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美國食物及藥物管理局近日覈准了首個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可以一次過檢測多個基因,令患者毋須重複抽取組織檢驗之外,最大好處是能夠及早接受合適的治療。 腹瀉、發紅發熱等徵狀普遍,但隨時有機會患上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患過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 梁澄宇醫生 有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本港NET發病率五年內增加逾倍,但因病徵不明顯,患者平均延遲五至七年才確診。 醫生又指,若NET擴散,五年內存活率僅三至四成,目前可接受手術或藥物控制病情。 為了提高社會大眾對病毒性肝炎的認識、預防及關注,是次講座邀請腸胃及肝臟科專科王衡海醫生為大家講解肝病治療及日常護理小貼士。 熊維嘉醫生細心解釋,我們需要尊重不同人的檢查意願,但當老人家已出現乳癌病徵,不檢查不代表問題會自動消失,故應設法說服及陪伴老人家去見醫生。
由心理學家、輔導副院士及認可督導羅健文博士主講,教授0至3期乳癌患者放鬆心情的方法,協助釋放壓力,加速復原的步伐。 從〈醫護信箱〉提問後,更有機會參與〈醫訪共融計畫〉透過綜合意見問診服務,會員可對病情預先稍作了解後,選擇性地邀請相關合適醫生共同參與該計畫,為健康生活作更週全之護理安排。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蘇潔瑩擔心,資深醫生離職會令公營醫療出現知識及經驗斷層,公立醫院遲遲未能引進新儀器及新技術,近年在硬件上已漸被私家醫院拋離,個別專科的培訓名額亦不足,均令資深醫生意興闌珊,促請當局提出全方位挽留人才策略。 此平臺並不旨在用於記錄或報告不良藥物事件資訊,如您懷疑有任何副作用,請向您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和報告。 本網站所載之產品資訊乃供廣泛使用者使用或瀏覽,其中某些產品詳情或資料可能於閣下所處的國家無法得到或為無效。 大腸癌可說是本港非常常見的癌症之一,大腸癌的初期徵狀並不明顯,但從觀察大便的變化亦可以看出一些情況,尤其有出血的情況則要多加留意。
梁澄宇醫生: 全身走的旱有癌症 神經內分泌瘤非絕症
乳癌是女性頭號癌症,但現今醫療發展一日千里,大大提高乳癌患者的存活率。 是次由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舉辦的講座,由經驗豐富的內科乳腺腫瘤科梁澄宇醫生為大家講解最新乳癌治療方案,以及即場解答相關疑慮,費用全免,歡迎各界人士報名參加。 George Private Hospital(Ramsay Healthcare System) 展開,由擔任新南威爾斯癌症研究所主任、西悉尼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伍倫貢大學醫學院所長的Paul de Souza教授主導。 本港瑪麗醫院則會在今年底展開,明年初再引進到廣州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預期第一期臨牀研究將於明年完成,然後進入第二期,希望順利完成所有臨牀研究,正式推出使用,幫助更多腸胃癌病人。
- 當患者確診肝癌後,生命出現翻天覆地的轉變,令無數家庭手足無措。
- 乳癌是女性頭號癌症,但現今醫療發展一日千里,大大提高乳癌患者的存活率。
- 該院內科腫瘤科醫生梁澄宇則指,患者大部分年齡介乎五十至六十歲,但最近一名約廿二歲女患者,因持續腹痛兩至三個月後確診,並接受切除手術及藥物治療。
- 因此,專業醫生團隊認為有必要開拓新的領域,於是,在2014年11月決定增添腸胃癌的各種資訊,並於2015年將原有名稱轉變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同時拓展腸胃肝的資訊,讓更多肝癌及腸胃癌的病人,能透過基金會獲得專業及實用的訊息,增加對治療的效用,這是專業醫療團隊一直持有的抱負。
- 而患有腸胃癌的病友,癌腫通常會先擴散至肝臟,成為繼發性的肝癌;此外,2019年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顯示,大腸癌繼肝癌成為香港常見癌症及致命癌症的第二位。
- 至於中期(4至6個月)及後期(7至9月)的患者,則可接受手術及化療。
直至2015年擴展為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目的是希望能在抗癌路上,肝癌及腸胃癌患者及其家人,提供適切的支援,包括藥物優惠,讓他們更有效對抗肝癌及腸胃癌,同時亦希望為他們提供有關治療方法的最新資訊。 在過去的十年,新的肝癌治療方法如消融術和標靶療法已明顯提高肝癌的治癒和生存率;展望未來十年,將會有更多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令肝癌及腸胃癌病人的治癒機會進一步提高。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在女性十大致命癌症中位列第三。 現時香港每17位女士中就有一位患上乳癌,在1993至2012年間本港女性新增確診乳癌的個案增加三倍,並且有年輕化的趨勢,情況令人關注。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夥拍瑪麗醫院、東華醫院、養和醫院和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現正推行全港最新的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盡早抽出BRCA基因突變攜帶者,為他們建議合適的乳癌預防或治療方案。
