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呼籲大眾摒除傳統觀念,捐贈自己或家人過世後的肝臟,以幫助有需要的病患者,將生命延續。 在持續的醫療改革探索和實踐中,港大深圳醫院的醫療質素,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認可。 2017年,成立僅5年的港大深圳醫院,被評為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
- 「可唔可以幫我割多點,儀容唔緊要,等我活多幾年湊幾歲的小朋友。」上世紀90年代初,一名顎骨癌症復發年輕媽媽,術前哀求當時還是牙醫的陳詩正替她大割下顎,誤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癌魔。
- 在港大深圳醫院,門診收費比其他深圳同級的三甲醫院低15%,病人的平均住院費更低30%。
- 之後免疫治療用於癌症治療嶄露頭角,在晚期肝癌免疫治療他是主要研究者(Main Researcher),這研究在《刺針》醫學期刋發表,他可算是香港研究免疫治療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人。
- 陳詩正承傳了範上達這份學者傲骨,使其團隊2015年完成了全球首宗雙肝同步移植手術。
- PS 有親人之前肝腫瘤, 所有手術同電療等係公立做, 去過私家醫生拎意見(另一位dr fan, $1500一次consultation), FYR.
- 十年前,一座由香港大學和深圳市政府簽約合辦的醫院初初落成;十年後,它成為內地最年輕的三甲醫院、國家醫療改革的標杆。
先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十五公關等國家大型科研項目;參與編寫《腹部器官移植手冊》、《肝臟移植圖譜》、《肝癌外科治療學》等專著 , 曾獲國家級教學二等獎 範上達醫生 ,北京市教學一等獎及北京大學教學一等獎 ,數次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教師。 範教授持有四間外科學院院士和四個博士學位,其研究成果曾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文章迄今已累計近千篇,記錄了多年來對肝臟移植及亞洲常見病症之深入臨牀研究。 這些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等。 範上達醫生 肝臟移植專家、養和醫院肝臟外科中心主任範上達教授,早年憑著改良了成人活體肝移植的外科技術,成功帶領團隊進行全球首宗成人右肝活體移植,開創世界首例「成人右半肝活體肝移植」。
範上達醫生: 我們的醫生
這兩篇這兩篇論文為香港大學教授範上達實驗室及其合作者完成,兩文第一作者均為港大外科學系教授萬鈞,合作者涉及香港大學和中國大陸多位學者。 1952年2月5日出生於香港,原籍廣東省潮陽縣(今汕頭市潮陽區)。 粵港澳大灣區加速融合發展,如何將香港與灣區各城市醫療資源銜接,以滿足區內居民的衞生保健需求,成為政府與業界持續研究推進的工作。
關小姐稱其姊在東華醫院需搬運長者,致腰部受傷,曾要求調回瑪麗不獲受理,結果飽受困擾,今年二月患上精神病,六月十四日在東華醫院病房女廁手執辭職信跳樓身亡。 瑪麗醫院六月二十七日與死者家人會面,她要求院方找出胞姊自殺原因。 聽講範醫生係Lo 寵茂醫生的師傅, 咁dr lo 都咁上下年紀, dr fan 應該仲老D, 未必會做開刀手術了….
範上達醫生: 我們的院士
有了「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後,患兒只需接受一次微創手術植入生長棒,之後只需要每三個月回醫院一次,以巨型磁石在體外遙控,延伸生長棒即可。 以前在公家(醫院)8點半開始做手術,有其他同事,我10點先入去手術室,1點幾就走得。 宜家準備病人、手術室、開肚、貼紗布、手術一針一線都係自己做。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2016年,盧寵茂接替鄧惠瓊成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第二任院長。 那時,他早已是享譽國際的「換肝聖手」,有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瑪麗醫院外科部門主管等多項要職在身。 「到港大深圳醫院做院長並非只是做行政這麼簡單。」盧寵茂說,這間醫院是全中國,甚至全世界醫學上最大的一個試驗,要探索如何利用「一國兩制」融合優勢,而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深港醫療融合制度,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磨合。 1996年,他領導的團隊施行了世界首例成功的成人活體右半肝移植手術。 該手術突破了活體供肝的體積限制,被世界多個移植中心廣泛採用,惠及無數肝病患者。
範上達醫生: 外科醫生
1991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2007年師從國際著名肝臟移植專家範上達院士於香港大學醫學院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中心進修學習。 2009年至2012年期間曾先後到意大利國家癌症中心、日本紅十字會總醫院、韓國現代集團醫院以及臺灣長庚醫院等世界著名肝膽胰外科及肝移植中心學習。 主持完成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全部肝臟移植手術,主刀完成超過600例次,其中包括經典原位肝移植、背馱式肝移植、減體積肝移植、兒童親體肝移植、成人活體肝移植以及肝腎聯合移植等。 每年完成肝癌切除手術超過200例次,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66篇。
