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田書室是黃氏家族在 1926 年所建,是龍田村唯一書室,為附近鄉村的子弟提供教育。 戰後曾於書室旁開辦文基公立學校,龍田書室則改作住宅 ,現時已空置。 發展局今日(五月十三日)公佈,將會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第124章),收回在法定分區計劃大綱圖上已規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的三組地塊內的私人土地,作資助房屋用途。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輕鐵是一條輕軌鐵路,全長31.75公里,自1988年起服務元朗及屯門兩區。 12條路線中有8條途徑元朗區,其中705、706服務天水圍新市鎮,761P行走元朗至天水圍新市鎮,610、614及615行走元朗新市鎮至屯門區,751行走天水圍新市鎮至屯門區。 1條只在部分時間服務的短途路線(751P)則在天水圍新市鎮服務。 元朗區共有25個輕鐵站,其中天水圍站及元朗站可讓乘客轉乘港鐵。 元朗區最早興建的公共屋邨為元朗邨,位於大橋街市附近,但已經拆卸。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單位戶型分為標準戶及連天台特色戶
其中A翼每層夥數較多(7至8夥),升降機大堂設兩部電梯;B翼夥數較少(6至7夥),使用消防升降機大堂,同樣設兩部電梯。 附近有士多餐廳,出入有專線小巴及K65港鐵接駁巴可供選擇。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要注意的是,屋苑管理費用不包垃圾處理同清潔,業主要自行處理。
-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只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曆史。
- 元朗區東北至落馬洲 、洲頭,與北區的馬草壟相鄰,西南至洪水橋,與屯門區的藍地相接。
- 港鐵在元朗區共有4個站,增設1站,分別為洪水橋站、天水圍站、朗屏站、元朗站和錦上路站。
- 除此之外,元朗區內有三個跨境通道,包括深港西部通道(陸路)、東鐵綫上水至落馬洲支線往福田口岸(鐵路及陸路)及落馬洲至皇崗(陸路),進一步完善元朗的交通網絡,增強了元朗區的整體經濟及社區發展的優勢。
- (資料圖) 地政總署表示,政府會與相關土地業權人和受影響人士溝通,處理補償及安置事宜。
為此香港政府需要修訂《村代表選舉條例》,為每條現有鄉村設立居民代表職位,並為每條原居鄉村或共有代表鄉村設立原居民代表職位,即俗稱的「雙村長制」。 八鄉位於盆地之中,被觀音山、大帽山、大刀屻、雞公嶺及大欖郊野公園等山頭所包圍。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八鄉範圍廣泛,大概北至上輋村及下輋村一帶,南至河背村、河背水塘、馬鞍崗、清潭水塘、三號幹線大欖交匯處一帶; 西至錦田市中心及錦上路西鐵站一帶,而東至上村、觀音山凌雲寺、雷公田及石崗村軍營一帶。 在已改劃地段內仍有多個由單一業主持有的商貿或工業大廈,申請發展住宅的潛力極高。 隨著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和天水圍市區在1991至94年間之發展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都是由國內出產的。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元朗溱柏3房套連儲物房戶892萬元沽 8年升值逾4成
新市鎮外圍的地區則有社區設施、公共屋邨及較多中低密度的樓宇。 將收回的三組地塊由一九八○年代末/一九九○年代初起已劃作高密度房屋發展用途,而現時並沒有正在處理中的契約修訂及換地申請。 經考慮有關地區的整體規劃、社區設施及區內基建設施;個別地塊的位置、面積、發展規模、現時使用情況等因素後,該三組地塊評估為適合作高密度資助房屋發展。 政府將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這三組地塊所涉及的私人土地,以達致使用土地作資助房屋的公共用途。
而有關土地將於公告張貼後3個月歸還政府所有,地政總署隨即會安排將有關土地連同毗連的政府土地交予相關執行機構作資助房屋發展,計劃提供約1660個住宅單位,預計最快2027及2028年開始入夥。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2025 香港政府曾於1999年討論於洪水橋建具環保概念的新市鎮,不過由於收地的進度緩慢,加上當時樓市瞬息萬變,對住宅需求明顯減低,所以在2003年時原則上已擱置有關研究。 直至2007年於施政報告再被提起,但實際能供應土地發展的時間已推遲到2024年之後,預期提供約6萬個單位,並增設屯馬綫洪水橋站服務當區。 其他配套設施,包括香港濕地公園已於2006年開幕,預留區已經有數間學校落成。 政府亦因應社區以至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需求,該處的康樂設施已逐步落成。 元朗市中心是元朗新市鎮和元朗區的核心及商業中心,於1960年代已開始發展,住宅、商業樓宇混集,住宅樓宇以樓齡較高的大廈及唐樓為主。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元朗錦上路特色小窩居~適合單身人士
