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動作可逐漸拉開頸周肌肉,因為不特別用力牽拉,比較不會造成過度拉扯引起的不適。 他建議民眾,刮痧的正確方式應是皮膚出現紅點就該停止,若出現紫紅色的刮痕,就是使用過度,此外,拔罐也應避免留下環形的瘀斑。 氣候寒冷:天冷飲酒、工作太累,或未注意牀褥保暖倒頭就睡的人,頸部因直接暴露空氣、吹到冷風,往往造成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頸部肌肉因寒而收引,增加了落枕的風險。 同時,患者亦可嘗試做一些簡單的頸部伸展動作,例如將頭部緩緩地向左右兩邊移動,幫助促進血液循環,切忌因痛楚而不去鬱動,以免令肩膀肌肉更加僵硬。 但謹記伸展時一定要放慢及輕柔,以防用力過度或會令症狀加劇。
- 瞓捩頸(落枕)的原因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是頸部肌肉損傷;二、是頸椎小關節錯位。
- 上面提到,落枕的原因大致上可分為單純的頸部肌肉損傷,以及頸椎小關節錯位。
- 黃新家醫師指出,許多民眾就醫前會先自行尋求刮痧或拔罐等療法,若症狀沒有改善時,才至門診求診。
- 其次枕頭太高太低都很容易瞓捩頸,所以要有一個合適的高度。
感冒:很多人感冒會伴隨肩頸痠痛,因為感冒造成的肌肉或關節痠痛,也會有類似落枕的現象,多半隨著感冒好轉就會痊癒;但少數患者雖然感冒好了,仍然會殘留頸部疼痛的現象。 瞓捩頸2025 工作勞累、經常應酬喝酒或是未注意保暖的人,冬天頸部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導致頸部肌肉因寒而僵化,增加了瞓捩頸的風險。 陳醫師分享幾個穴位,大家只要順時針及逆時針輕輕按壓穴位10下,然後停一停,持續1分鐘,便可紓緩瞓捩頸不適。 瞓捩頸 雖然不像中醫師操作艾灸一定要精準定位穴位,但可透過風筒熱風在一定範圍內溫熱穴位周邊皮膚,和艾灸的溫熱原理一樣,透過熱的傳導,也是一種溫灸的概念,可改善經絡循環,提升人體的陽氣,預防反覆落枕的症狀產生。
瞓捩頸: 瞓捩頸|中醫教你4個穴位紓緩「瞓厲頸」
症狀同埋岋頭、擰頭,彎頸嘅時候都痛,鬱得緊要重會劇痛,有啲人甚至連食嘢、飲水、講嘢、做嘢,鬱手或者舉手呢啲小動作,都會好痛。 本網站資料均由香港註冊脊醫唐大暉和周子建提供,僅供作一般參考用途,並不能代替專業脊醫的正式診治或意見。 進入網頁時,即代表訪客自願同意網站上的所有資料均由唐大暉和周子建脊醫提供及管理。 我們亦不會為本網站或連結網站內的任何商業產品或服務作宣傳。 大椎穴:第七頸椎棘突下的位置,在頸後面,當我們低頭的時候,摸後面頸,有一個突出來的骨位,稱為頸椎第7節的棘突。 頭轉向一邊時,胸鎖乳突肌會自然突出,用手夾住該肌肉,頭返回中間,用手指輕輕搓按,持續30秒。
用手輕壓脖子低頭停頓10秒,再慢慢仰頭伸展脖子,重複動作3至5次。 瞓捩頸 再進行以上伸展脖子的動作時,一定要緩慢、漸進的進行,不要勉強也不要操之過急,以免加重患部症狀。 一旦創傷,如椎間盤突出、小面關節及韌帶過度牽拉,其創傷所引起的炎症,如生了銹的門鉸,會使門卡住,產生痛楚,並構成肌肉收緊的保護機制。 陳醫師表示,瞓捩頸稱為「落枕」或者「失枕」,經常發生在春天及冬天的季節,並不只是長者經常會遇到。
