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批評,屯門西繞道研究多時,質疑政府過去是浪費資源和時間,但本地基建值得再使用數億元研究。 洪水橋發展藍圖2025 田北辰認為,兩條幹道的走線設計合理,在2036年後,新界西北就可有3條免費幹道,包括屯門公路、11號幹線,及屆時政府取回的大欖隧道,連同3條重鐵,即西鐵線、北環線和明日大嶼預計興建的跨海線,預計「2036年後新界西北變天」。 新界西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政府預計研究費用約數億元,認為11號幹線落成,新界西北交通「全部天都光曬」,但他認為11號幹線必須配合,建橋接駁大嶼山和昂船洲大橋,否則勢令大嶼山出現交通樽頸。 屯門赤鱲角隧道公路將於27日早上8時啟用,原來接駁新公路,2007年已計劃興建的「屯門西繞道」,走線遲遲未定。 消息指,路政署近期初步擬定繞道新走線,決定改道繞經屯門東,興建一條8公里長的隧道,接駁屯赤隧道公路連接路至藍地東交匯處,預計2036年或以前完成,當局將於2021/22年度爭取聘請工程顧問進行勘測研究及初步設計。 隨着先進城市發展大勢,香港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須引入健康城市概念,增加區內就業崗位,減少居民用在上班下班的交通時間,平衡區內居民生活,可見屯門發展引入多元概念已是大勢已成。
- 該議員倡議政府須加快洪水橋站建設,並將跨境鐵路及洪水橋站同步於2030年前啟用。
- 1998年,政府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按照檢討之結果,開展了《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
- 當然,洪水橋CBD能否發展成中環級數的商業核心,仍為未知之數,但從現實層面考慮,就如凌嘉勤所言,本港商業寫字樓租金高昂,不少欲租下整棟寫字樓的跨國企業只能望門輕嘆,故洪水橋CBD可作類似九龍東CBD般,提供地租較廉的商業寫字樓核心,照顧不同企業需要。
- 政府當局在90年代進行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首次提出新界東北具有策略性增長潛力。
- 取代屯門西繞道的「屯門繞道」據悉亦會於藍地設出入口,由屯赤隧道連接路,途經屯門南部及大欖郊野公園,連接藍地東交匯處,以接駁元朗公路及港深西部公路。
- 田北辰指出,政府擬建的新橋會接駁大嶼山與昂船洲大橋,並於青衣設出口,認為11號幹線研究,必須綑綁該段新橋的走線研究,否則日後在青馬大橋會有交通樽頸;若當局的規劃建議並不包括相關研究,他必在立法會投下反對票。
- 擬建的洪水橋站將坐落於現時屯馬綫天水圍站及兆康站之間,將服務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及鄰近地區的居民。
沙頭角尚澄至今累售140夥,佔可售單位逾5成,合共套現約5.5億,尚餘121夥待售。 陳富強指,項目一直以價單形式發售,部分特色單位則招標出售,今年會維持現階段方式銷售。 項目由樓花銷售至現樓已加價一次,其後龍山隧道開通,又再提高售價,相信將來蓮塘口岸開通兼疫情緩和,有望提升項目售價,料最少有5%加價空間。
洪水橋發展藍圖: 項目時間表
一個核心商業區製造的,必須是以中產白領就業為主,而且需要有集聚規模(以40萬白領就業為目標);同時也需要核心商業區相匹配的配套,如酒店及餐飲零售。 這就必須在規劃中清晰的將其定位為「副都心」核心商業區,其發展須具規模才能支撐這些消費需求,也才能吸引到相關的企業願意遷入。 當局計劃將元朗洪水橋發展為人口近廿二萬的新市鎮,建屋規模比橫洲更龐大,而且同樣涉及棕地和拆遷賠償問題。
- 隨着先進城市發展大勢,香港在進行城市規劃時須引入健康城市概念,增加區內就業崗位,減少居民用在上班下班的交通時間,平衡區內居民生活,可見屯門發展引入多元概念已是大勢已成。
- 現時新界西北地區的骨幹交通屯馬綫,繁忙時間客量已超過設計容量的上限。
- 沙頭角尚澄至今累售140夥,佔可售單位逾5成,合共套現約5.5億,尚餘121夥待售。
- 未來供應雖主要集中於新界,但區內未來有多項大型基建及有對接前海的利好因素,變成集創科、商住於一身的大型新都會,讓新界經濟面貌大改觀,支持區內樓價。