梁澄宇醫生: 肺癌FAQ
鄺沃林教授(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徐福全明德教授(分子醫學)、血液學和腫瘤血液學主任),是這計劃的高級顧問。 其他醫學院成員包括邱宗祥醫生(內科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趙頴欣醫生(內科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梁澄宇醫生(內科腫瘤科專家) 、和黃曉恩醫生(內科腫瘤科專家)。 研究項目將集中於藥物的發現,應用於治療香港和亞洲常見的癌症,例如肝膽癌、乳腺癌、結腸直腸癌、胃癌和血液惡性腫瘤。 此外,透過高端科研,團隊將掌握更多嶄新的基因和生物標誌數據,用以推展癌症研究。 藥物發展計劃更有助香港和亞太地區的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開創新的癌症療法。 我鼓勵大家瀏覽本基金會的網頁,從而加強自己對預防肝癌及腸胃癌,以及及定期檢查的知識;畢竟,預防勝於治療。
診斷GIST與一般腫瘤不同,因它沒有特定的癌症指標,故主要是依靠各類腸道內視鏡,包括食道、胃及大腸等確診。 若果在內視鏡檢查時發現腫瘤,更可加入超聲波掃描,以瞭解腫瘤大小及有否出現腸道侵蝕。 至於一些較為明顯的腫瘤,一般可透過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作出診斷。 「由於GIST也有機會發生轉移,常見為淋巴或肝臟轉移。若有所懷疑,可配合全身正電子掃描檢查。」潘教授補充。 該院內科腫瘤科醫生梁澄宇則指,患者大部分年齡介乎五十至六十歲,但最近一名約廿二歲女患者,因持續腹痛兩至三個月後確診,並接受切除手術及藥物治療。
梁澄宇醫生: 香港前列腺基金 手術動畫片系列 (一) 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
以往大家都認為肝癌無藥可醫,現在免疫治療可謂治療肝癌的「新星」。 就等臨臨牀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同我地一一剖釋肝癌防療的新方向。 【本報訊】胰腺癌奪去「蘋果教主」喬布斯的生命,惟公眾對該症認識不深,有腫瘤科專家指胰腺癌屬神經內分泌腫瘤,病例五年間激增逾一倍。 該症發展緩慢,初期無明顯徵狀,發病至確診一般長達五至七年,半數患者發現時已擴散。
梁澄宇醫生: 肝炎小教室 2 – 乙型肝炎
實踐集團銳意扶助缺乏資源者力爭上游、改善社會流動及促進社會和諧的長遠目標,積極落實集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NET治療目標為延遲惡化、延長無惡化存活期、控制症狀等,尤以手術最常用於治療NET的方法,也會使用藥物治療如體抑素類似物 — 奧曲肽 和標靶治療(依維莫司 Everolimus 或 舒尼替尼 Sunitinib)。 NET的病徵一般是出汗、發紅發熱、腹瀉、間歇性肚痛、血糖過低、困惑、氣管收縮、消化不良、腸胃出血或心臟病,由於與常見病如更年期、腸胃病、腸易激綜合症(腸敏感)、酗酒、胃潰瘍、神經官能症、甲狀腺毒症、食物過敏等症狀相似,因而導致誤診。 本網站的內容概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本網站內容亦並非就任何個別投資者的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及個別需要而編製。 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投資者應考慮產品的特點、其本身的投資目標、可承受的風險程度及其他因素,並適當地尋求獨立的財務及專業意見。
梁澄宇醫生: 醫生話你知【認知障礙症糸列】第三篇
鄺醫生出版的新書 ─《愛是最好的療癒-用心擁抱乳癌病人的生命故事》分享了動人的乳癌病人故事,帶出乳癌的知識,讓公眾知道乳癌可以及早預防,也可積極面對。 這些故事可讓所有癌症患者明白有不少過來人與他們同行,給他們支持,而在逆境中的每一位,也能從本書中得到鼓勵,本書亦可讓大眾更加了解乳癌。 書本的收益將撥捐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資助香港遺傳及高危乳癌普查計劃(HRBCP),及為經濟有困難之高危一族進行BRCA基因突變測試及輔導工作。 日前,香港腸胃道基質瘤協會邀請了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暨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以及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暨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專科梁澄宇醫生,深入淺出地講解腸胃道基質瘤的病理、診斷與治療方法等,藉以提高大眾的關注。 除了找出變異基因,測試也能分析基因變異的程度、組合方式等,同樣有助醫生為患者制訂一套個人化治療方案。 香港肝癌基金會於2011年正式成立,致力促進大眾對肝癌的認識和及早治療,從而提升對肝癌的預防及療效。
梁澄宇醫生: 腸胃道不適患癌先兆?
