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建天台宗江蘇靈巖山寺,教人以倫常因果為基礎,唸佛生西為歸宿。 在蘇州創辦弘化社, 印經佈施, 廣結善緣。 晚居靈巖山寺, 改成淨土專修道場。 著有《印光大師文鈔》《印光大師全集》等書。 唐朝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 ,山東臨淄人, 字淨業,一生精苦勤篤,嚴持律儀,絲毫不犯。 少年出家,居長安三十餘載,精勤唸佛, 廣弘淨土。
- 佛教修習禪觀(包括各宗的修觀)為的是制心一處,參究真理,以期顯發智慧,徹見法性,此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自在。
- 「淨土宗」係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法門,故名。
- 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
- 七歲出家,十七歲受具足戒,戒行謹嚴。
- 我們唸佛也要如此,彷彿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極度哀傷悲泣的音調,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依靠一般,悲切地稱唸佛名。
- 三經是︰《無量壽經》二卷,曹魏康僧鎧譯,此經敍説阿彌陀佛因位的願行和果上的功德。
故《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淨業三福:第一人天之福,第二小乘聲聞緣覺之福,第三大乘菩薩之福。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淨土宗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印光大師(公元1861~1940年),當代淨土宗高僧。 幼隨兄讀儒書,頗以傳承儒家聖學自任,應和韓歐闢佛之議。
淨土宗: 往生淨土的正因是什麼?
淨業堂規約,每日課堂,十時唸佛,九時作觀,一時禮拜,且規定黑、白半月誦菩薩戒本。 大師受請住持諸寺院,每進院規模範一新,清規肅穆,日講《法華經》、《首楞嚴經》諸部,執經請益者雲集。 後退隱杭城仙林寺,不出戶庭,力修淨業。
-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至於「教下」的法相承,也是十分嚴謹,受法者必須有師承,傳授教法。
- 每當大師升座,即高聲念阿彌陀佛,四眾弟子亦一起跟著唸佛唱和。
- 願: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立深音願,遠離惡法,誓不更造。
- 大師洞悉淨業行人雖終日唸佛,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對癥投藥,婆心切切。
- 彌陀信仰傳入日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飛鳥時代。
- 但當時日本對阿彌陀佛的信仰,是以禳災延福為目的。
大師少時,偶見西方淨土變相而引起願生之心,推己及人,了知藝術的感染力與滲透力甚大,故致力於淨宗藝術性的弘揚。 敦煌千佛洞中《觀無量壽佛經》曼荼羅的成立,即是大師親自作畫,流傳於世。 舉世共仰的洛陽龍門石窟盧捨那大佛,據考即為大師之所監造。
淨土宗: fev 2021 · 淨土宗
專依淨土經而修行業為正行,修餘一切諸善萬行為雜行。 讀誦、觀察、禮拜、稱名、讚嘆供養阿彌陀佛為五正行。 淨土宗 但讀誦、觀察、禮拜、讚嘆供養為正行中之助行,唯稱名為正行中之正行。 善導大師的淨土法門是舍雜歸正,專修正行,旁修助業,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名號,念念不捨,以期往生淨土。 唐朝新定少康大師 ,縉雲(浙江麗水) 人。
這是因為”南無”是信者之信心,而”阿彌陀佛”是佛無礙與絕對的救度之力。 親鸞既不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也不是覺得自己被佛的解救之力排除在外。 他對自己無力自救的證悟,就是證明自己已經被阿彌陀佛所攝受與解救。
淨土宗: 淨土真宗眾生成佛
