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5大好處2025!內含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絕密資料

該覆診人士惡言相向:「你別多管閒事!被插隊的人都不作聲,你憑甚麼作聲?」當值保安員聽到爭吵聲上前瞭解,幫忙勸告不果。 最後成功以《醫院管理局附例》檢控滋事者使用令人厭惡或煩擾的言語,罰款2,000元。 精神科註冊護士江懷恩則表示,現時精神科社康護士的人手不足,加上其跟進的個案與一般社康護士相比多近一倍,建議醫管局優化社康護士在露宿者外展隊的角色,增派人手專門跟進正接受精神科專科覆診的露宿者個案。 每名社康護士所處理的個案數目不盡相同,而每宗個案的探訪次數及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影響因素包括個案的複雜程度、病人的需要、發病風險和自理能力等。

【明報專訊】本港去年錄得逾1500名無家者,他們缺乏社區支援,更有人飽受精神困擾。 社區組織協會昨(19日)發布《無家者精神健康需要研究2023》,指有受訪者因精神專科排期或輪候診症時間過長,致求診意欲下降,而受訪者另外亦對精神科社區資源認識不足。 社協早前另一研究發現,近四成無家者受情緒不穩困擾,當中僅約兩成有接受精神科治療,建議政府可為無家者外展隊增設精神科醫生編制,以及增派社康護士跟進無家者。 研究透過跟進13位正在接受精神科專科覆診治療的露宿者,瞭解其在求診時的困難及需要。 有受訪者表示,每次與醫生的面見時間只有兩至三分鐘,「醫生通常問3條問題,問我食唔食得?瞓唔瞓得?有無問題?」認為醫生接見的時間過短及流程重複。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個案直擊  經驗轉化學習

病人最需要是得到家人支持和鼓勵,若家人發現患者病情惡化,需盡快求助。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5 社康護理服務為醫院管理局轄下其中一項醫療服務,旨在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的家居護理服務。 社康護士於家訪期間會為病人作全面性評估,因應病人及家庭的個別需要,制定護理計劃及執行措施,並定時作檢核及監察成效,從而提升病人的自我照顧能力及其照顧者的照顧技巧。 針對病情較複雜的慢性疾病病人,社康護士會以個案管理模式為其提供各種適切的護理,助病人在居家環境中,接受安全和具質素的專科護理。

  • 採用會所模式運作的「老友天地」,為患者提供不同種類的復康活動、協助患者培養興趣、提升生活知識和技巧,幫助他們重拾信心,活得開心。
  • 最後成功以《醫院管理局附例》檢控滋事者使用令人厭惡或煩擾的言語,罰款2,000元。
  • 加上現時病人的疾病較以往複雜,對新一代護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提升不少,社康護士更要具備不同的專科訓練,如呼吸系統科、糖尿科、傷口及造口等,才能繼續守護病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 研究指出有個案患上思覺失調,但一直相信自己沒有任何精神科疾病,前往覆診是害怕自己如果不前往「報到」(覆診),就會被人困在醫院(強制入院)綁手綁腳。
  • 社康護士會上門進行家訪,為病人提供全面及持續性的護理服務,同時也會向病人及其照顧者灌輸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知識。
  • 畢業後,如加入醫院管理局轄下的公立醫院工作,根據2020年2月通過之公務員薪酬調整方案,登記護士(精神科)的月薪為$22,725至$46,655,註冊護士(精神科)為$35,040至$53,500。
  • 13名受訪者中,只有5名錶示曾有社康護士或醫務社工跟進,仍有定期跟進的只有一人。

