美、日頂尖小兒眼癌專家協助,一起拯救張小弟的靈魂之窗。
-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21日報導〕高雄市3歲範姓男童患視網膜母細胞瘤,今天在日本東京接受眼部手術,駐日代表謝長廷在臉書貼文表示,男童的手術療程要2、3天才能完成,「希望25日出院時能夠欣喜祝賀」。
- 顏秀如說,一般我們拍照,若燈光角度適當,燈光直射眼球,在照片上瞳孔都會變紅,但這類的孩子可見明顯的瞳孔「變白」(即貓眼),嚴重一點甚至在平常的時候就可以看到。
- 張爸爸說,孩子剛出生時外觀正常,到了7個月大時發現孩子看景物很喫力,常瞇著眼,曾帶去看眼科診所,沒有檢查出原因,直到一歲多時發高燒住院才檢查出眼癌,從此孩子幾乎以院為家,飽嘗各種治療的痛苦。
- 在芸芸癌症之中,眼癌屬於相對容易治療,美國10個確診者當中,超過9位都成功康復。
- 建議家長一定要多加註意小朋友有沒有白瞳症,一旦發現必須要馬上帶小朋友去看眼科醫生,不論是眼癌或其他眼晴疾病引起的白瞳症,愈早處理,愈有更多機會可保存小朋友的視力。
眼科專科醫生範舒屏表示,家長亦可自行為子女做個簡單檢查,幫子女拍照時開啟閃光燈,透過照片觀察子女瞳孔是否呈白色,如發現有異,應及早求醫。 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考慮臺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以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高醫除給予專業醫療照護外,也將提供赴美就醫的多方協助,預定11月初在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 幼童在接受治療後,醫生會為其安排一系列後續檢查,以跟進治療的副作用及癌症復發的可能。 尤其遺傳性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患者,即使治療成功,3至4歲時也有可能出現新腫瘤。 至於進行眼球摘除的患者,也須定期檢查癌症復發或擴散的機率,或其他與手術相關的後遺症。 東方:致命眼癌不易察覺 家長必需嚴防初期徵狀中大眼科任卓昇醫生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表示,視網膜母細胞瘤為兒童眼癌,由遺傳性或偶發性基因突變引起,多於五歲前發病,香港每年約五至十宗新症。
眼癌男童: 日本染疫數破16萬 重症患者同創新高
歐江安說明,日方於本月26日通知外交部已覈准小朋友及陪同家屬的簽證。 日方基於人道考量,迅速處理本案,再次展現臺日間相互扶持的緊密關係及堅實友誼。 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想到要遠赴美國治療,夫妻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孩子有望重見光明,憂的是龐大的醫療沒有著落。 眼癌男童 事實上,張小弟出身彰化的低收入家庭,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其父親是國術館的推拿師,媽媽是家庭主婦, 父母倆為了替兒子治病,耗盡所有家當,還一度搬到北部醫院旁租房子,想到要遠赴美國治療,夫妻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孩子有望重見光明,憂的是龐大的醫療沒有著落。
- 此外,外交部也請駐日本代表處洽繫日方主政機關與醫院,先瞭解住院治療須知。
- 此外,外交部請駐日本代表處洽繫日方主政機關與醫院,先瞭解住院治療須知。
- 針對高雄範姓男童因眼疾需要赴日本就醫一事,歐江安今日表示,外交部11月13日下午獲知小朋友有赴日本就醫需求後,即於第一時間聯繫日臺交流協會臺北及高雄事務所,洽獲申辦簽證所需資訊並協助家屬準備,同時向日方說明本案的特殊需求。
- 不過這類白瞳孔的表現不見得一定是視網膜母細胞瘤,但若出現建議應到醫院兒科及眼科就診,確認眼部狀況。
當時醫生表示,莫哈末依哈的癌症情況已非常嚴重,癌細胞擴散得很快,必需動手術將左眼球切除,在繼續接受化療。 眼部癌症特別容易發生在五歲以下的幼童身上,根據統計,大約每兩萬名新生兒就有一名眼癌患者,雖然比例不高,但卻是不能忽視的重大疾病之一。 日前,馬來西亞有一名2歲男童左眼出現泛光現象,沒想到父母帶他就醫檢查後發現竟是癌症,醫生告知必需切除左眼球保命,令父母心痛不已。 但幸好透過高醫協助,聯繫美日專家,在美國費城找到世界第一眼科權威,透過最新技術小線源放療,能破壞癌症原發處,保住一線光明。 彰化一名4歲張小弟罹患眼癌,右眼已經摘除,為了保全左眼,舉家南下到高醫治療,醫師也尋求國外專家協助,順利找到世界第一眼科權威幫忙,但赴美治療費用高達650萬,一家人無力負擔,消息傳出,短短五天內捐款達標,張小弟即將在30日搭機赴美接受治療。
