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規矩頌2025懶人包!(震驚真相)

緣無明而緣行,行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 這唯識學,它的觀念是說萬法唯識。 萬法唯識要從勝義諦來觀察,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 一切法的自性是無生的,它也不能自己生起,也不能他生起,也不能共生起,一切法是無生的。 那麼一切法無生,是怎麼有的呢? 就是萬法唯識,就是心識的流動創造出來。

有些人會先成就福報,但是他是生死凡夫,他是一個轉輪聖王,但是他是生死凡夫。 有些人會成就聖道,但是福報很薄,只有到佛陀才會均等。 比如說我們的老病死不能作主,我們下輩子去人道、去天道,我們都不能作主,就是由業力作主。 從這樣的一種空性的觀察,突然間一念的相應就入了初歡喜地,頓斷分別的二執的種子跟現行。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3集

這個頌是印度的一種文體,很類似我們中國的詩詞,它有一定的字句,有一定的押韻,叫作頌。 這個頌有孤起頌,還有重頌,這個是屬於孤起頌。 那麼這個頌,它能夠總持一切的法義,使令我們容易背誦,所以這個頌也有它的好處。 那麼這種比量,這個萬法唯識的比量,為什麼加一個真呢?

  • 你看他每五年辦一次無遮大會,全部的都佈施出去了,一點都沒有剩呢,剩下一塊布而已。
  • 第七意識的心王,因為它恆審思量的緣故,產生了這個我相,這個人我相跟法我相。
  • 說你剛開始做是被逼的,你內心是心不甘情也不願,內心只有痛苦沒有快樂,但是你做了一段時間以後開始隨順了,開始歡喜的時候,這個時候就不是非意樂所作業了。

第四個是境界的力量,就是環境。 前面的三個,欲力、念力、串習力,是屬於你自己的力量。 我們講環境,你在世間塵勞的境界,萬丈紅塵裡面生活,你不容易生起正念。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義-目錄與自序

前面的聞慧還不足以去抵抗你無始的煩惱,你說我知道這個罪業不能做,但是煩惱現前的時候你控制不了你自己,你還是去造罪,你還是去造殺盜淫妄,造罪,造作。 八識規矩頌2025 當然有聞慧的人會起一點慚愧心,但是他沒辦法抗拒。 這個地方我們要清楚。

  • 其次,如我現在把注意力集中在頭部,氣則往頭部集中。
  • 這種境界我們完全都沒有現前,但是我們說《阿彌陀經》,從語言文字裡面,不仗本質,自生影像,也可以把這個影像現出來,這就是獨影境。
  • 那麼這個善念是誰生起呢?
  • 破壞了以後,就以現世微小的,什麼牙齒痛了,腰痛了,腳痛了,把這個果報給過去了,是這樣子的呀。
  • 這個地方是要分別的。

即今五識所緣現在五塵。 及明瞭意識初念並定中獨頭意識所緣定果色等。 皆託第八識之相分以為本質。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記

及丁巳夏 大師歸老匡廬之五乳峯下。 乃決志依歸求出世業。 於辛酉春始判然入山。

八識規矩頌: 佛教網站連結

因為它不是我們作意所能控制的。 於是第七識帶著第八識去投胎轉世,經過中陰時期,記錄在第七、八兩識中的因緣,會大量成熟,決定下輩子的引業,引到六道其中一道,而由滿業決定富貴貧賤的程度。 因此第七、第八識是生命深層的部分,於人往生時最後離開,卻是下輩子最早來投胎的意識。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直解

而他能夠有種種利物益生的作用,所以也能夠摧毀一切物。 因為有如來藏的不生不滅,善惡業的種子才能帶至來生。 八識規矩頌2025 眾生也因為善業福德的累積而成佛。 若一切皆空,眾生無法成佛。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5集

不過這種現量,是非常難於把握的。 八識規矩頌2025 而這意識的現量與前五識一配合,分別心馬上就起來,而分別心大半屬於比量,所謂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 因此,要怎樣把握住意識的現量境界,正是學道修持的初步。 譬如許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種經驗,不打坐還好,還蠻清靜,一打坐心緒更紊亂,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一打坐的時候,我們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識的現量境界破壞了。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1集

這不是凡夫能夠見聞的,只有十地菩薩纔能夠去見聞覺知他受用報身。 從佛法的角度是說,初學者要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八識規矩頌 你所起的任何的念頭都要消滅,除了你這個思想是佛法學習來的以外,那種清淨的名言,其它都要停止下來,因為這個都帶動了你的無明。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觀成法師

沒有現前,你自己打妄想,把這個本質給現出來。 它夾帶物體的本質,變起影像,而這個影像跟原來的本質不一樣。 前面的量是約著能緣的心來說,這個地方是約著所緣的境界也安立了三種,第一個是性境,第二個是帶質境,第三個獨影境。 第二個新戒就聰明瞭:哦,不能夠說我師父叫我來的。 說你為什麼來受戒呢? 你師父沒叫你來你自己就來?

