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盤面積超過3.62萬呎,靠近英皇道的部分是列為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改建為商場,背後近渣華道是兩幢住宅。 而地皮屬舊契商住用地,發展限制較少,地積比可達10倍以上。 皇都戲院大火2025 北角皇都戲院屹立至今接近70年,陪伴了無數香港人成長,不過,早前曾發生一宗工業意外,一名34歲男工人在生日前夕於戲院地盤拆卸時,不幸遭石屎擊中身亡,令不少網民聯想到北角皇都戲院的鬧鬼傳聞,目前承建商亦發出「停工通知書」,暫時停止拆卸工作,引起網民討論。 不過,古蹟辦的人大抵沒有好好研究過皇都內部,「活現香港」最近邀請中大保育專家吳韻怡到戲院內部,發現桌球會所當年只是把戲院用假天花與地臺遮蓋便營業,換句話說,戲院大部分的原裝結構,包括梯級形的堂座地下、舞臺裝置、放映室等,仍保留至今,等待重見天日。 馬淑華掏出了24年前結業當天的剪報,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被塑封保護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戲院面臨清拆」「奈何將結業 觀眾員工情難捨」,當年她滿心失落地複印了多份送給同事們留作紀念。 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 據Walk in Hong Kong的《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描述,該飛拱是用作支撐屋頂樓板,從上方吊著天花,可以拓寬戲院的空間,並可以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
-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 戲院雖已改裝成桌球會,但若有心保留建築、把建築還原成戲院再保育,其實只要拆去假天花與假地臺,將其他戲院配套設施如放映室、樂池、超等位重新鋪上電線,電燈亮起,這座戰後最老的戲院,重見天日並不是癡人說夢。
- 「那時候,到戲院看錶演、看電影是年輕人首選的娛樂方式。」馬淑華回憶說,她和先生在戀愛時曾經在皇都戲院一天連看了五場電影。
- 一九九五年燃起的四級大火,皇都戲院陷入火海,歐陽昌的店鋪受到波及,店內貨物及材料全數焚毀,他因欠債纍纍,無奈遣散員工,變賣家當賠償,獨自在皇都商場十號鋪位經營。
其後,戲院九七年結業,母親的商店也沒有經營下去,二○○○年,戲院改裝成桌球會,至今仍有運作。 戲院建築佔地3.62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1,173名觀眾,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 由於當年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所以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一個可容納50輛車的地下停車場,為當時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在1952年落成的皇都戲院(1959年前名為璇宮戲院),是現存戰後戲院建築中最古老的一幢,並已屹立於北角接近70載,除了是區內一個特殊的地標之外,也是一級歷史建築,曾見證港產片的黃金時代,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皇都戲院坐落於街道轉角處,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形設計處理,將轉角立面處理成戲院的主要立面,其正中是一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出自嶺南畫派畫家梅與天之手。
皇都戲院大火: 特別推薦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臺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在皇都戲院舊舖及錦屏街新舖見過歐陽昌師傅兩次,每次都能夠感受到師傅對文字的熱情。 皇都戲院大火2025 「真體字是『眾字之首』!」師傅對字體文化的熱愛好比信仰般虔誠,他亦熱愛「傳教」,分享自己寫字、做人的道理。 早於1918年(亦有說是1923年)開業的名園遊樂場,位於糖水道及明園西街,算是香港最早期的遊樂場,1945年拆卸後改建為多棟住宅。 〈新世界底價47億投得皇都戲院 將保育天台飛拱物開放「打卡」〉(2020年10月9日)。
