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好唔好2025!(小編貼心推薦)

因此當舊有的磚牆質感反射織映在現代的玻璃框景之上時,便圍塑出一幅層疊歷史、現代與自然的生活風景。 因2015年丁尺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時,恰巧定錨於正興街,而劉大中則因前公司西屹設計2017年從安平搬到正興街,倆人才在參與街區活動時結識。 但更近一步變熟,則是因合作2021年 X-SITE競圖後,有了更深刻的交流,也讓彼此的話題從裝置、建築、老物延伸到機車,並漸漸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17世紀熱蘭遮市鎮的主要街道,幾乎都續存於現今安平的街區紋理……熱蘭遮市鎮具有地窖的市政廳,可能位於相傳荷治時期建造的梳妝樓一帶;……普羅民遮市鎮也與後來府城空間發展有著緊密關係。

可惜的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延宕舉辦的2020倫敦設計節,讓劉大中準備多時的臺灣館裝置設計暫時無法公開,不過他說即便無法在倫敦展出,接下來也會規劃展覽讓作品在臺灣與大家見面。 另外,他也同步在著手創立具設計感的風格露營品牌,讓露營愛好者可以不用東奔西跑,從一個品牌裡便能找到所有想要的風格物件。 另外,黃卓仁說早期還沒有自己的工作室時,他常去「Room A」,那裡以分計費,免費提供咖啡、茶水、鉛筆還有書,當年他常會買日票在那邊待一整天思考,想設計,是個很有趣的地方。 但若以景點來說,他也推薦「國聖燈塔」,因為附進沙灘被風吹起來時,會有奇怪的影子出現,那個畫面很美,很舒壓。 丁尺成立之初,黃卓仁原先構想的是共同工作室,一間公司一個木塊當招牌,但因當時臺南房價便宜,且共同工作的風氣尚未成型,因此後來街區活動需要放電影的地方時,黃卓仁便將空間打開,讓創意得以交流。 黃卓仁說,早期臺南生活步調慢,房價便宜,吸引了許多年輕創業者進來,他也是其中一員。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日本最具爭議性的團體 Chim↑Pom 抵臺!臺北現地製作倖存之舞

吳秉陞表示,透過圖面解說及上機實務操作,即便是建築素人也能快速上手繪圖軟體! 現今工作上時常面對不同類型的建築委託案件,都須專案處理且客製化設計,但還好已在分署職訓打下扎實的軟體基礎,並透過事務所同事的引導及幫忙,已陸續完成申請逾50張的建築執照,現在也在工作之餘規劃參加在職進修訓練,以強化自己在建築專業領域能力及涵養。 「進步」不需要成為一個二選題:我們可以是「文明」的一份子,但也不表示我們必然臣服於科技現代主義,以及永無止境的發展主義。 當我們將都市更新與文明進步畫上等號之餘,也不能忽略潛在的社會衝擊和空間正義。

  • 17世紀熱蘭遮市鎮的主要街道,幾乎都續存於現今安平的街區紋理……熱蘭遮市鎮具有地窖的市政廳,可能位於相傳荷治時期建造的梳妝樓一帶;……普羅民遮市鎮也與後來府城空間發展有著緊密關係。
  • 此為屏東縣加祿國小的枋山分校,是將原有危險老舊校舍拆除,並新建包含孩童學習及高齡長者日間照顧的校園建築。
  • 其中可以看到現代設計與傳統建築並存的有趣關係,也可以到年輕建築團隊對於新舊設計的巧妙安排。
  • 竹田驛前「大和頓物所」,前身是創立於1942年的「德興米廠」,早期是鄰近區域稻米集散地,如今,已有80年歷史的大和頓物所已成為屯咖啡、屯記憶之處。
  • 而原先的圓形拱門改制成吧檯,顛覆傳統拱門的使用可能。
  • 3+1層的建築,一樓為客廳、廚房、中島、餐廳及爺爺奶奶的房間,還有一方開心農場;二樓有姊妹們的女孩房及小男孩的房間,更移除樓板打造了穿透二、三樓的天井,創造攀巖遊戲場,樑下則順勢設置單槓,讓孩子、男主人都能盡情在此揮灑汗水,在家就玩得好盡興。

