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政府數字,有258戶居民受影響,當中有130戶已獲安置,另有52戶未獲任何安置,其中80戶不符合安置資格。 橫洲綠化帶發展關注組聯同村民監察地政總署的行動,並舉起橫額請願。 有未獲安置村民盼望有個居所,但仍未有安排,認為政府製造住屋問題。
- 1940年代末,地方人士以「達德約」為基礎,於1949年組成「屏山鄉鄉事委員會」,橫洲各條鄉村亦加入為成員。
- 清康熙元年,元朗居民遷界至茅洲,直至康熙八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 而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潁川政績」,指西漢時期,漢代丞相黃霸擢潁川太守,治績最為優越。
- 1984年,水牛嶺周圍的地段被平整以擴展元朗新市鎮,1980年代末起曾設立四個臨時房屋區,大部份地皮在1990年代中後期被用作興建低密度住宅屋苑。
- 1899年大英帝國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達德約」發動「抗英揭貼」,行動遭到英國軍隊鎮壓,村民死傷慘重,當中來自橫洲的有9姓36男4女,其名字刻在達德公所正廳的石碑之上供後人敬仰。
- 二聖宮是坐落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橫洲東頭圍的一座廟宇,大約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當地村民合資建成,供奉洪聖和車公,於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從大榕樹走進橫洲「林屋村」,可以看到林氏祠堂 (或家祠),門外貼滿大量對聯,堂聯用上了:「九牧分派、雙桂流芳」。 一般林氏堂號多稱為「西河堂、九龍堂、十德堂」,而堂聯經常使用「九龍世德,雙桂家聲」等。 橫洲林屋村堂聯中的「九牧」,是源自林氏之「九牧林家」故事,於唐代莆田的林披,他的九個兒子都當上刺史,世稱「九牧林家、九牧流芳」。
橫洲東頭圍: 成交記錄
1950年代末,政府計劃於水牛嶺南麓闢作徙置區,安置大旗嶺、大陂頭、西漁湧、欖口園、水邊村一帶常受水災影響的低窪地區木屋居民,是新界第二個建立的徙置區(第一個為大窩口亞斯理村)。 徙置區由美國天主教福利會和牛津飢饉救濟委員會籌建,香港政府出資八萬港元平整地基、比利時王國響應聯合國救濟難民運動捐款五萬美元興建平房,落成後交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大閘有一對聯:「娛覽遠山青人畫;苑環嘉樹紅葉歸。」雖然現時已經荒廢,然而它的兩層英國式建築風格外觀亦甚有看頭。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定福花園,振興新村,大井圍,地利黃金閣,蝦尾新村(尚譽)。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5,00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關西書室裡置有楊公學周祖之神位,命為「四知堂」,相信關西書室之前身,是一幢楊氏家祠,因為昔日一些家族於祠堂內開辦學堂,聘請老師,教育子弟。 而使用「關西」及「四知」二字,是出自楊氏傳統堂聯「關西世澤」,「關西、四知」出自於漢代大儒關西夫子楊震所塑立的「天知、地知、子知、我知」的崇高人格風格,楊震性格公廉,不受私謁,堪稱廉政模範。
橫洲東頭圍: 水牛嶺
今族分為三大房,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和六系,但有兩系絕後,餘下四系,即應文、應龍、應鳳及應綱,建有祠堂3間、私塾5所。 廖族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的單姓村,村位於梧桐河上,故名「上水鄉」,由9條村組成:甫上村、圍內村、門口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人口超過4,000多人。 廖萬石堂曾於1932年闢作鳳溪小學,到1974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 1983年一個由廖族成員、北區政務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組成重修小組,工程費用約100萬元,除30萬元由政府資助,餘款皆由廖族承擔。 重修工程由1984年11月開始,分期進行,1985年底完成,同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定福花園,振興新村,大井圍,地利黃金閣,蝦尾新村(尚譽)。
- 忠心圍除了圍門及神廳,忠心圍附近有兩幢石屋是相當獨特的,並非一段元朗村屋的設計,遊忠心圍的時候也要欣賞。