戲院入口上方有一幅8米高、8米闊的大型浮雕,名為「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嶺南畫派大師梅與天之手,意思為「貂蟬迷惑董卓」,取自《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歌姬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不過,以中西合壁風格著稱的梅與天,在「蟬迷董卓」中加入了希臘女神、緬甸舞姬等西方元素,令作品融匯了世界各地的藝術,配上作為國際演藝舞臺的皇都戲院可謂非常合適。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 ”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説。 皇都戲院大火2025 皇都戲院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物,在1952年落成當時名為璇宮戲院,是中上流社會人士的娛樂場所,其開幕典禮由當時的匯豐大班摩士爵士主持,可見它曾是某個階層的身份象徵。 皇都戲院大火 而建築本身是由香港影業鉅子歐德禮為首的萬國影片公司集團所興建,歐德禮更是其後1962年中環大會堂落成的功臣。
皇都戲院大火: 新世界宣佈保育皇都戲院 復修建築 保留「飛拱」延續戲院功能 鄭志剛:保育須形神俱備 讓皇都戲院重生
作為一間電影院,香港首辦的日本電影節,就是在皇都戲院舉行,外語經典電影如《仙樂飄飄處處聞》、《沙漠梟雄》以及多部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均曾於皇都上映,為不少人留下「星光伴我心」的美好回憶。 50年代後期,皇都戲院地下停車場改建成零售商鋪及餐館後,成為香港早期一站式娛樂的地標之一。 五十年代落成的皇都戲院,除了是可以播放電影的戲院,還是一個有舞臺表演的劇院。 另外,除了煙窗,圖則上也看到舞臺與觀眾席之間的天花上也安裝了防火簾,作用是當舞臺發生火警,防火簾會降下,把觀眾席隔開,讓觀眾有更多時間逃生。
- 好似早前鬧得熱烘烘的北角皇都戲院,自1997年結業後曾改為桌球會所,縱使戲院建築本身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在地產財團逐步收購下,可能唔使等幾耐,呢座代表住香港戰後繁榮、歌舞昇平而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戲院便會遭拆卸。
-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 被問到最想保留的部分,吳明言最希望皇都戲院的歷史能重現眼前,強調保育需顧及歷史回憶,並非以仿古建築增添新元素,而現時戲院和商場均是一級歷史建築的一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她亦對現時的專業團隊很有信心,相信日後亦會開放予公眾使用及參觀,惟住宅部分則要面臨清拆。
-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 事隔多年,這天吳韻怡再次走進戲院內部,發現桌球會的確已佔用當年戲院的大部分空間,不過建築師改裝時並沒有對舊有結構改動太大,只是在巨型的空間,以假天花和假地臺遮蓋上下的空間,換句話說,戲院主要的結構仍然留存。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雖然大廈在過去數年被大規模收購,但於2015年,大廈進行了舊樓更新工程,涉及1,400多萬元,每戶約需交3-4萬元。 大廈樓齡50多年,但當年建築結構做得很不錯,而維修工作現已完成。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皇都戲院大火: 中國救援隊完成國際救援任務平安回國 香港特區救援隊同機抵達
現在公共屋邨已不復見,變成集大型商場高級酒店和海景豪宅的發展項目。 皇都戲院大火2025 海旁也多了一個海濱公園,供市民娛樂休憩,成為了不少市民的週末聚腳點。 位於僑輝大廈的新光戲院是北角的地標之一,與它相鄰的僑冠大廈有同樣歷史悠久的華豐國貨公司及香港商務印書館北角分店。 到了六十年代,上海人搬離北角,與此同時印尼排華,加上中國國內政局動蕩,因此不少福建人來港並聚居於春秧街一帶。 香港不多地方有售地道福建食物,春秧街街市正正就是福建地道食品店的聚集地。 福建有名的魚丸肉丸、蚵仔、芋粿、綠豆餅等,也一應俱全,故有「小福建」之稱。
皇都戲院大火: 網民:嗰度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皇都戲院的外貌,最突出的該是屋頂的「外露式拋物線形桁架」(parabolic roof trusses),出自戲院的結構工程師劉寶光手筆。 因為外形獨特,雖然五十年代的港產片因為技術和器材所限而多在九龍片場拍攝,但位於英皇道的這座戲院,落成幾個月就被《再戀負心人》導演用作拍攝場景,後來一直是英皇道的地標。 這種屋頂設計,不僅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不過這設計不止美觀,還有其功能性,可以減少戲院裏會阻擋觀眾視線的承託支柱,也可以減低放映室受街外聲音震盪,確保電影播放的穩定。 新世界自2005起大規模收購皇都商場,並於2018年10月申請強拍,去年6月再以7.37億元收購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戲院及3個地舖,令業權大增至逾九成。 該戲院採用鏡框式舞臺,可供粵劇演出和電影播放,誕生初期引進了不少藝術表演,「中國第一流女高音」費明儀、鳳凰女以及鄧麗君亦曾經到此演唱。 當年皇都是全港首家有電動樓梯上落的戲院,這座建築物的前世今生,炮製了很多個第一次,而且戲院相連購物商場的一條龍式消費,數十年前也是嶄新意念。