患者服用半年後可減低發紅發熱徵狀,無復發存活期延長約八個月;曾有病者配合治療半年後,胰臟NET縮小逾三成。 透過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可抽出乳癌高危人士及家庭,為他們預防和及早診斷乳癌,及為他們提供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同時,透過瞭解各種治療方法及專業的醫學知識,以及培養正面的心態,可令同路人及其親屬更有信心走進康復路,更易渡過難關。 有鑑於此,聯盟定期舉辦多個專家講座予乳癌患者、親屬、照顧員及陪診人士。 由不同醫生、醫學專家深入淺出講解治療乳癌的最新療法、用藥方法及傳授紓緩情緒的良方等等,內容豐富又實用,故此,每次反應均超出預期,出席者均表示獲益良多。 「香港肝癌基金會」是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的前身(下稱“基金會”),於2011年成立的非牟利機構,由一羣負責診治及熱心研究肝癌的專業人士所組成的顧問委員會管理(下稱顧問團隊)。
梁澄宇醫生: 肝癌防治新方向專題健康講座
本網頁亦為肝癌及腸胃癌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比較詳細的資料,幫助肝癌及腸胃癌患者更加了解治療的選擇方案,能夠更積極和有效地對抗癌魔。 至於大腸癌則已超越肝癌成為第二位致命殺手,而同年的香港主要癌症統計資料顯示,原發性的大腸癌新增個案每年大約5,556人,而死亡人數更逾2,174宗;原發性胃癌繼肝癌是致命癌症的第六位,每年新增個案達1,303宗,而死亡人數為696多人,兩種癌症的情況愈趨嚴重。 然而,大家只要在50歲或以後,進行大腸鏡檢查作為預防,又或能及早發現,治癒的機會率便會提升。 至於胃癌因初期的徵狀不明顯,故進行胃內視鏡檢查作預防,若能及早發現癌腫,可以接受手術、電療或化療等治療。 在過去十年,癌症已經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最嚴重的疾病,而原發性肝癌是本港第三號的癌症殺手。
梁澄宇醫生: 標籤: 化療
「雖然EGFR基因突變非常常見,但也有罕見的異變基因,如BRAF、HER2基因突變等,同樣可引致肺癌,以BRAF基因突變為為例,研究發現約有0.5至1%肺癌屬BRAF基因突變。但由於並不常見,醫學界並未有恆常地檢測。」梁醫生解釋。 (左起) 新行健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衛鳳文博士、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紀文鳳小姐、新世界中國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暨 周大福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主席鄭家成先生向香港大學內科學系頒贈港幣一千萬元支票,支持部門的「內科腫瘤學藥物開創和發展計劃」。 外科手術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療方法,針對早期腫瘤而為,包括︰功能性的受荷爾蒙分泌失控影響,以及非功能性的有機會惡化成癌症。 至於不可切除的/已轉移的腫瘤,則以減輕荷爾蒙分泌失控的影響,控制病徵,減輕遠端轉移的痛苦,以及綜合治療方案增加存活率。 疫情肆虐,香港乳癌基金會原於去年3月舉行的醫學講座,須移師網上舉行,並於去年9月舉辦首個「乳你同行」網上醫學講座,更喜獲公眾熱烈支持。 最近,本地生物科技公司Arbele開發出創新的藥物,利用靶向胃腸道腫瘤特異性標誌物,讓體內免疫細胞精準攻擊腫瘤細胞,在全球開展臨牀試驗,讓難治性與復發性的胃腸道腫瘤病人得到治癒的可能。
梁澄宇醫生: 肺癌曙光 標靶治療
