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沒有味覺2025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連八天上升,今天新增2萬7942例本土個案,較上週三增加8891例,上升46.7%;另新增226例境外移… 鼻腔是造成2019冠狀病毒病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ARS-CoV-2)進入人體的其中一個通道。 這種酵素被稱為「ACE-2」(血管收縮素轉化酵素),它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入口」,通過它進入人體進而造成感染。 確診沒有味覺2025 一名男子供稱,自己游泳結束後到淋浴間洗澡,卻被一名男子闖入,直接蹲下幫忙口愛,… 各式品牌的智慧型手機有各自的愛好者,在安卓與iOS系統的使用上,時常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有些人喫美食會想要追求「正統的道地味道」,近日一名網友看著微波咖哩上標註的「日式」、「泰式」等地名,…

  • 2021年一項追蹤100名輕症確診者的研究發現,在感染一年多之後仍有46%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截至去年年底,有7%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對他們來說,在日常生活想要品嘗食物、聞嗅花草都成為奢談。
  • 不過,兒科醫師柯仁弘在臉書粉專「鬍子醫生診間生活」中指出,突然無嗅覺,本來原因有一部份就是感冒所引起的,大概佔約40%。
  • 專家強調,這是受損的嗅覺神經元在再生的過程,只要透過嗅覺的訓練,就能大幅改善這些症狀。
  • 不過他不建議患者自行使用香薰治療,因為香薰機會發出熱力,鼻孔亦要靠近香薰機,欠缺醫生指引下容易灼傷鼻黏膜。
  • 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當皮膚出現局部感染或發炎狀況,或是身體狀況虛弱,像是如空腹、較無力時,要避免進行穴位按摩。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 失去嗅覺是新冠肺炎康復患者其中一個後遺症,本地研究早前發現多達六成康復者的嗅覺失靈。
  • 醫院大廳動線分明,迅速消化人潮,才能降低羣聚感染風險,南部醫學中心龍頭成大醫院從國內爆發第一起確診後,不只啟動分流管制,更善用醫療科技、層層把關,不讓新型冠狀病毒趁隙而入。

南澳洲福林德斯大學耳鼻喉科教授 Simon Carney稱,Anosmia(嗅覺缺失症)患者會失去嗅覺,是感冒患者常見症狀,目前未被列入新冠肺炎的病徵之一,惟現時有不少無病徵確診者都曾出現喪失嗅覺及味覺的情況,這類病人可以在鼻腔中檢測高濃度病毒。 他認為這些人是潛在帶毒者,目前篩查程序無法檢測這類人,這可以解釋為何病毒在許多國家快速擴散。 最新疑似症狀在電子病歷上即時更新,因為英國耳鼻喉科協會近期宣佈重大發現,表示南韓、中國大陸、美國、法國和義大利確診病患,部分沒發燒或咳嗽卻出現味覺或嗅覺喪失,成大也的確透過這份電子病歷篩出非典型患者。 2021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發現,100名輕症確診者在感染一年多之後,還是有46%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截至2021年底有7%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對他們來說在日常生活想品嚐美味,聞嗅花香都成妄想。

確診沒有味覺: 氣味訓練約三分之一有效  嗅覺喪失暫無有效治療

不過還好的是,只要感冒好了,身體免疫系統擊潰外來病毒,就會恢復正常。 常可聽到感冒的人抱怨:「食而無味、喫不下飯!」就是因為病毒入侵身體後,直接感染味蕾細胞,因而出現暫時性的味覺失常。 確診沒有味覺 三、內科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過低、慢性肝炎或腎病,以及乾燥症等。 乾燥症(修格蘭氏症候羣)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因唾液腺和淚腺分泌減少,而出現口乾、舌燥、眼澀等症狀,有時會出現疲勞或關節痛。