皇都戲院大火: 【皇都戲院】皇都戲院曾是50年代的演藝殿堂 國際巨星到場獻唱、放映多齣經典電影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當時,熱愛音樂的香港文化界傳奇人物歐德禮(Harry Odell)看中了「小上海」的發展潛力,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於是創辦了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大火: 保育
市民王先生表示,差不多全座大廈收購完成,他認為皇都戲院被列為歷史建築文物,發展商應該會保育。 屹立在北角英皇道68年的地標皇都戲院大廈,以屋頂一環環的圓拱結構和入口上方的浮雕建築特色著名,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大火 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兩年前申請強制拍賣皇都戲院大廈,今天(24日)申請獲批。 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並於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 資料顯示,發展商於兩年前申請強拍,當時估值逾31.17億港元。
皇都戲院大火: 香港民主派47人初選案開審 國安法生效後最大規模檢控備受爭議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2020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全部業權,同時宣佈,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啟動保育計劃,復修、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 璇宮戲院為香港影業鉅子歐德禮、孫潤傑、楊耀琅的萬國影片集團所興建及管理,屋頂的「拋物線形混凝土桁架」,體現戰後現代主義的簡潔風格,甚至被國際保育組織Docomomo International譽為全球戲院獨一無二的設計。 在入口處上面的弧形立面,有一幅《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出自名畫家梅與天手筆,數十年來一直被電影海報及廣告板遮擋,至近年因重建工程而重現人前。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皇都戲院大火: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被問到最想保留的部分,吳明言最希望皇都戲院的歷史能重現眼前,強調保育需顧及歷史回憶,並非以仿古建築增添新元素,而現時戲院和商場均是一級歷史建築的一部分,將會完整保留,她亦對現時的專業團隊很有信心,相信日後亦會開放予公眾使用及參觀,惟住宅部分則要面臨清拆。 皇都戲院大火2025 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物的北角舊皇都戲院,由新世界發展以拍賣底價47.76億元投得,成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皇都戲院大火: 北角皇都戲院靈異事件|3大嚴重事故成探靈熱點 80後認證: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可幸的是,搬離皇都戲院後,歐陽師傅在同區不遠處的錦屏街延續京華招牌,讓大家可以繼續拜會師傅、欣賞師傅的文字、聽聽師傅的故事。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皇都戲院大火: 「香港廢人」阿K,在廢墟裡探索的記憶拾荒者
當年,這裏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皇都戲院盛載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告別作是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21年後,別說好人,非繁忙時間,在現時繼續營業的戲院商場內想找一個人都不容易。 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為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 值得一提的是,其「超等」已可容納400人,更擁有可容納120人的獨立銀幕試映室,氣派可見一斑,戲院的地下停車場可容納50輛汽車,同樣是全港創舉,當年在遠東地區亦絕無僅有。
皇都戲院大火: 網民:有時係對面望過去,心會寒一寒
