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雲蔽日”、“長安不見”,逐客自應愁,寧須使之? 登金陵鳳凰臺202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竊以爲此詩不逮,非一端也。 ⑸三山:山名,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峯並列,南北相連。
- 月夜金陵懷古 《月夜金陵懷古》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
- 李白極少寫律詩,而他的這首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 浩蕩東流之楚江衝破天門奔騰而至,碧綠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兩岸青山層巒疊現,一葉孤舟從天邊順流而來。
- 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雖同,孰為當乎?
- 《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集中為數不多的七言律詩之一。
使得“三山”名聲遠揚又富於詩意,給古老的金陵城增添了無限… 遊金陵鳳凰臺 《遊金陵鳳凰臺》,古詩體裁,作者李白,該作品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 此詩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一說是作者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年間,被…
登金陵鳳凰臺: 金陵鳳凰臺
“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凈、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首先在於其中所回蕩著的那種充沛、渾厚之氣。 隨著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中明顯地充溢著一股渾厚博大之氣,它使李白觀古閱今,統攬四海於一瞬之間,且超然物外,揮灑自如。
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 登金陵鳳凰臺2025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 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 原因也很簡單,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作品介紹
後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 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公有領域)鳳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祥瑞,李白登臨此臺,將眼前景色、歷史典故以及滿懷的感慨揉合於詩中,傾瀉出古今相接的深沉詠嘆。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即刻詩性大發。
-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 此詩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緻自然的遣詞造句。
-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 再其次,以漢陽樹和萋萋芳草,又將「鄉愁」推深一層,因為樹和草一望無際,都會時時入人眼目,以增添無邊的傷離意緒。
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作者簡介
從那裡抬眼望去,九華山的松樹和積雪映入眼簾。 幾人一時興起,聯句唱和,集為一篇《改九子山為九華山聯句》。 明朝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記敘,一次,渤海國使臣來到大唐,呈上國書,滿朝文武竟無人能讀。 最後玄宗召李白上殿,李白當時剛剛與友人豪飲一場,醉意朦朧。 他看過番書,提起筆來,輕輕鬆鬆地把它翻譯成了華文,後來又用渤海國的文字草擬了答批國書。 試題分析:C“這與首聯的‘鳳去臺空’沒有關聯”錯;D“其中的‘落’和‘分’字,表現了作者對國家敗落、百姓流離失所的傷痛之情”錯。
登金陵鳳凰臺: 【詩詞賞析】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渾厚博大之氣使李白淵深的思想,高妙的見解,闊大的心胸,成為編織巨大藝術境界的核心與精神內含。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的藝術特點,還在於別緻自然的遣詞造句。 由於詩以寓目山河為線索,於是追求情隨景生,意象諧成也就顯得特別重要。 「鳳凰」的高飛與「鳳凰臺」的「空」,潔淨、疏朗,與詩人瀟灑的氣質和略帶感傷的情懷相一致,且意到筆到,詞義契合,起到了內外呼應的作用。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詞句註釋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 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 這種似斷實續的連線,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 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註釋
”據陸遊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裏。 ”陸遊所説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説“二水中分白鷺洲”。 陸遊《入蜀記》雲:「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餘裏。」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註釋「半落青天外」。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
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 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 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Li Bai
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 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 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簡介
金陵建都自吳始,三山、二水,白鷺洲,皆金陵山水名。 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瀛奎律髓》:太白此詩與崔顥《黃鶴樓》相似,格律氣勢未易甲乙。
登金陵鳳凰臺: 金陵の鳳凰臺に登る 李白
據《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峯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 又據陸遊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餘裏。 ”陸遊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註說明瞭“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的景象描寫。 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於金陵西長江裏,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 於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恆無限。 一個朝代弱了、亡了,馬上有另一個朝代興起,唐代太平盛世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也成了過去,安史之亂起,唐室岌岌可危,怎不令李白憂心?
登金陵鳳凰臺: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2025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而創作的懷古抒情之作。 李白是天才詩人,並且是屬於那種充滿創造天才的大詩人。 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
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翻譯及註釋
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本句具有一種普遍包舉的意味,抒發了詩人歲月難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為下文寫鄉關難歸的無限愁思鋪墊,因而成為深值關注和反覆品味的名句佳句。 李白畢竟是關心現實的,他想看得更遠些,從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長安。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作者簡介
劉須溪雲:其開口雄偉、脫落雕飾俱不論,若無後兩句,亦不必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 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 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餘味。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 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
登金陵鳳凰臺: 賞析
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日,長安望不見心中鬱悶長懷愁。 晉代原都長安,永嘉大亂之後南渡,晉元帝時改都金陵。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裏悠遊,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着江水,仍徑自東流不息。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其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於古墳裏了,早已化爲一抔黃土。 我站在臺上,看着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河流。
登金陵鳳凰臺: 賞析一
六朝皇帝的墳墓已經被草木深深覆蓋,舊日宮殿也已經長滿了綠苔。 別再提那些傷心事了,還是盡情地喝酒吧,歌舞鐘樂都在催我們了。 現實讓詩人無可奈何,他只能借歌酒遣懷。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早已進入墳墓。 詩人沒有讓自己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 唐代安祿山之亂,迫使唐玄宗遷蜀避難,太子即位於靈武,李白也因永璘王事件被流放到夜郎。
登金陵鳳凰臺: 《古近體詩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譯文賞析
《詩境淺說》:(“吳宮”一聯)慨吳宮之秀壓江山、而消沉花草、晉代之史傳人物,而寂寞衣冠。 付憑闌一嘆,與“漢家蕭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句調極相似,但懷古之地不同耳。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此二句,只是承上“鳳去臺空”,極寫人世滄桑。 然而先生妙眼妙手,於寫吳後偏又寫晉,此是其胸中實實看破得失成敗,是非贊罵,一總只如電拂。 我惡乎知甲子興必賢於甲子亡,我惡乎知收瓜豆人之必便宜於種瓜豆人哉!
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 同時,李白敢於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於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 登金陵鳳凰臺 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 那麼,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度是顯而易見。 花草蓬勃,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律變化發展著。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五、六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雖仍仿傚崔詩,用以寫鳳凰臺所見的特有風光,然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 寫得恰到好處。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站在鳳凰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如從天外飛落於煙霧之中,依然半隱半現。 白鷺洲 位於河中,把 秦淮河 分隔成兩條水路。
登金陵鳳凰臺: 金陵鳳凰臺-李 白
評:起聯有意摹崔、斂四爲二,繁簡併佳。 五、六就臺上所見,襯起末聯“不見”、眼前指點,一往情深。 江上煙波,長安雲日,境地各別,寄託自殊。 《唐宋詩醇》: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臺乃題此詩,傳者以爲擬崔而作,理或有之。 登金陵鳳凰臺2025 崔詩直舉胸情,氣體高渾,白詩寓目山河,別有懷抱,其言皆從心而發,即景而成,意象偶同,勝境各擅,論者不舉其高情遠意,而沾沾吹索於字句之間,固已蔽矣。
登金陵鳳凰臺: 作者略伝
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也沒有留下了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許多人都把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黃鶴樓》相比較。 這兩首詩都屬登臨言愁的傑作——崔顥懷鄉,李白念長安。 仙人乘鶴,鳳凰飛舞,仙氣縹緲,皆得唐詩之妙。 李白年輕時第一次來到黃鶴樓,站在樓上看長江遠景,心潮澎湃,即刻詩性大發。 怎奈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心頭。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當年鳳凰來遊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臺空,就連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纔是永恆的存在。 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 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 登金陵鳳凰臺2025 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