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每年年底,竈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竈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爲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竈君。 臘月二十三是我們的一個節日,日曆中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而據瞭解在每年臘月二十三號也就是小年的時候竈王爺都會上天稟報在過去的一年中所發生的事情,然後在正月初六又回到人間! 每年送竈王爺上天都是百姓家中的大事,因爲影響着未來一年家中的氣運問題!
- 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竈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
- 後來他交了好運,突然就有了一大筆橫財,而且還不止這樣,他家三代都頗爲興盛,是當時的顯赫家族。
- 人們會向竈王老爺供奉糖瓜,中國人相信竈王老爺在喫了這些甜甜的糖果後會向玉皇大帝說些好話。
- 實際上,不同地區還流傳着許多不同的傳説。
- 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竈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用竹篾紮成的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
- 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
- 人們稱這尊神爲「司命菩薩」或「竈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竈火,被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祭竈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 晉東南地區,流行喫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喫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 祭竈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爲小年、謝節、竈王節。
竈王爺上天: 祭竈填倉
不料一年冬天,張家突遭大火,把個偌大的家業燒得精光,而張禪的雙眼也被燒成了瞎子。 面對如此慘狀,張禪只好四處乞討為生。 一日,他討飯來到一家門首,好心的女主人見他可憐,便把他請到家中,做了好菜好飯招待他。 言談之中,張禪發現這位女主人竟是自己休了的前妻,於是羞愧難當,便一頭撲進竈火裏活活燒死。
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 張竈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 張竈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竈王是一家之主,家裏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
竈王爺上天: 祭竈淵源演變
古時祭竈不分身份的貴賤高低,上至皇宮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對竈神都是畢恭畢敬。 據史料記載: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例行在坤寧宮大祭竈神,同時安設天、地神位,皇帝在神位前行九拜禮,以迎新年福禧。 民間認為,竈神會在舊曆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以每年歲末大家都會祭拜竈君,稱之祭竈節,希望竈君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福州人祭竈日爲何要喫甘蔗,還有個傳說。 相傳宋朝福州有個窮書生,祭竈日買不起供品,只好撿別人丟掉的甘蔗頭供奉竈公竈婆,還剪了個紙馬,寫道:“一匹烏騅一條鞭,送你竈公上青天;玉皇若問人間事,謂道文章不值錢! ”那日,竈公上天把此事告訴玉帝,玉帝十分同情,讓書生中了狀元。
- 傳說竈王爺原爲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
- 扶鸞信仰尊張單爲張恩主,臺灣鸞堂中常將張單與關羽、呂洞賓共同祭拜稱為“三聖恩主”,或者另外加上嶽飛、王靈官兩神成為“五恩主”、“五聖恩主”,著名的臺北行天宮,即祭祀五恩主。
- 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
- 沒有竈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牆上的。
- 祭竈神 過小年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
- 江南地區,道教信士定期在竈神神位之前念誦金光神咒,以求防火。
一家人先到竈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竈壁神龕中的竈王爺敬香,並供上祭竈果。 祭竈果有紅球、白球、麻球、油果、寸金糖、腳骨糖、白交切、黑交切等,或8色,或12色,喫到嘴裏都是又甜又粘。 供畢,將貼了一年的“九天東廚司命竈君”神像與紙紮的馬一起燒掉,祈求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保佑一家平安,“竈君封位口,四季無災愁”。 竈王爺上天2025 竈王爺上天2025 祭竈果則由家人、主要是小孩分而食之,“喫了祭竈果,腳骨健健過”。 到了年三十夜,要再把竈君接回家來,即將新購來的竈君神像貼到竈臺上。 因竈君下界先要清點名冊,所以家庭成員都要回家過年,以祈求竈君降吉祥於全家人。