淨土宗以信願為主的方法,也形成它與其他佛教宗派最大的不同點。 山上寺院主要以僧眾及官紳百姓的熱心襄助修建而成,帶有濃鬱的民間特色,是佛教弘通世俗,融合儒道的體現。 明朝時期出現皇家敕建的寺院,逐漸寺庵林立,開始與五臺山和峨眉山齊名,成為中原、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佛教信徒禮拜觀音菩薩的聖地,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最大的國際性道場。 然而明末時期,受倭寇與海盜襲擊,孤懸海上的普陀山慘遭戰火破壞,島上寺院屢建屢毀,香火一度沉寂。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被譽為佛教“琉璃世界”,素有“海天佛國”之稱,始建於五代時期,唐時日本僧人攜帶五臺山觀音造像,途經此地遭遇風浪,便將觀音像留至島上供奉,之後香火逐漸繁盛。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教育。
淨土宗: 日本向湖北捐贈抗疫物資,上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八字。原來這跟鑑真大師赴日弘法的典故有關⋯⋯
《阿彌陀經》一卷,姚秦鳩摩羅什譯,此經説示淨土的莊嚴和執持名號證誠護唸的利益。 在淨土宗的影響下,道教也發展出了對太乙救苦天尊的信仰。 太乙救苦天尊簡稱「救苦天尊」,傳由青玄上帝神化而來,立誓救度一切眾生,所以炁化成救苦天尊以度世人。 只要眾生持念、思念此天尊的聖號,自然就能獲得即時感應,萬邪不入,萬禍不侵;臨終前,若不忘思念太乙救苦天尊,即能被天尊接引往生東方長樂世界——東極妙嚴宮,永脫生死輪迴。 佛教音樂在印度很盛行,受其影響,歌贊梵唄也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支謙依《無量壽經》以及阿含部的《中本起經》影響,造《贊菩薩連句梵唄》,系西域風格。
淨土宗: 京都櫻花花期預測
後來,悟開法師又編寫了《蓮宗十一祖傳》,他在八祖之後,另排傳承,排列出第九祖澫益 (智旭) ;第十祖省庵(實賢);第十一祖夢東(徹悟)。 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 楊文會認為凡夫習氣深重,專唸佛名,日久疲懈,心逐境轉,往往走入歧路而不自覺,故應以深妙經論消去妄情。 融熙《評袁中郎的佛學思想》;談玄,《清代佛教之概略》,收入張漫濤,《現代佛教學術期刊》,15冊,《明清佛教史篇》,103、152頁。
淨土宗: 香港義工搜救數十頭遭到不當放生的烏龜。每年佛誕都有不少市民放生,但這可能會令動物死亡⋯⋯
又發勇猛決定心,誓閉死關,定復清淨輪相。 自退作但三歸依人以來,大師勤禮千佛、萬佛及佔察行法,終於在第二年(四十七歲)元旦獲清淨輪相,得比丘戒。 三十五歲時,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淆訛,共蝕如來正法。 淨土宗2025 故依佔察木輪相法及懺悔清淨法,作八鬮,並燃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
淨土宗: 淨土宗(佛教宗派)
大師的德業主要體現在自利成就與啟建結社唸佛。 忠懿王敬重其德,聞此大為感動,嘆言:「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為大師建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賜號智覺禪師。 唐貞元二十一年十月,少康大師預知時至,召集弟子作最後的囑示:「當於淨土,起增進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語訖,放光數道,奄然而化,後人稱為後善導。 淨土宗 大師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對他說:「你欲教化眾生,應當去新定。」說完,倏爾而隱,聞見香光往西而去。 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眾兒童為錢故,爭相而念。 大師諮詢他僧,知是五臺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臺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淨土宗: 二十四種入魔之因
少年出家, 博通經論,志心淨土, 專修唸佛。 曾為方便施教故, 將乞食錢散誘小兒唸佛,接引羣生信受唸佛法門。 後於睦州烏龍山建淨土道場,集眾唸佛, 大弘淨土。 先有承遠大師、懷感大師、法照大師、少康大師等繼續弘揚。 淨土宗 以上被稱為善導派或善導系,在淨土宗歷史上有很高地位。 另外在唐開元時出現了慈愍三藏即慧日,他曾由南海去古印度等七十餘國遊歷,學習淨土經義,凡十八年,著有《淨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贊》等,提出禪淨一致的唸佛禪,融會諸宗,其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淨土宗: “中國大陸學生對學生多樣化至關重要”
