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以及沈佺期、宋之問、李嶠、崔湜等人,已經寫出了大量情景交融、音節和婉並具有一定個性色彩的優美篇什。 李白、王維、崔國輔構成了盛唐五絕的三鼎足,致使這一詩體日後的發展也很少能超出其範圍。 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推廣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後的事。 唐代由於音樂曲調的變化,舊的樂府詩往往不能配樂,於是樂工們常將文人創作的絕句拿來合樂歌唱,這是絕句盛行於唐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句一絕,這個觀念是自然形成的,從《詩經》以來,絕大多數詩都是以四句爲一個段落。
- 此詩是作者寄給妻子的詩,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見別後離情,末兩句實寫途中景色,於所寫景色中表現作者情懷之極苦、極亂。
- 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
- 這裏反映出“絕句”這個名詞是當時新產生的。
- 在律絕盛行以後,古絕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
- 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作爲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 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 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爲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
絕句: 絕句體裁沿革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爲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 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第一首先寫草堂,舉其四景:堂西的竹筍,塹北的行椒,園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樹。 詩人處在這遠離鬧市的幽靜環境之中,因看到園中將熟的梅子,便想到待梅熟時邀朱老一同嘗新;因看到堂前的松樹,便希望和阮生在松蔭下盡情地談古論今。 絕句2025 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草堂的愛賞,以及他對生活的樸素要求。
- 絕句一詞在六朝初起時,僅指五言四句的小詩,推廣到七言,是唐代及以後的事。
- 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 而李白更能體現盛唐絕句的典型風格,王昌齡彷彿開了中晚唐絕句的先河。
-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
“萬里船”三字意味深長,因爲多年戰亂,水陸交通爲兵戈阻絕,船隻不能暢行,而戰亂平定,交通恢復,才能看到來自東吳的船隻。 “萬里船”與“千秋雪”相對,一言空間之廣,一言時間之久。 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
絕句: 絕句 (杜甫)
因律詩是一般要求頷聯和頸聯對仗的,對於首聯和尾聯是否對仗並不作明確要求,那麼當把絕句看作律詩的後半截時,就是一二句要對仗,三四句不用。 【大紀元2月8日訊】 有了前面的準備,我們現在就來探討由四句構成的小詩 ─ 絕句的結構。 我們前面曾把格律“詩”定義為“歌”的一種簡化形式,揭示了“詩歌”的真實內涵。 因此,為了找到“詩”應該有的聲律結構,我們不妨從“歌”的特點來分析一下。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 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早春的風。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內容簡介
比如: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二句的平仄跟第一句相反,第三句前兩個字的平仄跟第二句想同,第四句又和第三句相反。 Iv)在對仗方面,近體詩中的句子要運用對偶手法,即要求句子的句式相同、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音節相對(如平聲對仄聲)。 絕句 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 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整句除了韻腳,只有一個平聲字,叫做“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類型四
五言律詩簡稱五律,是近體詩的一種,其要求平仄、聲律、對仗皆須工整,且需特別留意所有對句(偶數句)需要入韻,出句(奇數句)則不需入韻。 除首尾兩聯可不對仗之外,其餘皆需兩兩對仗。 絕句2025 其中,對於平仄的規定分為兩種格式:一是首句第二字為平聲的「平起式」,另一個則是首句第二字為仄聲的「仄起式」。 絕句2025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嶺雪山。 絕句 絕句 而「西嶺」,正是詩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以西嶺上的千秋積雪代替窗上的殘雪,這就使所表達的意境更為廣遠。
絕句: 絕句分類
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詩人也藉着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 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一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隻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絕句: 絕句格律對照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絕句2025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絕句: 絕句四首作品原文
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 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2.一般首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儘量先對仗去寫,先找詩感。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律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短句、絕詩,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 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爲“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 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爲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爲少見。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絕
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 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 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如果不考慮第一、三兩字,原詩與只對不粘的絕句平仄格式吻合;“眠”與“年”同韻,都是平聲,因此原詩是特殊的絕句。 中國古詩源遠流長,是古代文學之瑰寶。
絕句: 絕句四首創作背景
但浦氏以爲這首詩“爲作魚梁而賦,而自況不凡”,則未免有點牽強。 其實,這首詩並非什麼“自況”,只是流露出詩人對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的擔心情緒。 詩人覺得自己在草堂儘管心境淡泊,無所奢求,但仍難保不測。 詩中謂溪下有蛟龍,時興雲雨,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卻也十分形象化,隱隱可以顯示出詩人身居草堂而對成都局勢的擔心情狀。 這也正是詩人當時“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狀態。 這組詩當作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
這種長律除了尾聯 (或除了首尾兩聯) 以外,一律用對仗,故又稱為排律。 七言律詩又被稱作七律,也是律詩的一種。 除了對仗和平仄需要工整且相呼應之外,每句字數為七字,一共有八句,全文共五十六字。 絕句2025 其中,對於平仄的規定也分為兩種格式:「平起式」、「仄起式」。 寫四句,每句七字,第二第四句押韻(平聲),首句一般不押,也可押,詩的平仄就是五言絕句每句的前面加二字,仄前平,平前仄。。
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詩規範的小詩,屬於近體詩範疇。 此體源於漢代樂府小詩,深受六朝民歌影響。 絕句2025 到了唐代與近體律詩如孿生姐妹,並蒂雙花,以其嶄新的異彩出現在詩壇上。 五言絕句僅二十字,便能展現出一幅幅清新的畫圖,傳達一種種真切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