- 地政總署於 2019 年 2 月 1 日或以後經由中央處理制度轉介,接獲關於發展和重建項目的所有新提交建築圖則 1 (包括其後的重新申請或重大修訂),都會按照「精簡建築圖則審查流程」(「精簡流程」)處理。
- 就此,政府應考慮將洪水橋升級成新界西北的全新CBD,藉此改善新界西北人口嚴重居職分離的問題。
- 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的第一階段公眾參與的首輪活動已於2010年11月19日至2011年1月舉行,向各法定及諮詢組織展示新發展區的主要議題,包括它的願景、策略角色和規劃原則。
加上政府公務員的工資算是社會中的中上層,政府辦公室遷入洪水橋核心商業區,可以帶動整個區的酒店及餐飲零售等的需求,是一個一舉多得的「Jumpstart」整個項目的方法。 香港地少人稠,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甚至形容本港人口密度之高堪比印度孟買,隨着未來人口進一步增加,市區可發展土地又趨於飽和,單靠「寸土必爭、見縫插針」遠遠無法滿足需求,發展洪水橋不啻是解決土地不足的長遠方案。 問題是,當局今次又是採用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的模式,而新界東北發展阻力之大令人記憶猶新,而且不難想像將來涉及拆遷賠償時,勢必再次引發風風雨雨;至於橫洲爭議更是愈演愈烈,甚至已演變成新一輪政治風波,至今沒有平息跡象。 前車之鑑近在眼前,怎麼可能令人對洪水橋發展計劃順利落實投下信心一票? 項目主打中小型單位,現階段仍在規畫中,定價策略將參考同區鐵路沿線一手價,唯需視乎政府審批速度,才能決定項目推出時間。 發展商指,藍地項目位於輕鐵站旁,毗鄰洪水橋發展區,政府現正研究興建洪水橋及前海的跨境鐵路,而將來前海合作區亦會擴展7倍至120萬平方公里,集團相信未來洪水橋一帶發展將更成熟完善。
洪水橋發展藍圖: 屯門西繞道改行屯門東 項目改名「屯門繞道」
消息表示,政府亦預計11號幹線2036年落成後,將有助於早上繁忙時段,將新界西北到市區的行車時間縮短約10分鐘,估計屯門公路(小欖段)、屯門公路(深井段)、大欖隧道、汀九橋及青嶼幹線的交通情況,屆時都可獲改善。 去年,國家就粵港澳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提出新計畫,除了將香園圍口岸一帶發展成為新興科技創科產業園區,古洞和落馬洲也將構思成為新市鎮。 此外,新界西北也將大興土木,以全身面目示人,不但解決房屋問題,改善人口居住環境,同時也注入新產業和綜合發展條件,與深圳河北的創新和金融服務園區相互輝映,優勢互補。 洪水橋發展藍圖 該局其後向立法會提交文件補充資料,指以2018年12月價格計算,該站建造成本約為41億元,比《鐵路發展策略2014》中以2013年價格估算的30億元造價,增加36%。 新站將以「擁有權」模式批予港鐵發展,即由港鐵負責鐵路的融資、建造及維修,政府會批出上蓋物業發展權或補貼現金方式作補助。
除了作為主要的房屋供應來源,提供約61,000個新住宅單位外,由於位處策略性位置,亦將作為新界西北的「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提供發展空間予各類商業及工業用途,以及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和休憩用地,以服務未來新發展區以至鄰近的天水圍、屯門及元朗區的居民。 洪水橋發展藍圖2025 經濟用地用途包括辦公室、酒店、零售、創新科技用途、現代物流及現代工業。 透過全面規劃及提供新基礎設施,元朗南發展項目將更有效地利用棕地 (約100公頃) 的發展潛力,構建一個可持續、綠色及宜居的社區。
洪水橋發展藍圖: 社區聯繫