眼癌男童: 搶救眼癌男童左眼 赴美醫療費龐大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一種眼癌,主要因惡性腫瘤從視網膜長出來,多數發生在單側,但若屬於遺傳型,在嬰兒時期就會被檢出兩眼都有腫瘤,而張小弟就是此例子。 小兒科醫師廖優美解釋,張小弟因為遺傳性眼癌,曾歷經全身性化療、眼動脈治療、玻璃體化療等各種療法,但右眼不幸於8月摘除,面對左眼癌細胞也已蔓延至前房,高醫先後也施以3次的眼動脈化療,雖初步獲得控制,但為了搶救左眼,因此寫信給治療範姓幼童的日本鈴木醫師尋求幫助。 廖優美醫師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wills eye hospital)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 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考慮臺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以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高醫除給予專業的醫療照護外,將提供赴美就醫的多方協助,預定11月初在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 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考量臺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高醫除給予專業的醫療照護外,將提供赴美就醫的多方協助,預定11月初在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 希爾茲醫師(Dr. Carol 眼癌男童 Shields)取得聯繫,考慮臺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以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高醫除給予專業的醫療照護外,將提供赴美就醫的多方協助,預定11月初在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
眼癌男童: 健康醫療網新聞
顏秀如說,像是1歲到國小的小朋友,一年一般要長2公斤左右,如果本來都有按照生長曲線長,但最近的3~6個月都沒有長胖,甚至變瘦,那就可能有問題。 如果在半年內體重下降,或是身高、體重沒有跟著長,甚至發展里程還「倒退」,或是開始食慾不振、容易疲勞、夜間牀單枕頭都是汗,就一定要去看醫生。 是奶奶在幫孫女洗澡時,摸到腹部有一塊腫腫硬硬的,當下覺得不對,機警的跑來檢查之後,才確診是肝臟母細胞瘤。
眼癌男童: 高雄無血緣阿嬤全力守護眼癌男童手術成功!術後眼睛還有些紅腫,但看到新玩具就開心到活蹦亂跳
【大紀元2021年10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方金媛臺灣高雄報導)兩眼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的3歲範姓男童,2020年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協助下,前往日本接受治療,引起社會高度關注。 近期一名4歲多的張小弟罹患同樣疾病,但右眼已摘除,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左眼前房,再不搶救恐陷入暗黑世界。 為此,高醫再次尋求美、日頂尖小兒眼癌專家協助,一起搶救治張小弟的靈魂之窗。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為搶救罹患眼癌的幼童,臺日美再次攜手治療,救治幼童的靈魂之窗! 眼癌男童2025 這名年僅4歲多的張小弟,因罹患罕見視網膜母細胞瘤,比照去年高醫曾協助範姓男童赴日就醫的成功經驗,讓高醫決定再次協助張童遠赴美國就醫。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指出,臺灣每年約僅10個視網膜母細胞瘤病例,這次希望能以實際行動承擔社會責任,給予張小弟最完善的醫療照護。
眼癌男童: 打造寶寶抗敏肌4原則 醫師:泡澡、洗澡後保濕這樣做