- 元朗區議員黃偉賢、區國權、黎國泳、梁德明及立法會議員朱凱廸均有場聲援留守村民,其中區國權認為政府應暫緩收地,並盡快安置村民。
- 曾芳利熱心橫洲鄉事活動,於六十年代擔任東頭圍村長處理村務。
- 橫洲林屋村堂聯中的「九牧」,是源自林氏之「九牧林家」故事,於唐代莆田的林披,他的九個兒子都當上刺史,世稱「九牧林家、九牧流芳」。
廖萬石堂是傳統三間三進二院式建築,三進分別是前廳、過廳及後廳三部分,分別座落在不同高低的臺基上,廳堂由兩個天井分隔。 二聖宮為一所傳統三開間兩進一院式青磚建築,正面凹鬥式,廟額白底黑字「二聖宮」,廟聯「橫沾聖德 洲感神恩」嵌有地名「橫洲」二字。 內有一天井,兩旁各有一間廂房,左面廂房鑲有「橫洲籌備重修二聖委員會」玉照及相關碑記。 2016年9月21日,政府舉行記者會就橫洲發展公屋計劃公開更多詳情。 時任財政司司長、身兼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主席的曾俊華澄清,橫洲和皇后山發展專責小組在2013年6月底召開會議,小組要求督導委員會跟進橫洲發展項目;當時他正外訪,未有出席會議;土地供應督導委員會並無作出將橫洲項目分期執行的決定。 時任特首梁振英於同一記者會上表示,為免拖累整個計劃,因此在2014年1月27日自行決定優先發展第一階段4,000夥單位,同時押後第二期建屋計劃。
橫洲東頭圍: 個人工具
1986年3月1日由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夫人主持開光典禮。 橫洲東頭圍 談到「芳利」這一個名稱,原來是起源於昔日元朗新墟合發街曾芳利鐘錶店,由曾先生父親曾成祿創辦,曾氏乃橫洲東頭圍人,一般街坊習慣以曾芳利稱呼他,漸漸亦成為了他一個別名。 芳利鐘錶舖址位於合發街光華書局對面(面對明泰及裕行豐),主要售賣鐘錶、錶帶及修理鐘錶,同時有鏡畫題字製作。 跑遊元朗橫洲,東頭圍新村芳利士多是其中一個飲料補給站,因為宏樂街沿途只有這一間士多,它屬於圍村士多格局,小包零食攞放得滿有層次感,七彩的食物包裝仿似小山丘般堆放一起,頭上一個旋轉曬衣架夾起了一包包薯片,在靠牆的層架上,展示了店主一些古董收藏品。 這一種舊式士多在元朗區內越來越少了,逐漸被新式便利店取締,又少一份人情味。 1982年至83年,水牛嶺木屋區開始清拆,共拆除1,060棟建築物,有266戶共1,052名居民受影響,大部份獲安置到公共房屋或臨時房屋區。
橫洲東頭圍: 建築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2020年3月,立法會通過18億元元朗橫洲第一期公屋發展的工地平整及基礎設施工程撥款。 到同年7月15日,地政總署在鳳池村、楊屋新村及永寧村3條非原居民村正式展開收地程序,告示稱該處將於7月29日開始陸續清拆,並要求村民於當日前遷離。
橫洲東頭圍: 忠心圍 (中心圍)
1984年,水牛嶺周圍的地段被平整以擴展元朗新市鎮,1980年代末起曾設立四個臨時房屋區,大部份地皮在1990年代中後期被用作興建低密度住宅屋苑。 1981年起,平房區開始清空,居民陸續獲安置到水邊圍邨、朗屏邨和屯門友愛邨。 因公共房屋的租金較平房屋貴近七十倍,有居民要求政府撥地重置平房區,並曾向立法局議員及比利時王子請願。
橫洲東頭圍: 地方
1986年,水牛嶺平房區清拆,地皮用作興建市鎮公園,山上300多棟樹木、四個原居民祖墳和日晷儀基座獲保留。 1960年代前,山嶺東麓設有香港粉絲廠(現今御豪山莊)、大成地氈廠等工廠,粉絲廠在山坡上設立曬粉絲場,附近的居民會上山收拾地上的粉絲食用或轉賣。 在南北麓嶺下的稻田亦已被改作搭建木屋農舍,成為一大片木屋區,曾於1966年發生四級大火。 香港日治時期期間,水牛嶺成為憲兵部刑場和被害者的亂葬之地。 1956年,博愛醫院籌建二次世界大戰殉難同胞公墓,將200具無人認領的遺骸合葬。
橫洲東頭圍: 歷史
」,這六條鄉村位於「元朗五和」以西,之間有山貝河一河之隔,位置上鄰近元朗南邊圍舊壚,橫洲屬於一條雜姓鄉村。 昔日橫洲鄉山名水秀,六村背靠豬郎山聚居,鄉中亦有二聖宮保佑村裏。 從元朗天后誕慶祝活動中,橫洲六鄉是屬於屏山鄉並走安寧路巡遊路線 ( 原來橫洲六鄉不屬於元朗十八鄉的 )。 隨著橫洲發展,政府在1972年推行小型屋宇政策,讓新界鄉村男性原居民可以向政府申請興建丁屋,曾芳利參與首批鄉村小型屋苑興建,房屋在1975年建成並命名為東頭圍新村,曾芳利與家人遷至新村定居,於地下舖位創辦芳利士多。 1961年,水牛嶺平房區落成揭幕,平房區設有一座日晷儀,四面刻上中、英、法及荷四種文字,紀錄開村緣起。
橫洲東頭圍: 元朗區
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後由香港賽馬會資助進行全面維修。 2021年4月28日早上,警方封鎖三村的出入口,村民及其後到場的記者均不得入村。 留守居民遭截水電,有村民曾向警員表示欲入村取回個人物品,均被拒絕,雙方一度爭執。 橫洲東頭圍2025 週未跑過元朗橫州之東頭圍鄉公所,在後方意外地踫到傳說中的「娛苑」,於傳統之元朗橫洲六鄉中看一間英國式大宅,彷彿身處在電影片場中,有點像 Jessville (薄扶林道128號、譚雅士大宅)。
橫洲東頭圍: 中學:元朗區
