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的是沙田排頭村第 5A-5C, 6, 8 青磚大屋及 號藍氏家祠,因為它們被評為歷史建築。 談這村,要先談藍氏族人(藍信) 先從廣東省五華縣往鹿頸鹹坑尾村 (鹿頭雞谷樹下) 立業,後來搬遷到深井,卻因暴雨摧毀家園 (約1850年),其中藍勝昌遷移到沙田禾輋落擔,期間藍氏亦有其他分支遷移到塔門 (島上居民以藍姓為多) 、柴灣藍屋 (柴灣藍屋)。 一直都沒有細心留意這條排頭村的故事和歷史,最近經過這條村,停下腳步欣賞了村中的古老青磚大屋及兩幢藍氏家祠,再走到在鄰的上禾輋村去看,機緣巧合之下,原來已經進入了下禾輋村,還踫到一位健談的陳氏村民,暢談間才發現,原來他背後的一列排屋也就是三級歷史建築物之一。 2013年初,申訴專員公署報告指出排頭村霸佔官地,非法經營停車場長達30多年。 村民代表則聲稱該地是孫明揚當年於沙田理民府任職時,口頭承諾送予他們的,作為政府收地興建沙田火車站及政府合署的賠償。
- 山崎麵飽於1948年在日本成立,一直以來以提供質優味美的麵包而廣受大眾歡迎,至今仍然是全日本第一麵包品牌。
- 至於藍氏太公為向選擇該地已不可考,不過可能由於近海之故,而且背靠大山,正是背山面海,不失為一風水佳地,況且,肥沃的土地,已被其他較早落籍的村落及其村民所擁有了。
- 排頭圍位於道風山山腳,田寮以南,上禾輋以北,附近建有萬佛寺、寶福山,而沙田政府合署、新城市中央廣場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亦在附近。
- 百餘年前,客家新移民南遷往香港落腳,由買地到開墾建村毫不容易,所以中國人建家祠供奉祖先表揚功績,是值得尊崇。
- 夏思義及李文業指出,李三友在1720年向李捷榮發出的13條風水指示,主要是建立頭角村、祠堂、狐狸吊頸瀝風水林的建議和守則。
- 後來寮屋愈建愈多,衍生出衛生和火災問題,直至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五萬人無家可歸後,政府才興建公營房屋。
該處地理位置優勢,位於沙田政府合署旁,距離沙田港鐵站僅五分鐘路程。 上禾輋村 今日上午11時43分,上禾輋村一間村屋突然起火,濃煙由屋內湧出直卷半空,多名村民報警求助。 消防接報到場開喉灌救,並出動搜救隊協助附近村民疏散,事件中無人受傷。 在2005年9月,有報導指屋邨內有領展房地產信託基金移交後商場將開設新華書城,不過計劃最終未有落實。 禾輋商場於2006年開始進行翻新工程,包括重新裝修3樓和2樓原本已荒廢多年的前實惠鋪位。 其中三樓於2007年重新開放,部份原來於2樓的商鋪已搬到3樓。
上禾輋村: 沙田上禾輋村村屋疑遭縱火 濃煙直卷半空
排頭(名稱源於排頭村,亦稱排頭圍),是香港新界沙田區的一個社區,現位於沙田市中心的西北方。 開村祖宗為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人藍勝昌,至今共七代人,前後約共百餘年。 藍氏族人在村內設有祠堂,基於歷史價值,藍氏祠堂已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排頭亦是沙田九約之一,排頭約包括排頭、銅鑼灣、上禾輋及下禾輋一帶的村落,即以往沙田海西岸,現港鐵沙田站附近。 村民早期均從事耕作,以種禾、菜及蕃薯等,並輔以養豬、牛、雞和鴨等,亦有斬柴及割草,然後擔往九龍城及竹園等地出售,除往該處趁墟外,也會前赴大埔;戰前,亦有部份村民為生計而出外行船或轉往市區工作。 該村素來無學校之設,只有村中長者教導村中子弟,後期則往「排頭」、「火炭」及「下禾輋」等鄰近村落的私塾求學。
- 而餐飲美食、商場購物、醫療診所、學校讀書、娛樂康樂設施活動等配套可靠沙田市中心或禾輋邨/瀝源村一帶。
- 於日佔時期 (1941–1945),這裡曾經被闢作零售大米中心,稱為紅樓米舖。
- 我們的產品大致可分為方包、甜包、咚甩、法包、丹麥批、日式糕點、蛋糕小食及西式凍餅。
- 沙田鄉事委員會主席莫錦貴稱,據知該鄉村擴展區用地至今仍等待申請撥款以進行工程。