屏東縣高樹鄉南華國小2020年遭裁併校後,縣府打造屏東縣智慧農業學校,校園開放給社區使用地景公園「南華微光」,獲2022年美國繆斯設計獎(Muse Design Awards)金獎殊榮,從世界102個國家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 第卅九屆 2017臺灣建築獎 臺北市網球中心 / 事務所:竹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業主: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北區工程處。 2017臺灣建築佳作獎 中山小巨蛋與周邊通學廊道 / 事務所: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三星鄉公所暨周邊空間活 / 事務所:寬和建築師事務所。 2017臺灣建築特別獎 臺中國家歌劇院 / 事務所: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在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 ArchDaily的討論與評價

透過調整建築中的各種元素,如牆、材料、開口、廊道、樓梯、與環狀坡道等,重新回應公園地景、氣候和使用者的日常。 其中可以看到現代設計與傳統建築並存的有趣關係,也可以到年輕建築團隊對於新舊設計的巧妙安排。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在方正的平面上畫了一個X,形成四個向中心聚集、對外擁有完整立面的三角形空間。 一樓的公共空間與母親房也由X發展而成,斜向空間與既有的正交樑柱系統產生了空間的流動感。 這些激烈的三角空間,經由各異的窗戶與玻璃材質被照亮,並將窗外迫近的鄰房距離拉遠,同時對抗了原來型式繁重的斜屋頂。 在通常封閉的「臺灣鄉村都市邊界的」住宅空間,產生新的「生活關係的」可能。

如何圍塑兩代間交流場域與生活聯繫,使其獨立而居卻也緊密依附於家族,是設計思考的核心初衷。 屏東高樹新興景點「南華微光」是由廢棄南華國小校園轉型打造社區型地景公園,以大武山脈稜線及高樹特產「鳳梨」為設計發想,並巧妙置入農用噴灑系統,打造容納山溪平原海意象的產業地景公園。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不定時噴灑散出一大片霧氣,將大武山優美稜脈刻劃更加唯美浪漫,四周還有鳳梨彩帽田,五顏六色、繽紛多彩美麗景緻,是季節限定景點。 建材採購商城、建築廠商名錄、室內裝潢裝修、建築工程案例、裝潢修繕、工程詢價發包、廣告行銷整合、企業網站建置。 ……宜秋山館隨著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逐漸被神格化演變為臺灣第一所官辦博物館「臺南博物館」(1902年2月26日開幕)及北白川宮御遺跡所,東側檨仔林區域之後則演變為臺南神社(1923年落成),也就是今日臺南美術館二館主體建築區域。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結構細節成就建築之美-淺談建築外露鋼結構

建築師黃卓仁在侷促的方矩基地中扭轉住宅平面,退讓出看得見天空的採光天井與植樹露臺,使光線與微風能流穿進每一個樓層的居住場域。 3+1層的建築,一樓為客廳、廚房、中島、餐廳及爺爺奶奶的房間,還有一方開心農場;二樓有姊妹們的女孩房及小男孩的房間,更移除樓板打造了穿透二、三樓的天井,創造攀巖遊戲場,樑下則順勢設置單槓,讓孩子、男主人都能盡情在此揮灑汗水,在家就玩得好盡興。 三樓為夫妻倆的私人領域,規劃了主臥、更衣室及書房,還利用錯層空間種植了綠意,注入盎然生命力。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走! 我們去鄉間祕境行光合作用! 「勤美學 CMP Village:山那村的 1001 夜」享受與自然共生的芬芳!

一如2020年完工位於臺南的「埕宅」,以及2018年完工同樣位於臺南的「木木之家」,都以大量的白色鋪設而成。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一間將近八十年的穀倉中置入一個現代感的咖啡店,丁尺為維持穀倉空間的歷史質感,而在完全保留現有穀倉結構與外牆的原則下,置入一個新的空間量體。 有趣的是,他們進駐正興街之際,正是街區最光輝燦爛的歲月。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雜誌銀牌暨國際合作獎

第四十屆 2018臺灣建築獎 渭水之丘 / 事務所: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高雄美國學校運動中心 / 事務所: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2018臺灣建築佳作獎 青林書屋 / 事務所:楊紹凱建築師事務所+簡安祥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製造所/羣青設計/風中之星。 實踐大學民生學院教學大樓及學務大樓建築更新 / 事務所:蘇富源建築師事務所+嶼山工房。 嘉義火車站站前西側廣場整頓 / 事務所:沈庭增建築師事務所。 其次,透過改造舊建築轉譯人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也成為年輕建築師著墨之處。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高雄阿蓮鄉鄭宅/徐純一 i²建築研究室

