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政府在1950年代初認爲湧入香港的難民,只是來香港逃避中國的戰亂和動亂,不會在香港落地生根,認爲他們在中國局勢緩和後便會離開香港,所以政府並未有主動大量興建房屋安置難民。 因爲香港住房不足,所以大部分難民都自行用木頭、木板及鋅鐵片建造木屋,形成雜亂無章的寮屋區。 由於入冬後,居民多會煮熱水沐浴,冬天也較乾燥,火警也更易發生,另外中秋至下年清明期間有較多祭祀祈福活動,在這幾個月火災也較多發生。 雖然火警當日是聖誕節,不過1950年代香港社會的聖誕節活動不多,居於寮屋區的居民收入普遍較低,較少慶祝聖誕,居民也得以保持警覺迅速逃生。 公共屋邨養活一代代香港人,走進美荷樓便能認識這第一代公屋的歷史,在經活化的僅存 H 石硤尾南山村 型大廈走走,或者在改裝後的旅舍嘗試住宿體驗。
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晚上9時25分,白田村衆安道124號一間木屋的2樓一單位,有一名製鞋住戶在燃點火水燈時,火種不慎燒着棉胎及製鞋膠水,引起火警。 火警發生後,火勢最初並不猛烈,僅波及旁邊30多間房屋,鄰近的木屋會被波及也是寮屋區居民的意料之中。 可是因爲缺乏水源滅火,火勢未有減緩,再過不久,突然有一陣強烈及乾燥的北風吹過火場,火勢迅速向四周擴散,不足10分鐘,大火已波及數百戶木屋。
石硤尾南山村: 香港樓宇目錄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相關樓宇除第21-23座外已納入整體重建計劃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硤尾大火是指於1953年12月25日聖誕節,在香港九龍石硤尾木屋區發生的火災,受災面積達45畝,有50,000多名災民無家可歸。 石硤尾南山村2025 法院與藝術似乎扯不上關係,但在薩凡納藝術設計大學香港分校,卻將兩者巧妙融合,將古蹟活化成藝術氣息濃厚的教學建築。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舊長型大廈設計的第42座美山樓、第43座美虹樓及第44座美彩樓,建於原來徙廈第7至10座位置,於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東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戶。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石硤尾和又一村之間,又稱大坑東,在香港城市大學、石硤尾公園、大坑東邨及大坑西邨附近。 屋邨建於1977年,佔地逾5.25公頃,由8幢大廈組成的佈局非常特別,亦成為不少攝影人仕的好去處。 國共內戰前後,大批中國大陸難民湧到香港,於九龍北部山邊多處搭建木屋區,一度有近25%人口居於寮屋。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堯樓附近醫院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有計劃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2000年至2001年拆卸,當中第35、36及38座是因爲鄰近斜坡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儘早清拆,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件發生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 第37、39、40及41座已於2004年封閉,第17、18座曾改爲石硤尾人文館,而美荷樓被列爲一級歷史建築,並擬改爲公屋博物館,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廈)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已於2006年入夥。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七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三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位於石硤尾大坑東、西兩邨之間的南山邨,是一處擁有30多年歷史的舊式屋邨,但因為外牆都有經過重新粉刷,所以看不出來它的舊,反而因為顏色的搭配,會覺得這裡比很多香港市街景來得新穎。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這種對稱式的建築,而南山邨跟彩虹邨很像的都是長型式的屋邨建築,但不同的是天台的廣闊度。
- 1940 年代末期,國共內戰爆發,大批難民逃往香港,當中不少人在石硤尾一帶自行興建木屋居住。
-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2期樓宇採用非標準設計,但部份1及2房大型單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諧一型構件,連同第5期成為最後一批附帶和諧式設計單位的大廈。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石硤尾南山村2025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據當區區議員民協秦寶山、文家傑諮詢居民意見的單張及報章報導,第三、七期的地盤於2014年進行重建,聯同第六期將提供約1520個公屋單位,料於2019年分段落成。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豐樓附近學校
街市上方的平臺空地,設兩則舊式兒童遊樂場,而該空地有三面均有大廈圍繞,形成非常特別的景觀,成為近年的熱門拍攝熱點。 從居民口中所知,這棵大樹已屹立該處60多年,但因山竹颱風吹襲倒冧。 香港政府及社會慈善團體在火警後,向災民派發食物及衣物等物資,慈善組織也募得善款,香港總督葛量洪夫婦、何東爵士、胡文虎等人紛紛捐助,傳媒報館也發起籌款活動救助災民,之後陸續有組織參與救濟活動。 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向英國政府報告,指這場石硤尾大火,涉及多個木屋區,包括白田上村、白田下村、石硤尾村、窩仔上村、窩仔下村及大埔村,災場廣及41英畝,即相當於164,000平方米。 大火歷時6個小時才受控,造成3死51傷,燒燬木屋2,580房,約12,000多個家庭合共58,203人頓成災民,無家可歸。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豐樓評論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石硤尾南山村2025 石硤尾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入夥,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2年間及2006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石硤尾是香港九龍北部的一個地區,位置爲畢架山以南,界限街以北,深水埗以東,九龍塘以西,主要是一個住宅區。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災難性大火,5萬多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情況危急,港英政府爲了安置災民,決定在石硤尾災區興建7層高的H型大廈,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廈終於建成,成爲第一代公共屋邨。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石硤尾南山村: 樓宇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夥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夥。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夥,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尾
到晚上11時10分,整個白田村已被焚燬,不論是木造或石造的房屋,都一律化爲灰燼,火場四周一片頹垣敗瓦。 由於火勢一度焚向深水埗大埔道,附近的嘉頓公司、樂都公寓和深水埗大飯店也需要戒備,準備撤離。 火勢之後蔓延到山頂,爲阻止火勢進一步蔓延到九龍仔的木屋區,造成更大災情,消防員於是在九龍仔的山上阻截火頭。 12月26日凌晨2時30分,火勢開始受到控制,凌晨4時左右漸告熄滅。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堯樓附近學校
2015年7月22日,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稱早前在石硤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個樣本化驗,其中第二期美亮樓3個單位的4個水辦含鉛量超標,最嚴重的水辦更錄得每公升含87微克鉛,超出世衞標準7.7倍。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纔可到達第24座。 4座樓高13層(12/F,不包括天台),12樓(11/F)及13樓(12/F)沒有升降機直達;21座2樓(1/F)沒有升降機直達,22,23座三樓(2/F)沒有升降機直達,可經由21座地下乘升降機前往。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評論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臺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臺上。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臺用地的設計佈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夥。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石硤尾南山村: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晚上10時,火頭由白田村向東灣及正街蔓延,火勢完全失控。 石硤尾南山村 據瞭解,香港一個家庭的年收入如果在一定數目之下,大約是12萬港元,即可申請公屋住房,這是一種廉價租金的房屋。 石硤尾南山村 石硤尾南山村2025 石硤尾邨在香港公屋的歷史上,擁有全香港首個徙置屋邨,最後一個擁有第一、二型徙廈的屋邨的紀錄,當中第14座是全香港最後一幢僅餘的二型徙廈,且是少數採用單幢式設計的二型徙廈。 這些大廈大多數均分爲兩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
石硤尾南山村: 南山邨南泰樓 Nam Tai House, Nam Shan Estate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夥。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石硤尾南山村2025 除了石硤尾之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李鄭屋、黃大仙、秀茂坪等地區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日,除石籬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廈均已完成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