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紋肌肉瘤2025全攻略!(持續更新)

RMS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然而,人們認爲它是由於骨骼肌祖細胞生長和分化的破壞而產生的。 在致癌基因中,MET原癌基因和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MIF)與P53之間存在因果關係轉化與腫瘤進展。 胚胎RMS的特徵是高達80%的患者在11p15位點的雜合性缺失(LOH)。 橫紋肌肉瘤2025 胰島素生長因子II(IGF-II)基因位於該基因座內。 7,8 ERMS中發現的其他遺傳異常包括FGFR1和NRAS突變,ARMS中發現的其他遺傳異常包括MYCN和CDK4。

  • 影響兒童橫紋肌肉瘤預後的因素很複雜,包括年齡、腫瘤直徑、原發部位、組織類型、臨牀分期分組、手術切除和標準化化化療。
  • 一般對40歲以上的慢性肝炎患者就定期監測,每2~3個月檢查甲胎蛋白(AFP)及腹部B超,爭…
  • 痔瘡是良性疾病,大便時有疼痛和出血,血色爲鮮紅。
  • 長春新鹼方案:除高分級腫瘤外,所有的病例都可採用長春新鹼方案,如加強長春新鹼和放線菌素-D方案(加強VA),或VAC衝擊方案。
  • 許多病人診斷出橫紋肌肉瘤後,存活的時間遠遠大於5年。
  • 在歐洲有研究者曾嘗試在II組(參考文獻50)或III組(參考文獻51)中避免或減少局部放療的使用,其結果是局部複發率顯著升高。

目前,聯合手術放療和化療的綜合治療,如在開始治療前無轉移者,其5年生存率接近80%。 患腺泡型橫紋肌肉瘤的兒童的預後情況不如患胚胎型橫紋肌肉瘤的兒童的好,他們需接受強度更大的化療。 腺泡型橫紋肌肉瘤惡性程度高,主要發生青壯年,上海醫科大學腫瘤醫院曾報道104例。

橫紋肌肉瘤: 橫紋肌肉瘤可以治好嗎?

由於本病幾乎沒有疼痛,有不少病例在腫瘤長大之前發覺不了。 磁感應治療是利用鐵磁性材料在交變磁場下產熱的原理,使腫瘤組織升溫到有效溫度,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磁感應治療具有靶向性、適形性、自控溫、內加熱、可重複、正常組織與腫瘤之間溫差大等特點,它有望克服以往腫瘤局部熱療方法的缺點,成爲治療腫瘤的新的有效手段。

此型特點為腫瘤較大,多在5-10cm,也有達40cm者。 胚胎型橫紋肌肉瘤約佔橫紋肌肉瘤的2/3,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年齡分佈呈現兩個高峯,即出生後及少年後期,平均年齡5歲。 好發部位為頭部、頸部、泌尿生殖道(以葡萄簇樣變異形為主)及腹膜後。 主要症狀為痛性或無痛性腫塊,腫瘤壓迫神經時可出現疼痛。 頭頸部腫塊可有眼球突出、血性分泌物、鼻出血、吞嚥和呼吸障礙。 泌尿生殖系統腫瘤表現為陰道血性分泌物、血尿和尿瀦留,肛指檢查可觸及盆腔腫塊。

橫紋肌肉瘤: 橫紋肌肉瘤病理分類及其特點

頭頸部橫紋肌肉瘤的組織類型大多數爲胚胎型。 鼻咽癌和鼻咽部橫紋肌肉瘤發病情況很相似,但鼻咽癌好發大齡兒童,頸部淋巴結轉移率較高,預後較差。 橫紋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是由各種不同分化程度的橫紋肌母細胞級組成的軟組織惡性腫瘤,是發生自胚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 橫紋肌肉瘤佔兒童實體腫瘤的15%,軟組織肉瘤的50%。 臨牀表現的多樣性、病理改變的多重性以及發病部位的不同,使橫紋肌肉瘤成爲小兒腫瘤中最複雜的一種。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針對腫瘤的不同發生部位及其擴展的範圍採用化療、放療與手術相結合的措施,患者的生存率有了顯著地提高。

