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翰林院類似的機構是中務省,負責保衛工作以及草擬詔書,確保上命下達。 從唐代起,作爲“天子私人”的翰林就是皇帝擴大自身權力的工具。 唐宋時期翰林不隸屬於其它部門,直接聽命於皇帝。
翰林學士院是負責起草詔命、參預機務的樞要部門,而原來的翰林院也稱舊翰林院,維持原本的功能,爲普通機構。 後來又設翰林侍講學士和翰林侍書學士,與學士院無關。 翰林學士初置時,並無人數限額,後來依照中書舍人之制,置學士六人。 翰林苑2025 憲宗時設立學士承旨,爲衆學士之首,單獨召見。
翰林苑: 翰林尚苑
清代科舉,沿襲一甲進士直入翰林之成法,二三甲進士則通過考選庶吉士才得入翰林,稱爲朝考。 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合格者由皇帝親筆勾定,稱“欽點翰林”。 爲了防止冒濫現象,還在會試與殿試間增設複試,複試合格者方準參加殿試。 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均由翰林官主持,形成座師制度,文脈與人脈相互交織,使翰林影響延伸至各個領域。
- 但令人遺憾的是,此後二者的關係卻一直向着法統日隆而道統日損的方向發展。
- 翰林在知識界享有崇高聲望,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發揮着巨大的影響力。
- 清朝皇帝個人素質較高,精力充沛,使得文臣變爲皇帝身邊的弄臣。
- 翰林院更是歷代皇帝進行文化專制的象徵之一。
- 滿族以馬背民族起家,講求“文武並用”,翰林院不僅是培養高級文官的搖籃,且有不少將軍悍將亦翰林出身。
正統七年(1442年),在文淵閣外另造翰林院,等閒者不得入文淵閣。 這樣,翰林院與文淵閣分離,翰林學士已不能查看誥敕,改由內閣掌管。 此後制訂誥敕等機密大事全由閣臣操辦,翰林院已無法干預。 即使如此,內閣重臣仍皆出身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苑: 活動報名
翰林院成爲培育高級文官的搖籃和涵養高層次學者的場所。 歷代王朝統治者則藉此網羅到大批知識精 英,既提高了統治效能,鞏固了統治,也消弭了民間可能孕育的躁動與不滿,在延長王朝壽命,緩解統治危機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在科舉制的發展過程中,翰林院逐漸成爲文化層次最高的官僚機構。 此制儘管有其種種欠缺與不足,而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卻不失爲一項較爲公正的選材制度。 它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用人制度上的血緣、地緣侷限,確立了以文化爲本位的標準,成爲與社會上根深蒂固的官本位、金本位並行的另一標準。
清以翰林掌院學士為翰林院長官,無單稱翰林學士官。 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 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
翰林苑: 翰林院科舉制度
如順宗時委任翰林學士王叔文主持“永貞革新”,謀奪宦官兵權,大閹俱文珍扼殺這次革新的第一個措施便是削去王叔文學士之職,使王叔文無由“入內商量公事”。 文宗時,翰林學士李訓,在皇帝支持下策劃欲盡誅宦官。 由此可見,翰林學士在唐後期各派政治勢力的鬥爭中,具有重要而微妙的政治地位,所以最為仕途中人所羨慕。
翰林苑: 物業地圖
自秦漢以來,中國尤其是北方地區諸多民族交匯頻繁,少數民族其興也勃,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其統治之下。 北魏鮮卑拓跋、遼代契丹、金代女真等民族都曾憑藉其強大武力入主中原,在中國北部建立政權,而元代蒙古族、清代滿族則更是建立起統治中國全境的中央政權。 其中,清朝統治時間最爲長久,約二百七十年。 清代最盛之翰林世家乃六世翰林之安徽桐城張氏。 自康熙朝張英始,至來孫聰賢,共6代12人得入翰林,且代無間斷,誠爲空前絕後之盛事。 翰林苑2025 從時間方面考察,以張英得館選之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至聰賢得館選之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止,該家族綿延於翰林近140年,足見其家風崇文重教之盛。
翰林苑: 翰林苑實播
太祖王建時參考泰封(後高句麗)的制度設置元風省,並在下面置學士院。 至第8代君主顯宗時改名為翰林院,是君主命令起草文件的部門。 宋人徐兢所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也提到:「翰林院在乾德殿之西,所以處詞學之臣。」之後又改過幾次名,到第31代恭愍王五年(1356年)時又改回翰林院。
翰林苑: 翰林學士