張小弟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臺灣每年約10個病例,已經治療3年多,歷經全身性化療、各種療法等等,右眼不幸在今年8月摘除,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蔓延到前房,前前後後已經治療6次,病情初步獲得控制。 他因視網膜母細胞瘤被摘除左眼,僅存右眼又不斷復發,他的阿嬤與高醫小兒科部主治醫師廖優美陪他南北奔波,歷經多次各式化、放療。 為了範明守的保住右眼,全身性化療、眼動脈治療、玻璃體化療,都做過了,但在他3歲時,右眼腫瘤又復發。 範姓男童出生後沒多久就被診斷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左眼已因惡性腫瘤摘除,剩下的右眼也在3歲時出現癌變,從小照顧他的阿嬤遍求名醫,透過各種治療方法希望能保住孫子僅剩的視力,後來得知日本有最新的「小線源」放射治療,由於國內尚未有這項技術,所以只能到日本就醫。 針對高雄範姓男童因眼疾需要赴日本就醫一事,歐江安今日表示,外交部11月13日下午獲知小朋友有赴日本就醫需求後,即於第一時間聯繫日臺交流協會臺北及高雄事務所,洽獲申辦簽證所需資訊並協助家屬準備,同時向日方說明本案的特殊需求。
眼癌男童: 高雄荔枝損害逾3,000萬 陳其邁允加速、從寬認定災損
該名男童因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4個月大時摘除左眼後裝上義眼,近期發現癌細胞擴散到右眼,恐會失明甚至致命,男童阿嬤帶著他南北奔波,就是為了保住他僅存的右眼。 希爾茲醫師(Dr. Carol Shields)取得聯繫,花了一個多月的電郵討論,為了尋求最好的治療方式,她決定安排張姓男童赴美就醫。 出生後就被發現兩眼長有腫瘤的3歲範姓男童,左眼立即摘除裝義眼,右眼則持續接受化療與放療控制。 家屬近期得知日本最新的「小線源」技術,卻受限疫情難辦簽證,且醫療費高達新臺幣100多萬元,負擔相當沉重。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27)日說明,在臺日相關單位及全臺各界的奔走下,範姓男童可望順利赴日就醫。 罹患眼癌的高雄3歲範姓男童,去年在高醫協助下赴日治療,引起社會關注;最近又有一名4歲張姓男童罹患相同疾病,右眼已摘剩左眼,高醫再次尋求美日協助,搶救僅剩左眼。
眼癌男童: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簡介
張爸爸感謝高醫全力救治,為了讓孩子保住僅有的左眼,夫妻倆決定再苦都要搶救這隻眼睛,讓孩子未來得以觀看世界。 廖優美即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 Wills Eye Hospital )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 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指出,範姓男童將在12月5日從高雄小港機場直飛日本東京成田機場,進行滿14天檢疫後,安排在12月21日住進日本中央病院進行小線源放療,預定12月26日後視治療狀況安排出院,期待範姓男童赴日治療能一切順利,盡快傳出好消息。
眼癌男童: 日本首次粉絲見面會 宋江與粉絲熱情互動
這場臺、日、美仁醫接力搶救光明行動,可說是範姓男童眼癌赴日求醫的翻版。 不過,這次張小弟的病情更複雜,對此疾病治療經驗豐富的高醫兒童癌症團隊,除引進最先進的治療方式外,小兒科醫師廖優美更主動聯繫日本及美國眼癌權威醫師,花了一個多月的電郵討論,尋求最好的治療方式,幾經仔細評估後,決定親自陪同赴美就醫,讓張小弟能保住最重要的感官。 廖優美再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 考慮臺灣未曾有眼癌兒童赴美治療、家長外語能力困難,以及醫療費用龐大等因素,高醫除給予專業的醫療照護外,將提供赴美就醫的多方協助,預定11月初在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門診。 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張小弟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臺灣每年約僅10個病例,醫材付之闕如,有了去年協助範小弟赴日就醫的成功經驗,高醫決定再次協助張小弟遠赴美國就醫。 廖優美透過曾在美國費城威爾斯眼科醫院(wills eye hospital)進修的高醫眼科醫師賴昱宏推薦,與世界眼癌第一把交椅卡羅爾.