他指在公立醫院服務廿多年,是時候考慮前景,直言醫管局近年限制多,不少資深醫生感心灰意冷:「眼見內地醫療發展咁快,我哋又無人手培訓、儀器又無更新,加上我做二線醫院,資源分配係有不公平對待!」他指以往曾為受槍傷警員整形,讓他保留器官功能,很有成功感,將來希望可返廣華兼職,但暫未與院方商討。 展望將來,希望大家可以繼續與我們一起努力幫助肝癌及腸胃癌病人,聯手擊退肝癌及腸胃癌。 此類胰腺癌無明顯徵狀只會引致出汗、臉頰潮紅、腹瀉、間歇腹痛、低血糖及意識混亂等,易被當成腸胃病或情緒病。
梁澄宇醫生: 提供/修正梁澄宇醫生資料
今年5月中旬,網上醫學講座捲土重來,讓大家足不出戶也可吸收乳癌相關知識。 今次醫學講座,專家的講題比往年更多元化和貼身,除涵蓋免疫治療、基因測試、骨骼健康外,更包括患上癌症時面對的財政問題,以及很多姊妹擔心的懷孕問題。 他表示,美國FDA近年承認一個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方法,能夠同時測試三百二十四種基因,準確度達九成四。 港大醫學院已作七十次測試,肝膽胰腫瘤佔十四宗、肺癌佔十二宗,其餘為腸癌、乳癌及肉瘤等。 邱宗祥認為,新檢測方法更易找出治癌「靶點」,採用針對性藥物。 但他補充,新檢測費用為三萬元,若醫管局認為檢測重要,相信會納入資助範圍。
本網站及其資訊供應商竭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並不保證資料絕對無誤,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本公司概不負責。 負責作詞的胡裕初指,《同行.四千週歲月》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是「薄扶林上紮根,始終也為你守望」,因為瑪麗醫院服務的,其實不止當區居民,而是全港的市民,一直守護大家。 另外2句「你的理想是什麼、你的初衷是什麼」,則是Tina的概念,希望聽此曲的醫護人員,都會毋忘當初入行想幫助人的初衷。 Tina則表示,有醫院同事聽了此曲,向她表示覺得感動,她亦非常開心,可以為同事打氣。
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的對象須為乳癌高危人士,包括有家族遺傳史(即有家族成員患有乳癌、卵巢癌或其他與BRCA基因突變有關的癌症)、診斷年齡少於45歲、及三陰性乳癌患者。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病人的免疫系統,令免疫細胞(例如T細胞)認出腫瘤細胞後再消滅它們。 然而,某些癌症,例如晚期結直腸癌,雖然是本港第二大癌症,但其免疫治療有效率低,爭取更多患者的獲益仍是晚期結直腸癌治療的一大挑戰。 近年醫護人員工作壓力愈來愈大,4位前線醫護都異口同聲說,過去曾有氣餒的時間。 Garret分享,專科門診一節診症時間約3小時,但大概要為40至50個病人診症,「除一除便知道,每個病人可以分配多少時間」。
他們組成樂隊「大內羣英」作出《同行.四千週歲月》一曲,就如歌詞「薄扶林上紮根,始終也為你守望」,唱盡瑪麗醫院80年來的甜酸苦辣。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梁澄宇醫生 NET病發徵狀不明顯,小部分人出現腹瀉、皮膚病變、血糖過低等徵狀,亦易與其他病症混淆(見表)。 梁澄宇醫生 該院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兼副顧問醫生胡裕初舉例指,曾有患者持續肚痛,卻被誤診為腸易激綜合症。 為響應世界肝炎日,本會聯同葵青地區康健中心舉辦了「預防肝炎 你我要知」講座,邀請到肝科專科護士為大家講解關於肝炎的知識,如肝炎的預防、治療及護理小貼士。 另外,○九年五月旺角再發生擲鏹水彈案,一名少女「阿鳳」遭鏹水濺傷手腳,當時利用「高速水槍」手術為她清除受損皮膚組織的廣華醫院整形外科顧問醫生張永融亦證實,今年底轉為私人執業。
梁澄宇醫生: 香港醫護聯盟、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及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 肝癌防治新方向
