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12大優勢2025!(震驚真相)

每有機會,我總會與故宮的朋友們一起去看看“三希堂”,看看乾隆皇帝書房中的那些珍物。 “宣德爐”是以宣德皇帝年號命名的銅香爐,近600年來獨享盛名,歷經“五次文化高潮”經久不衰,自然也是高貴的了。 現今仿造的新器依然還叫宣德爐,只是因爲標準器的事,弄得大家還在努力,好在歷代都有人在勤勉研習,著書立說。 有感於斯,我便以“鐘鼎茗香”爲銘作系列著作,也算是爲宣德皇帝和他的宣德爐做些文化貢獻吧。

由此,足見二人書法對康熙、乾隆及法帖刊刻者的影響,乃至對整個時代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不僅如此,趙氏書風羣體的其他書家——趙氏一門及其追隨者選刻亦多,如趙夫人管道昇、兒子趙雍、外孫王蒙、友人及學生鮮于樞、康裏巎、鄧文原、張雨、陸繼善、俞和等人都受到重點關注。 同樣,在選擇明代文徵明、文彭、文嘉、周天球、張鳳翼等“吳中”書家羣的法書時,亦復如是。

三希堂: 臺北【三希堂】故宮裡頭乾隆的書藏寶庫~在故宮內用餐,招待外國人好地方

《三希堂法帖》原石藏於北京北海公園瓊華島西麓閱古樓壁間,續帖則在惠山園墨妙軒。 因兩地皆爲宮禁御園,故傳拓較多,流傳頗廣。 “三希堂”位於故宮博物院養心殿之西暖閣,是清代乾隆皇帝的書房。 養心殿歷來都是皇帝辦公、居住之所,在其西側有雅室一間,空間不大,四壁緊湊,但內檐裝飾尤爲精雅,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三希堂”。 “三希”有兩層含有:第一種解釋爲“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以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種解釋爲“珍稀”,古文“希”同“稀”,“三希”即指三件稀世珍寶。 乾隆帝文韜武略、博學多識;能詩詞、擅書法,曾多次下旨在全國搜求歷代書法大家名帖。

  • 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
  • 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有一處“三希堂”,藏有《快雪時晴帖》。
  • 傳爲東晉王羲之書,唐摹本,是一通問候友人的信札,4行28字,楷行草相間,筆法圓勁流暢,筆意貫通,相互引帶,具有羲之新體所特有的流利妍媚的藝術美感。
  • 由此,足見二人書法對康熙、乾隆及法帖刊刻者的影響,乃至對整個時代廣大而深遠的影響。

“深心託豪素”,豪素亦毫素,豪通毫,是筆和紙的代稱,陸機《文賦》有“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脣齒;紛葳蕤以馺遝,唯豪素之所擬”。 杜甫《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有“知君重毫素”;王直《題山水贈楊熙節》有“興來展豪素,滿眼絢金碧”;彭孫遹《張都尉畫馬歌》有“早歲壯懷時吐露,伏櫪雄心見豪素”等。 乾隆在“三希堂”借用,自是指書法作品了,意謂潛心於紙墨筆劃。 三希堂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書房,面積不大,卻大氣、肅穆,窗明幾淨,皇氣逼人。 牆壁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懷抱觀古今”,下聯是:“深心託豪素”,為乾隆皇帝親筆。 三希堂2025 聯語平起仄收,天然古樸,彰顯作者博古通今、有會命筆的高懷逸興。

三希堂: 三希堂含義

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雲流水,連帶互映關係,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 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爲“書聖”,而王獻之則被稱爲“小聖”。 乾隆皇帝在藝術上擁有最挑剔的眼睛和最精微的直覺。 他是古往今來蒐羅最富的收藏家和鑑賞家之一,同時在詩詞、曲賦、書法、繪畫、音樂上都有很深的造詣。 身爲帝王而有如此才華,加上天下太平能遊歷神州,真是不虛此生,這在帝王羣裏也堪稱“箇中翹楚”。

評者謂其草書濃纖折衷,真書勢巧形密,行書遒媚勁健,千變萬化,而體勢自然。 三希堂2025 三希堂2025 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具有繼往開來的巨大貢獻,對日本書法界也有深刻影響. 三希堂 所書《蘭亭序》尤膾炙人口,被稱爲天下第一行書。 傳世唐代摹本有《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寒切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上虞帖》等,刻本有《樂毅論》《十七帖》以及唐僧懷仁集王書的《聖教序》等。

三希堂: 三希堂陳列

按照三希堂那點狹窄的面積來看,基本上是裝得滿滿當當的,沒有什麼多餘的空間。 三希堂 書齋之所以改名爲“三希堂”,是因爲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間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三希堂2025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爲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 紙本,縱八寸四分,橫三寸六分,行炎,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後有闕文。 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昇華和提煉。

三希堂: 乾隆讀書的地方三希堂在什麼宮

清乾隆內府曾收藏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三件晉人書跡,高宗弘曆視之爲稀世珍寶,貯藏於養心殿西暖閣“溫室”,顏曰“三希堂”。 二爲乾隆皇帝,其文韜武略,對傳統文化認識、弘揚、整理,收集古代文獻、珍寶,並設專門機構來製造和完善,功莫大焉。 所以,到了乾隆朝,宮中造辦處依《宣德彝器圖譜》造器時,直接將其原圖樣中繪的圈足去掉,換成如意三足,既吉祥如意,審美佳妙,又使其再次成爲“鼎”。 “三希堂”就在故宮養心殿西側邊上,本爲一小暖房,後被乾隆皇帝改造而成,8平方米尚不足,然其中珍寶盡是乾隆皇帝心儀之物。