瞓捩頸: 瞓捩頸點算?可能是頸椎勞損的徵兆-骨醫教你3招改善瞓捩頸
脊醫會運用手力矯正錯位關節,令關節回復正常活動狀態,恢復脊骨神經正常功能,並配合物理治療儀器超聲波,幹擾波等和針灸作為非藥物治療方法,放鬆痙攣肌肉,頸部的緩慢拉筋,增加血液循環,加速舒緩症狀。 瞓捩頸2025 而秋冬夜間溫度低,人在進入睡眠狀態後,會不由自主地調整自己的睡姿,睡覺時若頸肩部受到寒冷刺激,頭部位置在枕頭上若擺放不當,使得血管收縮,導致發生痙攣,並牽扯周邊的肌肉引起腫脹疼痛,就是所謂的落枕。 因此,平常要避免姿勢不良,睡眠時也要注意保暖與睡姿,可以減少因為受寒與頸椎退化造成的落枕。
另外要規律進行頸部肌羣的鍛鍊,不只預防落枕,對肌筋膜疼痛症引發的張力性頭痛(緊張性頭痛)、肩頸痛、上背痛等都有幫助。 瞓捩頸 黃新家醫師表示,臨牀通常會先檢查患者頸部活動受限的程度,以及受影響的肌肉(常見為提肩胛肌、斜方肌或胸鎖乳突肌等),治療目標為疏通經絡的氣滯,緩解攣縮的肌肉,同時配合推拿或針灸等方式治療。 瞓捩頸2025 瞓捩頸 睡姿不良:習慣趴睡、歪著脖子睡覺、手扶著頭睡覺的人可要注意了! 不良睡姿,容易使一側的關節受到不正常的壓力,也會使得頸部肌肉過度伸展或屈曲,時間一長就容易發生落枕。
瞓捩頸: 平日缺運動,也易「瞓捩頸」
本網頁僅為健康教育用途,並非任何診斷 / 醫療方法,如遇上任何健康上的問題,應向醫療專業人員諮詢意見。 本網頁亦不會為任何因本網頁的建議、回答、示範負上責任。 瞓捩頸患者以成年人居多,不少人發生瞓捩頸後都覺得是由於枕頭不適合所致,但其實問題的出現是往往涉及多種原因所造成,枕頭不合只是其中之一。 經常保持良好姿勢,頸椎多處於正常的生理弧度上,減少頸椎所受的壓力及頸部關節繃緊的機會。 多作伸展活動,令頸部肌肉能經常得以放鬆,有效減少肌肉繃緊。 如果瞓捩頸問題持續,又無法靠自己舒緩瞓捩頸,便要向醫生求醫,脊醫、物理治療師、中醫或跌打也能為你解決瞓捩頸引起的肩頸痛問題。
瞓捩頸: 落枕的疑惑
最後,不要令頸部受寒,這是一般人都會犯的事,當天氣冷的時候,盡量把衣物蓋過頸部。 當你睡覺時,盡量拉高被鋪,保護頸部,務求肩頸膊位都能夠保暖。 可以先用藥酒或紅花油等輕揉頸椎疼痛位置,然後用風筒沿肩頸的位置吹熱風,直至局部皮膚微熱,同時配合食指、拇指輕揉,睡前可再吹吹頭頸,讓漲痛感減輕。 而天氣冷熱交替變化大,門診上突然落枕的患者也會愈來愈多。
瞓捩頸: 不適合使用按摩槍的人
如果瞓捩頸的症狀沒有改善,或者發作的頻率增加,以及發作時的徵狀越來越強烈,都是身體要求我們正視頸椎問題的訊號,應向脊醫求診,瞭解成因以作出合適治療,避免問題惡化。 黃新家醫師分享以下有助於頸肩腰的關節,及肌肉放鬆的運動,尤其是容易反覆落枕的民眾,或是長時間固定同一姿勢工作的人,建議應每天早中晚各做一次,每次做 3~5 個循環。 落枕治療主要方式為鬆開肌肉或正位關節,以達到疏通經絡與氣血暢通之效,然而,黃新家醫師分享,臨牀上常見三項錯誤治療,提醒民眾刮痧與拔罐不宜過度、肌肉急性僵硬時不應用力拉扯,以及避免按壓頸側的部位。 若發現頸椎小關節錯位時,則以調整關節復位手法正位,最後以手掌按摩、輕拍患部收尾,通常以此方式治療,大多數人頸部不適的症狀就可以獲得明顯的改善。 黃新家醫師說明,症狀輕微的落枕,通常多休息、做好頸部的保暖就能緩解,平時執行肩頸部的伸展運動可減少再發機會;但若痛到脖子無法轉動時,建議尋求治療。
瞓捩頸: 位置三:頸伸肌羣(後尾枕側的凹位)