八識規矩頌: 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此明五識,至果位中,轉為成所作智之時,猶自不能親證真如體性。 八識規矩頌 但於自識,變起真如相分,以觀二空之理。 故非根本智攝,唯是後得智攝也。 比如說有些人他眼球看起來好好的,他眼睛看起來都沒錯,眼球都在,但是他眼睛不能看東西了,就是這個視神經破壞了,他淨色根破壞了,淨色根破壞了眼睛不能看東西了。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觀成法師

斷滅見的情況,這個時候,如果這個理論成立,我們所謂的皈依三寶,所謂的斷惡修善,為來生積集資糧,為來生懺悔業障,都變成沒有意義了,所以這個問題就很嚴重了。 外道修這個無益的苦行,說我這個色身有很多的煩惱,怎麼辦呢? 用這個身體泡在冷水當中。 我內心有很多煩惱怎麼辦呢? 這個色身有很多的煩惱怎麼辦呢?

多住外門,就是說這個資糧位的菩薩他還是在這個有相的境界活動,不可以跟二空真如相應,就是煩惱不能斷的,不能調伏的。 但這個時候的妙觀察智,它只是成就了一部分,能夠破除粗重的分別的煩惱——煩惱有分別跟俱生的,並不表示說到了初地所有煩惱都調伏了,不表示。 這個時候他內心還有一些障礙,什麼障礙呢?

八識規矩頌: 佛法問與答

當我們這一念心跟這個境界一接觸的時候,跟這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心中就有一個相貌,但這個時候的相貌是一種自性分別,就是依他起性。 這個時候完全只是業力的顯現,過去的業力把這個相貌創造了,我們這一念心把這個相貌取到了,說你是一個人的五蘊,或一個天的五蘊,這個都是一種依他起性,業力所現。 八識規矩頌2025 八識規矩頌 所以說這個妄執,我們一定要清楚,我們不要老是要保護這個我,其實這個我是不真實的。 你說我們這個生命體有一個我,佛陀一定要把這個我破壞掉,不是這個意思。 是說,本來是沒有我的,佛陀是幫助我們恢復本來面目,是這樣子的。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講義-目錄與自序

在坐有幾位喜歡練拳的朋友,你們應該可以體會得到,當工夫練得好時,拳還沒有打到別人的身上,先有一股氣的力量已經透過去了,這就是意的作用。 還有,我們說話,也完全由意識作主宰。 所以,意識對於引動身根而造身業,啟發口舌而造語業,比其他餘識,其力量最為強大。 只要我們隨時檢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工夫成熟了,自性光明的境界自然就會透發出來。 這是「根隨信等總相連」 的最基本道理。 又有一些人看禪宗語錄,只喜歡看一些公案機伶的風光,對於禪師的嚴謹之行,卻不注意。

八識規矩頌: 佛教網站連結

帶質境,這個帶就是夾帶,夾帶物體的本質而生起自心的影像,但是這個影像跟本質已經不完全一樣了,叫帶質境。 你說我們這一念心是恆常住不變異的,那麼它就要應該有獨立自主的體性,不隨業力而變化,但事實上不是。 你造了善業造了惡業,你內心的狀態一定會有變化,可見得這個心的明瞭功能是無常的,無常也等於是無我。 觀心無常,觀心無常是主要了,觀我們這一念心是會變化的。 八識規矩頌2025 觀心無常我們很容易感覺得到,比如你造善業造得多的人,你內心容易寂靜。 你造殺盜淫妄,你破了戒以後,你馬上發現你心不安,可見得這個心會變化,隨因緣而變化。