李家儀及顏健儀說回望以往,社康護理的初心就是為社區病人「行」得更前,「看」得更遠。 本港經歷新冠疫情之時,聯合醫院社康護理部亦推行遙距診症服務,讓病人仍然能足不出戶接受社康護理服務,同時減低病人感染的風險,亦好讓社康護士能持續好好地照顧病人。 李家儀說社康護士會與醫生一起透過遙距診症,瞭解病人情況,若發覺病情有變化,社康護士會盡快上門家訪跟進,又或盡快安排病人入院治理。 社康護士就像行走於凡間的白衣天使,每天揹著裝滿護理用品的揹包,不論風雨,都堅持前往病人家中為病人提供護理。 香港中文大學聯同七間無家者服務機構2021年進行的《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調查》,顯示41.3%無家者表示感到情緒低落、抑鬱或絕望,但當中只有約五分一有精神科覆診。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協和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於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1月31日進行研究,並與13位正在精神科專科覆診的無家者訪談,結果精神病患者由門診看症至成功約期看專科精神科醫生,需時兩年之久。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做好感染控制 護士返醫院即洗澡更衣

有團體於去年調查發現,近40%受訪露宿者情緒不穩,惟當中僅約20%有接受精神科治療,而覆診等候時間過長,導致露宿者求診意欲大減。 社康護士定期探訪精神病康復者,在保障病者的精神健康和安全上,背負了至關重要的角色,但香港社康護士的人手卻長期不足,大大影響探訪病人的時間及質素,情況堪慮。 急性或需要迫切評估及治療的長者可透過短期住院服務,由跨專業醫療團隊找出問題的成因並治療,使患者能在短時間內重返社區生活。 老齡精神科亦為患者提供持續的醫療服務,其中包括「老齡精神科門診部暨照顧者支援中心」,為患者、關顧者及其家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透過合作伙伴的社區網絡和轉介,老齡精神科護理評估服務和社區護士診所能夠向出現早期徵狀的長者提供老齡精神科評估服務,務求達到早期介入及治療的目的。

  • 他露宿街頭逾20年,曾試過遭人偷走隨身物品,導致身份證、八達通,以及由醫生處方的安眠藥、鎮定劑等被一掃而空。
  • 一聽到NGO三個英文字母,有人就會話那是人工低又責任大的工作,不少人更認為做NGO等於中伏,可一不可再;但亦有人話NGO除了帶來工作之外,更多的還有人生的意義,甚至可以改變自己及社會。
  • 老齡精神科依照著以病人為本的全面精神健康服務,為患者提供的服務亦漸趨多元化,服務層面亦由以往的住院服務,擴展至社區外展服務。
  • 醫管局為社康護士提供定期培訓,例如一般護理、長期病患護理等,亦會舉辦「專科社區護理證書課程」,還有其他專科護理培訓如進階的傷口護理等。
  • 社康護士一向與病人及家屬維繫良好的醫患關係,透過家訪深入瞭解病人平日生活,亦不時需要照顧者配合,為病人度身訂造健康計劃,並緊密跟進。
  • 樓主遂問網民:「比着係你會點做?」 普遍網民都表示早走早着,但不會裸辭: 「走係正常,不過可以搵到先走。」 …

參與受訪無家者中,分別有37.1%出現情緒不穩,11.3%出現精神混亂及8.2%出現幻聽幻覺等與精神健康相關情況,惟僅24.7%的無家者有向精神科專科求診。 由此可見,精神科疾病是其中一種最影響無家者健康狀況及生活的疾病。 社協進行調查,旨在找出無家者在精神科專科求診時所遇到的困難及需要,以及甚麼因素引致他們面對這些困難。 社協精神科註冊護士江懷恩補充,由於無家者與醫生見面時間少,故他們大多並不瞭解自己的精神狀況,不少受訪者只知道自己的症狀,但不知道自已患上哪些精神疾病。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專科護士資格 有助日後晉升資深護師

社康護理服務是社區為本醫護服務的一環,為社區內需要這類服務的人士提供護理支援,目的是加強這些人士的自我照顧能力、促進健康和減少對醫院的倚賴。 在某個地區或醫院聯網提供社康護士和社康護理服務,需視乎多項因素,包括提供醫護服務的模式、醫護隊伍的成員組合、可供使用的社區資源(如義務照顧者、非政府機構和基層醫療護理機構),以及該區的安老院數目。 社區組織協會的研究發現,無家者在精神科專科求診時遇到多項困難,包括交通不便、交通費用昂貴、等候專科醫生會見時間過長,他們亦因精神病徵影響,難以接受外展社工、護士有關精神科治療的協助,同時亦不瞭解自己的精神病病情與支援他們的社區資源等。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科護士不單止EQ要高,還要有「子華神」式幽默