新設計整合了原環境與街區,讓居民重新進入園區感受在地風土,成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 南華國小停辦之後,屏東縣政府希望善用閒置空間,將其改造為「屏東智慧農業學校」,融入無人機專業操作訓練等專業課程,成為當地農業數位科技化的教育創新與創業基地,也使南部青農有個場域互相交流學習。 但除了將校舍量體轉做農創基地外,這裡還有沒有更多可能? 縣長潘孟安找來「一起設計」與「丁尺」重新整理周遭地景,而他們首要思考的就是空間與周遭的關係。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俯瞰「南華微光」,空間配置與鳳梨田的阡陌紋理相呼應,設計整合了原環境與街區,讓居民重新進入園區感受在地風土,成為服務社區與高齡者的地景公園。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的其他作品

他晚上通常會去酒吧喝一杯,像是隱藏在友愛街旅館的「壹井吧」、「Bar Home」,還有臺南晶英酒店四樓的池畔酒吧「水晶廊」。 白天的話,他則推薦臺南鹽水的「永成戲院」,「它是目前臺灣僅存的全木造戲院,日治時期為碾米廠倉庫,戰後才轉變為戲院。這大概是最早的老屋新力、老屋再生的案例之一吧。」因此如果有來臺南,千萬別錯過這幾個精彩的臺南風景。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但黃卓仁也坦承近期不少業主受到日本建築的影響,格外鍾情白色。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網站搜尋

絕非你和劉墉這種只重現實而輕虛擬的外行人以為的那樣。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因為建築這行習以為常的觀念並不是一般人的常識, 有些事還是最好向大眾說明。 建築師姓名, 黃卓仁, 開業證號, 南市建開證字第T000091號. 本公司主要從事建造後業務,其中以變更使用執照及申請室內裝修合格証為主,建造執照為輔,是以法規檢討為重的事務所。 建築師除了保留屋內多個老元素外,在細節處理上其實有著很多現代手法,包括引光、把整個空間色調降到最低以強化光源,調整開窗位置讓室內室外空氣流動更好等。 建築師除了拆除部分樓板引入光線外,用白色與黑色重塑鐵花扶手,天花木結構僅以在木柱與木柱之間用白色讓線條更為明顯亮眼。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一起設計」與「丁尺建築師事務所」打造屬於社區的地景公園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與力口建築共同操刀的「大和頓物所- 竹田德興碾米廠改建計劃」帶你看到不同的想法。 外牆造型折板配合高低錯落的大小開窗,讓孩子能以自己的視角觀察世界,製造建築立面的韻律跳動變化;屋頂將是家人的祕密基地,讓生活能在緊促的舊街區中探出視野,有了親近天空的機會。 建築是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相輔相成建立起來的人類偉業。 並不是現實的建築比較重要,可以完全取代虛擬的建築。 虛擬的建築也不能取代現實建築, 只是很多建築,因為條件不夠只存在於虛擬階段,沒有資源實現。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構築「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

進一步瞭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霧氣裝置提供植物充足水分,夜間在微光裡更創造一股獨特迷幻氛圍。 夜間光環境友善自然,僅勾勒出弧線與必要的道路照明。 南華微光作為農創園區,周圍綠色草坡上也栽植上各式各樣可食植物,包含九層塔、美人蕉等等,可供大家自由摘取,增加民眾與場域的互動性。 一起設計團隊前往南華微光基地時,經過南華大橋,北大武山山脈稜線的起伏是路途中難以忘懷的風景,夜間的霧氣山嵐順著稜線上的光暈蔓延草坡而下,充溢桃花心木林,並浸潤滋養著鳳梨田,亦是在地人獨特的集體記憶。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雜誌銅牌獎

出身內埔的利培安,2015年與弟弟利培正、丁尺建築事務所黃卓仁建築師、大和頓物所執行長賴元豐等在地客莊青年共同合作,讓這處竹田車站前的老舊倉庫煥然一新。 團隊7成是客家人的「力口建築」主持人利培安說,「活化絕對不是把它修好而已,要讓它可以用!」利培安認為,透過新的空間想法,可以保留舊的建築,同時,新的建築不可以與環境違和,也要讓人走進客家莊不再只看到老建築。 在一間近八十年的老穀倉中置入一個具現代感的咖啡店,會是怎樣的氛圍與想像?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圖

