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宮戲院好唔好2025!內含璇宮戲院絕密資料

皇都戲院建築上最多人留意,必定是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很多人或會以為設計是為美觀或帶來獨特的風格,但原來用拱橋式屋頂以製造無柱室內空間,令整個千人院廳內完全沒有支柱阻擋觀眾看戲,此設計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不過天台「飛拱」暫時都未有開放,活動只提供以霓虹燈製作的模型,讓大家「望梅止渴」。 不過,璇宮戲院還是敵不過洪流,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開業,成為香港早期的一站式娛樂地標,旁邊的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2座共221個住宅單位。 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璇宮戲院: 發展商擬保留戲院「精髓」

吳韻怡除了是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在北角出生和成長的她亦以街坊身分參與口述歷史。 由於媽媽在皇都商場開童裝店,她在八九十年代的童年放學後時常在此流連,對店主間的鄰裏之情、社羣的連繫感受至深。 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亦迅速擺脫了西方古典音樂殿堂形象,走向通俗化本地化,甚至有粵劇戲班登臺演出,戲院在上世紀六○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及國語片,踏入上世紀七○年代,國語片式微,皇都便加入嘉禾院線,上映李小龍許氏兄弟成龍洪金寶的電影,直接步進香港粵語片上世紀七、八○年代黃金期。

  • 屋頂的拋物線桁架這種建築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結構猶如吊橋般吊着屋頂,造就劇院的無柱的空間。
  • 而戰後這一段流行文化尤其精彩,當幾百萬人因逃避戰亂南來,不想再提政治,反會將大量精力放在抒發自己對生活的想法,也會在賺錢時以商業方式講出流行生活是怎樣的。
  • 大戲,由娛樂演變成為藝術,如米醞釀成酒,當酒精揮發,燃點了火,這團火便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香港粵劇文化,而「戲院」則盛載了這個昇平璀璨的歷史。
  • 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展出的還有皇都戲院70年代票房紀錄、租約、甚至員工例假單等,儼如重溫當年港產片風光的日子。 另一展覽廳,則是璇宮戲院與娛樂界鉅子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的傳奇故事。 這位生於埃及的商人,於1952年斥資250萬港元成立璇宮戲院,因他交遊廣闊,邀得不少國際歌星如Benny Goodman、Peter Pears and Benjamin Britten等演出。 在這模擬歐德禮的辦公桌上,有璇宮戲院的舊文件,同時播他的兒媳Molly Odell訪問,講述他的生平,這裏有演員扮演,入戲十足。

璇宮戲院: 璇宮戲院點將錄--數訪港古典音樂大師

座位分前、中、後座、超等及特等,正場票價由$0.5到$1.7不等,五點半公餘場票價分別為$0.4、$0.7和$1。 璇宮戲院2025 戲院開幕當日邀請了粵劇紅伶任劍輝、影視明星胡楓、蕭芳芳、筱菊紅及陳寶珠等出席,上映喜劇電影《彩色青春》。 滙豐總行大廈是1865年在港創立的滙豐銀行(香港上海銀行前身)的總行,今日所見的大廈,已屬滙豐第四代建築,而歷代的設計也迥然不同。 例如第二代以八角形的圓拱屋頂為主,屬維多利亞式設計;第三代則以裝飾藝術風格為主;而現在以全鋼鐵建築,超現代設計充滿特色。 唯一沒有變過的是守護大廈門口的一對銅獅子,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日軍熔為軍火材料。 2016年3月23日,國際保育專業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發出「文物危急警示」,形容皇都戲院是現代的重要建築,而獨特的屋頂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要求避免清拆。

大廈樓齡50多年,但當年建築結構做得很不錯,而維修工作現已完成。 1960年2月皇都戲院首度公演粵劇 — 麥炳榮、鳳凰女領導的大龍鳳劇團於此上演《雙龍丹鳳霸皇都》。 戲園與戲院結合,演粵劇與放電影的場地二合為一,是舊式香港戲院的特色。 最近,舊皇都戲院有限度開放,並舉辦展覽,介紹皇都的歷史,聚焦皇都的前世今生,亦預示二○二六年皇都將會保育後重生。

璇宮戲院: 建築夥拍形式

儘管在1957年璇宮戲院易手至Hong Kong Enterprise 璇宮戲院 Ltd.旗下,這無阻他繼續追夢。 他一直堅持邀請巨星來港演出,1963年更將萬國影業擴大股本並改名「歐德禮娛樂有限公司」,讓公司打正旗號發行電影與主辦演出雙線發展。 作為社會名流及扶輪社社員,他不斷借各大演講及致辭場合宣揚聆聽古典音樂的美好,設立音樂相關獎學金,更創辦了一本名為《Showbox》的免費演藝通訊(後改為收費)。 璇宮戲院2025 六十年代推波助瀾成功令政府興建香港大會堂後,為了督促政府繼續興建場地,他甚至參選1969年的市政局選舉,可惜在十人爭五個議席下最終得票第六齣局。 昔日的麗宮戲院(1966~1992)位於新蒲崗彩虹道,即現在越秀廣場所在地。 戲院於1966年8月開幕,當年開幕有兩大噱頭,第一是設有74呎大銀幕,第二是全院座位數目多達3,000個,堪稱香港史上最大和座位最多的戲院。