竈王爺上天: 祭竈竈神傳説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小年”。 傳說竈王爺原爲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 竈王爺上天2025 竈王爺上天2025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竈鍋底下燒死了。
竈王爺上天: “上天言好事” 中國小年習俗:送竈王
中國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竈君,是一對老夫婦並坐,或是一男兩女並坐,即竈君和竈君夫人的畫像。 竈神鄉俗稱竈公,又呼為順面公,估計為“司命公”諧音。 竈神的崇拜應源於人類發現、利用火來驅獸、熟食。 但到稱為竈神時,應在家庭形成後,或已經築竈煮食之時。
竈王爺上天: 竈神信奉
要在竈屋(廚房)的鍋臺附近牆壁高頭供奉竈王爺、竈王奶奶。 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一副對聯,上聯“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額是“一家之主”。 竈王爺上天 “民以食爲天”,把竈王爺奉爲一家之主也並不份。
竈王爺上天: 祭竈福州風俗
劉孝昌回憶到,以前成都人祭竈,主要供品只有兩種,一種是白麻糖和芝麻果子;另一種是竈馬、竈訴。 且這幾天不能叫白麻糖,因用來祭竈作供品,要改口叫竈糖。 竈神老爺喫了之後很甜,很舒服,還能把竈神老爺嘴巴粘住,在天上給玉皇大帝稟報的時候就說不出話來,竈神老爺就不說壞話了。 ”而竈馬,指的是竈神爺上天時,所乘坐騎喫的馬料,是用一張巴掌大小的新津草紙折成小包,裏面裝着幾顆胡豆、豌豆和幾節穀草。 想要安穩過個好年,那自然要想辦法,讓竈王爺上天后“只言好事”。 於是,又甜又粘的竈糖,成爲了祭祀中供品的選擇。
竈王爺上天: 祭竈祭竈對聯
竈神是漢族民間最富代表性,最有廣泛羣衆基礎的流行神,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竈神(中國神祇) 竈神又稱竈王爺,竈君,竈君司命,竈神星君。 中國民間傳說竈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也有二十四一說),上天匯報,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間。 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 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
竈王爺上天: 臘月二十三送竈迎大年 盼竈君「上天言好事」
這些窗花不僅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也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家中在掃塵之後,還要記得扔舊,也代表了除舊迎新,爲家人祈福納祥。 竈王爺上天 竈王爺上天 扔舊是有講究的,有這麼六樣物品是一定要扔掉不能留的,分別是有缺口裂縫的碗、有破洞的衣服鞋子、裂開或破碎的鏡子、摔碎的花瓶、壞掉的椅子以及去年貼的舊春聯。 掃塵是從古代就留下的傳統習俗,因爲在古人眼中,“塵”也通“陳”,把灰塵掃走,就代表着除舊迎新,掃除不祥,驅除病疫,新的一年全家人都能安康順遂。
竈王爺上天: 祭竈祭竈對聯
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竈神上天,報告人間功過,定人禍福。 因此,北方習俗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竈君,焚香祀送。 南方習俗於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竈君,焚香祀送。 舊時亦有士紳家於二十三日送竈,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竈之別。 奉祀竈君多用糖元寶、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糰子之類,以冀塞住竈神之口,不講人間罪惡,世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畢,即將奉祀經年的竈君舊紙馬從竈上揭下,連同紙錠等一起焚化,以示竈神上天。
竈王爺上天: 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每年的農曆臘月二十三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小年,這一天的俗習是“送竈爺”。 據說這一天竈王爺要上天述職,所以… 小年(傳統文化中祭竈、掃塵的日子)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竈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以前的民衆在祭祀竈神時,會擺上供品,焚香祭拜,然後是第一次進酒,並誠心對竈神禱告,接着再進行第二次進酒與第三次酒。 儀式完畢後,就可以揭下去年的舊竈神像,並將之與甲馬、財帛一同焚燒。 這一儀式代表送竈神上天,至於拿來焚燒的篾扎紙糊的馬匹,是提供竈神上天來乘坐的坐騎,有些人家還會準備黃豆和乾草,做爲竈神坐騎所需之糧草。
竈王爺上天: 竈神
至更盡時分,家家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燃放鞭炮,舉家男子羅拜,祝以抑惡揚善之詞,送竈王爺上天,去向玉帝啓秦人間一年之善惡,而婦女不能參拜,只於內室掃除爐竈,燃燈默拜。 祭竈,相傳在周代已成習俗,“祭竈”最早叫“紀竈”,即紀念教人喫熟食的“先竈者”。 由於火的發現,人們才由茹毛飲血開始過渡到喫熟食,喝開水。 所以上自國君,下至庶民,對竈神的祭祀都是十分虔誠的。 祭竈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竈的記載。 不過,祭竈的日子隨着寺、地而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