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內部2025詳細資料!(小編推薦)

他表示,這類的藏品市面上非常少,印錯的戲橋少有流傳出來,這一張實為罕見。 在今次展廳的「售票處」,特別設立了璇宮戲院1952年12月12日開業首日的票價價單,以不同顏色的戲票代表著不同等座價位,價錢由1.5元至3.5元不等。 多年來熱衷收藏戲票的張順光表示,今次展出的戲票以他的收藏品為藍本,推廣給大眾認識過去的戲票形式。 從戲票的價值也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五十年代,3.5元的票價相當於普通打工仔一日的收入,看一場電影價值不菲。 此外,就算獲得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共有三級)並不等於獲得尚方寶劍。 在香港,只有獲評為法定古蹟才會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所保護,不得拆卸。

  • 【本報訊】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並於2020年由投得大廈全部業權的新世界發展宣佈復修。
  • 純粹「鬥舊」來衡量一座建築歷史價值的高低,是超錯的歷史觀,這是歷史系一年級生都知道的ABC常識。
  •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 就連古諮會主席林筱魯也承認,目前的法規只能鼓勵業主保育,這是評級制無力的地方。
  • 2015年7月,代表新世界發展為首等財團正式展開大規模的收購舊樓行動,成功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並落實向小業主進行收購,全幢涉資逾36億。
  • 戲院原有的水泥樓梯沒有拆卸,只要向上行,再經過走廊,即到「超等位」區,惟當年的拱形入口已被石屎「封埋」。

古諮會於4月開會時,委員何培斌認為建築十分獨特,利用興建橋的方法設計戲院,但評級需視乎室內空間改動情況,建議分開內部和外部評級,外部建築價值可以評為一級。 集團將夥拍民間團體舉辦一系列有關北角及前皇都戲院的講座、導賞團,以及徵集北角及前皇都戲院口述歷史及回憶等其他活動,以不同方式講解北角文化歷史以至前皇都戲院的歷史背景、特色及文化價值,並會邀請有興趣的學校、團體及公眾人士參與。 於2021年4月舉行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在復修皇都戲院在即之際,舉辦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

皇都戲院內部: 一級歷史建築創最大金額強拍紀錄,皇都戲院何去何從?

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型設計處理了電廠街至英皇道的轉角立面,成為璇宮戲院的主要立面,再加上沿弧形立面而設的流線形深闊簷篷,成功地突出了下方的主入口。 在這弧形立面的正中央有一幅題為「蟬迷董卓」,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的大型浮雕裝飾,乃出自名畫家梅與天之手筆。 而大大小小的四方框緣 雖線條簡約,卻為主立面拼湊出一個豐富有趣的視覺效果。 位處北角最顯眼的地點,璇宮戲院亦擁有著 香港甚至亞洲僅有的外露式拋物線型混凝土桁架,成為該區最耀眼的地標,而綜觀全球戲院建築,璇 宮戲院巧奪天工的屋頂設計,也是世上絕無僅有。

易手後的璇宮戲院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2月8日開業,其後在1960年代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到1970年代初加入嘉禾院線,直接締造了港產片於1970和1980年代的黃金歲月, 上皇都戲院看電影是很多北角街坊及香港戲迷的集體回憶。 皇都戲院內部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臺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本身是建築文物保護師的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吳韻怡表示,期望方案着重社區連繫,讓市民將來可進內使用場地和參觀。

皇都戲院內部: 新聞稿

參加者仿如置身50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臺,而且戲院內超多打卡位,讓人有感走進《花樣年華》的拍攝現場。 當年皇都是全港首家有電動樓梯上落的戲院,這座建築物的前世今生,炮製了很多個第一次,而且戲院相連購物商場的一條龍式消費,數十年前也是嶄新意念。 皇都商場和大廈部分是五十年代末建成,嚴格來說,皇都全名為皇都戲院大廈,包括住宅、商場及戲院3個部分。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陪伴了無數香港人成長的北角皇都戲院,屹立至今70年,前年新世界獲得其大廈業權後,宣佈復修及保育皇都戲院。 新世界日前表示,經過逾兩年時間,目前進度理想,目標是於2026年內完成復修的整體工程,全新的皇都戲院復刻標誌則將於70週年晚會「皇都之夜」中首次亮相。

為何這小圈子「專家」有資格可以憑一己(或其家人)狹隘之見, 粗暴草率地為全港人決定甚麼是我們的集體回憶? 而兒子不懂鄧麗君是誰,我們不是更有責任去守護、保存記憶,讓他將來都有機會認識,而不是輕輕讓盛載相關歷史的建築在城市中黯然消失? 況且,今天不盡力保護「幾十年貨仔」的建築,未來是不會有幾百年歷史建築留下來,這是最基本的邏輯。 古蹟辦代表曾向古諮會成員表示,「裡面改動比較大」為皇都戲院被扣分最重要的因素;但當再被追問時,古蹟辦倒是很誠實地承認,當時對戲院內部改動情況其實並不掌握。 即是說, 掌權的官員只要「覺得」內部「應是」面目全非,就可以妄下定論,一切只是斷估,那古蹟辦(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不如改名做「估即辦」﹣「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一切由去年民間發現地產商開始收購皇都戲院,這座建築有被清拆重建的危機開始。

皇都戲院內部: 美國,還是中國崩潰?新冠話你知

新世界表示,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由上海走難來港的人士,在四十年代末多匯聚於北角落腳,帶來上海的生活文化,這裏又被稱為「小上海」。 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自1952年12月落成,當年的造價為250萬元。 創辦人歐德禮MBE(Harry Oscar Odell)有意創立國際級演藝殿堂,邀請建築師劉新科及George. 據Walk in Hong Kong的《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描述,該飛拱是用作支撐屋頂樓板,從上方吊著天花,可以拓寬戲院的空間,並可以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

