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重建規劃模式隨著時代一直演變,初時主要由發展商收購舊樓重建,及後政府成立市建局的前身土地發展公司專責市區重建,避免市區環境進一步惡化,以及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 近年市建局以「小區發展」、「規劃主導」等新的市區更新規劃概念重新改造舊區土地,更具成效地運用珍貴的土地資源。 研究認為,現有的市區更新模式在嚴重市區老化的高密度地區內,欠缺可持續性和財務可行性,故必須引入新的規劃工具,例如轉移地積比率、整合街區發展,以及住用和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 。 他又指,整合街區可避免零碎發展、增加休憩空間,亦可將其地積比計算入發展地盤內。 油旺規劃 根據2011年實施的新《市區重建策略》,政府會在各個地區成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臺>,以「地區為本」的原則,促進公眾參與及諮詢市區更新的事宜。 民間團體質疑市建局在油旺地區規劃直接繞過成立〈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臺〉的機制,自行進行《油旺地區規劃研究》,先制訂了整個油尖旺的重建計劃,才對社區持份者和公眾進行諮詢,舊區街坊自主促進組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質疑整個諮詢根本是先有預設結論。
- 韋志成提及,在今次的油旺研究中,已檢視透過地積比轉移,可將區內一些未有用盡地積比、並位處於較難大規模重建的建築物,將其「剩餘」地積比取出,轉移予有重建潛力的地盤,令後者可建樓面積提升,增加重建效益。
- 另一發展節點,則建議在旺角東的門戶位置建立一個綜合性混合發展,並在該項目入口處、面對亞皆老街位置興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
- 韋志成亦提出,重建時如可容許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將住宅地帶改劃為「其他指定用途」並註明「混合用途」,只訂明總地積比及最高住宅地積比,因應不同因素及需要調整地積比的分佈,即可按情況隨時調整住宅或商業用途的比例。
- 至於研究範圍北面的「水道公園」,則會重開彌敦道至界限街一段的鋪面渠,類似韓國清溪川般在河道兩旁設綠化公園,並在兩旁興建商住或服務式住宅混合發展亦可能會有摩天大廈的設計,沿途商業街會以特色建築提升吸引力。
- 該規劃研究範圍為北起界限街、南至佐敦道、東起染布房街、西至深旺道、渡船街,共佔地212頃。
「正」方案亦建議在多個策略性重建地盤拓展地下空間,興建大型地底公共停車設施,既騰出更多地面空間作綠化休憩等用地,亦能紓緩汽車於路面停泊而造成的擠塞問題,提升環境質素和宜居度。 社會有意見認為「正」、「零」、「負」3套方案是「三揀一」,油旺更新應從減低發展密度的「負」方案做起,方能達至宜居。 然而,「零」和「負」方案均以減少區內人口、降低密度為規劃設定,這必須建基於同時有相應資源,尤其是土地供應,以滿足遷置需要,方可實行。 因此,若社會大眾及當區人士均認同更新油旺舊區改善居住環境、處理地區設施及樓宇老化有迫切性,並同時回應受影響居民希望「原區」安置的訴求,市建局建議以「正」方案為起點,在維持現有人口及發展密度之間取得平衡,實無可厚非。 韋志成表示,六區發展先後次序主要考慮樓宇狀況,並配合附近的發展,暫未有重建時間表,明年初完成規劃大綱圖,並與政府商討後諮詢公眾。 針對區內人口過於擠迫,規劃圖將分「正、負、零」三套發展方向,最遠涵蓋至二○四七年,合共九張圖。
油旺規劃: 大型商場
1860年,根據《北京條約》,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被割讓予大英帝國,範圍包括現時整個油尖旺區。 城市規劃師採用「全面性概念」(holistic approach)來看一個城市的規劃。 一個經全面規劃、整體設計的大規模發展計劃,雖然其中包括高層建築物,然而正因為透過高層發展、增加了樓面面積以應付商住需要,便能騰出地面作綠化休憩空間、社福及公共設施等用地,從而促進舊區更新後的整體環境和宜居度。 油旺規劃 潘永祥認為,市建局從「小區發展」模式,進一步發展至「規劃主導」模式重整油旺舊區,引入「轉移地積比」等新規劃工具,可令舊區更新重整規劃更具彈性,並將市區更新的效益發揮更大。 他指出,市區舊樓的剩餘地積比率有限,以「規劃主導」重建,可以提高土地分配運用上的效益,一些較遠離商住中心的位置,可以將本身的地積比輸出予策略性商住位置,而送出地積比的位置可改劃為大型公園,提升區內環境,不單令當區居民及工作的人受惠,外區人士亦可享用更優質的公共空間。 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急速增長,土地需求增加,加上戰後興建的建築物開始老化,本港較早發展的地區出現更新需要。