有網友在PTT發文分享確診後的感受,她表示,為了工作自己與先生長住海外,他們所在的國家是重災國之一,第一波疫情擴散時,每天早上起牀就是先聞自己的腋下,確定嗅覺還在才能安心。 因為當嗅覺一點點恢復時,氣味通常會很難聞,或是和記憶中的氣味不同,這就是BBC報導的「嗅覺倒錯」,導致人們覺得「所有東西都聞起來發臭」。 除了跟病程發展有關,另外也有不少個案,因為有服用兩款口服抗病毒藥物,或者是清冠一號,多少也會造成嗅味覺改變,醫師也提醒,不要以為輕症沒關係,就怕後面留下來的長新冠尾巴,會影響日常生活。

確診沒有味覺: 咳嗽祛痰藥 竟可能引起皮膚潰爛如燙傷

他也說為了讓身體早日康復,除了自行監測血氧數值,也開始喫保養品和維生素C、補充益生箘、喝蜂蜜當歸飲等,盼藉此提升身體免疫力,他也提醒粉絲注意身體健康,「所以不要再喝飲料了,給我去喫保健品」。 指揮中心也將失去味覺、嗅覺納入擴大通報採檢的範圍,若民眾出現嗅、味覺喪失或異常狀況,加上有出國旅遊紀錄,就必須直接「留在醫院」等候篩檢結果。 他又稱,兩名失去味覺嗅覺、年約20及50歲的女子接受針灸,分別在接受3次及1次治療後,感覺有輕微療效,他指針灸迎香穴、上星穴及風池穴等,可幫助患者恢復功能。 任何有這些症狀的人應該自我隔離,並安排拭子測試,以檢測是否感染了冠狀病毒。 黃軒指出,症狀並不是100%都會發生的,但是這個疫情大流行下,有嗅覺喪失,都得必須通報,畢竟「這是COVID19 最常見的三大症狀」。

不過病毒株持續變異,嗅味覺異常的比例慢慢下降,權威期刊報導指出,針對美國61萬名確診者的調查顯示,跟原始病毒株相比,Alpha病毒株發生感官功能障礙比例高到50%,Delta病毒株下降到44%,而最近流行的Omicron只有17%。 近日她先生確診,因為她沒有任何症狀,原以為逃過一劫,想不到隔離期間,發現自己喪失嗅覺,試聞了綠油精,只有涼涼的感覺,沒有任何味道,才確定自己也確診了。 而中國首例重症病童,是一名1歲1個月的小男童,突然沒由來的嘔吐、拉肚子各3次,沒有咳嗽也沒有流鼻水,也沒有發燒,但卻確診新冠肺炎。 臺灣林口長庚小兒急診科醫生吳昌騰曾表示,兒童在感染新冠肺炎之後,幾乎不會造成症狀,如果有症狀,也是低燒為主。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世界已經突破134萬人確診,而且症狀不斷改變,從一開始的流感症狀,到出現心臟感染、嗅覺、味覺的失調,現在甚至開始有腦部病變的產生,而且在短短幾小時內就可能出現意識不清、腦細胞壞死的狀況;症狀進展的非常快,而且越來越致命。

確診沒有味覺: 健康情報

不一定是重感冒,可能是早上起牀猛打噴嚏、天氣變化就覺得喉嚨不舒服、癢癢痛痛;或是感冒總是過很久才會完全痊癒,沒隔多久又感冒。 陳光超說,必要時,可開給病人幫助唾液分泌的藥;要不然通常會建議病人多運動,促進副交感神經活化,進而分泌唾液。 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牀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二、口腔和咽喉局部病變:如口腔衛生習慣不好,或唾液減少、咽喉胃酸逆流,或是做了局部放射線治療的影響等。 特別的是,辣並非味覺,而是一種痛覺,所以球友在喪失味覺時,仍然可以感受辣味。