戲院屋頂採獨特的飛拱建築,被國際保育組織形容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並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外牆則刻有出自著名畫家梅雨天的《蟬迷董卓》立體浮雕。 新地預料下月中完成法律程序後,將正式成為該地段業權持有人,並開展保育計劃,屆時將會按照強拍條例,在6年內完成重建,強調集團會盡力修復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皇都戲院,保留和重塑其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將戲院活化成表演藝術的新舞臺。 從璇宮戲院座位表可見,當年的座位包括廂座、超等、廳座,觀眾席1173位,超等位400位,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 然而好景不長,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原本的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皇都戲院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線,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兩》、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北角的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亦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
皇都戲院大火: 北角歷史文化遊:帶你走盡四大景點!|細味香港
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非常珍貴。 1998年香港導演陳果拍攝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時,曾經安排演員在飛拱上邊走邊聊天,讓「飛拱」結構有機會登上大銀幕。 70至80年代港產片盛行,皇都戲院播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如《半斤八両》、《英雄本色》、《胭脂扣》,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等,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在1995年,皇都戲院商場發生四級大火,自此生意一落千丈。
皇都戲院大火: 拆卸中北角皇都戲院大廈 工人遭石屎擊中頭部墮地死亡
皇都戲院大廈由住宅、商場和皇都戲院組成,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在兩年前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行拍賣皇都戲院大廈,即發展商已向該大廈業主收購至少八成業權,申請今天獲批,底價為47.7億元。 新世界復修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亦希望透過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把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重現港人眼前。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尤其是在4月18日古諮會會議中,古蹟辦代表指戲院「裏面改動比較大」,但當被委員質疑及追問下,卻坦承其實當時並不充分掌握戲院內部的改動情況,只是「靠估」。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皇都戲院大火: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他過去光顧皇都的次數不多,所餘記憶有限,最深印象是五十年代上海人自成一角,舞廳林立,燈紅酒綠,以致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後來上海人減少,變成福建人聚居,盡見香港地發展的縮影。 人稱文字師的京華招牌創辦人歐陽昌屹立皇都戲院戲院三十多年,由七十年代開始為香港各大小商場店舖製造招牌,更被喻為真體字的「獨門生招牌」。 在電腦盛行的世代,當年盛況不復再,由每個字價值上千元的時代至今只是短短數十年的時間。 雖然歐陽昌師傅沒有徒弟繼承他的傳奇,但他仍然積極教學,「只要學我都肯教,」並將「美麗傳承,匹夫有責」幾個字掛在嘴邊。
「真體字每一下落筆都指向前上角(有別於隸書的暗鋒),意即『意向一致』;每個字都不分散的,每劃都會連着大家,意即『結構緊密』,每個字亦有『一家之主』;另外就是每一下落筆都拉得很順暢的,大刀闊斧,就是有『順順路路』的意思。」這不也像當時的香港一樣嗎? 一家人為了生活為了餬口,都是團結一致一起捱,不論如何艱苦,一家人就是心連心。 皇都戲院大火2025 現時的北角海旁商場和私人住宅聳立,但你又知不知道,從前的北角海旁坐落着一個公共屋邨——北角邨? 北角邨興建於1950年,由著名的甘洺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設計,佔地達6公頃,因此有「亞洲最壯麗的工程」的美譽。