蓮池大師(公元1523~1615年),明代僧,諱袾宏,字佛慧,號蓮池。 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於鄉裏。 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唸佛功德不可思議。 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 這下子國王歡喜,立刻派人找這個法師,到處打聽。 結果找到了,他在一個山洞裡面打坐。
淨土宗: 教育主題
而隨著明末佛教復興和世俗化的推進,高僧大德的湧現,使得很多士大夫、文人親近緇門,乃至投身僧門,傳承往生淨土的理念。 如祩宏弟子數千人,大部分是在俗弟子。 在俗弟子中,又以士大夫為主體,包括了陶望齡、陸光祖等著名文人;而董其昌、湯顯祖等人,則受到紫柏真可大師的影響;憨山德清門下的弟子則包括湯顯祖、錢謙益、屠隆等人。 於是,這些大師的思想及其修持觀念,最終成了明末居士羣的主要標榜,此一影響,直到清末民初仍未衰落。 北宗禪繼承道信弘忍的東山法門,唸佛以求開悟。 而南宗的惠能則只贊成「總淨心,念摩訶般若波羅密多」。
江浙一帶的四眾弟子,傾心歸仰,歷有十年。 三年期滿,寺眾恭請大師講《法華經》,大師陞座開演,辭義猶如河懸泉湧,沛然莫御。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清代僧,諱實賢,字思齊,號省庵。 大師自小就不喫葷腥,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 父親早亡,母親張氏知兒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
第二、淨土宗認為各種善行有助往生,所以獎勵行善。 相對的,真宗認為這樣就有自力的殘渣,它主張只要對彌陀從心發起信,彌陀就會無條件攝取信者,確證往生淨土。 換句話說,生活當中頭一個是人事環境,決定不受它幹擾,我們永遠要維持清淨心、平等心。 首先是清淨心,不被染污,見色聞聲,你把它放在心上,你的心就被染污了,就錯了。 善惡統統不放在心上,斷惡修善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利益眾生的,自己呢?
淨土宗: 淨土宗是佛教中的邪教
淨土得生與否,全視願力之真切與否,即信而發願,起真實修行。 永明延壽大師的名字與阿彌陀佛名字(阿彌陀佛即無量光無量壽也)的含義也暗合,教界古德多指其為阿彌陀佛再來。 雍正帝更稱永明延壽大師為“六祖後古今第一大善知識”。
淨土宗: 法門之要
方便有餘土:阿羅漢、辟支佛、地前菩薩所居之淨土。 他們修習方便道,斷除見思二惑,故稱方便;但尚餘障覆中道實相無明的根本惑。 菩薩成佛建立淨土(即「菩薩莊嚴佛土」)。
淨土宗: 淨土經典
淨土宗經典精華 《淨土宗經典精華》是1999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世田。 《淨土宗經典精華》是1999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世田。 淨宗 淨土宗所根據經典,說到專門上,十方佛都有,在這裡單指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淨土宗2025 淨土宗2025 因為阿彌陀佛願力最大,專為人了生死故。 清朝杭州梵天禪寺實賢大師,江蘇常熟人, 號省庵,字思齊。 十五歲出家, 淨土宗2025 修行用功, 廣學多聞。
淨宗著述主要有《彌陀要解》《靈峯宗論》以及大師親選的《淨土十要》等,都是淨宗修學的經典之作。 並撰《閱藏知津》《法海觀瀾》二書,用作後世眾生涉獵佛典之指南。 其律學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和《梵網合註》等。 常為眾人授菩薩戒,施食放生,泛愛慈柔。 一切功德悉皆迴向眾生,以作往生淨土之資糧。 勸勉大眾老實唸佛,以身作則,坐斷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義學藩籬,精修萬行,莊嚴淨土。
這個境界成就後,行者便觀想水,水觀之法在於先觀想整個西方被水覆蓋。 其水後凍成冰再變成琉璃(現代稱為青金石,並非指玻璃)。 由於淨土之地是由琉璃所造,所以能觀到琉璃地之後,就能接著觀想淨土的其他特徵以及阿彌陀佛之身。 《觀經》解説,凡成功觀想阿彌陀及極樂淨土之人的惡業都會消滅,並會在命終之後往生淨土。 淨土宗淨土宗三大經典之中,《阿彌陀經》描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種種莊嚴的事相,並說明發願往生的意義及方便,讚嘆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 這部經的經文較短,很容易誦讀,被奉為淨土宗修行者必誦之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