即使面對急切轉型的需要,政府卻沒有擔當帶領產業轉型的嚮導,既沒為創科產業發展提出具體方向,亦無制定完善的產業政策支援企業所需的創科生態,產業轉型自然難有寸進。 《香港2030+》強調將新界北至九龍塘一帶打造成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圖以古洞北、落馬洲河套區及蓮塘/香園圍口岸預留的土地,再配合現時路線上所涵蓋的大學、工業和服務支援中心、科學園、工業邨等設施,支援業界、中小企及初創企業未來發展。 問題是,在創新產業政策、配套欠奉下,僅僅預留空間供業界自行發展,無異於重複過去的發展方針,社會實難寄望創科產業未來會有突破發展,新界能否藉此建立可持續的經濟核心,始終成疑。 洪水橋發展藍圖 當局在2007年發表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稱《香港2030》)建議進行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以及洪水橋新發展區發展計劃和開拓洪水橋新發展區,以應付本港長遠的房屋需求,並提供就業機會。 隨後在《2007至08年施政報告》公佈把上述新發展區發展計劃列為十大基建項目之一,以推動經濟增長。
洪水橋發展藍圖: 項目承建商:
現時洪水橋區內分層單位二手入場費390餘萬元起,平均呎價9,500元起。 黃偉綸指出,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佔本港約五至六成的土地,因此無可能完全不發展,《施政報告》提出,進一步檢視約三百公頃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檢視範圍不涉郊野公園,將來有需要的話,會再考慮發展更多綠化地帶。 其實整個發展區南部和西南部的住宅區,都集中於洪水橋西鐵站附近,或現有輕鐵沿線;西部主要是物流用地,交通可靠公路;只剩下東北部的住宅區需要接駁。 讚同,如果冇輕鐵,咁佢地又要轉巴士/小巴出輕鐵站同地鐵站,麻煩+ 一定好貴,又想學返天水圍咁??
洪水橋發展藍圖: 工程範圍簡介:
新發展區總共可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包括零售餐飲、辦公室、工業、企業及科技園、物流設施、港口後勤及社區服務,以紓緩洪水橋、屯門及天水圍居民跨區就業的需要,亦避免商業活動和就業機會,過度集中在市區。 新發展區將首次增闢4條商店街,以期扭轉昔日新市鎮私人屋苑商場林立但街道了無生氣的情況。 為落實規劃意念,當局未來整合土地招標時,將首次透過收緊地契條款,列明發展項目面向街道的地面,須強制設置地舖,並將一樓平臺移後作戶外咖啡室等用途,以營造街道活力。 洪水橋發展藍圖 針對區內現時190公頃的「棕地」,政府除預留土地整合現有的棕地作業,遷入多層樓宇,亦會仔細研究如何安置現有棕地使用者。
洪水橋發展藍圖: 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
整個新界西北地區規劃研究於2003年完成,但因為當時的人口增長及住屋需求放緩,加上環保城的發展方案被立法會否決,洪水橋的居民也對計劃有大量反對意見,發展計劃暫時擱置。 1998年,政府完成《全港發展策略檢討》,按照檢討之結果,開展了《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 在研究過程中,洪水橋因有西鐵和多條策略性道路連接,又可與天水圍新市鎮相互結合,以及鄰近當時仍在倡議階段的深港西部通道,故被列作具發展潛力之地區之一。 另外,發展CBD需要政府跨部門的合作與協調,如沒有能專責的統籌部門帶領,只怕發展洪水橋CBD會事倍功半。
洪水橋發展藍圖: 相關作業備考(只提供英文版)
他又提到,正因應《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提出的發展策略,探討全港性的鐵路及主要幹道基建的佈局,讓有關規劃能配合甚或預留容量以滿足包括《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等香港整體長遠發展的需要。 此外,運輸署已正式展開《交通運輸策略性研究》,以勾劃出香港直至2050年的交通運輸願景及編訂相關的策略藍圖。 團結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出,過往政府收地,主要概念為以區域劃分,愈接近新發展區,例如甲級及乙級農地,涉及地價愈貴,在新修訂下改為涉及用地日後擬作的發展用途劃分,減少業權人對收地的抗拒,以金錢換取時間,將有助推動新界北一帶發展。 此外,「洪水橋新發展區」原先規劃人口約21萬,假如洪水橋站須連接深圳的話,現有的交通規劃根本不能承接新增的跨境人流,更有可能埋下兩地生活矛盾的伏筆。 而港鐵承辦政府鐵路工程的表現,過去10年市民均有目共睹,香港政府不應「老奉」將鐵路交由港鐵負責,實應引入外部承辦商,藉此促進競爭及提升質素。 除了幹道方面,鐵路發展延伸亦不容忽視,根據《鐵路發展策略 》的規劃,政府將興建屯門南延線,初步預計將於 年動工,目標在2022年落成通車。
