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陳舊的單幢式建築,被鐵馬圍起,旁邊張貼著工程告示。 原位於正門的招牌早已拆掉,外牆上的「粉嶺戲院」四字則歷經風霜,只剩隱約可見的字體。
- 城巴表示,56A號線將同時設有轉乘優惠,乘客可於菁田邨免費轉乘屯門市中心唯一的區內專營巴士50M號線,前往屯門醫院、建生邨、大興邨、良景邨、山景邨,以及屯門站等地,連接屯門核心地帶、上水、粉嶺聯和墟以及皇后山。
- 據恆基年報顯示,該項目於2017年12月以約25.41億與政府達成更改土地用途及補地價協議,以可建約61萬方呎計,每方呎補價約4166元;上址由5幢住宅大樓組成,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矚目項目。
- 他印象最深的是,週末會有三五成羣的啹喀兵拿着啤酒,在門口魚貫進場,有的帶着家眷。
- 它於2016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略早於皇都戲院。
- 現年60多歲的林女士為附近報攤店員,她自13歲便開始到粉嶺戲院觀電影,晚上常跑來看夜晚場,當年看過粵語長片,看過陳寶珠丶餘麗珍的電影,也看過熱門的西片,包括《畢業生》丶《魔鬼怪嬰》等。
- 但該區居民多為長者,她見過有滑板手從粉嶺火車站沿路及天橋滑下,不禁覺得危險。
在香港司法制度之下,所有可公訴罪行的訴訟程序都在裁判法院開始,其後會依照案情嚴重程度和量刑需要移送至區域法院、高等法院及終審法院,繼續審訊程序。 粉嶺聯和墟戲院 裁判法院在香港司法系統中傾向於擔當分流案件的角色,其地位和勞資審裁處、小額錢債審裁處、淫褻物品審裁處以及死因裁判法庭相若。 建築師在設計前粉嶺裁判法院時,已經精心設計三條獨立通道,分別屬於裁判官、公眾人士、警員與被告人;入口設於三處不同地方。
粉嶺聯和墟戲院: 九龍…
因為甚少觀眾,不喜歡看戲進食的她,可以專心坐在酒紅色的絨布椅上觀看電影。 「學生覺得高級。它又是大銀幕,座位相對少,好開心。」舊戲院戲碼不多,放映期較長,她一齣戲可以重看幾次。 背景:1953年露天的聯和戲院開幕,共640個座位。 之後獲邱德根投資營運,於1959年加建上蓋,易名為粉嶺戲院,主禮嘉賓有新界副民政署長黎敦義及影星吳君麗和石英等,後來亦成為區內晚會和表演場地。 戲院於1991年分拆出兩個影廳,共有721個座位,最終於2010年結業。
他們由軍地出來的第一個「市中心」就是聯和墟,故這裏變成他們的生活圈,提供一站式零售和娛樂:賣英軍衣飾用品的和豐百貨;玩樂的歌舞廳、冰室、戲院;在戲院旁的「紅燈區」。 據李浩暉〈新界墟市:粉嶺聯和墟〉一文所說,每當有軍機來港,他們就會在墟內購置大批物品寄回尼泊爾。 比起其他聲色犬馬場所,他說:「戲院算是聯和墟中,大眾都接受到的娛樂。」於1960年代,駐守粉嶺的巴基斯坦裔警員增加,住在聯和墟旁的已婚警察宿舍,他童年也曾和巴裔孩童踢球。 踏入廿一世紀,當北區各戲院相繼結業,粉嶺戲院成為最後一間碩果僅存位於新界北區的戲院,其間更轉型為專播放三級片的另類戲院。 聯和墟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北部,是標誌著粉嶺的發展的里程碑。 聯和墟是戰後香港首個興建、具規劃、現代化的有蓋墟市及多座商住兩用建築的發展工程,是令墟內繁盛原因之一,墟內亦有很多具有歷史的建築。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上映中的電影
因此成為不少劇集取景的地方,無線劇集胭脂水粉亦曾到粉嶺戲院取景。 2016年9月,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社區檢測中心提供預約及即場登記服務,市民只需在24小時預約系統提供簡單的個人資料,預約系統顯示各中心未來兩周的預約情況,便利市民計劃及選擇合適地點和時段進行檢測。
戲院外的叫賣聲此起彼落,鍾伯指當時戲院門外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小販,有賣汽水也有賣雪條的,後來成了有蓋戲院後,戲院開始慢慢改變,院內有了小食亭,座位減少了,亦開始分等級,其後更變成迷你戲院。 戲院經過歲月洗滌後盡顯老舊,灰黃色的外牆污跡斑斑,後期髹上的塗鴉亦已剝落掉漆,露出暗沉的混凝土底部。 記者穿過粉嶺舊墟熙來攘往的大街小巷,到達人煙罕至的聯發街1號,這裡是粉嶺戲院的舊址。
粉嶺聯和墟戲院: 發展與變遷
