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過往不少歷史建築物活化後,最後都只剩下光鮮的外殼,失去昔日光芒。 全院三萬方尺富空間感,樓座設有1173個寬闊座位,以及後來加建的400個樓上「超等」座位,以及一個容納120人的試映室。 曾在裏面欣賞演出的陳達文形容步進劇院的感覺很好,空調注入香薰,燈光、裝飾等內部設計和建築均達國際水平,這樣才配得起歐德禮要請來的國際級音樂家,也培養本地聽眾欣賞現場演出、購票習慣等。 他認為歐德禮很聰明,以一天四場電影的收入,資助他的藝術文化活動,也不時舉辦公益籌款活動,這個模式讓他不用政府一分一毫,引入世界級音樂家。
尤其是 年,抗戰開始,出現了很多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歌詠運動」,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就是當時的愛國活躍份子,在中環半山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華人音樂表演及籌款活動。 周教授說,30年代香港音樂百花齊放,還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樂團,並有功能籌款活動。 華燈初上,站在皇都對街遙望一切欲語還休,一代璇宮代表一個精緻古典音樂標誌,讓港人可以近距離見識和享受全世界最好音樂。 在面對地產霸權現實下,釘子戶被收購大廈業權,叫整體建築可謂岌岌可危。 其實皇都理應可得到更好回報,慶幸仍有許多港人關注保育,免輝煌建築淪於堆填區中廢土。 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歐德禮: 建築特色
戰爭時他拿起槍枝保衛香港,和平時他傾盡家財讓香港人見識國際級音樂家的技藝。 可是在世時香港人沒有用票房收益報答他,過身後香港人索性遺忘他。 最可悲的是他生前一直關心演出場地不足問題,同樣問題在他死後超過四十年卻是愈演愈烈。 所以,我夢想中活化皇都戲院的最佳方案,是翻新戲院外觀之餘,同時聘請以音樂廳為專長的專業音響工程顧問(如日本的永田音響設計,又或是已收歸Arup旗下的美國Artec),將戲院內部修建成頂級音效的音樂廳,另加設後臺、化妝間、鋼琴室等配套設施。 儘管未見確實數字,據部份紀錄指皇都戲院座位數目1300,那麼其空間應足夠改裝成為至少1000座的中型音樂廳。
著名例子是五華人曾三利(又名貫萬),16歲與兄來港以開石謀生,在茶果嶺一帶當工人,後因技巧出眾而成工頭。 曾三利極有商業頭腦,發現香港的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石材,於是拿出微薄的積蓄,到筲箕灣阿公巖開設三利石廠,經營打石業務,生意愈做愈大,日後很多政府工程也採用三利的石材,如舊最高法院和薄扶林水塘均由三利石廠供應石材。 客家人祖先主要是在清康熙復界時,從五華、興寧、梅縣、惠州等地方遷移過來,居港接近300年。 不少客家人是在香港開埠前後,因廣東生活困苦而南下香港謀生。 時任港府輔政司(Colonial Secretary)兼華民政務司(Registrar-General)的駱克(J. H. Stewart Lockhart)發表了《駱克報告書》。 他以語言為分類準則,把香港華人劃分為3個族羣:本地、客家、蜑家(Tanka),並且仔細地加以統計和記錄了各村落的人口組成。
歐德禮: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羣。
另外,香港電臺《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不過,他坦言活化工作仍屬非常初步,顧問委員會開會時有提到上述的願景,尤其是希望保留其劇院式戲院的特色,混雜大眾日常較少接觸的前衞藝術,重現歐德禮本着「試嚇得唔得」的精神。 惟活化方案未有定案,他坦言擔心發展商會「走數」,活化後的成品則會「走樣」。 不過,吳仍有信心,提到至今開會的經驗很好,各人都很認真、很專業,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及文化和內涵,仍未提到成本效益,他亦認為持有業權的新世界發展相當重視此項目。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早前的考察,戲院本身的建構其實保存良好,現在的桌球室僅以加建地臺及假天花劃出空間而成,堂座及樓座觀眾席、舞臺結構仍在。
- 1951年,萬國影業開始興建璇宮戲院,那一年歐德禮五十五歲,居港剛滿三十年。
- 其實皇都理應可得到更好回報,慶幸仍有許多港人關注保育,免輝煌建築淪於堆填區中廢土。
- 在我眼中——相信同樣在音樂家、音樂學者及音樂愛好者眼中——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在於其前身璇宮戲院曾是二十世紀中葉香港主要音樂表演場地,也一度是歐德禮向香港人推廣古典音樂的要塞,這一點比起戲院的建築特色以至跟香港電影發展的關連來得重要千萬倍。
- 吳直指,「歐德禮並非為了尋根,係佢鍾意社會嘅嗰種力量,希望可以將呢啲好嘢帶返嚟」,吳表示這亦是他最希望保育到的精神。
1937年出世的盧景文12歲(1949年)入男拔萃書院時,一個英文字都不會,降兩個班才入到學,而且英文差到甚至被老師摑一巴。 6年後(1954年)他居然可以在中英樂團吹圓號,一個19、20歲的男仔,既是校隊最Top的守門員,還是跳水運動員,負責戲劇佈景,而且從1956年開始寫報紙專欄,並在《南華早報》開了一個四格的卡通專欄,將自己喜愛足球和音樂的樣子畫出來。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歐德禮: 保育