此外,經常使用手機的低頭族,亦可能因頸椎弧度減少而難以受力,以致也較易出現因神經反射而引起的瞓捩頸症狀。 張勇表示,踏入秋冬,天氣轉涼,加上本港潮濕的氣候,而且一般人睡覺時體溫會較低,容易令頸部着涼,導致胸鎖乳突肌痙攣,即為落枕。 瞓捩頸 瞓捩頸 另外,不少人常做「低頭族」,工作時長期對電腦,頸部少運動,令其血液流動緩慢;以及枕頭的高度不適合,亦有機會出現落枕。 「尤其是肩頸肌肉長時間呈現過度拉扯的不正常收縮狀態,如果睡覺時再使用不適合的枕頭,就會因脊椎支撐力不足或枕頭太硬,壓迫頸椎神經,增加頭部掉落枕頭外面的機會,加重病情。」康涵菁指出。
瞓捩頸: 怎樣纔算是「瞓捩頸」?什麼成因?(按圖瞭解)
瞓捩頸其中一個原因是睡姿不當,因此注意睡眠姿勢,對預防瞓捩頸極為重要。 「要避免落枕,首先檢視自己的枕頭與牀墊選擇有一定彈性,枕頭高度為一拳左右。仰臥位時,枕頭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落空,可以避免頸部過度屈張。」康涵菁建議。 臺灣翰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康涵菁表示,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加上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工作,晚睡早起,全身肌肉因精神緊繃而承受龐大壓力。 大家最好親身試試拿上手,看看「順不順手」,不同的設計,例如把手,或按摩槍重量的重心是否平均等,都會影響使用的效能。 舉例來說,如打擊力強,有機會令用家覺得太重,氣力較弱的用家,在使用按摩槍後,隨時出現手痛的問題。 加上,每個人的肌肉或體型都有所不同,可接受的震幅、力量、頻率都不一,因此要視乎個人能力,選擇不同功能的按摩槍。
瞓捩頸: 正確及錯誤睡姿示範:(按圖瞭解)
剛跑完步,或進行球類運動後,可使用按摩槍,鬆弛臀部、大腿等位置。 由於這位置肌肉較厚,比較能受力,不易因擊打得過分用力,或位置太深,造成用家受傷。 例如A肌肉經常都感覺緊繃,按摩只能短暫紓緩,在十分短的時間內又再變緊,那可能代表A肌肉需要不斷收緊,以代替另一肌肉的發力問題。
瞓捩頸: 瞓捩頸落枕原因4:經常做低頭族
「瞓矮頸/落枕」的醫學學名是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 fibrositis),症狀就是一早起牀感到頸部僵硬及疼痛,無法隨意活動。 瞓捩頸 瞓捩頸2025 另外,頸椎、肩、背等部位亦有可能出現疼痛,嚴重者更會出現手臂麻痺的症狀。 枕頭不合適:不論是仰臥或側臥,若使用過高、過低,或者太硬、太軟的枕頭,不知不覺中會使頸部肌肉過度伸展或屈曲,時間一長,頸部肌肉僵硬,頭部轉動一不慎,就容易造成攣縮疼痛的現象。 「瞓捩頸」又稱落枕,正確學名為急性頸椎關節周圍炎(Acute Fibrositis),往往是睡覺時頭或頸部長時間打側及扭轉,以致附近的肌肉拉傷發炎或痙攣,常見的涉及範圍包括:胸鎖乳突肌、斜方肌和提肩胛肌。 使用過高、過低或是太硬、太軟的枕頭,不知不覺中會使頸部肌肉過度伸展或屈曲,時間一長,頸部肌肉僵硬,頭部轉動一不慎,就容易造成攣縮疼痛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