皇都戲院內部: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 不過,最後一棟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還是最後在迅雷不及掩耳間被拆卸,不少人開始反思,香港保育工作的步伐是否來得太遲,「那次的失敗,我好深刻的感覺是,如果要做保育、要爭取有人關注,就一定要盡快做。」她言語間滿是遺憾。 吳韻怡自小在皇都戲院商場長大,她清楚記得,當年最後一次入皇都戲院看的戲,是1997年成龍主演的賀歲片《一個好人》。

皇都戲院內部: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新地預料下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將正式成為該地段業權持有人,並開展保育計劃,屆時將會按照強拍條例,在6年內完成重建,強調集團會盡力修復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保留和重塑其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將戲院活化成表演藝術的新舞臺。 她又透露,顧問委員會於過去兩年開始收集文物、戲條文件,以及進行歷史訪問,收集了許多無形的資料,認為對團隊在保育方向有很大幫助。 皇都戲院內部2025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皇都戲院內部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以及具份量的顧問委員會,正致力制定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皇都戲院內部2025 新世界發展延續皇都戲院未了經典,首辦代入式(immersive)歷史體驗活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70週年新世界發佈復刻標誌 復修及保育進度理想

記下這一段,除了能追溯香港的摩登不是五十年代之後忽然而至,甚至能追溯至更早,「我覺得這段不止是戰後歷史,其實是戰前三十年代歷史,也可能是整個摩登中國、現代中國的一頁,璇宮這一章其實幾緊要的」。 而且戰後社會環境,興建都需要「快靚正」完成,因此石屎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常用的物料,而且石屎可塑性非常高,可以配合各樣建築形式,這亦能見於皇都戲院。 自從新世界發展去年成功取得擁有 皇都戲院內部2025 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大廈業權後,就一直努力復修前戲院的部分,當中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皇都戲院內部: 戲院結業變桌球室

(吳楚勤攝)璇宮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初期曾大放異彩,主要放映首輪西片,成為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節目,開幕首映Just For 皇都戲院內部 You,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高歌艷舞樂璇宮》,別有一番心思。 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大火,浴火重開,生意大不如前,其實早在21年前,已經結束營業,若非新世界發展就大廈申請強拍,恐怕時間會繼續做歲月神偷,一抹抹的盜去人們的回憶。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皇都戲院重溫歷年電影歷史!50年代舞臺/懷舊海報/老戲院場景帶你回到過去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皇都戲院內部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皇都戲院內部: 歷史

林嘉恆提到當中的創作過程,指自己起初稿前需要做大理的資料蒐集過程,包括當時人物的外表、表情、衣著及動作,加上今次與以前的創作不同,「最特別的地方是沒有角色可以作參考,五個角色需要靠想像力參考,好比一個導演」。 戲院地面的皇都商場內的大多店舖仍保留着昔日的格局,老店包括輝煌洋服、溫莎髮廊、公主眼鏡等,陳設及店舖燈箱懷舊味重,恍如走進時光隧道。 她指出戲院結業,雖然已改為桌球會,但只加建假天花和平整地臺,對結構影響不大。 皇都戲院內部 皇都戲院內部2025 同學間流行看日本漫畫,她卻愛翻從前的懷舊少女漫畫「十三點」、老夫子,還沉迷看粵劇名伶陳寶珠、蕭芳芳,卻從來不敢在同輩前提起,她笑:「我怕同學不理我」。 皇都戲院內部2025 大學選科時,她自然而然地選擇了建築系,「對舊事物有興趣、也對設計有興趣,建築系似乎能滿足到。」畢業後,她到了中大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工作,自此踏上文物保育之路。

皇都戲院內部: 建築夥拍形式

皇都戲院一直是北角和香港娛樂文化的地標,過去近七十載與社區一同見證香港和北角的發展。 集團亦將與不同團體推出一系列的社區活動,與北角街坊及香港市民一同去重新認識皇都戲院的珍貴歷史,亦希望透過保育計劃將皇都戲院再次成為香港人引以為榮的文化地標。 而現存的戰前戲院建築,就只有九龍油麻地戲院 (1930年代,2級歴史建築) 和長洲戲院 (1931年,3級歴史建築),在古諮會的新項目名單上,則只有舊坪洲戲院 (1978年) 及舊皇都戲院 (1952年) 。

皇都戲院內部: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被問到最想保留的部分,吳明言最希望皇都戲院的歷史能重現眼前,強調保育需顧及歷史回憶,並非以仿古建築增添新元素,而現時戲院和商場均是一級歷史建築的一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她亦對現時的專業團隊很有信心,相信日後亦會開放予公眾使用及參觀,惟住宅部分則要面臨清拆。 近日揭開序幕的「皇都戲院」標誌,設計靈感源自保育團隊蒐集的文物,參考皇都昔日標誌及舉世無雙的「飛拱」桁架建築,創作全新復刻標誌。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

位於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交界之轉角地段、正處英皇道一個微彎位置,是北角中心地帶最當眼、最旺的位置。 璇宮戲院為一座單幢式戲院建築,當年 的造價為二百五十萬元,佔地三萬方尺。 皇都戲院內部2025 璇宮戲規模之大,可見於其觀眾席可容納1173位觀眾,超等位亦能容下400位觀眾;此外,更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