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300年前沙田曾盛行藍染,他憑老村民提供的線索,輾轉在沙田的山林中找到當時用作染料的植物「山藍」,再研究實驗染布的方法,重現當年技術。 「單單想還原當年的藍染方法已花上幾個月時間,往往又用上一個小花園(大約200呎)的山藍,纔能夠染上3疋布。」林東鵬估計因沒有太大成本效益,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手工和時間,令這種技術慢慢失傳。 居民搬離後,古屋失去了和村民的聯繫,後來變成公園,也只有晨運客和老街坊才會來到,雖然2009年時曾以活化為名,計劃將這地方改建成茶座和美術中心,但最後因為改建費用高昂而不了了之。 王屋村古屋 「所以村民都好奇我為何對這地方有興趣,甚至用來作藝術創作,只因為他們下一代已再沒有興趣瞭解過去的故事了。」除了保留硬件,如何將村文化和故事帶給下一代,也是一大問題。
一眾年青而活力充沛的本地建築師透過展覽及別具創意的活動,表達他們對社會發展、城市建築等議題的想法和意見。 建築師會帶大家由油街出發,一起行山一邊認識香港特式建築。 為了交班費,兩名窮苦學生打算爭奪孫中山銅像,並將它偷走再變賣! 是次電影放映會特設於孫中山紀念館舉行,而擺放在該紀念館門外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亦以孫中山先生年青時在港求學、朝氣勃勃、滿懷理想的模樣為依據而製作。
王屋村古屋: 沙田古屋活化條件太辣
參觀完王屋後,別急著離開,不妨也觀賞一下王屋側面的牆身,以草尾灰塑為裝飾,非常雅緻。 再過一點就是王氏的祠堂,過去曾可清楚堂內神位,但現時則被遮蓋,僅可見祠堂三角頂。 看完祠堂後,可移玉步至王屋的左邊,近山邊有一個不顯眼的四方圍欄,是一井古井,現時已遮蓋井身,可見整個王屋附近的生活機能。 百年府第,本該擁有更多,雖然經過不少修繕,但實際上也失去不少。 石家豪惋惜道:「這棟大宅可能本身有些畫,也有一盞水晶燈,但全都已流失,如果有這些東西在裏面,其實是有型的。」他憶述在外國參觀的經驗,博物館都綜合了歷史與藝術,既是藝術品又是歷史文物,他那時就開始想像歷史和藝術的關係。
- 南音遊記第七站來到黃大仙祠,以南音唱出黃大仙信俗的源流,道出這項傳統文化的特色。
-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主樓興建時,地庫設有兩個防空洞,各有氣閘,亦可作逃生出口之用;現已用作圖書館和活動室。
- 是次電影放映會特設於孫中山紀念館舉行,而擺放在該紀念館門外的孫中山先生銅像,亦以孫中山先生年青時在港求學、朝氣勃勃、滿懷理想的模樣為依據而製作。
- 門廳和正廳的屋㮪可見寫有「百子千孫」字樣,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裝飾在屋內四周,透過這些小細節,我們可見屋主的細心。
- 但他慨嘆回歸以來,現在的新界人好慘,特區政府對新界人有偏見,市區人不明白,以為新界人有特權,例如丁權,其實不是「畀」,只是安撫新界人。
1973年完成翻新工程後,校舍交還當時已易名的羅富國教育學院作分校,直至學院1997年併入香港教育學院並遷往大埔新校舍。 自2000年1月起,這幢歷史建築一直為般鹹道官立小學校舍。 本書回顧了香港歷史建築保護的歷程,着重介紹了「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畫」的創新成就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籌建始末。
王屋村古屋: 活化計畫
十九世紀時,從廣東南下九龍的旅客和貨物均以圓洲角為交通樞紐,王屋村遂成為商旅的貿易站,直至十九世紀末葉才開始式微。 隨著沙田海不斷填土以發展沙田新市鎮,王屋村很多古老建築已荒廢及拆卸。 這間百年古屋樓高兩層,以青磚砌成,內有精美的壁畫和傳統裝飾。 孫中山紀念館原為香港商人何甘棠的宅第,建於1914年的它,以英國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為主,並糅合了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的建築。
