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飛龍的言論引起香港社會討論,也引起部分建制派人士不滿,當中資深建制派元老人物葉國謙反嘲他是「廢柴學者」,而葉國謙的言論則被他指是「斷章取義」及「對號入座」。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近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生意再度火紅起來,即時到晚上8時,門外仍人龍不絕。
- 傳媒工作者曾志豪於明報撰文,指「愛國者治港,不要橡皮圖章,不要忠誠廢物」這些言論給建制派的生存敲響了警鐘,因為在反對聲音已經消失及泛民主派被大批整肅下,「忠誠」不再稀罕,只剩下「廢物」。
- 香港01:的確是這樣,我們幾年前就強調消極的、區隔的、被動的「一國兩制」很迫切需要轉向一個積極的、融合的、主動的「一國兩制」。
- 但是,凡事都可能矯枉過正,過猶不及,用愛國者治港管得太嚴,限縮的範圍太窄,又會導致管治隊伍在香港社會缺乏實際領導力,缺乏讓人心服口服的基礎與能力,對於要解決的問題在政治與專業範圍內又難以解決,又會遭致更大的民怨。
- 面對抗疫失敗,僅僅歸責港府也不盡公平,社會和民眾均有責任,而根本原因在於香港的制度和價值觀的「西方基因」,這是「一國兩制」的依靠,也是其短板,端看在何種議題和場景中表現出來。
從非法佔中到反修例,民主的武器化用到了極致,向中央充分展現了香港民主與國家安全的對立性質及衝突強度。 一種「不愛國的民主」正在香港以狂飈突進的方式侵蝕「一國兩制」底線和制度安全。 田飛龍2025 這超出了「一國兩制」的初心範疇和制度極限,構成顛覆性政治風險。 抗疫的具體表現涉及香港民生、愛國者治港實際能力、與中央的互動能力以及融入國家大局的戰略實現能力,具體指標和影響因素複雜,需要綜合評估。 港府仍有一定的時間和機會決斷而行,搶回失去的時間和信念,真正實現「清零」及與內地通關,完成「愛國者治港」的關鍵測試。
田飛龍: 田飛龍:新選制是愛國與民主的理性結合
從愛國者治港的根本原則出發,中央選擇重構香港選舉制度,從公權力產生源頭上堵住「反中亂港」勢力進入權力架構的通道,並對在任者進行宣誓、監督和懲戒的全程管理。 規範清,風氣正,參政者皆以愛國有為作正面競爭的法則,不以「攬炒」、「黑暴」、「港獨」為加官晉爵甚至炫耀國際的資本。 他強調,維護全體人之健康安全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不存在特殊性、或者必須與西方一致的理由,需要決斷而行,與國家共進退,實現港式的「清零」,為西方世界做一個示範,即一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超越西方一般標準而實現「清零」的。 田飛龍批評,Omicron傳染力更強,外部輸入和社區傳播風險更大,但社會層面呈現抗疫疲勞,官員也存在執法漏洞,二者疊加造成了實際的疫情失控。 田飛龍又批評,在疫情失控下港府只是一般性收緊防疫要求,尚未下定決心進行全員檢測、隔離與實質性清零,仍存在一定的搖擺和僥倖心理,需要批評和督促,否則即便中央支援的物資和人力齊備,在執行上仍有巨大漏洞和風險。 田飛龍 習近平指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最高原則。
-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稱,愛國包含對黨的領導的尊重,強調黨的領導是國體的核心要素,以及具體國家的規範構成,但他指,這不等於要求愛黨,因愛黨是黨員義務,而港人作為中國公民,承擔的是愛國義務,要尊重共產黨而非強制熱愛。
- 香港社會有個人主義基因,也有社會自律和集體互助的東方文化因子,港府和社會領袖應做好抗疫動員和心理引導,才能推動社會與政府一起實現清零目標。
- 日本電子部件巨頭京瓷的社長谷本秀夫表示,隨着美國政府加緊管制尖端技術輸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工廠」的角色岌岌可危。
- 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動態清零」則屬於嚴格的共同體主義價值觀和防疫策略,是個人對全體人負責與全體人對個人負責的有機結合,需要政府承擔超出常規治理要求的應急保護責任,需要個人讓渡出相稱的利益和自由以支持全體人共同戰勝病毒威脅。