三希堂: 臺南春節走春最佳旅遊伴手禮 牛軋糖hold住你的嘴

當溥儀出宮時(1924年)因倉促起身未攜帶隨身衣物,次日命寶熙到養心殿取衣物,出神武門時經警官白桂亮檢查,在衣服中包着一個手卷,白桂亮當即予以扣留,這就是“快雪時晴帖”。 三希堂 位於紫禁城西六宮之一養心殿內西暖閣,原爲乾隆皇帝的書房,名溫室。 因內府收藏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乾隆皇帝視爲稀世之寶,貯藏於此,並撰《三希堂記》,闡釋“三希“之深意,遂易名爲三希堂。 其實“三希”一詞,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古代文人、帝王,一貫講求“做事先做人”的追求,自古即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等名言古訓。 “三希”所指:“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三希堂: 故宮旗艦店

《伯遠帖》是王珣的行書代表作之一,是作者寫給親友伯遠的一通信札。 王珣是東晉書法家王導的孫子、王羲之的遠房侄子,書法水平非常高。 在三希堂三件稀世珍寶中,《伯遠帖》最先被帶出三希堂。 1911年,同治皇帝的瑜皇貴妃將《伯遠帖》帶出三希堂,收藏在自己居住的壽康宮。 1924年,當末代皇帝溥儀離開故宮時,瑜皇貴妃也將《伯遠帖》帶出故宮,此後在民間流傳。 1950年,《伯遠帖》被國家收購回來,如今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三希堂: 三希堂故宮建築

當然,三希堂裏絕不僅僅只有《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寶。 根據檔案記載,截止於1750年,三希堂裏已經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134人、墨跡340件、拓本495種。 此外,還有不少製作精良、典雅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

三希堂: 三希堂

“三希”是指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因這三樣書法字帖價值重大,在三希堂中被尊爲無價之寶,所以被稱爲三希堂的“三希墨寶”。 爲使觀衆有更加良好的參觀體驗,策展團隊挑選了特別重要或普通觀衆釋讀難度最高的草書類展品進行釋文,以最不干擾觀衆欣賞展品原件爲原則,將釋文一一斷行排版與展品對應,便於觀衆印證。 同時爲方便觀衆自助觀展,策展團隊設計製作了展品說明二維碼,觀衆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微信導覽頁面,獲取相關展品的介紹、釋文和原跡圖片。 因帝王喜好,清代早中期趙(孟頫)、董(其昌)書風盛行,“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這在帖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全帖所收135位書家中,趙孟頫法書的數量最多、篇幅最大,董其昌緊隨其後。

三希堂: 臺北|芋艿川豆花店:IG爆紅南洋風豆花店!綿密有機豆花+手工芋園一喫就愛上,內湖豆花推薦

顏延之,字延年,琅琊臨沂人,是南北朝時著名詩人,與山水派創始人謝靈運同代齊名,世稱“顏謝”。 三希堂2025 乾隆帝巧借同代齊名的“顏謝”名句集成一聯,與其親自書寫的“三希堂”紙地小匾、《三希堂記》並處,足顯弘曆的無比雅意,亦可體味其對《快雪時晴帖》、《中秋帖》、《伯遠帖》三貼極盡賞玩之意。 一種說法來自於北宋儒家理學思想鼻祖周敦頤的“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 三希堂2025 意思是,士人希望成爲賢人,賢人希望成爲聖人,聖人希望成爲知天之人。 爲了達到目的,就必須勤奮努力,不斷追求學問、見識上的進步。

三希堂: 三希堂牛軋糖

《三希堂法帖》編纂者意圖通過法帖的編刻,呈現出他們所梳理和想展示的中國書法史及其發展脈絡。 元、明兩朝去清不遠,法書遺存豐富,也爲他們的表述帶來了便利。 《三希堂法帖》所收之帖,上起魏晉,下至晚明,幾乎囊括了《停雲館帖》《鬱岡齋帖》等明代叢帖內的所有墨跡珍品。 一些原跡或毀或失,今天已無法見到,如鍾繇《薦季直表》、王獻之《送梨帖》、趙孟頫《紈扇賦》等,幸賴此刻“勾魂攝魄”之術,留存“下真跡一等”之貌。 湖南省博物館書畫碑帖藏品豐富,不乏珍品。

三希堂: 中國人必讀七書

王羲之的“快雪時睛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尺牘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 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睛”幾字而得名。 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

三希堂: 王羲之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爲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四字,尺牘紙本,高七寸一分,廣四寸六分,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後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 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 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後人稱有“龍跳山門,虎臥風閣”之勢。 此帖原是康熙年間,國子監祭酒馮源濟的家傳之寶,由馮源濟將它進獻給康熙皇帝,後來傳到了乾隆皇帝手裏。 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覆爲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時,三希堂收藏了晉以後歷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跡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種。 1951年10月初,正在香港的徐伯郊得知此事,立即向鄭振鐸報告。 徐伯郊又寫信給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馬衡向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報告此事的原委。 1951年周恩來有意願將《伯遠帖》、《中秋帖》以50萬港幣購回並指示:“同意購回《中秋》、《伯遠》二帖。 惟須派負責人員及識者前往鑑別真僞,並須經過我方現在香港的可靠銀行,查明物主郭昭俊有無訛騙或高抬押價之事,以保證兩帖能夠順利購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