八識規矩頌: 探索識界 — 八識規矩頌講記 聖嚴法師著

─聖賢位時,入唯識實性之第六識頌三、第七識頌帶質有覆通情本, 隨緣執我量為非,八大徧行別境慧, 貪癡我見慢相隨。 恆審思量我相隨, 有情日夜鎮昏迷,四惑八大相應起, 六轉呼為染淨依。 ─凡夫位時,有漏有為之第七識虛妄相極喜初心平等性, 無功用行我恆摧,如來現起他受用, 十地菩薩所被機。 ─聖賢位時,入唯識實性之第七識頌四、第八識頌性唯無覆五徧行, 界地隨他業力生,二乘不了因迷執, 由此能興論主諍。 浩浩三藏不可窮, 淵深七浪境為風,受薰持種根身器, 去後來先作主公。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第5集

在唯識學上,把識分析為八種,即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個識。 八識規矩頌 眼、耳、鼻、舌、身是五種感覺器官,合稱前五識; 意識稱為第六識,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的綜閤中心; 末那識稱第七識,是有情「自我意識」的中心,阿賴耶識稱第八識。 它含藏「萬法種子」,是生起宇宙萬法的本源。 : 佛經上說,識蘊是「於所緣境了別為性」。

好,這個時候屬於非量,就是他對定境開始尋伺的時候就落入非量,可能落入非量,也可能會入比量,或者現量。 八識規矩頌 但是他直接攀緣定境那一剎那,那個時候的定境是屬於現量。 這個地方是要分別的。 比如說阿羅漢他入定,他觀察你的前生,他入定以後他看你前生,哦,你前生也是一個出家人,持戒清淨,也是修止修觀。 他看到的雖然是過去的境界,但是因為它是禪定的境界,他看到,這個境界就是顯現在前,這個境界很明顯地現在他的前面,他能夠不落分別,而且得到正確的認識。

(三)末那識:亦名第七識,是有情自我執著(俱生我、法執)之要角。 第七識為染淨所依:眾生因第七識之人我執、法我執而染污心性,故有六道輪迴。 若藉第六識轉第七識,離分別妄想執著,則無師智、本來智現前,捨染成淨,故第七識為染淨所依。 八識規矩頌2025 (四)阿賴耶識:亦名第八識,其識田中含藏萬法種子,是生起世間萬法之本源。 第八識為根本所依:一切色、心諸法皆從此中出,是一切有為、無為法之本體,第八識為所薰,前七識為能薰。 我有時候在想,我們佛法講萬法唯識,說這個障礙的生起,障礙的生起它不是從外境生起的,這件事情我們一定能夠要了解,障礙的生起是從內心生起的。

而喫飯的時候,有兩位天女為他送飯,並且隨時補充必需的用品。 二祖在一百歲左右,還捨不得救度眾生的工作。 可是由於宗教派別的互相嫉妒,在筦城縣匡救說法的時候,不容於辨和法師。

皆第六識造業所牽感也。 解釋佛教論典之難,難在合乎學術性者,未必合乎宗教性;合乎宗教性者,未必合乎學術性。 前者注重邏輯的演繹、歸納與史料年代之考據;後者注重解行的實踐過程與內證之體驗。 本書立論在不違反傳統涵義與宗教目的之下,盡量拉近兩者間之距離。

少年登科以後,大家就抬著轎子,登科的那個狀元就坐在轎子上,大家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 他那個內心生起了羨慕的心,哎呀這個人是不得了,這麼年輕就中了狀元,他起了這個愛取的心。 在《淨土三要述義》裡面講出一個公案,說過去有一個居士叫王鼎實。 這個居士從小就非常聰明,十六歲的時候就中了舉人,而且還在朝廷做官,十六歲,那在古時候是不得了的智慧的。 但是他做官沒多久就生了場重病,臨命終的時候就告訴他的家人說,我過去生是鏡山寺的一個修行人,他說我那個時候是童真入道,修習數十載,幾成大道,幾乎成就聖道。 從這個故事看,這個老和尚過去有一點禪定的力量,知道這個宿命通。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觀成法師

: 這是印度護法論師的折衷主張,他認為,無始以來,阿賴耶識中,有「法爾本具」的種子,同時也有從現行薰習的新薰種子。 : 八識規矩頌 無愧者愧之反,做了壞事,不畏清議,不怕批評,謂之愧。 它「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人到了無慚無愧的時候,了無忌憚,什麼不仁不義、寡廉鮮恥的事都做得出來。 : 癡是無明的異名,無明者,迷昧不覺,起諸邪見,不辨是非,謗無因果。 論曰 :「謂於諸事理迷暗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一切雜染惡法,皆依無明生起,這就是眾生生死輪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