1933年清拆的舊大會堂(現滙豐銀行總部及部份中銀原址)是1869年民間籌款建立的大會堂。 那時的音樂堪稱「百花齊放」,除了上流社會殿堂級音樂外,1930年成立的民間「音樂社」則在戰前和戰後活躍於民間,並上電臺演出,直到1957年才慢慢消散。 歐德禮2025 生於開羅,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帶住一個向古典音樂許下嘅期盼熱忱,成就香港一個鮮為人知嘅古典藝術舞臺。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1879年,加入港英政府,是香港歷史上第一位入英屬香港籍的外國人。 他是殖民地年代香港政府中文祕書的華人事務專家、「中國通」,編有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愛好中國風水,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保良局的成立有貢獻。 自從知道皇都戲院的故事,我一直有個夢想:讓皇都戲院修復成一流音樂廳,重現六十年前古典音樂大師輪流登臺的盛況,再續創辦人歐德禮(Harry Odell)一個單純的音樂夢。 2019年6月,新世界發展以7.37億元向陸海通家族收購皇都戲院大廈戲院及地下26、27及80號鋪位及地下部分地鋪連閣樓、1樓及2樓前座,相當於全數約11.8%業權,陸海通家族1958年以約150萬元購入發展,是次轉手帳面賺約7.35億元,持有約61年,升值約490倍。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璇宮戲院由猶太裔「娛樂鉅子」歐德禮 於1952年創辦,之後短短五年間引進了大量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 50年代的香港正值戰後復甦時期,當時的人在毫無規範下,各師各法發展。 吳形容當時是「創意爆棚」的年代,但他們都是飽歷風霜的一代,經歷過一戰、經濟大蕭條等,形容璇宮戲院的主事人,甚至是表演者是「做一場實驗畀我哋呢班人享受」。 他眼見60年後的今日,年青人已見多識廣,充滿能力,若要重現「創意爆棚」的精神,希望交棒予年輕人,由他們化身牽頭人帶動活化,例如由年輕人做口述歷史,訪問80歲的長者;讓年青的一輩走上舞臺,將精彩的音樂呈現觀眾眼前。 吳強調,活化並非將當年的事物複雜,更重要的是如何重現當年的精神、歷史,而這種方法必須要適合現今世代。 吳直指,「歐德禮並非為了尋根,係佢鍾意社會嘅嗰種力量,希望可以將呢啲好嘢帶返嚟」,吳表示這亦是他最希望保育到的精神。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而活現香港表示:「歐德禮先生與他太太的威爾(Weill)家族對香港史有好重要嘅意義。」將會在稍後公佈大屋的片段及故事。 而積極宣傳活化的機構「活現香港」就特意聯絡上歐德禮(Harry Odell)的媳婦 Mrs Molly Odell,並安排Molly與家人由海外到香港,並去到張敬軒的家參觀,並互相交流。 坊間流傳着曾三利致富的故事:說他有一天因為要為工人準備食糧,於是以高價800錢在街市購入16罈鹹魚,鹹魚罈非常沉重,人們都笑說他買的鹹魚罈是奸商用石頭墊底,只值100錢。 原來海盜把劫得的財物收藏在鹹魚罈中,卻因政府掃蕩而流入街市,陰差陽錯落在曾三利手上。
歐德禮: 歷史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歐德禮 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前身)由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創辦,他於1952年引入這種「劇院式戲院」,為當時的演藝人員提供表演平臺,應其人脈之廣邀請到外國音樂名家輪流登臺,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 歐德禮 讓皇都戲院改建成一流音樂廳,延續他推廣音樂的夢想,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消息傳出後,引起市民及保育團體關注,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 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4月18日開會討論其歷史評級,古物古蹟辦事處只將舊皇都戲院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 多名委員質疑皇都戲院值得更高評級,古諮會最終決定押後表決。 唯古蹟辦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戲院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2020年8月24日,土地審裁署最新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以底價達47.76億港元申請強制拍賣,金額創下香港歷來最大金額強制拍賣紀錄。
歐德禮: 「保育硬件難 保育歷史精神更難」