-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在我中學年代曾收為課文,知道黃佩佳把李善餘比作李願、將海背嶺之陽禾坑谷,與太行山之陽盤谷,互相對照。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爲HK$ 19,250,年齡中位數爲 45.7歲。
上禾輋村: 成交記錄
劉智聰認為,「攝影技巧可能一堂課就可以學會,但用來說故事,或要知道為什麼而影相,便不容易掌握。如何真誠地講自己的故事,比影一張好相更重要」。 上禾輋村 在禾輋村土生土長,香蘭仍覺得自己居住的地方百看不厭,「這裏不像平地一望無際,山邊每一條小路都有不同透視」。 繪畫令她認識了更多鄰居街坊,不過事隔六年,有些故事人物已悄然離世。 為了記錄沙田,她正和一位讀歷史的朋友籌備新書,以插畫及劇本形式,加上愛情線和成長線,呈現八○至九○年代沙田的變遷。
要見童話人物,就要在橋上相遇,像《千與千尋》走過隧道進入靈異小鎮。 站在沙田大埔公路和火車軌的一道行人天橋上,李香蘭由對面走過來,她說第一件事,先摘一片樹葉,放在手心搓揉,聞一聞,一陣清香,原來這就是白千層的葉子,可以提取成白花油,帶着葉子就如帶着入村通行證。 下禾輋村正進行挖地修路工程,在施工的小徑交匯處有一個小壇,內有寫上符咒的竹籤,血杯,生果等,而中間一支竹籤更簡單地畫有臉孔。 政府以往一直認同在新界鄉村施工所需的躉符法事,亦列入「收回和清理土地的特惠津貼」中,由地政署支付躉符費用的特惠津貼,當然是為了安撫村民及面對傳統地方習俗,說到底也為求工程進度順利。 「輋」是廣東的俗字,應作「畬」,為傜(猺)族的分支,其聚居處則稱「輋村」。 沙田區內的「輋村」,是否傜族後人之聚居地已不能考證,而據該村村民謂,因該處是傾斜的禾田,是故得名。
上禾輋村: 上禾輋村 住宅 最新放售樓盤搜尋結果
位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沙田分校(火炭路)、沙田運動場(源禾路)、大埔公路(沙田段)和瀝源邨(禾輋街)之間。 上禾輋路(Sheung Wo Che Road),位於新界沙田區沙田市中心,南始排頭街排頭村遊樂場、近沙田鄉事會路/沙田車站圍交界,經過沙田政府合署,北迄新城市中央廣場停車場入口迴圈。 躉符是新界傳統村落中常見的化劫儀式,村民相信在村內實施土木或挖地等工程時(特別是遷移祖墳或拆卸祠堂),會破壞風水或驚動神靈或犯土煞,為了以安撫受到騷擾的神祇,也要安撫村民之憂心,會在施工前聘請法師進行躉符鎮土法事,既安撫神靈,又鎮懾煞氣,以祈合境平安。
上禾輋村: 沙田 富豪花園 麗人閣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屋外有中式雕花,和有礦物成分的顏料畫的水墨畫,屋頂有紅瓦片,香蘭說瓦片疊得愈高地位愈高。 這種大屋是客家排屋,左右屋對稱,當年禾輋對着沙田海,前有海盜後有山賊,建排屋便有防盜作用。 上禾輋村2025 五六十年代,因國共內戰、文革等,大量內地難民湧入香港,但當時政府無能力提供房屋,便讓難民在市區邊緣和山邊用鐵皮和木建造寮屋。 後來寮屋愈建愈多,衍生出衛生和火災問題,直至一九五三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五萬人無家可歸後,政府才興建公營房屋。 上禾輋村 上禾輋村 到了一九八○年代,政府為寮屋登記,記錄每間屋的長闊高度、住戶姓名、年齡和人數等,還在屋外當眼地方標上房屋編號,自此居民不能再擴建,否則將來清拆時便不獲分配公屋。
上禾輋村: 沙田排頭村歷史建築
沙田曾是個漁民和農民聚居的小鄉村,但在70年代逐漸發展成郊區新市鎮。 沿着城門河漫步,你會看到歷史悠久的圍村、綠樹繁茂的山丘和衆多公共綠地。 至於藍氏太公為向選擇該地已不可考,不過可能由於近海之故,而且背靠大山,正是背山面海,不失為一風水佳地,況且,肥沃的土地,已被其他較早落籍的村落及其村民所擁有了。 另一個未經証實的推斷,可能由於「上禾輋」亦為客籍藍姓人士所創及居住,故居於該村旁或許可避免其他早已立村的村民所排擠。 下禾輋位處山麓,除了陳氏之外,還有張氏及梁氏等,可惜梁姓族人於日治時期已絕。 昔日,陳怡和回港後除了在禾輋建屋,亦在中環開設「怡和銀號」經營匯款生意 ,由於陳怡和熟稔英語,亦有安排村民往美國當海員工作。