1980年代未期,沿用了30多年的天光墟遷往鄰近龍躍頭的安居街農產批發市場。 1990年代聯和新村被收購及拆卸,重新發展為兩幢大廈及大型商場。 昔日的兩層建築物亦重建為多層大廈,不同類型的商店陸續進駐。 新街市於2002年7月1日投入服務,提供356個有空調的攤檔及熟食中心,舊街市於同年9月26日停止運作,結束長達50多年的歷史任務。 老街坊談到粉嶺戲院時,都會與同時期、上水石湖墟行樂戲院比較,見證了新界墟市之間,特別是上水與粉嶺的較勁。
粉嶺聯和墟戲院: 歷史
她明白玩滑板就是要「型」,躲在公園沒意思,所以建議增設小型滑板設施。 粉嶺聯和墟戲院 若設在聯和墟,位置方便,也可讓年輕人在街坊面前大顯身手。 那裏給她的印象是規矩寬鬆,清潔、帶位、檢票都是三兩人,售票處如像保安室。
粉嶺聯和墟戲院: 商場
聯和墟服務的居民涵蓋沙頭角公路、上水、大埔,既有原居民和客家人,亦有1950年代來港、向原居民租田種菜為生的移民,以及在港駐守的外籍軍人。 據他所知,1960年代有過千人駐守皇后山軍營,以啹喀兵為主。 粉嶺聯和墟戲院2025 若在升職或服役滿9年後,家屬可以到軍營生活3年。
粉嶺聯和墟戲院: MCL 粉嶺戲院 2023-02-24 電影場次
粉嶺戲院由粉嶺戲院有限公司經營,內設有兩間迷你戲院,合共721座位,主要放映首輪西片。 【明報專訊】以前聯和墟的地標除了聯和市場、天光墟,還有斜頂單幢建築粉嶺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它於2016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略早於皇都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預售中電影
區內設有行人天橋網絡,以聯和墟巴士總站上蓋商場帝庭軒商場為中心,連接綠悠軒商場、聯和墟市政大廈、逸峯廣場及榮福商場。 1980年代尾,開咗30幾年個天光墟,搬到去附近龍躍頭安居街農產批發市場。 1990年代部份聯和新村畀人收購重拆來起兩幢樓同大型商場。
粉嶺聯和墟戲院: 嘉禾 粉嶺
據陳國成〈聯和墟的建立、經營與發展〉所寫,聯和墟佔地約61萬平方米,以200萬元興建,於1951年啟用,在規劃之初已有戲院,墟期亦與石湖墟相同。 當時粉嶺區村民不滿由上水廖氏管理的石湖墟,希望另建新墟,鄉紳商賈組織了聯和置業有限公司管理墟市,並集資招股,由粉嶺及沙頭角居民以村落、祖堂、嘗產或個人名義認購,但並沒有上水廖氏的參與。 粉嶺戲院位於香港新界粉嶺聯和墟聯發街1號,於1959年9月11日開業,2010年1月6日結業,正式結束其半世紀的歷史使命。 粉嶺戲院曾是全港最舊、最後一間的鄉村戲院,亦為上水、粉嶺及大埔區唯一的戲院。
粉嶺聯和墟戲院: 戲院沒變 觀眾變
由粉嶺皇后山開出的班次時間為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6時45分及下午5時05分,由屯門菁田邨開出的班次時間為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6時40分及下午5時45分。 粉嶺聯和墟戲院 2014年有政黨研究如何活化聯和墟、大埔墟和石湖墟;建議為活化聯和市場為文創產業展銷中心、在旁邊興建有蓋露天劇場為區內的新地標,後方則綠化為跳蚤市場。 粉嶺聯和墟戲院2025 在此以前,石湖墟是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進行交易的市集,但因被墟主上水廖氏多收秤傭或公秤不準確等問題,驅使粉嶺區鄉民建立新墟以保障利益。 聯和墟未起之前,粉嶺及沙頭角、軍地、打鼓嶺一帶鄉民都會去石湖墟買賣。
粉嶺聯和墟戲院: 發展與變遷
2002年7月1號,政府另外起好新街市,裏面有356個檔位同埋熟食中心,重有冷氣。 響1949年,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同埋大埔鄉民集資起聯和墟。 兩年後,1951年1月20號,呢個用咗200萬銀起嘅聯和墟正式開墟。 舊時聯和墟佔地成61萬平方米,正中央係有蓋同露天嘅市場,有蓋嘅叫聯和市場,係石屎建築,裏面有60個檔口,14個肉檯、12個魚檔、12個菜檔、14個鹹魚檔、2個雞鴨檔、2個牛肉檯同埋2個豆腐檔,而露天部分就有百幾個小販攤位。 粉嶺聯和墟戲院 開初墟期定為一、四、七日,即係每月黃曆初一、初四、初七、十一、十四、十七、廿一、廿四同埋廿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