公園地下會設有3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以解決區內車位不足的問題。 停車場上蓋將興建一個新運動場,旁邊會有一座新的政府綜合大樓,既重置現時的體育設施,還有更多社區設施。 水道會由太子道西延伸至彌敦道,兩旁會有商業(包括高層建築和低層精品商業街)和住宅發展。 根據郭裴《粵大記》記載,油尖旺區的尖沙咀早於明朝已有人聚居,不過,旺角地區直到19世紀之前仍頗為荒蕪,只有數條村落。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標有芒角(即今天旺角),尖沙咀村而還沒有油麻地的名字,估計油蔴地是在香港被英國管治後,才開始興旺。 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大清帝國軍隊曾派重兵駐守,並與英軍多次交戰。
油旺規劃: 尖沙咀
三個方案相對於現時分區計劃大綱圖皆能增加人均居住面積、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及就業機會、擴大休憩空間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的供應,以及改善易行度及環境。 總體而言,市區更新大綱發展概念藍圖將會為油旺舊區帶來一個新的城市景象。 油旺規劃2025 市建局於2017年啟動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油旺研究),為研究範圍制訂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藍圖,並研究有助落實方案的規劃機制。
- (星島日報報道)市建局重建油麻地及旺角地區研究討論多時,終現具體方案。
- 其中「正」方案,即是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和規劃容量的限制之下,增加一億方呎的住宅及非住宅樓面。
- 在現有機制下,在原址重建這些建築物在財政上並不吸引或不可行,但透過地積比率轉移,可容許將「送出地盤」的建築樓面面積轉移到「接收地盤」,增加重建潛力和有利市區重整。
- 不過,這些「送出地盤」的建築樓面面積最終可否轉至給「接收地盤」,將視乎向城規會提交的規劃申請。
- 本土研究社成員姚政希亦指出:市建局曾指這個建議可說是類似臺灣容積比(相當於香港的地積比)轉移制度的經驗,但卻鮮有提及此轉移制度所帶來的種種副作用。
根據市建局現行政策,在市建局已收購物業內居住的合資格住宅租客,可獲安置於房委會提供的安置單位。 除此之外,在可供選擇的情況下,亦可選擇由房委會及房協提供的其他房屋資助計劃。 至於自住業主方面,他們在接受市建局的現金補償後,亦可選擇購買同區內合適的新發展項目的「樓換樓」單位,於原區居住。 2017年市區重建局推行油旺地區規劃研究,探討油麻地及旺角兩個舊區的土地使用效益及復修模式,以更佳方法善用土地,應付社會各種發展需要。 市建局在2017年開始展開油麻地、旺角地區規劃研究,至今已有4年,左右九龍鬧市核心地段重建發展策略的研究結果終於出爐。
油旺規劃: 重建4大方案 3. 活化油麻地果欄
對於預算案估算,明年至2027年本港經濟年均增長3.7%,陳茂波形容有關估算是合適,包括基於今年出口數據改善、沒有跨境運輸障礙、內地經濟增長快速等。 例如,二零零四年五月七日在旺角豉油街和通菜街交界處的考古發現,顯示最晚在東漢時代,旺角區已經有居民(該考古遺址還發現兩晉時期和唐代的陶器,炊具等 ).
油旺規劃: 重建4大方案 4.重建旺角街市
雖然項目在不同時間批出合作發展合約予發展商,但各個項目之間將透過「總體設計要求」所訂立的標準,發揮協同效應,加強地區對外、內的連繫。 ■鄰近朗豪坊的旺角街市將成為一個供市民及遊客匯聚的新景點,透過在一個特色市集大堂內整合周邊的小販攤檔,重現「街」的氛圍,並加入餐飲和零售,構成一個休閑和社區地標,體現地區文化和特色。 研究又提出,只要整體地積比率維持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容許的限度內,可提高住用及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的靈活性。 研究認為,為增加靈活性及配合市場變化,可在維持分區計劃大綱圖容許的整體地積比率的限度內,放寬住用地積比率。 研究強調,整合街道的選址主要是基於封閉道路及市區老化的考慮,整體交通及運輸網絡並不會受到影響。
油旺規劃: 重建後設甲級寫字樓、酒店
政府支持落實新規劃工具,提高重建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和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促進市區更新。 油旺規劃 這些工具亦適用於私人發展的重建項目,而在適當情況下亦可推展至其他舊區。 其中,市建局建議將現時位於花墟徑的水渠改建為水道,供市民消閒康樂之用,並興建大型水道公園、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
油旺規劃: 油旺變天 重建油尖旺4大方案搶先睇
而在果欄以南的土地,則用作興建新的精品酒店、休憩空間和藝術及文化用途。 研究建議,把果欄活化成為旅遊景點,果欄毗鄰巧翔街用地,將興建一幢多層商業大廈,用作水果批發市場,重置現時果欄的批發作業。 5.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提供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 而油麻地則建議打造成「歷史文化生活區」,包括豐富油麻地北的歷史文化特色 ,而油麻地南則會作為西九龍新發展的延伸,提供商業和混合式用途。