確診沒有味覺: COVID-19/比失去味嗅覺更糟!全球近650萬人恐已「嗅覺倒錯」

庫瑪解釋,「在年輕患者中,他們不會有咳嗽、發燒等明顯症狀,也許只是喪失嗅覺與味覺,代表病毒已經潛伏在鼻腔裡。」倫敦國王學院的臨牀講師麥克德莫特(Nathalie MacDermott)也提到,感染往往發生在「鼻子或者喉嚨後側」,時常導致失去嗅覺與味覺。 陳志金也說,目前從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還找不到有相關的醫學文獻或研究。 他進一步指出,嗅覺或味覺異常也常出現在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其他病毒性感染,並不是新冠肺炎所獨有;兩個醫學會的提醒只是增加大家的警覺,並不能以此症狀診斷新冠肺炎。 本土確診數達170萬例,有民眾反映,確診後快要康復時,會出現嗅味覺異常,是否為Omicron特色?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根據國內目前調查,僅1%確診者出現嗅味覺異常,可能因為病程,或服用2種口服藥物、清冠一號而影響嗅味覺。 黃高彬表示,生病、感冒導致鼻子有症狀,嗅覺就會改變,當身體虛弱、不舒服時,喫任何東西也都沒有味道,很難有診斷上的意義。

確診沒有味覺: 如何區分鼻塞、新冠肺炎「喪失嗅覺」 2種味道幫助分辨

這名74歲的男子在第二天前往醫院的時候,是被家人送過來的,他嚴重高燒、呼吸急促,無法說出自己的名字,也無法解釋醫生的闡述是否有錯誤的地方。 顯示腦部的感染,可能是年紀較大、有慢性病的人,一個非常重要的症狀之一。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芝加哥有一名9個月大的嬰兒確診,在住院4星期後死亡,而他的症狀跟中國最初分析的幾例「幼兒重症」的症狀十分相似,都是從「腸胃道症狀」開始,先是腸阻塞,後來因為器官衰竭而死。 雖然一開始,認為新冠肺炎比較容易感染老年人,但後來卻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甚至小孩子確診,不過他們的症狀也都各不相同。 受去年底中國河南鄭州工廠因新冠疫情封控停產,導致蘋果(Apple,美:AAPL)在三年半以來首次錄得季度收入下跌,該公司正尋求減少生產線對中國的依賴。 但英國《金融時報》引述四名熟悉蘋果營運的消息人士報導,其試圖在印度增加產量的部署面臨阻滯。

確診沒有味覺: 確診後嗅味覺喪失怎辦? 中醫:「常按5穴道」加速恢復

《外科大成》記載:「鼻聾者,為不聞香臭也。」五臟之中,肺開竅於鼻,肺與鼻關係最為密切,味覺失調則與脾、胃氣受損有關。 治療上,用藥除了補益肺氣,另一方面可使用辛夷、蒼耳等中藥祛邪宣肺。 同時針灸迎香、鼻通、印堂、上星及合谷等穴位,醒腦開竅、調整脾胃和肺氣,幫助患者恢復嗅味覺。 不過,兒科醫師柯仁弘在臉書粉專「鬍子醫生診間生活」中指出,突然無嗅覺,本來原因有一部份就是感冒所引起的,大概佔約40%。 確診沒有味覺 而感冒大部分是因為病毒感染造成,但會造成感冒的病毒,大概有200種以上,而「冠狀病毒」也是這兩百種的其中一份子。 研究人員說,在感染COVID-19的3個月內,大多數患者的嗅覺與味覺應可恢復,但「有一大羣患者的嗅覺與味覺可能長期喪失,需要及時發現、施予個人化治療並長期追蹤」。

確診沒有味覺: 確診有無後遺症1週就知! 醫:4種人易有「長新冠」

臺南市立醫院中醫師張維麟表示,根據國際研究顯示Omicron病毒株約有17%患者出現嗅覺障礙,其中多半在3~4周後自行痊癒,但也有人持續症狀1年。 新冠肺炎導致味嗅覺喪失,可能是病毒主要依附在ACE2受體上,ACE2是細胞膜受體,病毒會由此通道進入細胞內繁殖。 確診沒有味覺 嗅味覺區有豐富的ACE2受體,新冠肺炎患者才會出現嗅味覺異常。