範上達醫生: 醫療評價
看我自己的進程,由實習醫生到教授進程很快,因為我上面的人給我機會、交棒給我。 他說大部分肝癌病人都適合免疫治療,有誤解以為肝功能差病人不適合此療法,有研究最近發布,肝功能差至第二期,免疫治療對其效果也顯著。 不適合免疫治療者包括有自身免疫力問題、曾進行器官移植並服用排斥藥物者。 全新醫療健康資訊節目《肥胡醫聊》,特邀香港醫院管理局前主席胡定旭教授做嘉賓主持,每集邀請業界知名專家、醫生,就市民關注的健康熱點、難點,圍繞常見病、高發病,進行專業、權威的健康科普。 之後免疫治療用於癌症治療嶄露頭角,在晚期肝癌免疫治療他是主要研究者(Main Researcher),這研究在《刺針》醫學期刋發表,他可算是香港研究免疫治療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人。 盧寵茂舉例,通過「港澳藥械通」政策進口的第一種醫療儀器「磁力可控延長鈦棒」,可為嚴重脊柱畸形的兒童進行矯形。
範上達醫生: 發揮「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優勢 60億元銀彈資助建生命科技主題研究院
盧寵茂笑言,曾在評選「三甲」這件事上被不少人「勸退」,因為「三甲」醫院合規條文有600多條,十分複雜,而且「全部用簡體字寫的」。 範上達醫生2025 範上達醫生 不過,仔細閱讀後,大家才真切感覺到「三甲」評審標準精細,甚至比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等國際醫院認證標準更嚴謹。 對於港大深圳醫院的先行先試,盧寵茂認為,「能夠改善很多人的健康和醫療質素,造福深圳的2200萬人和香港的700萬人,甚至是全國14億人口,這很困難,但對我來說是很值得做的。」他特別感嘆,所有的改革和轉變都來之不易。 範上達主要研究肝臟移植及各種亞洲常見肝膽胰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胰腺炎等。
範上達醫生: 範上達教授 換肝之父 妙手仁心 活體肝移植權威蜚聲國際
範上達,1952年2月5日出生於香港,肝移植及肝膽胰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系榮休教授,養和醫院肝臟外科中心主任。 範教授於2001年榮獲香港大學頒發的最高學術研究榮譽「卓越研究成就獎」。 2005年,亦榮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2006年,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以表揚他的學術領導才能及其對香港肝臟移植領域的貢獻。 2008年,國際器官移植學會(TTS)授予他TTS-Genzyme外科和技術創新獎。 我國著名肝移植及肝膽外科專家,從事肝臟移植、活體肝臟移植,肝癌、胰腺癌、膽管癌及膽囊癌、肝硬化、門靜脈高壓症的外科診治,膽石症、脾臟疾病等,尤其擅長病情複雜的肝臟及胰腺腫瘤的手術治療。
範上達醫生: 成就及榮譽
醫管局港島西聯網昨表示,因應死者家屬多項查詢,正成立委員會專責調查,調查完成後向死者家屬和醫管局總部提交報告。 二○一一年已離開港大及瑪麗醫院、現任職養和醫院的範上達否認與死者有關。 捐肝者的功勞最大,醫生只是協助捐肝者救助需要接受肝臟移植的人;而捐肝者的付出,正是他們努力研究的原動力。 200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2008年7月,擔任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學系主任(至2011年6月)。 範上達醫生2025 同年獲得器官移植學會頒發TTS-Genzyme外科及科技創新獎。
範上達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他於國際醫學期刊發表研究論文和臨牀報告,文章迄今累計大約800篇,深入探討肝臟移植及各種亞洲常見的肝膽胰病症,包括肝細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內結石及急性膽胰腺炎等。 然而,範教授確信在醫學領域,肝移植一直是治療末期肝癌的最有效方法。 1988年1月至2008年6月,範教授任瑪麗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 1996年,他使用右半肝移植開創了成人對成人活體肝移植的技術。
範上達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及於二○○五年,獲頒港大科學博士學位及榮獲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為肝膽胰手術貢獻良多的範上達教授擁有「換肝之父」、「世界肝臟科權威」等舉足輕重的稱號,足見他在醫學界成就卓著、貢獻良多。 1976年於港大畢業後,範上達教授圓了兒時夢,進入瑪麗醫院外科部,一做近十年;直至1987年,他以講師身份回港大外科學系,立志做肝移植手術,開始闖天下。 他更一口氣在港大攻讀了醫學、哲學和科學三個博士學位,開了醫學院的先例,之後他在1993年獲委任為外科學系講座教授。 本港首宗換肝手術於1991年進行,至1994年進行首宗成人活體左肝移植,1996年對範教授及他的肝移植團隊來說意義重大,他成功地進行了全球首例成人右肝活體移植。 這次手術突破了活體供肝體積的限制,擴大了活體肝移植應用範圍;提高了肝移植的存活率,為全球肝病病人帶來曙光,奠下人體肝移植成功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