洪水橋發展藍圖: 政府收地發展洪水橋廈村
政府亦打算實行全面綠化,將分散各地的貨櫃場集中在公路旁邊,興建一個面積達55公頃的大型貨櫃車場。 而位於洪水橋新發展區內的古蹟,例如屏山文物徑和圍村等,將會大力發展,以吸引香港本地及外地的遊客。 凌嘉勤認為,縱使發展棕地充滿困難,但政府只能迎難而上,務必要從速制定全面的棕地政策,特別須加強棕地普查及完善相關的法制,從源頭阻截棕地增長。 至於棕地戶安置方面,政府須物色適當且充足的土地以徒置受影響羣體;正如前言,屯門南龍鼓灘填海地將會為安置新界棕地作業的理想位置,政府理應加快有關項目的發展,以配合未來收地步伐。 須知道,香港的的創科產業已遠較其他灣區城市落後,如要追回過去浪費的時間,政府絕不可再坐等市場帶領,而應在城市規劃與產業政策上採取更果斷、積極的態度。
洪水橋發展藍圖: 相關網站:
事實上,長實於洪水橋洪元路2號新盤#LYOS正待獲批預售樓花,有望年內推售,該盤提供341夥。 至於泛海國際旗下洪水橋田心路、洪元路及洪安裏住宅發展項目亦預計今年內推售,涉逾1,000夥。 美聯物業住宅部營運總監張子存則指,連接多個邊境口岸下,新界「北部都會區」將可與深圳形成「真1小時生活圈」,推動「香港人口北移,深圳資金南移」,聚集於新都會區。 此外,政府有意將北環線由古洞站向北及東延伸,並研究於洪水橋興建接駁深圳前海的跨境鐵路,亦擬將東鐵線伸延至深圳羅湖,預料新界區基建發展迅速,利於人才遷入。 除元朗南發展區外,政府亦在區內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它的藍圖東端是天水圍西鐵站,北邊是天水圍對面的流浮山,南接目前的洪水橋輕鐵站一帶的洪水橋墟,落實之後,洪水橋和天水圍便會合二為一。
洪水橋發展藍圖: 洪水橋具有地理優勢
洪水橋發展計劃的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於2013年7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間進行,初步發展大綱圖亦同時公佈。 洪水橋發展藍圖2025 新發展區佔地達826公頃,覆蓋範圍東至天影路、屏廈路、橋洪路,南至元朗公路,西至港深西部公路,北至深灣路、流浮山道。 新發展區預算可提供60,000個住宅單位,容納218,000人,及製造100,000個就業機會。 新發展區分為六個部份,包括河畔和鄉村區、灣景區、物流和科技區、商業及住宅綜合區、東部住宅區及商業中心,和南面住宅區。
其後當局在1998年委聘顧問進行的「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下稱「新界東北研究」)確定了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適合開拓為新發展區。 備註:洪水橋站將設於現有屯馬綫 (即前西鐵綫)的走綫上,而西鐵綫項目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已按相關法定程序完成;工程團隊將根據相關法定程序,申請更改西鐵綫項目的環境許可證,以確保洪水橋站的建造及營運符合相關法例要求。 綜合以上規劃發展,新界西北未來發展將更清晰,洪水橋疑不再是工商業發展區,香園圍口岸一帶則將成為新興科創產業園,新界北的古洞及落馬洲一帶則將成為集居住與深港往來的重要據點。 至於新界北新市鎮一事,發展局日前亦在網誌中透露,新界北的新市鎮最少可容納約20萬人口,將能提供約13萬個職位。 政府推展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房屋協會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放寬該區專用安置屋邨地積比率,令房屋供應增加430夥至2600夥,首批住戶預料可於2024至2025年入夥。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定位為新界西北區域樞紐,全面落成後合共提供約61,000個房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