確診沒有味覺: 喪失味嗅覺恐是武漢肺炎症狀 指揮中心籲醫警覺

雙和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治醫師巫承融日前於《聯合報》專欄撰文指出,在平常耳鼻喉科門診中也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 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 巫承融也提醒,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 臺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黃立民指出,嗅覺喪失的確是現在需要注意的一大症狀,因為現在發現有些感染者不會有喉嚨痛、發燒和咳嗽等常見症狀,唯一隻有「嗅覺喪失」。

確診沒有味覺: 確診影響嗅味覺功能?46%患者持續逾一年

由於味蕾需要唾液的潤滑與拌合食物,才能感受味覺,因此當唾液減少時,味覺會消失或降低。 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但研究人員表示,女性的嗅覺與味覺本來就比男性敏銳,這代表她們有更多味覺與嗅覺因染疫而喪失。 確診沒有味覺2025 她向先生說明確診狀況,先生還調侃她「太好了,那妳就不用怕有人在妳前面上廁所了」。 確診沒有味覺 她表示,喪失嗅覺是很奇特的經驗,她好奇試喫自己討厭的食物,如甜椒、番茄、醃漬橄欖,只剩下鹹味,而芝麻葉有一點苦味,蕎麥甚至讓她覺得口感不錯。

確診沒有味覺: 味覺、嗅覺變差跟「腦神經」有關

而針灸、穴道刺激或按摩可以幫助刺激神經,吳清源說,如果要保養嗅覺、味覺,常用的穴位包括百會、印堂、迎香、合谷、列缺、內關、足三里、三陰交等。 最後,郭醫師也提醒,身體的免疫力不是越強越好,有的時候免疫力過強,反而會產生其他疾病,中醫一向講求陰陽平衡,只要「師法自然,合於四時,起居有常,飲食有節,調攝形神」,自然就能遠離疾病。 人類有七千五百至一萬個味蕾,而每個味蕾約有一百個「味覺感受細胞」,其生命的半衰期是十天左右,不停地更新。 「味覺感受細胞」不僅分佈於舌頭表面,也存在於口腔、咽喉和食道中。

確診沒有味覺: 志村健染疫一週即過世!醫曝「病毒走向」成關鍵

黃軒表示,大部份COVID-19的嗅覺功能失靈(OD)可以自發改善時,不需要採取特殊治療。 但是,如果嗅覺功能失靈(OD),損傷持續超過2週,則可以考慮進行治療。 確診沒有味覺2025 為了幫助這些人改善味覺、嗅覺的異常,嘉義長庚醫院中醫科主任吳清源表示,其實平日適度按摩特定穴位,也可以幫助緩解、改善味覺嗅覺的異常;而且一般人也可以在平常時使用,達到身體保養的效果。 針對深受嗅味覺障礙所苦的患者,張維麟也建議,平常保健可用按摩手法,以指腹按壓迎香、鼻通、印堂、上星及合谷等穴位,直至出現些微痠脹感,或者用刮痧板適度點壓刺激穴道,每個穴位時間約5分鐘,一次按壓50下,每天可執行2到3次。 此外,長期鼻塞、鼻過敏患者,按壓這些穴位一樣可以改善面部循環、宣通鼻竅,對鼻塞、流鼻水的症狀也有效。

確診沒有味覺: 冬日易感冒 專家傳授「氣順」二祕笈

不過有醫師提醒,並不是隻有新冠肺炎會導致味覺嗅覺改變,有3種更常見的情形,同樣會改變這些感覺。 感冒引起的嗅覺與味覺喪失,主要原因是嗅覺接受器在鼻腔黏膜裡面,病毒侵犯到鼻腔,也會侵犯到味覺,所以如果能將病毒消滅,或者以自身的免疫系統戰勝病毒,嗅覺與味覺就又會恢復。 如果體內免疫力低落,就可能導致免疫系統無法對抗病毒,讓嗅覺和味覺暫時散失功能。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隨著變種病毒肆虐英國,有專家把感染Omicron與Delta的患者進行數據分析,意外得出一項驚人的結論。 相較於Delta大流行時期,感染Omicron的人發生喉嚨痛症狀的比例高出80%,值得留意的是,過去被認為是常見徵兆的嗅、味覺喪失,有此一症狀的人少了很多,下滑到了13%。