至於中期(4至6個月)及後期(7至9月)的患者,則可接受手術及化療。 荷爾蒙治療及部分標靶治療會影響胎兒,故一般不建議在懷孕期間進行。 瑪麗醫院內分泌外科主任兼顧問醫生梁熊顯指,神經內分泌系統是由遍佈身體的腺體組成,當腺體不正常增生,便會形成NET,最常見於腸道、胰臟及肺部。 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四年本港每百萬人有三百八十人患NET,○九年已增至每百萬人有四百零六人;在肝胃胰發現NET的人更有雙倍增長,五年內由三十九宗跳升至八十八宗。 【本報訊】腹瀉、發紅發熱等徵狀普遍,但隨時有機會患上已故「蘋果教主」喬布斯患過的神經內分泌腫瘤(NET)。
梁澄宇醫生: 都有機會岀「老人斑」!? 醫生教你4招有效預防
有內分泌專科醫生指,本港NET發病率五年內增加逾倍,但因病徵不明顯,患者平均遲五至七年確診,逾半數已屬晚期。 若NET擴散,五年內存活率僅三至四成,目前可接受手術或藥物控制。 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醫生梁澄宇表示,近年醫學界發現兩種負責接收腫瘤生長訊號的受體,是引致胰腺神經內分泌瘤的關鍵。 新一代標靶藥物「多激酶抑制劑」可抑制這兩種受體,殺滅腫瘤,可將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由平均五個半月延長至十一個半月。 該藥會致惡心、嘔吐、暈眩及皮膚乾裂等副作用,惟有方法可紓緩。
梁澄宇醫生: 「關注肝炎 友我同行」短片系列 11. 肝硬化併發症:食道/胃道靜脈曲張
現時的基因測試會先檢驗腫瘤有否基因突變,若結果呈陰性,會再抽取組織作下輪檢測,但因為腫瘤組織並非太多,一般只能作數次,若下一輪檢測也未能找到問題所在,患者便不能使用標靶藥治療,只能接受效用較低,而且副作用較大的化療。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瑪麗醫院內科腫瘤科醫生邱宗祥認為,現時的單一測試檢測不全面,若抽取數次樣本,連同等待結果時間,最長或需數月,變相拖慢治療進度,錯失治療黃金機會。 梁澄宇醫生 在營運逾兩年時間裏,於各個香港肝癌基金會舉辦的講座及分享會中,體會到肝癌病友除了對肝癌知識求知慾甚深外,對腸胃癌的資訊亦非常殷切。
不過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亦有侷限性,例如對腫瘤樣本要求較高、比單一基因檢測需時較長及較昂貴,有些變異即使找出但亦沒有標靶藥可用等。 與觀塘新家園協會合辦,由陳穎樂醫生主講,為基層及新移民婦女推動社區乳房健康教育活動,讓區內婦女認識乳癌防治的重要訊息,鼓勵婦女參與義務工作,成為「乳健大使」,最終共40人參加。 梁澄宇醫生2025 與同院的肝臟移植小組合作,為一名同時患心臟、肝衰竭的病人進行移植手術,是全港首宗「心肝齊換」的手術。
近年有標靶藥物可抑制癌細胞,延長患者壽命,惟每月藥費高達二萬元,聖雅各福羣會推出藥物資助計劃,協助未符關愛基金申請資格的夾心階層使用該藥,初期擬資助二十人。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鄺靄慧醫生建議高危乳癌患者應盡早進行遺傳性乳癌基因篩查,在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作出預防和治療。 事實上,香港大學醫學院在2016年已利用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進行了70次測試,最常應用的是肝膽胰腫瘤,其次為肺癌,以及腸癌、乳癌、肉瘤等。 兩位醫生均建議,若患者或身邊有患癌親友,不妨向腫瘤科醫生商討是否適用全面基因體分析伴隨檢測,從而度身制訂適切的個人化精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