上禾輋村: 上禾輋村 筍盤推介
昔日村民主要從事耕種並飼養家畜,亦有以斬柴作副業;因村子臨近海傍,在九廣鐵路及大埔公路未建成前,村民亦有從事捕魚工作。 約在1930年左右,村民於祠堂中設立私塾,名為啟文學校,並從內地聘請老師前來授學。 在藍玉祥與藍玉乾時期,排頭村與各村關係漸密,其中更與銅鑼灣、上禾輋及下禾輋合組成「四大皇宮」,每年均有一次聚宴。 排頭村 5A, 5B 及 5C 建於 1930 年代,這類型青磚大屋,屬於三開間、正牆凹入式一進一院建築,屋簷下保留著彩繪及灰塑,還有以梅蘭菊竹為主題的木雕檐板裝飾。
上禾輋村: 沙田花園城 2房 以426萬元獲年輕上車客承接
亦有村民往西貢三杯酒或大埔新娘潭等地買魚回來,然後擔往山上的村落出售。 另外,村民捕魚的方法倒也特別和有趣的,乃利用一小舟,艇旁置一木板斜插入水中,當魚遊近或被趕至木板時,便會跳躍出水面而跌落艇中,村民稱此種捕魚的小舟為「跳白艇」。 本網頁內所載之資料僅作參考之用,mydreamhse.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所載資料的精確性及正確性作出任何保證,同時亦不保證本網頁已包括所有的成交紀錄。 Mydreamhse.com 並不會就本網頁內所載資料的精確性、正確性及依賴付上任何責任。
上禾輋村: 上禾輋村 位置地圖
祠堂不遠處,已能清晰看見牆身被年月沖刷成灰黑的客家大宅──發達堂。 大宅以青磚、木材以及現代的鋼筋混凝土建成,樓高兩層,建有綿長的人字瓦頂,上下兩層皆有柱廊,樓上護牆有卷雲狀的三角山花裝飾。 據記載,發達堂由上禾坑建村者李德華的第七代後裔李道環於1933年興建,建成80年後獲列為法定古蹟。 未知其背景的當天,在一段距離外仰望,辨出這座龐然建築褪色的名字時不禁失笑,能如此直白地道出心裏所願,當下也許不容易了。 沙田區的沙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191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27,071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富豪花園,沙田中心,河畔花園,好運中心,博康邨。
上禾輋村: 沙田花園城 2房 以426萬元獲年輕上車客承接
建屋的李道環,年輕時在越南謀生致富,衣錦還鄉後,1933年在下禾坑興建這幢樓高兩層的「折衷主義」民居建築。 李道環的長子李鈞蘭是上世紀戰前沙頭角區內的社區領袖,雖然建築被列為法定古蹟,但由於仍有村民居住,所以不能進內參觀。 有關禾坑,此前讀過的著述說,李德華、李權林父子,得風水奇才李三友提示在禾坑立村,又說李權林二子李捷榮是李三友徒弟,帶領4個兒子,1730年堵海做田八份半,子孫8人一人一份,半份給堤壆水閘看守人,李族因此財富廣增。 近日讀夏思義及李文業文章指出,客家人初來埗到的第一代,通常無資產建屋買地,只能搭建臨時建築物,積蓄到第二代,纔有能力建永久房屋。 論文指李權林是在晚年聘用李三友選定建村及祠堂位置,死後才由孫李捷榮分別在1720年及1730年,建造頭角村及下禾坑村。 更有力的證據來自塘肚村張氏集賢堂臉書:一世祖自沙頭角遷鹽竈下村,張氏三子積蓄至1748年合資在浪尾買十鬥種田地,張氏長子其後與禾坑村、大塱村、麻雀嶺等村合作,在三門灘,即今鹿頸路口至海背嶺山崖築堤壆,防止海水灌注,造鹹田地八份半。
上禾輋村: 沙田上禾輋村40號禾睦居
從沙田火車站可以看到排頭村 5 號及 6 號是共用一個平脊屋頂,門前有曬場空地,這類型的村屋在元朗村落中亦經常見到,不過這幾幢古屋難得保存在鬧市之中。 夏思義及李文業指出,李三友在1720年向李捷榮發出的13條風水指示,主要是建立頭角村、祠堂、狐狸吊頸瀝風水林的建議和守則。 論文所附1730年地圖顯示,鄧姓禾坪仔、曾姓橫翁排、何姓何屋輋已廢,只剩鄧氏老圍。 老圍是因為被狐狸吊頸瀝風水林區隔,並阻隔了通往狹谷北端的通道而被迫遷走,並非是李三友在祠堂擺風水陣令鄧氏家道中落。 1730年後,李族繁榮,分枝多處,是風水之力,還是因為言行流露共主氣度,得谷內村落尊重,所以無往不利,易於自證預言?