既批香港本土派「學養不足,挾洋自重」,又批建制派有「忠誠廢物」。 香港回歸那年,他還是個十四歲的懵懂少年,對「東方之珠」充滿憧憬。 二○一四年,他首次赴港擔任訪問學者,由此與香港結緣,也目睹香港逐漸走向激進化和暴力化,最後迎來北京的重拳出手。 他說,「一國兩制」下半場正式開幕,中央對港從放任治理轉向積極治理,正在朝向「一國重心」的歷史性轉型。 中西方兩種抗疫模式之間左右搖擺,防控體系和動員能力未真正達到內地「清零」標準,導致清零時機延誤和疫情擴大,增加再次清零的成本和風險,港府在這方面存在決策和執行的失誤。
田飛龍: 憲法時刻與雙向挑戰
田飛龍認為,香港抗疫的搖擺和失誤,有管治層面和社會層面之根源。 公務員甚至一般社會精英習慣於崇拜和追隨西方價值和模式,不相信國家可以在抗疫上做得更好、更可持續及香港可以模仿跟上,也並不真正願意回應民生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田飛龍今日(3日)在報章撰文表示,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論述愛國者客觀標準時,正確重述並肯定了鄧小平的「愛國三標準」,並結合新時代「一國兩制」的制度體系、法理理解與治理實際進行了內涵更新。 他認為,新的愛國者客觀標準仍是3個層次,包括愛國者必然真心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愛國者必然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和特別行政區的憲制秩序,以及愛國者必然全力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現在確實是需要開始逐步用優良治理來反思原來對普選民主的迷思,將普選民主作為優良政體的一個環節、要素,而不是作為治理檢驗的唯一標準。 這些反思是難能可貴的,也是亂局代價換來的,是對現代治理體系與民主規範原理更加成熟、更加完整的理解,也基本反映在如今中央治港思路中,特別是這一次的選舉制度改革當中。
而香港雖在主權秩序上繫於中國,並以「愛國者治港」的根本原則承諾尊重和信任國家,卻根本沒有完成社會性和管治性的「心智改造」,其按照「動態清零」路線的抗疫措施只能靠運氣,不能靠理性和責任心。 遺憾的是,香港的「AO黨們」(政務官)並未真心實意按照「動態清零」的原則和機制嚴格執行,而是敷衍了事,無心無力,最終破防。 他們的破防有著強大的西方參照系,那是一個「與病毒共存」的參照系,是所謂西方民主世界的防疫模式和標準。
田飛龍: 回歸25|田飛龍:「一國兩制」下半場轉向「一國重心」
香港抗疫模式對內地模式和西方模式均有一定的學習、借鑒和參照,在前四輪疫情有值得肯定的成績,並一度接近與內地「通關」的標準,但非常遺憾功虧一簣。 田飛龍2025 從「一國兩制」授權與自治的角度來看,抗疫屬於港府自治範圍的事務,由港府負首要和主要責任,只有在無法處理的條件下才可尋求中央援助。 尋求中央援助的具體時機、方式和支援形式由港府提出,中央統籌決定。 香港在中西之間,在「歲月靜好」時坐收平臺紅利,甚至以平臺取代能力而歧視內地人羣和國家體制,但在社會動亂或自然病毒流行期間又高度依賴國家保護和支持。
田飛龍: 專訪田飛龍:「忠誠的廢物」只是善意鞭策 一國兩制正在換個活法
《香港01》有評論文章認為,田飛龍所提及的「忠誠的廢物」並非針對建制派,而是一種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治理能力不彰的現象,亦是對建制派的政治表現、政治能力的善意提醒,一些特定人士根本無須「對號入座」,反而應該致力以政績服人,反躬自省。 【明報專訊】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曾國衞早前被問到公職人員是否須「愛國愛黨」,他稱愛國但不愛或不尊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講唔過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圖)今日在本報撰文,稱愛國包含對黨的領導的尊重,因為黨的領導是國體的核心要素,但這並不等於要求愛黨,稱愛黨是黨員義務,香港人作為中國公民承擔的是愛國義務,對共產黨是尊重而不是強制熱愛。 田飛龍:香港新階段的改革任務是繼續深化安全治理,聚焦解決經濟民生難題,開拓性推進融合發展。 安全治理為其他方面的一切改革提供前提和基礎,有「穩定」纔有「繁榮」,在此意義上李家超是有比較優勢的。 另外,李家超基於紀律部隊的領導職務和工作經歷,對法治的理解和認同,以及對國家體制與經驗的汲取,相比普通公務員經歷的人可能更為深入。