入圍的8個作品中,展現年輕建築師在公共工程環境中的創意,也有在私人住宅中呈現對都市空間的批判,最大的共同特徵,都是高度關切人與空間的互動,甚至是建築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2025 2020實構築展「Tectonic Becoming 構造詩」參展作品:大和頓物所╱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力口建築新建築的雙斜屋頂是對於舊穀倉形式的回應,入口處刻意脫開量體,退讓出天光撒下的虛空間,將視覺線性引導至後棟穀倉。 新舊結構脫離錯置的設計,讓建築的新建行為是可逆的,也使穀倉建築保有了未來施作原樣修復的可能性,而產生了新與舊的空間對話。 新建築量體與舊牆脫開,創造出可引入光線、植物及碎石的隙景空間,穀倉空間有了更多的虛實層次;舊有的磚牆質感反射織映在現代的玻璃框景之上;新舊鋼結構交錯界定出遊走路徑,也圍塑了一幅層疊歷史、現代與自然的生活風景。 JR Architects |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2015年,事務所成立於臺南,專注於建築設計創作,專業涵蓋開發評估、結構安全、住宅新建、老屋翻修、室內設計、景觀規劃、藝術裝置 …

園區內景觀則以當地常見的環境脈絡轉化成為幾何地景。 連續漸變的混凝土擋土牆,從使用者的視覺感受出發,特別將矩形基地拆成多個三角形,順應一旁鳳梨田的阡陌紋理,分別向田地與校舍量體敞開。 設計團隊拆去封閉的校園圍牆後,面對基地與街道間的1.2公尺的高低差、中間還有水渠流過,為了讓空間更靠近鄰裏,設計團隊特別製作弭平地面落差的層板平臺,不僅讓公園成為無障礙空間,老樹的根系生長也因層板架高而不受限制,雨水亦可直接由流入土壤之中。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在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臺灣採購公報網決標公司資料庫的討論與評價

原矩形基地空間被分割為多個三角形,圖中可見在三角端點處打造混凝土擋土牆,使視覺體驗寬廣、多變。 現任Atelier SHARE(享工房有限公司)代表。 前亞洲大學專任助理教授(2008 – 2015),並曾任教過交大建築所、東海建築系、中原建築系等建築名門。 「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建築創作聯盟人,曾擔綱策劃「臺日新銳建築交流展:自然系」(2012)、「Home 2025:想家計畫」(2016)並受邀出任南方建築三年展(2019、2022)策展人。 持續透過翻譯、寫作、旅行、策展的方式來分享、推廣當代建築藝術文化與生活美學。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日本傳統CIDORI工法再進化,春日井市齒科博物館研究中心/隈研吾

竹田驛前「大和頓物所」,前身是創立於1942年的「德興米廠」,早期是鄰近區域稻米集散地,如今,已有80年歷史的大和頓物所已成為屯咖啡、屯記憶之處。 屏東縣竹田鄉因舊時碾米廠林立,而有「頓物」之舊地名,當地閒置荒廢多年,位於屏東縣竹田鄉豐明路26號的「德興碾米廠」是地方重要的歷史資產,保有珍貴的鄉土藝術家壁畫以及早年穀倉作業的歷史痕跡,但在政府有限的修繕財源下,老建物漸走向凋零衰敗命運。 而「鯨魚小學校」以正在轉身迴游的鯨魚身體,構成面向臺灣海峽的純白校舍,從尾巴到魚背和緩隆起的斜坡,不僅延伸為空間,也形成孩子的遊戲場,為校舍外觀注入活潑的意象。 不同傾角的牆板,成為孩子攀爬的挑戰-是山丘,是階梯,也是遊具,延綿成一抹阻擋東北落山風的合院建築,隱化成「鯨魚」想像的小學校。 而南華微光作為農創園區,周圍綠色草坡上也栽植上各式各樣可食植物,包含九層塔、美人蕉等等,可供大家自由摘取,增加民眾與場域的互動性。 草坡下的生態水池也仿造自然樣態,沒有做過多的圍籬阻隔,裡頭復育豐富的水生植物,也是個生態教育的場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臺灣建築評審團獎

然而,這一切在後來的各種文化、信仰、價值、思想的衍生與滋長之下,被造之物們與原先的狀態漸行漸遠而疏離,在各自的領域逕自長成自己傾向的模樣、更在追求生存的日常庸碌中,不經意地流失與他者的連結與交通。 這樣的被動狀態成了彼此間的無形鴻溝,導致阻絕、誤會及斷裂的發生,而創造出所謂的「距離」。 「一起設計」團隊提到,前往南華微光時經過南華大橋,北大武山山脈稜線的起伏是路途中難以忘懷的風景,而「夜間的霧氣山嵐順著稜線上的光暈蔓延草坡而下,充溢桃花心木林,並浸潤滋養著鳳梨田」亦是在地人獨特的集體記憶。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空間