上禾輋村: 沙田上禾輋村
(VVVF)(不適用)景和樓前稱豐穗苑,建築項目編號為ST30NH,原訂於居屋第23期乙出售,但因政府取消該期居屋銷售計劃,並將所有單位改作公屋,故此改為現稱,並作為公屋出租。 禾輋邨大部份樓宇採用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標準規格設計,於1977年及1980年入夥,與瀝源邨為鄰。 禾輋邨是沙田區第2個落成的公共屋邨,亦是黃大仙下邨首批重建樓宇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之一(另一條接收屋邨為麗瑤邨)。 殖民地政府於1972年宣佈推行丁屋政策(小型屋宇政策),及後殖民地政府發展新界,向原居民徵收私人土地以發展新市鎮之用,遂向原居民提出解決方案,規定新界原居民可以在不需補地價下,可自行興建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樓高最多三層的屋宇,又規定不須繳交差餉。
上禾輋村: 沙田 碧濤花園 第01期
本網頁中涉及任何人士、產品或服務的資訊,不得視為『宅谷地產資訊網』推薦或認可。 由於『宅谷地產資訊網』不另核實第三方提供者的身份或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或任何資訊並非最新的,請閣下自行向有關人士及部門核實。 若有任何爭議,或因為使用本網頁的資訊而引致直接或間接損失,『宅谷地產資訊網』概不負責。 『宅谷地產資訊網』不發表任何聲明或作出任何保證,無論是明示或暗示的,就資訊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證。 原來下禾輋村真的有鹹豐年前(一八二○年代)那麼久遠,約二百年多歷史,據香港陳氏宗親總會網頁資料顯示,「輋」是廣東俗字,原寫作「畬」,是傜族的分支,聚居地稱為「輋村」,但沙田的禾輋村會否是傜族後人就不得而知。
本土旅行名宿黃佩佳1930年代訪禾坑,遇庠生耆碩李善餘,讚「德行之純,為村人所風範焉」,可見村威猶存。 沈思編校《香港本地風光》(2017年)〈新界百詠〉收黃佩佳禾坑篇:「可稼可宮惟所請,李生猶有願之風」。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在我中學年代曾收為課文,知道黃佩佳把李善餘比作李願、將海背嶺之陽禾坑谷,與太行山之陽盤谷,互相對照。 於是,禾坑風景是: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宅幽而勢阻;禾坑的經濟是: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禾坑的人文是:隱者在此盤旋,野處窮居,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起居無時,惟適之安;此皆「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正中黃佩佳心景。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上禾輋村: 沙田/大圍/火炭
在商場地下原本街市的位置則由AEON租用作超級市場,於2009年6月開幕,為禾輋商場增添新氣象。 2009年11月,領展於邨內的宣傳橫額中,禾輋商場已改稱禾輋廣場,租戶以時裝、超市、電器和多間食肆為主。 2012年,時任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曾指,新界原居民不能永享丁權,並擬以2047年香港回歸50年不變為限期,屆時不再批出丁權建屋,由於男性原居民需要年滿18歲才能申請建丁屋,因此建議於2029年劃線為申請丁屋「截龍」。 大批村民批評,擴展區發展計劃凍結了幾十年,這段期間,該處近1.8公頃土地的規畫卻毫無進展,任由土地荒廢。