田飛龍: 回歸25|香港海關守衛國家南大門 《把關者們》今晚TVB播出
香港以及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的理解始終就是僵化的,就是兩張皮,就是沒把「一國兩制」真正當做一個活物來對待。 所以中央考慮的是「一國兩制」怎麼克服危機,活出精彩的一個整體,一個有機的綻放的生命。 所以負責任地講,真正懂得「一國兩制」生命原理的還是中央,維繫和優化其制度生命的也是中央。
田飛龍: 田飛龍獎勵情況
【Now Sports】沙迪奧文尼曾與不少前鋒合作,到底他認為哪位的埋門把握力最強? 30歲的沙迪奧文尼(Sadio Mane)現時在拜仁慕尼黑與湯馬士梅拿、拿比、卓普慕廷、穆斯亞拿等合作攻堅,之前於利物浦也曾和沙拿、費明奴、迪奧高祖達拍檔。 雖然沙拿為紅軍上陣287場攻入174球,成為球會史上第7位入球王,梅拿也已為拜仁攻入232球,但文尼認為自己合作過的最佳射手,竟然是前利物浦隊友奧利基(Divock 田飛龍 田飛龍 Origi)。
田飛龍: 回歸25|7.1免費康文設施今起訂場 市民反應踴躍部分場館爆滿
傳媒工作者曾志豪於明報撰文,指「愛國者治港,不要橡皮圖章,不要忠誠廢物」這些言論給建制派的生存敲響了警鐘,因為在反對聲音已經消失及泛民主派被大批整肅下,「忠誠」不再稀罕,只剩下「廢物」。 田飛龍(拼音:Tian Feilong,1983年4月28號—)係中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江蘇漣水人。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支持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反外國制裁法》,認為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他又指支聯會長期利用一九八九事件的政治遺產、香港過分包容的政治自由及海外各種勢力的支持,從事的活動攙雜具有政治顛覆性和煽動性的危害國家安全成分,必須根據國安法進行調整。 田飛龍2025 田飛龍2025 愛國者治港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在「一國兩制」奠基時刻即灌注其內的憲制原則,是香港憲制秩序的構成性原理。
田飛龍: 香港抗疫遇大考驗 田飛龍:治港者缺乏為民情懷
2019年修例風波,全港性大暴亂,特區政府管治能力漏洞全然暴露,國家安全與法治權威性降至極其危險的境地。 林鄭月娥是在這樣的結構性衝突中履職和承擔的,遭遇了她自我認定的「從政以來的最大挑戰」。 他指出,尚無科學證據、疫苗可行性以及特效藥可以保證疫情在短期內得到遏制。 美國和西方的情況所見沒有任何理由對「共存」抱有幻想及僥倖心理。 「清零」是真正堅持全體人健康安全這一最大人權的抗疫模式,是中國行之有效的抗疫經驗的系統總結,不可能也不應當輕率放棄。 田飛龍2025 中國對全體人的人權負責,因而不能允許「淘汰部分人」的人道與人權慘劇發生。
田飛龍: 疫情資訊|確診輕症者留家點處理?染疫自救方法一帖睇
「共存」是需要付出「淘汰部分人」的嚴重人道和人權代價的,是抗疫失敗的無奈之舉,絕不是優選路徑。 香港社會有個人主義基因,也有社會自律和集體互助的東方文化因子,港府和社會領袖應做好抗疫動員和心理引導,才能推動社會與政府一起實現清零目標。 田飛龍 他認為,港府現時採取的仍屬於常規應對措施,預期無法阻止病毒擴散及疫情升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緩解。 田飛龍2025 如果仍以「清零」為政策目標,就必須一方面動用特首的自治緊急權制定全員檢測、隔離、接種疫苗的防疫規例,另一方面正式請求中央全力援助,結閤中央與全社會力量進行抗疫闖關。 當然,這些方面還需要有一系列政策創新,也需要有相應的考覈機制,着眼於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自我塑造為「賢能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