眼癌男童: 蘋果基金會
無論是四肢,還是肚子、胸口出現腫塊,只要身體上出現特別的腫塊,不管軟硬都要注意,顏秀如提醒,爸媽在幫小朋友洗澡的時候,可以藉機仔細觀察、觸摸身體,如果發現有異常腫塊,也請盡快找小兒科醫師看診。 顏秀如就提醒,她曾遇過一些國高中生,單側膝蓋持續疼痛好幾個星期,本來以為只是受傷,但因為晚上頻繁痛醒,後來就診才發現是惡性骨肉瘤。 在確診疾病的當下,總是會有ㄧ聲遺憾「如果早一點發現就好了⋯」而到底有什麼症狀很危急,還是可以再觀察,會不會是嚴重疾病,都還是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判斷。
眼癌男童: 健康網》告別脂肪肝 營養師授4習慣、4食物助逆轉
但正逢新冠肺炎疫情,簽證難辦,在臺日雙方協助下,順利於12月初赴日就醫。 所謂的放射線治療是指使用輻射作為治療疾病的方式,原理是大量的輻射所產生的能量可破壞細胞的染色體,使細胞停止生長。 所以可用於消滅快速分裂和生長的癌細胞,經由良好的輻射線管控,放射治療可以做到「局部控制」而不會有全身性的效應,與外科治療一樣,可以去除局部的腫瘤,達到痊癒的目的。 而且相對外科治療而言,它較不受解剖位置的限制,所以在外科無法切除的手術或是為了保留外觀與功能,放射治療可以做局部的治療。 假使病人是屬於非遺傳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而且分期是Group D或是E,一般建議是眼球摘除手術,特別是Group E的病人,目前任何局部治療幾乎不能保留眼球,所以最好的方式以眼球摘除手術為主。 是視網膜母細胞瘤最常看到的表現,是因為光線射入眼球中因腫瘤反光而看到的變化,看起來很像是貓的眼睛,此表現也意味著腫瘤細胞仍侷限在眼球內。
視乎患者實際情況,醫生會安排跟進檢查及治療,即使未能完全根治,至少遏止癌細細胞繼續生長及擴散,紓援症狀。 因此,患者及其父母在這種情況下,應避免過分焦慮,嚴格按照醫生指示接受治療,把癌症對患者的負面影響減至最低。 視網膜母細胞瘤有復發的機會,可能在原先患癌的眼睛裏面或周圍,而且因遺傳而患癌的幼兒,亦有較高風險患上其他種類的癌症。 因此,醫生可能會為患者安排一連串跟進診治,或為期數年,而患者也應該定期作眼科檢查,確保任何疾病出現時均能盡早發現。 由於目前醫學界仍未確定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具體成因,預防方式也難以界定。 父母唯有盡早讓子女接受眼部檢查,找出他們患有眼癌的機率;即使發現已有腫瘤,也可及早治療。
眼癌男童: 疾病百科
在部分視網膜母細胞瘤的個案,患者可能出現瞳孔遇光變白、斜視、眼痛、虹膜顏色不一等情況。 至於眼黑素瘤的患者,則部分可能出現虹膜黑點擴大、瞳孔變形、視力模糊、周邊視覺變弱等病徵。 與此同時,倘若醫生認為幼童的眼癌乃由遺傳性基因變異引致,家庭或須進行基因檢測,以探究幼童患上其他癌症的機會、其他子女患癌的機會,以及父母遺傳變異基因到未來其他子女的機會。 放射治療近距離放療 – 醫生在會腫瘤附近位置,放置一個以放射性物料製成的小盤。
駐日代表謝長廷也在臉書發文表示,這次搶救光明的行動順利達成,在全球疫情嚴峻的時刻,臺灣這種良善的故事帶來溫暖。 跨國醫療不僅是面對治療過程,還包括醫療照護、醫療費用及生活適應等情況,是一大重大工程,高醫正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挹注,可望獲得公私部門的善意回應,共同促成美事。 張爸爸說,孩子剛出生時外觀正常,到了7個月大時,發現孩子看景物很喫力,常瞇著眼,曾帶去看眼科診所沒有檢查出原因,直到1歲多時發高燒住院才檢查出眼癌,從此孩子幾乎以院為家,飽嘗各種治療的痛苦。