就算1957年出售璇宮戲院後歐德禮多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音樂會,他仍有租用皇都戲院,例如1959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香港首演。 1921年,才二十五歲的歐德禮移居香港,改姓氏為 Odell,同年與來自珠寶世家的 Sophie Weill 結婚。 1941年,身為義勇軍成員的歐德禮參與香港保衛戰,戰鬥期間受傷被日軍俘虜。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 (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1951年,萬國影業開始興建璇宮戲院,那一年歐德禮五十五歲,居港剛滿三十年。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呢個人,名叫Harry Odell,俄裔猶太商人歐德禮。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歐德禮2025 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臺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 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臺兩地媒體。
這個說法的來源,主要是來自港英政府管治初期歐德禮和駱克的兩份報告。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當然是「香港」的「文化」;「香港」是定語,修飾「文化」這個中心語。 這當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而由於香港特殊的政治角度,加上優越的地理條件,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往昔如是,今日如是。 發展商要夷平一座古蹟,可能一個星期就完工,但要為一座盛載過半世紀底蘊的標誌性建築創造second life,就是讓他們證明其遠見及能力的一大考驗。
1921年,才二十五歲的歐德禮移居香港,改姓氏為Odell,同年與來自珠寶世家的Sophie Weill結婚。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提到早年政府的「積極不幹預」,周教授笑言:政府卻是「積極參與」,那時的港督夫人或幕僚都積極參與表演,甚至讓出港督府來做表演場地,可見政府無錢「幹預」,卻有興「參與」的鑑賞力和文化素養。
歐德禮: 建築特色
尤其是在4月18日古諮會會議中,古蹟辦代表指戲院「裏面改動比較大」,但當被委員質疑及追問下,卻坦承其實當時並不充分掌握戲院內部的改動情況,只是「靠估」。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祕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1952年12月11日璇宮戲院的開張,帶動區內不少商住發展,連香港首個有蓋電車站也在璇宮對出位置豎立。 用資深藝術行政人員陳達文的話來說:璇宮之前的香港是個文化沙漠,連一所演奏廳都沒有,外國演奏家只能在皇仁書院、香港大學禮堂等演出。 10年後,這朵花由香港大會堂接力,香港文化藝術發展歷程從此不一樣。 有見皇都戲院大廈開始被地產商收購,文化企業活現香港撰寫了舊皇都戲院文物價值評估報告,確立這建築獨有的歷史、建築及社會價值。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臺灣藝霞歌舞團。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臺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愛好中國風水,編著有多本語言學著作,如:中英字典、廣東話發音專書、粵語詞典等。 1971年6月,歐德禮娛樂公司被一家英資公司收購過半股權而遭吞併,七十五歲的歐德禮終於退下火線。 1975年12月18日,歐德禮在銅鑼灣一家酒店內跌倒,送往嘉諾撒醫院後搶救無效,延至19日不治,享年七十九歲。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2020年,新世界發展成功收購北角皇都戲院業權,也以保育為主題,宣佈啟動保育計劃,建構以表演藝術為主的「文化綠洲」,復修、保留和重塑擁有68年歷史的皇都戲院的歷史古蹟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以重現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輝煌日子。 皇都戲院於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可以說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滿載市民的集體回憶。 歐德禮 談到皇都戲院,大家可能會即時聯想到它的前身、於1952年落成的「璇宮戲院」,這座屹立於英皇道上的地標,已儼然是一座「香港大會堂」、一所重要的文藝平臺。 充滿傳奇的創辦人歐德禮 當年如何把大量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帶到璇宮? 如何留下小提琴家史頓、歌唱家費明儀、鋼琴家夏理柯的足跡? 如何創造南來香港訪問的「中國民間藝術團」連演三十場的佳績?