  • 葡萄狀橫紋肌肉瘤好發生於嬰幼兒,75%發生在泌尿生殖道。
  • 此外,PAX-3-FKHR被發現可上調c-MET的表達,後者是參與轉化的一種酪氨酸激酶受體(參考文獻23)。
  • 對於膀胱/前列腺部位,如果腫瘤侷限於膀胱穹頂,則應首先切除。
  • 對腫瘤進行活組織切片檢查顯示,完全手術切除橫紋肌肉瘤後的效果是不錯的。
  • 主幹部位有膽道RMS,全切除很少可行,標準COG治療包括活檢、化療和RT。

首次手術干預和術前干預之間的間隔不得超過4周。 橫紋肌肉瘤是發生自胚胎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 橫紋肌肉瘤是一種起源於能分化成骨骼肌細胞的胚胎間充質細胞的兒童惡性腫瘤。 任何部位的肌肉組織均可發生,以致臨牀表現差異很大。

橫紋肌肉瘤: 檢查

9例出現了腸梗阻,8例射精功能喪失,5例下肢淋巴性水腫,4例患慢性腹瀉,2例尿道狹窄,4例腹部軟組織增生。 1/3接受過環磷醯胺治療的病人患出血性膀胱炎。 橫紋肌肉瘤 接受過環磷醯胺和睾丸放療患兒的睾丸體積明顯減小。 ③睾丸旁:睾丸旁橫紋肌肉瘤佔7%,佔兒童陰囊腫瘤的12%,就診時多為Ⅰ級,預後較其他部位要好,大多數屬於胚胎型,以梭狀細胞為主。 頭頸部:隨著綜合治療的應用,原發於頭頸部的橫紋肌肉瘤手術範圍及創傷明顯減小。 眶骨的侷限作用使得眼眶內腫瘤效果最好,而腦膜周圍腫瘤因為淋巴循環豐富,預後最差。

橫紋肌肉瘤: 醫生是怎麼診斷橫紋肌肉瘤的?

一般而言,與COG治療理念相比,在歐洲治療模式中,試圖避免輻射或應用較低的輻射劑量。 最近一項關於保守手術加近距離放射治療(內放射治療)的研究表明,在保留結構和功能的同時,仍能提供適當的腫瘤治療,這是一個有希望的結果。 23由於對長期毒性的擔憂,RMS幼童的放射治療帶來了獨特的治療挑戰。 嬰兒的預後和局部控制比大一點的兒童差,因爲他們經常接受治療。 在不犧牲局部控制的情況下減少治療總負擔的策略包括調強放射治療(IMRT)和質子束放射治療。

橫紋肌肉瘤: 腫瘤科普

如果沒有完全切除睾丸旁腫瘤,則要取腹膜後淋巴結活檢。 四肢的橫紋肌肉瘤則必須行局部淋巴結評估,因為這將決定放療的範圍。 橫紋肌肉瘤可發生於任何器官或部位,多是由患兒父母最先發現無症狀包塊。 如有擴散轉移,病人可有發熱、厭食、體重下降、疼痛和衰弱等情況。 不同部位的腫瘤尚可有部位特徵性的症狀和體徵。 該腫瘤好發於2個年齡段:2~4歲和12~16歲。

橫紋肌肉瘤: 眼眶

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的預後要好於腺泡狀橫紋肌肉瘤,葡萄狀橫紋肌肉瘤的預後也更好一些。 伴瀰漫性間變的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相比其他亞型來說,預後也更差。 橫紋肌肉瘤惡性程度很高,常常發生復發和轉移,局部複發率達61%~100%。 骨組織非但不能有效地阻止腫瘤的生長,且常被侵蝕。 10%~20%的腫瘤在診斷過程中已經發生轉移,因此建議患者及時治療。

橫紋肌肉瘤: 組織學

不同分型的橫紋肌肉瘤的預後不同,胚胎型約爲94%,腺泡型預後差,5年生存率約爲74%【1】。 目前治療的原則是保存視力,預防治療併發症發生,如放射後第二腫瘤。 局部治療是RMS治療的關鍵方面之一,也是影響預後的主要因素。 切除效果由最壞的病理邊緣(顯微鏡下完全切除、顯微鏡下不完全切除和肉眼下完全切除)來確定,是進行危險分層的要點之一。 當病人懷疑有RMS腫瘤時,腫瘤切除的初始手術是決定結果的重要因素。