皇都戲院大火: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商場人流絡繹不絕,有不少舊式小店,包括手寫招牌店、唱片行、洋服店、皮鞋舖店、髮型屋、眼鏡店及郵票店等,每一間都滿載北角老街坊的回憶。 1959年,璇宮戲院改裝成皇都戲院及商場,是當年全港首創的戲院商場設計。 皇都戲院大火2025 最初皇都戲院主要放映西片和國語片,當中包括經典電影《仙樂飄飄處處聞》(The Sound of Music)和《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 (吳楚勤攝)璇宮建於戰後戲院業剛復甦的年代,初期曾大放異彩,主要放映首輪西片,成為普羅大眾的主要娛樂節目,開幕首映Just For You,中文戲名特意翻譯為《高歌艷舞樂璇宮》,別有一番心思。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皇都戲院大火: 從璇宮戲院變皇都戲院 國際巨星演出
他指舊皇都戲院為不少當區居民的集體回憶,亦代表當代的繁榮景象,建議古物古蹟辦事處可派出專家,協助發展商共同研究保育事宜。 吳韻怡今午重遊故地時提到,其母親1984年在皇都戲院商場開設童裝店,是商場內僅有賣童裝鞋的店舖,自己童年便陪同母親開舖,下課後便在店內午睡,亦與其他店舖的孩子耍樂,商場猶如他們的遊樂場,孕育了一代人。 她憶述年少時不時到皇都戲院觀賞電影,甚至連戲院1997年結業前最後一場戲,亦特意前往觀看,以懷緬年幼時的情懷,而現時仍有保留着當年的戲票。 透過一張戲橋可以看到當年的電影放映情況和昔日經典廣告,此外,因免費派發的戲橋少有人保留,多數看完就會丟棄,以致流傳至今的戲橋獨具收藏價值。 在張順光的收藏品中,還有一張璇宮戲院錯版的戲橋,上書「璇宮」二字,但無內容。
皇都戲院大火: 大火毀掉心血 生意由盛轉衰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臺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不過,皇都戲院經歷過多次改建,1995年的四級大火更令皇都不少地方變成頹垣敗瓦,現今滲水、批盪剝落隨處可見。 在改名為皇都戲院之前的璇宮戲院,當時安裝的是最新型的放映機,後來易名後,皇都戲院與中環皇后戲院與九龍麗聲戲院聯成一線,放映首輪西片,包括一九六五年的《沙漠梟雄》及一九六六年的《仙樂飄飄處處聞》。 一九六九年,香港第一次舉辦日本電影節,地點也在皇都戲院,至一九七一年,皇都加入成為嘉禾成員,則開始以播放港產片為主,這類舊式大戲院直接締造了港產片的黃金歲月。 吳韻怡在北角長大,母親在皇都戲院裏的商場賣童裝十幾年,她記得,那是八十至九十年代,她經常出入戲院,印象中戲院經常播放嘉禾的戲,電影海報上的主角有成龍,商舖的位置就在戲院通往「超等位」的電梯附近。
皇都戲院大火: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意外 男工生日前夕遭石屎擊中亡
後繼無人,讓歐陽昌憂心忡忡,因此近年自費僱人幫忙,將他的手寫字轉化為電腦字,並且製成字帖,希望將真體字的精髓流傳下去。 說着說着,剛好有青年來到店鋪,似乎對他的字體感到好奇,他隨即指着以往的報道自我介紹,未幾興奮開腔:「我教你寫兩筆吖!」一場書法課堂意外展開。 皇都戲院大火 「真體字沿自唐朝,是楷書之母,清朝的銀幣和郵票上都有真體字,重頓出筆,每一畫都指着前上角落筆,結構緊密,氣勢衝鋒!」煙不離手的文字大師,不願多說人生故事,但談起畢生最愛的真體字,卻是滔滔不絕。
皇都戲院大火: 建築特色
新世界發展現時持有皇都戲院的業權,將會在年內開展活化及保育工程,並開放戲院天台「飛拱」的桁架建築供公眾「打卡」。 在別具特色的皇都戲院「打卡」後,沿英皇道走,經北角道走到春秧街街口,約四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達下一個景點——春秧街街市。 【北角皇都戲院靈異事件】早前一名34歲男工人在生日前夕於北角皇都戲院地盤進行拆卸工作時不幸遭石屎擊中身亡,令不少網民都在連登上熱討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聞,而目前承建商亦發出「停工通知書」,暫時停止拆卸工作。 皇都戲院大火 公民黨成員陳淑莊平日予人印象相當年青,難以將她與懷舊的皇都聯想到一起。 事實上她是正宗北角老街坊,小時候每逢新年都與婆婆往皇都看戲。 「睇成龍電視,仲有半斤八兩,你都知嘉禾當時幾勁㗎啦。」陳淑莊笑指當年婆婆非常摩登,看年輕人電影也完全無問題。
唯一類似真相的,是西環的太平戲院,它見證了1934年旁邊的煤氣鼓大爆炸,火災波及晉成街一帶,死了四十多人,當時有一南亞裔看更,衝入火海開動緊急裝置,把煤氣排出大海,可惜他被燒死,後來便謠傳太平戲院有白影在走動,這當然是穿鑿附會。 王國興憶述,原本皇都戲院商場人流甚多,「好旺場」,惟1995年發生四級大火,燒了多個小時,商戶損失慘重。 現年69歲的王國興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戲院正屬他選區範圍內。 皇都戲院大火 他回億當年大眾娛樂不多,皇都戲院與鄰近的國都戲院、新光戲院形成港島的戲院集中地,可說撐起了半個北角的人流與繁囂。 大家行過皇都戲院商場時都未必會想行入去,一來見到黑蚊蚊擔心安全,二來覺得入面都無野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