如保留電影放映功能成兩用場地,更可超越新加坡Capitol Theatre(900座)成為亞洲最大單幕電影院。 2001年,香港中央圖書館落成啟用,而圖書館設立的「香港音樂特藏」也已被記在當年的《十大樂聞》中,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圖書館已為不少音樂人好好整理及保存了他們捐贈的珍貴音樂文獻,好讓研究香港音樂歷史的有心人,可以接觸不少前代的第一手音樂資料。 也就是說,1952年他決定要跨入演出搞手行業時,只不過是一個接觸了古典音樂兩年多的「初哥」。 才一個月歐德禮已安排了第一場古典音樂會在璇宮舉行,那是來自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美國女高音 Helen Traubel 的獨唱會。
歐德禮: 保育
而到了「新界南區」和「香港島及九龍」,客家人數比例相對較少。 他在香港成為校監,後是港英政府第8任總督軒尼詩的中文祕書。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歐德禮: 「保育硬件難 保育歷史精神更難」
要不要喚作「歐德禮音樂廳」都不重要,他要的不是我們向他歌功頌德,他要的是讓我們聽到美妙的音樂,讓我們愛上古典音樂。 筆者有幸在香港電臺主持四輯特備節目,首輯追溯大師遠在1953年首訪香江,演奏地點正是璇宮戲院。 那是他在大中華地區的首次,較1979年歷史性訪華早近四分之一世紀。 藝術發展局前局長陳達文在為《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書寫的序中稱,30年代港英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態度是「積極不幹預」,即政府不給錢。
歐德禮: 建築特色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士、碩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現職香港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高級講師,主要教授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教育等科目,並為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業餘於「思考香港」、《香港商報》、《文匯報》、《良友之聲》及《線報》等報刊,撰寫歷史文化及文學專欄。 歐德禮2025 研究興趣為中國古典文學、歷史與文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於香港新城電臺「謙仔有請・葉博駕到」節目嘉賓主持,以及主持香港電臺節目《喜閱香港:客家・客情》、《喜閱香港2: 香港宗教萬花筒》、《香港宗教萬花筒2:華人信仰文化》。 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及《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周教授訪問了這個音樂世家的另一位菲律賓音樂人、杜麗莎的叔父東尼卡比奧(Tony Carpio),這個戰前遊走於上海與香港之間,演奏古典及輕音樂的主音結他手、樂隊領班及音樂總監。 日佔時期,東尼又與一眾落難的國際樂手留港演奏交響樂等,可謂經歷了香港音樂轉型的幾個階段。 而我還未詳列歐德禮在璇宮戲院主辦的爵士樂 (如Benny Goodman)、話劇 (如莎劇巨匠 Lewis Casson 與 Sybile Thorndike 伉儷) 及舞蹈 (如 Katherine Dunham Company) 的演出呢,璇宮戲院根本就是「民間大會堂」!
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是不是自由選擇學音樂,就9:1,9個是自由的,1個不是自由的,那就是從小叛逆父意的黎小田。 歐德禮 黎小田做童星時,父親曾經在片場搶下他彈的結他摔在地上並用腳踩,對一個弱小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 生於Carpio家族的實力派歌手杜麗莎,其父早年是香港出名的「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