走進孫中山紀念館,七組屏風像厚厚的歷史書裏的幾幅精美插畫,減輕了歷史的冰冷,也讓「國父」的人物色彩添上一份輕盈。 沙田圓洲角曾是往來廣東與九龍的商旅雲集之地,王屋村於清乾隆年間建成,設有招待商旅的客棧。 現存的建築只有於1911年興建的王屋村古屋,為法定古蹟。
王屋村古屋: 古蹟辦轄下8個景點明起重新開放 包括元朗大夫第、沙田王屋村古屋等
倒是那屋裡屋外的壁畫,除了常見的吉祥像徵之外,畫作文字之間,流露着幾分儒雅的書卷氣。 林嵐對三棟屋、客家人雖然沒有太大認知,但在這次計劃中,卻理解到人類為什麼是羣居動物。 「這次展覽中我什麼都不懂,儀器呀技術呀,什麼都不識。但有一班幫手,可以做到我以前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林嵐說這個展覽不但是所有參與展覽的人的夢,也是她自己的一個夢。 僅存的這間古屋樓高兩層,以花崗巖及青磚砌成,屬兩進三間式的傳統民宅。 花崗巖在當時來說是一穩比較昂貴的建築材料,反映出當時王氏族人經濟富裕。
王屋村古屋: 文化遺產
7組屏風分別以孫中山奔走及居住過的七個地方為題:生地廣東、少年時住過的夏威夷、維多利亞時的香港及澳門、日本、南洋諸地。 從廣彩到浮世繪,再到民國彩色玻璃,以精緻插畫一般的形式記載了孫中山的生平,也以豐富的色彩重現那些時期和角度。 黃麗貞:陶瓷藝術家,作品曾多次在本地及海外展出,也廣被博物館及私人收藏。
王屋村古屋: 村民透露山藍所在地 可惜難以移植
政府於2004年購入甘棠第,並將之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當代藝術家石家豪接受了「邂逅!老房子」這個計劃後, 與團隊內的團員,共同決定以藝術角度回應孫中山先生的歷史事跡。 而石家豪認為,現時整座大宅內最多的,是褪色了的文獻與相片,因此他希望透過豐富的色彩圖案製造對比,讓歷史重新抹上色彩。 石家豪與團隊最後以不同風格的畫作,細說出孫中山先生一生走過的地方,尋找當中獨特的藝術、建築及時代風格,轉化成富時代性的圖案,展現在屏風之上,從而把生活化的切入點呈現出嚴肅的歷史,同時呈現家的感覺。 在發掘王屋村的故事時,林東鵬亦想將沙田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帶入這個空間。
王屋村古屋: > 香港好去處搜尋
南音遊記第七站來到黃大仙祠,以南音唱出黃大仙信俗的源流,道出這項傳統文化的特色。 蔣匡文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是執業註冊建築師,香港政府認可人士及中國一級建築師。 少年時對中國古建築文化產生興趣,拜術數大師王亭之為師,為其首徒。 對中國文化掌故有所研究,常運用於其建築創作之中,著作甚豐,現為月刊專欄作家及網臺節目主持。 警署建於山崗上的戰略位置,可以俯瞰沙田區,日佔時期曾作日軍司令中心。 1950年代,香港出現棄嬰潮,靈基營曾為基督教預防肺病託兒所、沙田育嬰院及基督教靈基學校,照顧和教育有需要的孤兒和兒童。
王屋村古屋: 城門河沙田段
2009年香港政府首次將王屋村古屋納入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並容許在旁加建建築物,但經非牟利組織到場考察後,發現古蹟內部及新加建築的限制條件太多,因此,對活化計劃持保留態度。 保育香港的歷史建築,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民間的參與亦十分重要。 本身為羅富國教育學院校友、現任般鹹道官立小學校長的萬麗英說,校方特意在校本課程中加入歷史建築元素,加強學生的保育意識。 剛完成小六課程的畢業生袁叡澧分享說,參與專題研習加深了他對保育歷史建築的認識,以及對學校歷史及建築特色的瞭解。
王屋村古屋: 沙田-民間風俗與城市發展
王氏先祖除農耕與牧羊外,更經營一所義利客棧,意為「君子好財,取之有道」。 他解釋,當時由於治安欠佳,山賊橫行,商旅有需要投宿,由此亦可以看到先祖具備商業眼光。 沙田海的變化很大,以往義利客棧外面已經是碼頭,商旅頻繁。 王屋村古屋2025 經三、四代人勤墾耕耘,人丁繁衍,當時正是王屋村王氏的盛世。 經英人開發,廣九鐵路及大埔公路先後建成,王屋的交通要衝地位頓失,客旅生意亦成江河日下!