眼癌男童: 醫生察覺孩子眼睛泛光
最近一位4歲張姓男童,也患同樣的疾病,但他的病情更複雜,目前右眼已摘除,癌細胞也已擴散至左眼前房,再不搶救恐陷入暗黑世界。 男童今天接受日本眼癌權威、國立癌症研究中心中央醫院眼腫瘤科長鈴木茂伸的手術,這項手術以植入具放射能量金屬片,集中能量消滅腫瘤。 高醫副院長林志隆表示,跨國醫療是件重大工程,包括醫療照護、醫療費用及生活適應等,往往讓病人難以承受之重,高醫基於人道及生命考量,正積極尋求社會資源挹注,也得到公私部門的善意回應,希望共同促成美事。 張爸爸說,孩子剛出生時外觀正常,到了7個月大時發現孩子看景物很喫力,常瞇著眼,曾帶去看眼科診所沒有檢查出原因,直到一歲多時發高燒住院才檢查出眼癌,從此孩子幾乎以醫院為家,飽嘗各種治療的痛苦。 不僅學業成績優異,雙眼全盲的他還能畫畫,鼓勵自己有一天能戰勝病魔。
眼癌男童: 政院南服中心全力協助 高雄眼癌男童赴日就醫簽證拿到了
大陸海南一名女子的奶奶長年配戴許多戒指,近期奶奶取下一枚戒指時,女子檢查後發現「這根本不是戒指」,上面竟然刻有「海南文昌雞」的字樣。 範童於12月5日抵日,經過14天檢疫隔離,於21日住院接受小線源放療。 眼癌男童 眼癌男童2025 術後恢復情況良好,於25日出院,駐日代表謝長廷特別接待範童與同行的阿嬤祝賀。 高醫表示,張童一家這次赴美將入住費城賣當勞叔叔之家,食衣住行一切都用最節省的方式處理,張童擔心英語能力不佳,還特地練對話。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家住彰化的4歲張小弟,約1歲時發現罹患視網膜母細胞瘤,目前右眼已摘除,僅存的左眼也因癌細胞擴散,再不搶救恐終身失明,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尋求美、日頂尖的小兒眼癌專家協助,將攜手救治張小弟的靈魂之窗。 高醫院長鍾飲文表示,張小弟罹患罕見的視網膜母細胞瘤,臺灣每年約僅10個病例,醫材付之闕如。 2020年協助範姓男童赴日就醫成功經驗,讓高醫決定再次協助張童赴美就醫,讓眼癌兒童能得到最完善醫療照護。 眼癌男童2025 張小弟1歲時被發現罹患母細胞瘤,接受無數次的靜脈化療以及玻璃體化療,最終還是沒能保住右眼。 不幸的是僅存的左眼癌細胞也已經擴散,連日本的輕量級小線源都已經無法應付,唯有到美國接受重量級的小線源治療,否則恐將終身失明。 但赴美治療的費用預估高達400萬到600萬元,張小弟家是低收入戶,根本負擔不起,希望社會大眾能幫忙。
眼癌男童: 搶救4歲眼癌男童左眼,感人醫陪赴美治療!1歲發燒確診,低收家庭傾所有讓他看見未來
男童的主治醫師輾轉去信日本眼癌名醫,卻因男童家裡付不出新臺幣120萬的醫療費受阻。 事件引起社會關注,不但日臺交流協會允諾會協助簽證,男童也收到了近200萬元的善款,讓男童的「救眼」之行順利往前一大步。 11月,居住在高雄的3歲範姓男童,由於罹患眼癌,在得知日本有小線源放療可以挽救僅存的右眼時,向日本名醫鈴木茂伸求助,並願意協助治療。
眼癌男童: 健康網》點眼藥水溢到臉頰? 食藥署:毋須補「點」
張爸爸說,孩子剛出生時外觀正常,到了7個月大時發現孩子看景物很喫力,常瞇著眼,曾帶去看眼科診所,沒有檢查出原因,直到一歲多時發高燒住院才檢查出眼癌,從此孩子幾乎以院為家,飽嘗各種治療的痛苦。 不過這類白瞳孔的表現不見得一定是視網膜母細胞瘤,但若出現建議應到醫院兒科及眼科就診,確認眼部狀況。 視網膜母細胞瘤是兒童較為少見的腫瘤,但會出現一個特殊徵兆,俗稱「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