確診沒有味覺: 確診喪失味覺嗅覺 醫師:有「這些」症狀要小心

日媒報導,日職首例確診的阪神虎隊投手藤浪晉太郎因失去嗅覺跑去醫院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他說他發現自己聞不到咖啡跟酒的味道。 此外,另二名隊友也因為喝不出味噌湯的味道而送檢,阪神虎隊計3名球員確診。 而日前《紐約時報》也有報導指出,有更多例子顯示相同情況,包括確診的母親聞不到孩子尿布臭味,一向味覺嗅覺靈敏的廚師聞不出咖哩和大蒜氣味,還有人對洗髮精強烈的香味或貓砂的臭味毫無感覺。 臺南市立醫院中醫康復門診中醫師張維麟表示,在中醫上,嗅覺障礙屬「鼻聾」、「鼻不聞香臭」的範疇。 《外科大成》記載:「鼻聾者,為不聞香臭也。」五臟之中,肺開竅於鼻,所以肺與鼻關係最為密切,味覺失調則與脾、胃氣受損有關,在感染期,鼻黏膜會腫脹、阻塞,影響嗅味覺功能。

確診沒有味覺: 確診者快康復時出現嗅味覺異常?羅一鈞曝「可能原因」

然而,在疫情前期確診的人口中,一大部份仍面臨感覺功能異常的後遺症困擾。 2021年一項追蹤100名輕症確診者的研究發現,在感染一年多之後仍有46%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截至去年年底,有7%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對他們來說,在日常生活想要品嘗食物、聞嗅花草都成為奢談。 確診沒有味覺2025 2021年一項追蹤100名輕症確診者的研究發現,在感染一年多之後仍有46%患者持續嗅覺障礙的症狀,截至去年年底,有7%感染者完全失去嗅覺功能,對他們來說,在日常生活想要品嚐食物、聞嗅花草都成為奢談。 感染COVID-19的其中一項後遺症是出現嗅覺、味覺功能喪失,在疫情大流行前期是確診的主要症狀。

確診沒有味覺: 即便體重沒下降 研究發現每週該運動多久可有效改善脂肪肝

她並沒有明顯咳嗽,也沒有發燒,只有覺得肺部深處有一些東西沉積著。 本港新冠肺炎疫情,出現第三波爆發,昨日(7月9日)新增63宗新型肺炎確診,其中34宗已確定為本地個案,是疫症爆發以來,單日錄得最多新增本地個案。 加上前日(7月8日)新增24宗確診個案,19宗屬本地個案,兩日內增加87宗確診個案,包括坪石彬記、佐敦新發茶餐廳及港泰護老中心羣組。 確診沒有味覺2025 專家強調嗅覺失調並不是不治之症,就是得花時間重新訓練,每天一點的進步,就能重新找回以往美好的嗅覺記憶,還有生活樂趣。

確診沒有味覺: 影音健康

新冠肺炎常見症狀除了發燒、喉嚨痛、咳嗽,也可能出現失去嗅覺、味覺喪失等病症,味覺喪失是什麼感覺呢? 有確診者分享自身經歷,喫麵配上一大包山葵醬,嘗起來竟是「甜」的,不少人也在底下分享自己染疫後的特殊味覺感受。 研究人員在醫學期刊《鼻科》(Rhinology)上表示,這並不是指他們因為嗅覺停止運作了,於是味覺就有所遲鈍。 黃軒指出,臺灣衛福部疾管署早在今年4 月 13 日正式將味覺和嗅覺喪失列為 COVID-19 的症狀,而世界衛生組織 WHO 也跟進在 5 月 4 日的列入為COVID19 主要症狀之一。 隨後在5 月 11 日時,國際期刊《Nature Medicine》也指出,研究人員發現在英國和美國,失去嗅覺,或許比起其發燒、疲倦、呼吸困難,更為COVID19 特異性。