王屋村古屋: 活化王屋村古屋條件辣
其間政府陸續收購圓洲角及沙田圍的田地和魚塘,區內很多古老建築在城市化過程中被荒廢及拆卸。 現時剩下來的只有這間民宅古屋,亦曾一度售給村外人作住宅及工廠用途,現時成為圓洲角歷史唯一的印記。 王屋村古屋2025 )位於香港新界沙田區圓洲角的東南面舊王屋村內,王屋村由一對來自廣東興寧王姓夫婦在約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建立。 現存的民宅是由王氏第19代族人王清和約於1911年興建。
王屋村古屋: 客家女性致敬 羅屋民俗館
以前仍是農業社會,威爾斯醫院的現址仍是田地,麗豪酒店對面仍是海。 鴉片戰爭前,香港、九龍仍為清廷管轄,設官衙於九龍城寨內,當時交通,只有靠水運由沙魚湧乘橫水渡至元洲王屋,再循陸路經沙田圍、九龍坳(今稱沙田坳),下慈雲山至九龍城。 藍屋建築羣包括三幢歷史建築,分別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72A、74、74A號的藍屋、慶雲街2、4、6、8號的黃屋、景星街8號的橙屋,以及一片空置的政府土地。 根據導賞文字記述,十九世紀之時,王屋村曾是商旅雲集之地,而王氏族人亦是經濟富裕。 但可能由於大廳沒有陳列展示甚麼傢俱的緣故,現時看來,不也是一樣的家徒四壁?
王屋村古屋: 王屋村古屋
香港政府於1984年接管王屋民宅,在相鄰興建了王屋花園,更於1989年12月22日將王屋民宅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林嵐透過多個藝術裝置,為參觀者重現陳氏家族昔日在三棟屋的生活片段。 她亦結合客家人的移民故事和個人經歷,為展覽創作一段南音音樂,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代承傳,亦與參觀者探討「家」與「客」的概念。 沙田原稱「瀝源」,早在明代已有人定居,亦是香港近代的第一代新市鎮。 王屋村古屋2025 區內現存的文物建築不但呈現該區的發展歷史,同時可以側寫香港的城市發展,亦反映到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古屋四角設有閣樓,金字屋頂以木椽、桁樑及瓦片構成,中央則有一個小庭院,前院圍有一堵花崗石矮牆。 正門入口以細琢花岡石作為門框,並安裝了傳統木柵「趟櫳」拉門。 他說,以法國物理學家Jean Bernard Léon Foucault命名的傅科擺(Foucault Pendulum)是學校興建時安裝的天文裝置,以證明地球自轉。 傅科擺自旋轉樓梯頂部吊下,除增加同學對物理的興趣,也像一個圖騰,為校方悉心保存的其中一件校內文物。 萬麗英校長說,校方一直教導學生小心保護文物,例如在窗戶張貼通告或學生作品時,同學們會用魚絲把物品掛起,避免損壞具歷史價值的窗戶。 首站來到孫中山紀念館演唱,並特別安排兩節長衫體驗活動,觀眾可以拍照留念外,亦可親身感受兩項非遺項目的魅力。
王屋村古屋: 新界篇
落選申請活化王屋村古屋的民協社會服務中心主席馮檢基批評,政府主動推出古蹟王屋村古屋活化,但最後又以該建築物不適合活化而予以剔除,令人產生混亂感覺,有「玩弄申請人」之嫌。 而入標申請活化前粉嶺裁判法院為老爺車博物館俱樂部的霍思達,則指申請失敗或與財政安排有關,他強調全世界的博物館也不可能賺錢,政府不能純粹以財政作為批出標書的考慮,又指不會放棄計劃,會改良後再入標。 王屋村古屋 黃偉綸表示,保育歷史建築不能單靠政府投入資源,當中必須與社會各持份者,包括私人歷史建築業主及廣大市民攜手合作,加強社會整體對歷史建築保育的認知和重視。 在此,我特別感謝古物古蹟辦事處的同事和般鹹道官立小學的師生、家長和校友們,致力保存這座古蹟,並推廣文物保育,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黃偉綸表示,般鹹道官立小學有著弧形的外牆,線條簡單,但極具特色與美感。
王屋村古屋: 為歷史添上色彩 孫中山紀念館
南音遊記第12站來到大埔頭村的敬羅家塾,一才鑼鼓用南音,與我們一起追尋昔日鄉村生活的印記。 南音遊記終於來到尾站-荃灣,由昔日稱為「淺灣」的農村,發展成戰後的香港紡織業中心、香港第一代新市鎮(涵蓋荃灣、葵涌及青衣),再蛻變成如今熙來攘往的交通樞紐和「天橋之城」。 縱然如此,荃灣的舊日足印仍有跡可尋,如意義深遠的街名、歷史悠久的三棟屋博物館、印證荃灣紡織業發展的南豐紗廠等。
王屋村古屋: 沙田王屋村古屋