走到福慶村中看,仍然隱約看到昔日一列一列的青磚單進村屋,而被列為「香港歷史建築」的 38-39, 40, 41 號,當天跑遊時 (12年8月初 ),它們都已經不存在,只餘下一幢 41 號被掃上黃色的油漆,默默地活在福慶村中。 每年二月初二鄉中父老齊集廖萬石堂中舉行春祭典禮,春祭後在祠堂外「分豬肉」。 下午的盤宴在後廳舉行,只有廖族61歲以上的長者方可參與。 平日則用作議事、飲宴、婚喪喜慶等用途,是鄉中社交活動的中心。 祠堂必須早晚上香,族例由族中年長男性負責,現已改由上水鄉鄉公所承擔。 橫洲東頭圍2025 曾芳利熱心橫洲鄉事活動,於六十年代擔任東頭圍村長處理村務。
橫洲東頭圍: 元朗吳屋村
在2007年1月8日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5月17日降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17年5月2日,地政總署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收回共79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3.5公頃,落實第一期發展計劃。 收地通知期在同年8月3日屆滿,區內3條非原居民村(包括:鳳池村、楊屋新村和永寧村)住戶要求與特首林鄭月娥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對話,要求原區安置。 同時批評政府仍未安排上樓,亦無交代賠償方案,擔心無家可歸。 清朝時,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橫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當中「一洲」就是橫洲。 1899年大英帝國透過《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從清朝租借新界;同年3月28日,「達德約」發動「抗英揭貼」,行動遭到英國軍隊鎮壓,村民死傷慘重,當中來自橫洲的有9姓36男4女,其名字刻在達德公所正廳的石碑之上供後人敬仰。
橫洲東頭圍: 上水廖氏
而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潁川政績」,指西漢時期,漢代丞相黃霸擢潁川太守,治績最為優越。 福慶村之堂口叫「江夏堂」,門外掛有一幅對聯「江峙橫洲光祖業、夏侯姓派振家聲」。 茅洲流水感應大王即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爲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颶風、洪水的災難。 清康熙元年,元朗居民遷界至茅洲,直至康熙八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橫洲東頭圍: 個人架生
元朗「福慶村」是屬於江夏黃姓氏族,元朗少有的一條黃姓客家圍村,估計是 1900 年代初期遷入的黃姓客家人所建。 福慶村的村口牌坊,掛上了一對精緻的手寫書法木對聯,紅色的木板以金漆點綴,在村中有數幢住宅也有掛上同款木對聯,吉祥詞句及傳統藝術帶出圍村氣氛。 「福慶」二字意義吉祥,十八鄉水蕉新村亦有一所神廳稱為「福慶堂」。 橫洲東頭圍 )是位於香港元朗區元朗市中心西北面的一個鄉村地區,傳統範圍包括朗屏邨及元朗創新園,西面毗連天水圍新市鎮。
橫洲東頭圍: 橫洲東頭圍
它是蔡寶田先生在1927年建造的英國式大宅,原來是半別墅半農園的地方,50年代前曾經開放給公眾作遊園地,現在已經關閉。 二聖宮是坐落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橫洲東頭圍的一座廟宇,大約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當地村民合資建成,供奉洪聖和車公,於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東頭圍(Tung Tau Wai),位於元朗區屏山鄉橫洲南部,鄰近楊屋村、東頭工業區與定福花園,屬於屏山鄉事委員會轄下其中一個村落。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元朗區的橫洲@中原樓市片區,涉及人口共10,516人。
橫洲東頭圍: 橫洲東頭圍 位置地圖
水牛嶺是水邊村村旁小山的土名,在嘉慶二十四年(1820年)編成的新安縣志中亦已被提及。 水牛嶺四周原有大片由屏山鄧氏擁有的稻田,亦有果園,近水邊村山麓有梯田,山坡上有幾個原居民墓地。 從公庵山流下來的溪水經水牛嶺西北麓到達水邊圍和水邊村間,再匯合山貝河流出后海灣,嶺下曾有一條臥波橋,由屏山秀才鄧芝蘭、鄧豹建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二聖宮曾於1970-80年代進行修葺工程,大致保持原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