橫紋肌肉瘤: 1 橫紋肌肉瘤分期

已發表的指南中含有對該併發症的處理(參考文獻44)。 兒童橫紋肌肉瘤治療的焦點就是獲得”局部控制”和”全身控制”。 這通常通過在化療之外,局部的外科手術切除或放療(或二者兼之)獲得。 全身控制指對不可見的”微小轉移”和可見的”轉移”的控制,通常通過化療(有時需要輔助手術和放療)達到。

橫紋肌肉瘤: 橫紋肌肉瘤

CT、MRI可以定位腫物和其向周圍侵襲的情況。 骨掃描可發現骨病變,CT可見肝、腦、心和肺轉移與否,頭頸部病變要做CT或MRI檢查,同時做腦脊液化驗。 多形型或成人型:多形型或成人型橫紋肌肉瘤在小兒最少見。 其特點是可見大的多形性細胞和多核大細胞,以四肢和軀幹最多見。

橫紋肌肉瘤: 醫生回覆區

頭頸部應攝顱底片,上額竇片,眼眶斷層攝片可顯示腫瘤大小及骨質有無破壞。 靜脈腎盂造影可發現不規則充盈缺損,以及腫瘤壓迫造成的腎盂積水及輸尿管擴張現象,肢體及軀幹部X線片可瞭解腫瘤內有無鈣化,骨質有無破壞。 胸部X線片應視爲各型橫紋肌肉瘤的常規檢查。 通過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PCR)和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橫紋肌肉瘤的診斷可達到分子遺傳學水平,並對治療有指導意義。

橫紋肌肉瘤: 患者故事

橫紋肌肉瘤的具體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染色體異常和分子通路改變,是橫紋肌肉瘤發病的主要原因。 如果被確診為橫紋肌肉瘤,可以選擇進行手術以除去全部或大部分腫瘤。 30年前,手術和/或進行單純放療者,5年生存率約為10%。

橫紋肌肉瘤: 眼眶橫紋肌肉瘤的臨牀特徵及鑑別診斷

至於氣泡型橫紋肌肉瘤發生率約佔全部橫紋肌肉瘤的20﹪,侵犯的年齡層主要以10-25歲的病患,好發於上下肢體。 橫紋肌肉瘤2025 標準風險,分組B:這組患者略多,存活率超過80%,但需三藥聯合強化治療並通常需要放療(僅1種情況例外,見下文)。 大約15-20%的新發橫紋肌肉瘤患者爲”標準風險”,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則無一是標準風險。

在IRS-IV研究中,127例轉移性橫紋肌肉瘤患者中有46%爲腺泡狀亞型,而同一研究中未轉移的900例橫紋肌肉瘤中該比例爲22%(參考文獻14)。 60%的轉移限於一處,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爲肺(39%),其次爲骨髓(32%),淋巴結(30%)和骨(27%)。 儘管在所有已知或可疑爲新發的橫紋肌肉瘤患者中常規行骨髓穿刺,但在其它部位無轉移的患者中單純出現骨髓受累的患者僅見於900例中的12例。

橫紋肌肉瘤: 轉移模式

腦膜旁的橫紋肌肉瘤部位較隱蔽,不易診斷,預後較差。 橫紋肌肉瘤2025 15%的患者有轉移,骨質侵蝕是局部複發的標誌。 強化治療可提高生存率,其包括VCA、鞘內化療、整個腦脊髓部的放療等。

橫紋肌肉瘤: 兒童橫紋肌樣瘤是什麼病

睾丸旁腫瘤通常是單側的、無痛性陰囊內腫塊,偶伴腹膜後腫塊,多繼發於淋巴擴散,佔27%。 主要由未分化的小圓形、卵圓形的肌母細胞組成。 瘤細胞排列成腺泡狀、管狀或裂隙狀,形態似胚胎性肌管。 肉眼:除胚胎性橫紋肌肉瘤呈黏液樣、生長在腔內者呈息肉樣外,其他型均呈蕈樣、分葉或結節狀。 邊界清楚,無真正包膜,切面較鬆軟,灰白或灰紅色魚肉樣,可伴出血和壞死。

白細胞是機體抗感染的細胞,當白細胞減少時即爲白細胞減少症,此時患者對存在於自身的正常細菌可能失去抵抗力從而發生嚴重的感染。 當白細胞中最重要的抗感染細胞低下時即爲中性粒細胞減少症。 血小板促進血液凝集,血小板減少時會增加自發出血或外傷出血的危險。 紅細胞減少時,通過輸血可以改善疲勞;血小板減少時,可通過輸血小板來降低出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