家訪期間,社康護士會為病患者作全面性的評估,因應個別需要,制定及執行相關護理計劃。 對病情較複雜的病患者,社康護士將採納『個案管理模式』以監察其健康指標,並聯繫其他相關醫護服務為病患者提供全面及持續性的護理措施。 過去有人說社康護理服務為「兩喉一針」,意指為病人插尿喉及胃喉和打針,屬較基本的護理工作,新界東醫院聯網社區外展服務部門運作經理詹俊瓊認為,以上觀念早已不合時宜。 「現時病人的疾病較以往複雜,不少更是多樣性,對新一代護士的知識和技能要求均提升了,其中社康護士更要具備不同的專科訓練,如呼吸系統科、糖尿科、傷口及造口等,纔可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服務。」此外,他們要願意接受挑戰、擁有創新思維,保持持續進修之心,並跟不同團隊合作。 社區精神科服務的醫療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社康護士)主要為居於社區的精神病患者提供適切的社區支援服務,包括精神健康評估、疾病管理訓練、危機介入等,以協助他們重新融入社區,也會向照顧者及家人提供適當的支援及意見,同時致力推廣社區精神健康。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範圍

作為社康護士不只要有獨立工作能力,而且要周身刀,張張利。 陳姑娘憶述,以往前往一些村屋家訪時,曾被8隻狗圍困,即使本身養狗的她也難以應付如此驚險場面……「當時要致電病人家屬出來『拯救』我!」自此之後,每次探訪村落的新症時,她會先約家屬在村口等,另外亦有進修防狗咬的課程等,以應付不時之需。 有意申請上列職位者,請電郵至或繕履歷及要求待遇寄香港北角百福道21號18樓1801室利民會總幹事收,電郵主旨或信封面須註明申請職位名稱及職位編號。 醫 管 局 積 極 推 動 「 無 牆 醫 院 」 的 理 念 , 在 社 區 試 行 護 士 診 所 , 加 強 專 科 護 理 及 繼 續 整 合 社 區 資 源 , 期 望 以 整 全 的 服 務 照 顧 病 人 。 一 般 人 對 社 區 外 展 服 務 的 認 識 , 只 停 留 在 「 醫 護 人 員 上 門 探 病 」 的 層 次 。 其 實 , 外 展 服 務 的 理 念 , 是 透 過 醫 護 與 病 人 和 照 顧 者 的 定 期 接 觸 , 深 入 了 解 病 者 在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需 要 和 康 復 進 度 , 制 定 合 適 的 支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5 援 計 劃 。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精神病康復者」-職場上不能說的祕密

任職護士30多年,外科出身的威爾斯親王醫院社區外展服務資深護師陳勵明分享疫下社康護士要迎接新常態下的工作挑戰。 「以威院為例,每天早上社康護士要出動進行家訪前,必先致電病者問及外遊紀錄、發燒、家人隔離等一系列問題,確保安全情況下才前往。」遇上疫廈個案,護士會立即調動行程,編排至最後一站,盡量減低風險。 社康護士要具備不同的專科訓練,纔可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服務。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相關文章

每名社區精神科的醫療專業人員(包括精神科社康護士)所處理的個案數目時有不同,視乎每名病人的病情和臨牀需要及人員本身的經驗等多項因素而定。 每宗個案的探訪次數及時間長短也各有不同,平均而言,每名社區精神科服務的醫療專業人員在同一時間內會負責照顧約40至60名病人。 精神病康復者黃志輝表示,起初他病情嚴重時,社康護士一個月內至少探訪一次,每次約一個小時;如今他的病情較穩定,每次探訪便轉為十多分鐘。 他認為社康護士能給予的時間很少,若能每個月見兩次的話能更瞭解情況。 他希望政府可增加社康護士、個案經理的人手,讓相對沒那麼嚴重的病人也能獲跟進,防患於未然,否則到病情很嚴重才安排跟進,幫助不大。 【本報訊】兩夫婦同時患精神病的情況十分普通,但不代表衝突會增加,有精神科醫生指,夫婦二人同是患者,相對需要比較多的支援,若在公立醫院求診,政府會派醫務社工及精神科社康護士跟進個案,協助他們規劃人生及監察病況。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服務時間