恭愍王十一年(1362年)改為藝文館。 又名文翰署、詞林院、藝文春秋館,但成為元朝的朝貢國後,則改為成均館。 朝鮮王朝之後,科舉被兩班壟斷,進士直接授予官職。 朝鮮官制中與翰林院類似的是承政院、弘文館,負責傳達王令,頒佈詔書。 明朝翰林院以永樂朝爲界,經歷了先盛後衰的過程。
翰林苑: 鄭州洺悅天璽在售
此外,五世、四世、三世、兩世翰林之家更多,成爲士林一道特殊風景。 另外,對已經躋身翰林者,創立大考制度加以監督和激勵。 爲籠絡漢族知識分子,清廷仿宋朝故事,實行制科徵士,大批漢族士人被羅致入彀,直接進入翰林院,以成士林佳話,影響並吸引知識分子,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安史之亂以後,軍事頻繁,翰林學士地位愈來愈重要,不但在草擬詔制方面分割了中書舍人之權,也在參謀密計方面分割了宰相之權。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又另建翰林學士院,專供草擬詔制者居住,供職者稱翰林學士(簡稱學士),本身無秩品 。
翰林苑: 小區介紹中與距離相關的數據均來源於百度地圖。
明朝初期,繼承宋朝制度,改翰林學士院爲翰林院,以翰林學士承旨爲首,秩正三品,其下有學士、侍講學士、侍讀學士、待制、應奉和典籍等官職。 翰林苑 不久後又降翰林學士爲正五品,並革除學士承旨、直學士、待制、應奉等官職,另設《五經》博士、修撰、編修和檢討。 翰林苑 初時的翰林院官員是經過薦舉入職,與科舉無關。 天順二年開始與進士掛鉤,一甲進士授翰林院修撰,二甲爲編修,以下爲檢討。 以後又將二甲、三甲中優秀者選爲庶吉士,相當於“見習翰林”。
翰林苑: 翰林院洋翰林
宋代中央的文職機構有翰林學士院,這也是沿襲唐代制度的。 唐代有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親信顧問之官,其地位很重要。 到了宋代,又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了。 翰林苑2025 宋代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 學士中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制誥。
翰林苑: 翰林苑價格待定2022-05-24
學士所起草的是任免將相大臣、宣佈大赦、號令征伐等有關軍國大事的詔制,稱爲內製;中書舍人所起草的則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稱爲外製。 起草詔制本是中書舍人的專職,但唐玄宗感到中書舍人草擬詔制的制度難以保守機密和應付急需,乃一度挑選擅長文學的親信官員充翰林院待詔 ,以備起草急詔( 兼撰擬詩文 ) 。 唐代翰林院是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各種文藝技術之士供職的機構。 初唐玄宗選擅長文詞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詔制,後逐漸演變爲草擬機密詔制的重要機構,任職者稱爲待詔。
清代共有6472人得入翰林,形成了龐大的翰林羣體,對清朝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 到了清朝末期,中國封建專制制度以及科舉制度日顯腐朽落後。 翰林苑2025 翰林苑 西學東漸,翰林中也出現了主張改革教育制度,以救亡圖強的聲音。 洋務運動的領導者曾國藩、張之洞、李鴻章、沈葆禎等都是翰林出身。
翰林苑: 翰林院朝鮮
他們立於權力之顛,控制着龐大的統治網絡的弛張,顧盼自雄,不可一世。 就在這一時期,科舉制度與翰林院制度應運而生。 其初始目的,就是最高統治者借其獲得知識翹楚所提供的智力支持,而其發展脈絡則顯示出雙方在互動過程中一直在探索實現二者結盟的最佳途徑。
翰林苑: 中學:九龍城區
清末翰林的後代子孫,由於受到父輩祖輩的學術薰陶,成爲文學家、教育家的也不在少數。 尤其是上書房的建立,乃專爲皇子讀書而設。 因有培養未來皇帝之責,特延請翰林官爲師傅。 在皇室表率下,滿蒙貴族及官員乃至平民紛紛移樽就教,文風大盛,重師重教成爲時尚,對提高滿蒙等少數民族的文化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有清一代,滿蒙文人輩出,名士如雲,正是“名師出高徒”的結果。
翰林苑: 香港樓宇目錄
康橋天樾九章 金水 | 109~168㎡ 約18000元/㎡ 康橋天樾九章位居金水北,緊鄰魏河和地鐵2號線,康橋灣系升級,主推 ㎡戶型。 康橋未來公元 管城 | 77~130㎡ 約12500元/㎡ 緊鄰運河,配套管城名校,品牌房企開發,管南四環內價值窪地。 遠洋臻園 二七 | 89~119㎡ 約10800元/㎡ 鑫苑遠洋臻園位於二七區大學路蘆莊路交匯處,2021年5月首次開盤,在售89-119m²戶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