地政總署今日公佈,收回粉嶺及元朗30幅私人土地,總面積涉約1.12公頃,以進行資助房屋發展,擬建1,660夥。 政府於2019年指,將檢視10組已規劃作綜合發展區或住宅的私人土地,研究是否適合收回作公營房屋發展。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發展局於兩年後,終公佈將收回3幅分別位於元朗及粉嶺、現劃作住宅及綜合發展區用途的私人土地。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元朗曉門特色大花園單位(約2000呎入車花園)
十八鄉事委員會成立初時租賃元朗大馬路尚義堂樓房為辦公室,直到1966年計劃覓地籌建永久會所,得到元朗理民府批准撥給現址官地4,000多呎作為興建用地。 1968年向各村村民、花炮會、地方賢達及社團坊眾發起籌募建築會所經費,於翌年中籌得超過10萬港元,隨即招商競投,於1970年由新界民政署署長陸鼎堂、副署長魏德烈、元朗理民府鄧樂及新界鄉議局主席陳日新主持揭幕典禮。 民政事務總署於2003年推行雙村長制,十八鄉村代表由45人增至71人,會所需要重建增大以符應用,加以興建年久,亟需修葺。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元朗兩私地收回 建1210夥資助屋
政府會與相關土地業權人和受影響人士保持溝通,妥善處理補償及安置事宜。 隨着經濟發展,流浮山的蠔田已成為香港歷史,因為嚴重的海水污染已導致流浮山不能再產蠔,現時在附近一帶海鮮酒家喫到的蠔都是由內地出產的。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2025 流浮山位於元朗西,近海之邊緣,因水流近珠江口,位於鹹淡水交界,因而流浮山一帶之海面,適宜蠔只生長,所以流浮山居民一向多以養蠔為業,至少有二百年曆史。 元朗昔日是一片平原,加上遍地魚塘,土地特別肥沃,種出來的絲苗,質素冠絕全港。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內銷之餘,港產稻米也出口,“元朗絲苗”象徵本地米的輝煌歲月。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社區環境
分區委員會始於1972年,主要目的是推動市民參與「清潔香港運動」及「撲滅暴力罪行運動」。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時至今日,分區委員會成為各社區與民政事務處之間的橋樑,由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委任的委員來自社會各階層。 而規模則為每8至10萬居民及流動人口(包括工人、購物人士、遊客等)有一個分區委員會。 據一份2005年發出的分區委員會委員資料綜合表所指出,元朗區共有三個分區委員會,是「天水圍南」、「天水圍北」及「元朗市」,覆蓋新市鎮範圍,而鄉郊一帶則沿用鄉事委員會諮詢制度。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樓盤屋苑
十八鄉鄉事委員會於1949年成立,初時稱為「十八鄉鄉公所」,是官民溝通橋樑的民意代表機構,協助政府施政及維持地方秩序,調解村民糾紛,促進鄉村福利,改善地方衛生及清潔,發展農業及林務和培植教育與文化。 當局同時建議研究引入環保交通系統,另擬建一條新路連接公庵路至元朗公路,穿越新發展區的不同地帶,加強元朗南與周邊的連繫。 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廣州府新安縣知縣在元朗豎立石碑記錄訴訟內容和判決,此碑後來被放置在大樹下天后廟內,而另一塊相同的石碑則置於錦田鄧氏所控制元朗舊墟的大王古廟內。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2025 十八鄉佃農明白聯合起來便有實力抗衡地主壓迫,此後村民便不斷強化對天后娘娘的崇拜,以大樹下天后廟為十八鄉一個整體的信仰中心,團結各村。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元朗區元朗絲苗
錦田南和八鄉一帶目前建議發展的14幅地皮,可提供近3.4萬夥住宅,最快2026年入夥。 另外研究中的橫洲會有4,000夥,錦田北亦可以新增4,000夥,朗邊的公共房屋項目預計可提供7,500夥,若再加上剛展開檢討的南生圍土地用途,未來的住宅供應量將會更多。 元朗區有三間公立圖書館,包括位於元朗文化康樂大樓內的元朗公共圖書館、天水圍站旁的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及天水圍天澤商場的天水圍北公共圖書館。 其中屏山天水圍公共圖書館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中主要及全港第二大圖書館。
元朗十八鄉路近龍田村: 巴士及小巴總站
房協初步估算後,計劃於該地興建兩座樓高約30層高住宅大樓,提供大約510個單位予合資格人士購買。 據初步計劃,項目除設有可供居民使用的康樂設施及泊車位等配套設施,亦設有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照顧社區需要。 發展局、地政總署和房協近日向元朗區議會提交文件,披露當區兩幅被收回土地的最新發展。 其中位於元龍街與攸田東路交界的土地,佔地5,300平方米,當中3,500平方米屬於私人土地,該地毗鄰私樓YOHO MIDTOWN,政府擬於2023年初,將該地連同毗鄰政府土地,一併交付房協發展資助出售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