區內除了人口老化,近年「獨老」問題愈趨嚴重,社康護理亦迎來很大挑戰。 社康護士一向與病人及家屬維繫良好的醫患關係,透過家訪深入瞭解病人平日生活,亦不時需要照顧者配合,為病人度身訂造健康計劃,並緊密跟進。 若果是獨居長者,社康護士有時亦充當輔導員,關顧他們的心理需要。 日間醫院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日間照顧、康復服務和訓練,協助患者及其照顧者處理日常照顧問題,融入社區。 「老齡精神科日間醫院暨認知障礙症日間護理中心」能促進照顧者的照顧技巧和知識,減低照顧者的壓力。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老人精神科服務

另外,當局亦應增加社康護士人手,專門跟進及介入正在精神科專科覆診的無家者個案。 同時,在調查中發現13位受訪者,僅2位曾接觸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服務,而且現時服務已到期,因此希望政府大力加強精神科社區資源的宣傳,並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介入無家者服務,為精神復原的人士提供支援,並冀政府對精神病露宿者在領取傷殘綜援方面提供便利。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社區組織協會的研究發現,無家者在精神科專科求診時遇到多項困難,包括交通不便、交通費用昂貴、等候專科醫生會見時間過長。 他們亦因精神病徵影響,難以接受外展社工、護士有關精神科治療的協助,同時亦不瞭解自己的精神病病情與支援他們的社區資源等。 有近四成無家者曾受精神健康類疾病困擾,一成出現嚴重精神混亂症狀。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提供各種住院和日間護理服務,以滿足市民的醫護需要。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個案三:病人滋擾 @ 精神科專科門診

「曾到一名患糖尿病男士家訪,每次跟進他所服用的藥物時,總是因為家中較凌亂而找不到藥盒。我便要像偵探般『尋寶』,因此平時亦會帶備藥盒作後備。」李龍生已完成呼吸內科的專科培訓,現正輪候修讀社康護理專科課程,日後亦想進修進階的傷口及造口護理課程。 成員包括醫生和社康護士,為院舍的長者提供全面評估及治理,除康復計劃外,小組並為院舍職員提供適當的培訓,以促進社區的延續護理。 透過家訪,為不同病症和年齡層的病人提供護理服務,向病人及家屬講解預防及治療的知識,在有需要時向醫生報告病情,加快病人的康復進度。 投身護士已逾5年的李龍生,護理學碩士課程畢業後,先在大埔那打素醫院的內科工作了2年,其後加入威院任職社康護士至今。 他分享,「內科病房的個案,會較為緊急,有很多治療要跟進;而社康護士每次家訪,除了護理工作外,亦要關顧病人的身心靈,由於相處時間較多,病人較固定,會較易建立感情和關係。」看着病人逐漸康復,便是他工作最大的滿足感。 負責維持秩序及解答查詢的病人服務助理C發現一名覆診人士插隊,勸籲他遵守秩序和重新排隊。

精神科社康護士會透過探訪,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和適當的護理,並會向家人提供預防和治療的知識。 (二)為配合提供社區為本醫護服務的策略,醫管局轄下各醫院聯網根據病人的特別需要和服務計劃,評估市民對社區為本服務的需要。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5 醫管局現時採用了一套不斷優化的成效指標來量度社區為本服務的成效,例如病人可提早出院,以及病人減少再度入院或到急症室求診等。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5 在某些醫院接受切除乳房手術病人的平均留院時間,現已由八至九天縮短至四至五天;這個例子可說明有關服務的成效。 晉升方面,現職公立醫院精神科管理層的Sandy(化名)表示,登記護士基本上並無升職機會,只有註冊護士纔可拾級而上,所以由登記護士起步的新鮮人,入職後,通常都會報讀註冊護士課程。 「EN除可選擇到不同院校進修,在醫院累積兩年工作經驗後,亦可申請入讀醫管局護士學校為在職醫護人員提供的課程,如順利畢業,可免繳所有學費。」她稱。