因此,設計在混凝土上翻摺出大武山脈陵線,而制高點裝置著霧氣裝置,白色的水霧順著曲線流溢而下,再現山巒之美。 在彎曲混凝土與植物綠坡之間,散出一片霧氣,夏日裡孩子們玩耍,居民倚著曲面聊天,如此優美的公園風景,其實過去曾是廢棄小學校地。 2020年完工位於臺南的「埕宅」,以面向東方的院子,串聯了老家的埕,既可圍塑兩代交流場域與生活聯繫,同時亦可獨立而居。 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設計經常會將街區納入考量,即便不能百分之百與巷弄同步,但在新舊融入時丁尺的處理原則是經由評估後,選擇最佳比例的平衡。 但正興街的沒落卻是兩三年前就逐漸出現的跡象,一方面是核心有能量的人物不在了,比較沒有人去促成有趣的事。 另一方面則因房租上漲,街區開始漸漸同質化,並失去獨特性。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在像現實跟虛幻在對撞!丁尺建築師事務所黃卓仁與設計師劉大中 …的討論與評價

市鎮的西側、北側與南側邊緣,以及市鎮的主要街道,至今仍可清楚辨識……若將明鄭與清代初期興建的建物標示於圖上,可發現它們都緊鄰荷治時期市鎮邊緣。 而沿著市鎮西側邊緣向北與向南發展的米街(現今新美街),兩旁祠廟全都座東朝西,面對臺江內海,見證它們當時離海岸線不遠的事實。 ……除了荷治時期,臺南在其他時期空間歷史圖層亦與當代新建築有著精彩的對話。 正視這些「距離」,是促進彼此瞭解、改善關係之進程中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而這項策展,便是作為拿來確認不同角色與其自身近傍間之『距離』的藝術行動——那是人們與建築及食物之間的情感距離、可能是家與建築之間的心理距離、可能是建築遺跡坐落在這座城市裡長達400年的歷史距離、也可能是對於這座城市之未來願景與想像的距離……。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建築師雜誌獎

像是「立仁國小體育休閒站」將常見的直立門型框架轉而為斜柱,嵌入屋頂鮮紅線條,像是正撐起建築的槓桿,賦予動態的視覺效果。 彷彿從日系雜誌裡跳出來的美型建築原來是自地自建的住宅,住著一家七口,內部裝載著爺爺奶奶的菜園夢、爸爸的工作書房、以及媽媽的中島吧檯;客廳的挑空區與夾層空間,更是三個孩子的攀巖遊戲場。 基地配置圖;圖片提供/丁尺建築師事務所起翹的鯨魚尾巴轉化為入口校門牌的設計;魚型則由地景長出—水泥折板結合草坡、階梯與溜滑梯等設計語彙, …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將這棟臺南歷史街廓內的磚造老旅社,翻新改建為辦公室。 一開始來看基地的時候,老屋閒置多年,年久失修,許多屋內的木夾板隔間已經不 … 或許並非所有再利用空間都必須文創化,「南華微光」打開原本校園與街區間封閉的介面,混凝土的流線與水霧柔化了空間,其中的變化與趣味也增加居民們的使用意願,提案一種更親近生活的想像。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公司資訊

臺灣的城市景觀有如無限延伸的全球空間的一部分:抽象、空白、等待開發案的填入。 丁尺建築師事務所 各種文學與電影中所描繪的後殖民都市景觀,都處於不斷更新、變動的狀態。 ……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臺灣依賴的是不停成長與革新的企圖。 ……所謂的「成長」都不限於可見物質的增加,也有反省與復原的可能。 此為南港公園管理所暨工班辦公室與公共廁所,由蘇弘設計。

2010年高耀威(現書粥創辦人)帶著自營服飾品牌來到此地,並以各式街道革命帶動整條街區的文藝復興,此後街區改造與創新開始在全臺灣擴散延燒。 1920年代,日本作家佐藤春夫為療癒情傷來到臺灣,數個月後,他用文字紀錄了他的臺南散策,並寫下半虛構小說《女誡扇綺譚》,時至如今仍吸引不少書迷走讀府城,去尋找那座荒廢大宅。 重要著作:《HO! SANAA:妹島和世+西澤立衛的溫柔建築風景》;另譯有《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羣像》、《日本建築的覺醒》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