坐落於深水埗區的北九龍裁判法院,在2010年經活化後成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在原有的建築佈局加入現代藝術元素,為這裡莊嚴的歷史氛圍添上藝術氣息。 第八站的南音遊記將會走進法院內的第一法庭,以南音唱出深水埗區內的小故事。 新界不少歷史悠久的村落至今仍然舉行傳統節慶儀式,如宗族春秋二祭、食盆、點燈等,同時亦保留有年代久遠的中式歷史建築。
康文署藝術計劃「邂逅!老房子」邀請林東鵬在沙田王屋村古屋舉辦展覽。 發掘沙田歷史的過程,使他憶起在報紙讀到村民口述的傳說——沙田有一個村落,在300年前製布,並生產藍染。 不過,為了保護這種珍貴的植物,部份村民不願透露它在何方。 古屋是沙田王屋村內僅存的清代建築,是當時富貴人家的海景大宅,屬兩進一天井三開間式建築,主要用青磚及花崗石築砌而成,見證圓洲角及沙田的發展。
王屋村古屋: 有一種藍染叫「沙田藍」? 藝術家林東鵬與村民探尋百年傳說真偽
十三個機構代表昨到古屋考察,有代表坦言活化古屋的條件「太辣」,古屋面積太細,新加建築面積卻有限,即數千平方米用地大部分要保留作公園,若要負責園圃的日常維護,必令營運成本大增。 王屋村古屋2025 現存的王屋村在沙田新市鎮發展下已遷至較後方,往加油站方向前往即可見到現存的王屋村以及村前一座王氏祠堂,一場來到,不妨多走幾步走到村前,瞭解王屋的古今故事。 放映會後將有映後談,邀請了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藝術推廣辦事處館長,以及MOViE MOViE總經理,與觀眾分享他們對電影的體會,以及在香港的策展經驗。 為保留王屋村王氏家族的歷史,王祥棟整理族譜,希望能夠將祖先的資料紀錄下來,令下一代不會忘本。 回憶起童年往事,他說不時會到現存的古蹟王屋與友人玩耍,愉快時光至今仍令他回味,「有時候在屋內走來走去,走上天台濐」!
此外,林嵐亦希望重現昔日的陳設,在中廳及三房故居等位置,以新穎的裝置如錄像、膠片及燈光等,把過去的故事與現代時刻如進入夢境般交織,連成為結着古今的一把鑰匙。 落選申請活化王屋村古屋的民協社會服務中心主席馮檢基批評政府主動推出王屋村古屋活化,最後又以該建築物不適合活化而剔除,政府有「玩弄申請人」之嫌。 而入標申請活化前粉嶺裁判法院為老爺車博物館的霍思達則指申請失敗或與財政安排有關,他強調全世界的博物館也不可能賺錢,政府不能純粹以財政作為批出標書的考慮,又指會改良後再入標。 東華義莊設立於1899年,是早期本地華人身故後暫時存放棺木之所,亦為海外華人提供回鄉安葬前的寄存服務。 義莊於2004年完成全面的修復工程,2005年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亞太地區文物古蹟修復獎項,並為一級歷史建築。
王屋村古屋: 首頁 > 沙田今昔 > 今日沙田 > 文化遺產
計劃邀請了四位本地知名藝術家石家豪、林東鵬、黃麗貞和林嵐,通過實地考察、地方史料、社區背景以及其個人經歷,分別在上述場地進行各類型的公共藝術創作。 車公廟供奉的車公相傳是一位懂得醫術的宋代元帥,得西貢蠔湧居民在當地建廟供奉,直至瀝源瘟疫肆虐,村民就到西貢蠔湧車公廟借來車公孫兒神像,疫症隨即平息。 現時善信參拜的新廟建於1990年代,位於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舊廟旁邊。 車公廟是具代表性的傳統風俗,很多善信都會在新春參拜車公並轉撥風車,祈求好運到來。 專為本地註冊非牟利機構及慈善團體而設,由香港歷史博物館統籌,於各社區中心內進行工作坊,讓不同社羣的市民參與及分享博物館公眾節目。
王屋村古屋: 新界青磚建築有學問
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祕書蕭麗娟介紹,校舍主樓樓高三層,以混凝土建造,另建有地庫;建築呈E字形佈局,中間部分狹長,兩端各有附翼,左右對稱。 主樓的設計是現代流線型風格建築的典型例子,特點是多用曲線及橫線,着重功能,極少裝飾。 建築物最富特色的是面向般鹹道的弧形外牆連中央旋轉樓梯,而主樓內的木門、木/鋼框窗戶及其小五金、意大利批盪作飾面的水泥階磚,以至木地板,均為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構件,並保存得十分良好。 般鹹道校舍建於1940年至1941年,為香港首間全日制師範學院—羅富國師範學院的舊校舍。 日治期間,學院關閉,校舍被日本憲兵用作總部,及至1946年重開。 學院1962年遷往沙宣道,般鹹道校舍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使用,直至1971年書院遷往沙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