山崎麵飽於1948年在日本成立,一直以來以提供質優味美的麵包而廣受大眾歡迎,至今仍然是全日本第一麵包品牌。 香港山崎麵飽秉承60年來的製作原則,每位員工對生產要求極度嚴謹,我們堅持採用日本高級麵粉,注入香港人喜愛的元素,將美味、健康和新鮮帶給顧客。 我們嚴格的品質控制、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團隊精神等成就了山崎產品另一獨特之處:款式多樣。 我們的產品大致可分為方包、甜包、咚甩、法包、丹麥批、日式糕點、蛋糕小食及西式凍餅。 上禾輋村 有人說,被李香蘭畫的人會很慘,但在旁邊看的人卻會捧腹大笑,二○○九年,李香蘭用她趣怪的筆法,用三年畫下這條村的故事《上.下禾輋》,而這兩個月「光影作坊」舉辦的沙田社區攝影及地圖創作計劃,攝影導師劉智聰,便邀請她來講述如何用生動鬼馬的方式,記錄自己的城市。
上禾輋村: 上禾輋村 近期成交
對岸的圓州角王屋 (麗豪酒店旁),還有沙田吳園及曾大屋, 便見證著這段歷史,不過沙田海經歷了填海工程,早已變成了筆直的城門河了。 據悉在19世紀時,沙田海跟圓州角島、大埔墟之間有街渡往來,甚至遠至潮汕 。 留意到排頭村藍氏祠堂屬於家祠類別,是族中一房家人供奉祭祀近代祖先的地方,所以並非「宗祠」級別。 百餘年前,客家新移民南遷往香港落腳,由買地到開墾建村毫不容易,所以中國人建家祠供奉祖先表揚功績,是值得尊崇。 藍勝昌便是沙田禾輋排頭村開基祖,排頭村位於上禾輋部份,面向沙田海,村後有風水林,是客家人建屋的好地方,不過,藍勝昌於建村遷居不久後便逝世。 天橋的興建一直以來備受村民的強烈抗議,有見及此,政府已於2012年5月決定短期內不會再考慮行人橋方案。
上禾輋 7-10 號整個建築羣皆被評為歷史建築,當中以 9 號這幢三開間大宅最矚目,由一名深水埔崔桂芳女士於 1930 年代興建,在旁的廁房浴室是約 30 年後加建的,這幢住宅輾轉出售,最後由排頭村丘氏買入。 於日佔時期 (1941–1945),這裡曾經被闢作零售大米中心,稱為紅樓米舖。 全香港被評為歷史建築物之中,只有排頭村和上禾輋這兩處地方跟藍氏有關係,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原居民姓氏族譜之中亦未包括藍姓,藍氏雖非大姓氏,印象中有兩個姓藍的人物最為人熟悉,不說藍潔瑛,就是華探長「藍剛」及道教八仙之中的「藍採和」。 除了排頭村之外,在鄰的上禾輋村亦有一另幢藍氏家祠,又稱「汝南堂」,屬於香港歷史建築 #977,約於 上禾輋村2025 1901 年興建,紀念上禾輋的客家藍氏開基祖,並舉行族人的點燈及分豬肉等活動。 上禾輋藍氏比起排頭村更早在禾輋定居,可能是同聲同氣關係,在生活上有個照應,後來的新移民的藍勝昌才決定在這裡落擔建立排頭村。
上禾輋村: 沙田花園城 2房 以380萬元獲年輕上車客承接
機緣巧合走到下禾輋這幢客家排屋,有幸遇到在該址居住的一位陳姓村民,大家在排屋前聊天談及村落舊事,原來他的背後就是歷史古蹟下禾輋村 33-39號。 及至生活漸趨穩定之時,村民於1930年左右,開始聘請老師回來,於祠堂中教授村中子弟,均從內陸請來,以教授漢文為主,亦有兼教自然、常識等,依級別分為六斑,約為小學程度。 開學時,學生需拜孔夫聖人,並需自己將檯和椅搬到祠堂上課,學生為數二、三十人,所有學費作為老師薪金(月薪約三、四十元),這間名為啟文學校的私塾,就是戰後設立的排頭公立小學之前身。 可是首次在村中教授英文的並非甚麼老師,而是於戰後義務教授沙田火車站附近村民子弟的兩位車站站長之一的李翰其先生,但為時僅數月。 與陳氏交談時,下禾輋村正進行挖地修路工程,在施工的小徑交匯處有一個小壇,內有寫上符咒的竹籤,血杯,生果等,而中間一支竹籤更簡單地畫有臉孔。 本來欲找尋上禾輋藍氏家祠,機緣巧合走到下禾輋這幢客家排屋,也有幸遇到在該址居住的一位陳姓村民,大家在排屋前聊天談及村落舊事,原來他的背後就是歷史古蹟下禾輋村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