幾天後,一張試場名單在社羣網站上瘋傳,一位考生的姓名引發眾人遐想,不少網友看了笑翻,直呼「今年榜首有趣了」。 有女網友在「匿名2公社」表示,與先生正處於想離婚階段,她怨自己雖然從婚禮、結婚、婚後都沒有像Kelly a那樣大吵大鬧,但並未因此得到幸福,一路走來讓她大嘆:「真的不如像Kelly a這樣繼續當她的公主」。 美國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的Richard Costanzo和Daniel Coelho正在開展這方面的長期研究,不過,Coelho認為距離臨牀應用還有「很多年」,而且最重要的問題是,應該要刺激哪部分腦區? 馬斯克1日宣佈旗下大腦晶片公司有望在半年內進行人體實驗,並展示植入晶片的猴子透過腦波打字的畫面,甚至表示「可能在自己大腦植入電子設備」。 確診沒有味覺2025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佈國內新增14,28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230例本土個案及5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4例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下降,今天新增2萬116例本土個案,較上週二少2864例,減少約12.5%;另新增395例境外移入及…

權威期刊《Nature》報導指出 ,一份針對美國61萬名確診者的調查顯示,與原始病毒株相比,感染Alpha株發生感官功能障礙的比例高出50%,Delta株下降到44%,近期的Omicron株則只有17%。 Hopkins聯同英國耳鼻喉科協會主席Nirmal Kumar發表聯合聲明,他們呼籲失去嗅覺的成年人即使沒有症狀,也應自我隔離7天,「這可能會減慢病毒的擴散速度」。 英國鼻科學會主席、倫敦國王學院教授Claire Hopkins表示,沒有任何新冠肺炎病徵但卻失去嗅覺的確診者正迅速增加,她一週內看診了4名40歲以下出現同樣情況的「無症狀患者」,認為這些隱性傳播者是迄今疫情快速傳播的主因,但這些人目前無需自我隔離。 報道引述英國耳鼻喉科協會資料,德國針對100名病例的研究中,有超過三分二出現嗅覺缺失症,韓國的2000名輕度病例中,有三成的確診者出現味覺、嗅覺遲鈍或喪失的情況。 郭祐睿中醫師指出,影響嗅覺和味覺的原因很多,除了因為感冒病毒侵犯之外,器官退化、化療、情緒壓力、中耳炎手術等都有可能引起喪失。 是否曾經也有這樣的經驗,感冒鼻塞時卻發現連喫飯都喫不出味道?

確診沒有味覺: 臺灣5例! 新冠肺炎患者「味覺、嗅覺喪失」

新型冠狀病毒狡猾難纏,有病患在惡化前假性好轉,冰島還有人出現雙重感染,這場人類與病毒的戰役還沒結束。 如果並沒有符合以上的問題,而且你的周圍剛好是新冠病毒流行的地區,那你最好就是先自我隔離觀察,或是盡快去做篩檢,減少新冠肺炎大規模傳播的風險。 姚建安說,味覺和嗅覺屬感覺器官的同一路徑,聞到的味道傳送給大腦,協助製造最終的味覺感受,所以才會有「聞起來香的食物,喫起來特別好喫」的感受。 「味覺障礙」包括味覺喪失、味覺減低、味覺錯置(味道不對)和味幻覺(口中沒食物,但覺得有味道)。

確診沒有味覺: 嗅覺、味覺突然失靈?原來是免疫系統出問題了!

另外一些研究也試圖分析,為何有些確診者會經歷更長時間的嗅覺異常。 相關研究發現,個體基因似乎與感染後出現嗅覺、味覺喪失有關,特別是UGT2A1、UGT2A2有突變的族羣。 這兩種基因負責譯成(encode)用於消除氣味分子的蛋白質。 在大流行前期的研究說法,是病毒會攻擊鼻腔中的負責調節黏膜離子平衡的支持細胞(sustentacular cel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