油旺規劃: 旺角東建大型露天廣場 旺角街市變市集
文件表示,研究範圍內的道路佈局屬於網格狀的形式,道路空間比例達到四成,故建議封閉多餘的道路,透過「整合街區」方法,將小型街區整合成為較大和較完整的地盤。 在「整合街區」全面發展時,該道路將會關閉,並發展成為永久的休憩用地。 其中,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範圍覆蓋渡船角一帶,因涉及樓多人口密集的「八文樓」(即文華新村),料逾3,000個舊單位逾萬人口受影響,最受注目。 在重建藍圖中,該處可發展為高端甲級寫字樓、零售商業、酒店、文化藝術及住宅等混合用途。
油旺規劃: 轉移潛力有限的地皮地積比
「正」的發展方向,人口將與現時相若,為廿一萬至廿二萬;「零」的發展方向,人口將減至十八萬至十九萬;「負」方案的人口則進一步減至十五萬至十六萬,此一方案最難執行,因涉及大量人口遷離,短期內無法達到。 研究根據發展密度、設計人口規模,以及對資源的影響,制定了「正、負、零」三個概念藍圖方案。 其中「正」方案,即是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在基礎設施和規劃容量的限制之下,增加一億方呎的住宅及非住宅樓面。 市建局舉例指,在內街的樓宇,非住宅建築樓面面積大部分位於地下,它們往往不能盡用所準許的非住宅地積比率,故容許這些樓宇更高的住宅地積比率可提供重建誘因,並可增加單位供應量。
油旺規劃: 油尖旺目前市區狀況
日後會興建大型水道公園,同時改建界限街遊樂場,及於界限街興建新的政府綜合大樓,配合活化花墟道及太子道西的唐樓保育,提供一個消閒康樂場所。 當政府繼續開拓土地為舊區更新提供土地資源時,各界亦做好樓宇的預防性保養、延長樓宇壽命,在土地和財政已具相當儲備時,社會便有條件按「零」或「負」方案進行市區更新,逐步降低發展密度和人口,實現《2030+》規劃願景,令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油旺研究建議採用「正」方案作為更新策略起點,以重建及復修並重的手段,處理舊區設施和樓宇「雙老化」問題。
油旺規劃: 油尖旺目前重建狀況
當中旺角會變身成「動力商貿區」 ,建議將旺角東發展為「步行娛樂和購物目的地」,而旺角西則會強化亞皆老街沿線的商業或零售用途;至於大角咀則會成為「綠悠社區」,建議逐步淘汰傳統工業用途,推動綜合社區發展和綠化空間。 筆者多年來從事建築事務、城市發展及保育教學和研究工作,亦是市建局董事會一員,樂見上述兩項規劃研究,雖然其研究範圍及焦點不同,但兩者皆以促進香港成為21世紀可持續、宜居和具活力的城市為共同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科技學部高級講師潘永祥指出,破舊樓宇是否值得重建,有三大考慮因素,包括樓宇重建效益是否多於維修效益、土地資源能否更有效運用及有否足夠的財政資源儲備。 油旺規劃 然而,舊日的重建以一棟棟樓宇為單位,重建後的新樓宇分佈「零散」,未能令土地最有效運用。 當措施實施後,「送出地盤」將被降低規劃價值,研究建議改建為公共休憩空間、保育舊建築等。
油旺研究提供「正」、「零」、「負」3個市區更新發展概念藍圖方案,從人口規模、發展密度及資源分配等層面作不同假設,以制訂相應規劃,與《2030+》的策略發展和願景相互配合。 當局同時支持推行研究中建議的新規劃工具,例如地積比率轉移、整合街區發展及住用和非住用地積比率互換,促進該兩區的市區更新,並在適當情況下推展至其他地區,以提高重建項目的商業可行性和吸引私人發展商參與。 油旺規劃 韋總監介紹,計劃中,現時位於花墟徑已被蓋封的明渠會重開,改建成水道,旁邊的界限街一號體育館、二號體育館及界限街運動場,整幅土地上會興建大型水道公園。
為了增加吸引力,報告建議日後可將受規劃限制、或重建潛力有限的土地發展權(送出地盤),轉移給擬議增長或增加密度的地盤(接收地盤),以容許「送出地盤」的建築樓面面積,轉移到「接收地盤」內。 研究涵蓋油麻地及旺角(油旺)地區, 面積約二百一十二公頃,涉及超過三千三百幢樓宇。 研究透過以地區為本的市區更新方法,主要目標是為重整和重塑舊區制定發展藍圖,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增加重建潛力。 為鼓勵市場參與,研究制定可由市建局及私營機構共同參與的全新市區更新策略,當中亦包括政策框架及實施機制。 根據早前市建局公佈的「油旺重建規劃研究報告」,報告建議將旺角至油麻地一帶、面積212公頃的範圍內,分4大方向作為重點重建域發展,包括水渠道城市水道、亞皆老街商貿/聯繫樞紐、旺角街市更新活化、油麻地果欄建築羣保育、油麻地南「西九龍門戶」綜合發展。 然而,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姚松炎指出,若準許舊區透過轉移地積比重建,肯定會較容易加快重建步伐,但預料會令市建局及發展商申請將較低價值地段未用盡的地積比,轉移至高價值地段,「由蝕本生意變為賺錢生意」,容易衍生官商利益轉移的機會,政府需公開有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