事實上,香港每年就有超過7000宗長者髖關節骨折個案。 他露宿街頭逾20年,曾試過遭人偷走隨身物品,導致身份證、八達通,以及由醫生處方的安眠藥、鎮定劑等被一掃而空。 他事後向醫生補領藥物,惟醫生質疑其賣藥換錢,更曾作勢想用文件夾打他,令富仔對見醫生有負面印象,續減少前往覆診的次數。 現時54歲的邱超奇,20多歲時患上躁狂抑鬱症,曾先後五次入住精神病院,更曾兩度企圖自殺。 邱超奇憶述自己有一晚失眠,瞬間病發失控,當時他居住徙置區,走廊的圍牆很矮:「跨一跨就可以跳落地。」他忽然有衝動想一躍而下。 幸好他還抓住一絲理智,慌忙向兄長求助,最終兄長代他報警,送院治理。

今年二月,港鐵縱火自焚案造成19人燒傷,當中更有四人危殆。 事件一度引起社會人士對精神病患者的恐慌,更有人把問題簡化,稱要把他們全都送回精神病院。 精神復康的過程既已難熬,精神病患者回到社區後,還要面對種種的標籤和誤解。

相關數字會由二○一七年四月一日起按照新的聯網界線(即相關服務單位納入九龍中醫院聯網)匯報。 註:除香港社會服務聯會之空缺外,本會將不會負責處理以上任何空缺之申請。 我們希望透過與合作伙伴的協作,讓我們能更有效地做到及早介入和治療;利用不同的服務和跨團體的照顧,使我們與患者及照顧者在復元路上同行。 患者及其照顧者亦可透過「認知障礙症資源閣」及「照顧者支援中心」獲得相關的資訊及支援,以提升照顧質素。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不少打工仔默默耕耘,長年努力付出,卻仍是得不到回報,反而愈勤力就愈被當是「老奉」,理所當然地獲分派更多工作,工作量有增無減,人工卻絲毫未變。 近日就有網民於討論區投稿,分享類似的「加辛不加薪」經歷。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個案一:粗言穢語及恐嚇 @ 普通科門診

社協於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1月31日跟進13名正在精神科覆診治療的無家者,瞭解他們求診時的困難及需要。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2025 研究顯示,受訪者因輪候時間過長,加上每次與醫生會面時間短,令覆診意欲下降,其中有受訪者稱需輪候逾兩年才獲首次專科治療。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根據去年11月審計署報告,當局已登記露宿者人數由2013年595人增至2022年1,564人,升逾1.6倍。

精神科社康護士家訪: 醫生:多關心患病親人 給予支持與鼓勵

如 你 最 心 愛 的 人 患 病 了 , 你 希 望 他 在 家 中 與 你 繼 續 一 起 生 活 , 還 是 讓 他 住 進 醫 院 呢 ? 」 青 山 醫 院 社 區 精 神 科 服 務 顧 問 護 師 梅 杏 春 姑 娘 的 一 句 話 , 肯 定 了 醫 療 外 展 服 務 的 意 義 和 重 要 性 。 亦有無家者因精神病病徵影響求診,有個案患上思覺失調,但一直相信自己沒有任何精神科疾病,前往覆診是害怕自己如果不前往「報到」(覆診),就會被人困在醫院(強制入院)綁住手腳。 (三)及(四)截至二○○六年三月底,醫管局分別有合共385名社康護士和110名精神科社康護士。 研究指出有個案患上思覺失調,但一直相信自己沒有任何精神科疾病,前往覆診是害怕自己如果不前往「報到」(覆診),就會被人困在醫院(強制入院)綁手綁腳。 聯合醫院社康護士無論順境「疫」境,50年來一直堅持守護社區病人健康,風雨不改揹著比揹包更沉重的責任,陪伴病人一步步邁向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