璇宮戲院: 東區 – 北角 英皇道、電廠街 交界的「璇宮戲院」 ( Empire Theatre )

豪華戲院(Hoover Theatre)(邊寧頓街/怡和街)1954年5月7日開幕,已拆卸現重建為百利保廣場,旁為富豪香港酒店。 中央戲院(Central Theatre),港島,皇后大道中,1930年6月14日開幕,現為中央大廈。 皇都戲院經歷過多次改建,1995年的四級大火更令皇都不少地方變成頹垣敗瓦,現今滲水、批盪剝落隨處可見。 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及超等座,都已被廢置。 前身為高客運量、人來人往的火車站,現在仍保留以紅磚及花崗巖建成的尖沙咀鐘樓。

璇宮戲院: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璇宮戲院: 新聞稿

近年談論甚多的皇都戲院(1959~1997),本坐落北角英皇道,易名前為1952年開幕的璇宮戲院,建築本身將近7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成為一級歷史建築的劇院式舊戲院。 此單幢式建築有兩大特色,包括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天台拋物線型桁架;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的「蟬迷董卓」弧形大型外牆浮雕。 璇宮戲院2025 璇宮戲院 內設1,173個座位,單是超等座席便有400個,並擁有配備獨立銀幕、可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鏡框式舞臺除可放映電影,亦可作西方戲劇、粵劇、舞蹈及音樂等不同藝術表演,1970年當時只有17歲的鄧麗君便曾在此演出。 璇宮戲院2025 1952年建成,皇都戲院擁有超過60年歷史,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之一。

璇宮戲院: 歷史

戲院地面的皇都商場內的大多店舖仍保留着昔日的格局,老店包括輝煌洋服、溫莎髮廊、公主眼鏡等,陳設及店舖燈箱懷舊味重,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團隊搜尋舊圖紙時,發現璇宮戲院的圖由一名外籍測量師簽署,而圖上同時留有真正設計者的名字,他是一個由國內南來、名為劉新科的建築師。 璇宮戲院2025 由於必須由認可人士簽圖,當建築人才戰亂下來港,這成為了一種戰後常見的建築項目合作形式。

璇宮戲院: 「文化沙漠」開出第一朵花

皇都戲院商場內外將回復當年五光十色的璀璨,從外牆的舊電影海報燈箱、「小上海」展館、創辦人歐德禮的辦公桌、璇宮戲院的經典表演舞臺、仿製的大型桁架模型,再配合特別投影裝置、燈光及音樂效果,參加者猶如走進時光隧道,細味皇都上世紀的歷史點滴。 座位除了分為前、中、後座外,更有兩層超等,並特設「貴妃牀」位。 多年收集皇都戲院業權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發言人表示:「若集團成功統一業權,將在重建有關項目過程中,積極考量如何把前皇都戲院的精髓予以保存。」據悉所謂精髓,正是本文的主角──璇宮戲院。 1956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歷史時刻,內地融洽的氣氛,輻射到文藝交流。

璇宮戲院: 歷史建築評級

趁推土機未輾到之前,不如抽空到北角英皇道欣賞嚇呢座舊戲院,從中尋找已失去的昔日情懷和回憶。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的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是五十年代知名的演出場地,英國作曲家Britten、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歌后鄧麗君等,都是舞臺上的明星。 改為電影院後,亦見證了港產片和外語電影盛極一時的輝煌,成為多個電影的取景場地,如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其中一幕,正是在皇都戲院正門外拍攝,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追逐戲,則在屋頂架構上取景。 如今這些記憶的碎片,只能從當年的戲票、戲橋、電影海報和舊照片中重現。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為今次展覽提供了部份展品,重溫皇都戲院的歷史,與讀者細說戲橋、戲票的特色。

璇宮戲院: 重新經營 保留社會價值

也就是說,1952年他決定要跨入演出搞手行業時,只不過是一個接觸了古典音樂兩年多的「初哥」。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臺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程序簡化了,但不論由何方主導計劃,資源始終是個不能避免的問題。 新世界在以近四十八億元統一業權後,除成立顧問委員會,也聘請了精英建築、保育、工程團隊,估計花費不菲。 談論保育,因為需要持續經營、長遠發展,不能避免考慮收支如何平衡,問及皇都的藍圖如何,會是怎樣形式的藝術場地,兩位稱言之尚早,未有定案。 吳俊雄也指出了蒐集和呈現歷史的重要,指團隊開過的幾次會議上,極大量時間用於商討如何蒐集和整理史料,包括跟當年戲院客人、表演者、街坊等進行口述歷史紀錄。

談規模,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其實並非獨一無二,比如同期開幕的樂宮戲院比它還大,披頭四更曾登臺。 吳俊雄指,璇宮的獨特在於節目定位——首輪西片與不同領域的藝術並存。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1965年開業的國都戲院,位於英皇道及大強街交界,1995年結業後重建為國都廣場,從舊報章報道可以看出當時開幕有幾大陣仗。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2020年8月24日,土地審裁署最新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以底價達47.76億港元申請強制拍賣,金額創下香港歷來最大金額強制拍賣紀錄。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璇宮戲院2025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