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一直以來努力不懈,為本港有住屋需要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房委會最近完成深水埗石硤尾邨第六期的重建計劃,涉及兩座住宅大廈,居民昨日(十二月六日)起入夥。 兩座建於石硤尾商場(街市)之上,外型相連成L型。 設有平臺層,有兒童遊樂設施、商店、餐廳、非牟利機構辦公室、商場管理公司辦公室及公廁,而地下層亦有郵政局,四面設有樓梯連接地下層,並有4條天橋連接美山樓、美彩樓、近美亮樓對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 第20座因地盤大小問題只有半座,但設獨立升降機服務及大堂,與同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別。
- 我很喜歡這個密度,只是不知道寸金尺土之下還可以撐多久⋯⋯其實後面二千年後新建的兩座已經蓋得比較高的了。
- 就在海壇街一帶,一個新的市區重建局樓盤剛剛落成,代表這兒周邊的土地利用也將會面對很大震盪。
-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 富昌邨的北面有兩座公屋大廈,可能因為入夥年份比富昌邨晚很多,所以另外算一條邨:榮昌邨。
第1期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由房屋署總建築師(1)設計,單位類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單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樓更是罕見地擁有非構件式3睡房(3B)的非標準型公屋大廈。 第一期樓宇樓高37-39層不等,大部份單位附設窗臺及/或花槽,外牆主色是白色底色襯藍色及紫色,項目於2007年1月入夥,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兩座均採用了「通用設計」,室內及戶外公共地方的設施均方便傷健及長幼人士使用。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夥。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李鄭屋邨應該是香港其中一條最有名的屋邨,理由和屋邨本身無關,而是處於邨內的李鄭屋古墓。 五十年代香港開始發展公共房屋,建設時無意中發現李鄭屋古墓,這是每個香港小學生都知道的故事。 印象非常不確定,如果有的話恐怕也是六歲前,記憶早已混淆。 首代樓宇建於1969–1979年,現存樓宇分別於1975–2020年間落成。 和石峽尾邨一樣,白田邨也是一個不斷經歷拆卸與重建的大型屋邨。
第42-44座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管理。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由於本邨全盛時期同時有44座,居民早年已習慣以數字分別及稱呼,第1期落成後才改變為以中文名為主的做法。 第42座及第43座相連成一個L型,而第43座與第24座一樣,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兩座不成「握手樓」。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於2005年6月12日封閉,但是第41座美荷樓獲列為1級歷史建築,獲得保留;第17、18座曾於2004年底改建為「石硤尾人文館」(與其他徙廈一同於2006年10月16日封閉)。 石硤尾邨44座 所有舊徙置大廈於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並分7期進行重建,但該7期工程並非按數字順序進行,故此處以各期建成時間先後次序述之。
石硤尾邨44座: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座
近年很多和抗爭運動相關的案件,從二零一四年的佔領運動到二零一九年的抗爭浪潮,都在這兒審判。 我也來過這兒聽審,而我覺得真的要聽過審,才能感到當今香港司法制度有多荒謬。 首先經過荔枝角道旁的「棚仔」,即欽州街小販市場。 這兒主要販賣布料,是時裝設計學生常到的地方。 二零零五年起政府提出收回土地,引發檔販和年輕人的不滿,糾纏至今。 近年政府在古墓頂上方增設塑料天幕,避免水土流失。
- 石硤尾商場位於深水埗石硤尾邨內,早於1979年落成啟用。
- 想像中風景很好,可以飽覽整個九龍的景色。
- 石硤尾邨一期重建是首個使用「通用設計」的公共屋邨,以達致長幼傷健共用。
- 範圍包括窩仔街與石硤尾街交界處以南的土地涵蓋2個「住宅(甲類)」地帶和一個「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
-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災難性大火,5萬多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情況危急,港英政府爲了安置災民,決定在石硤尾災區興建7層高的H型大廈,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廈終於建成,成爲第一代公共屋邨。
政府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 石硤尾邨44座 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 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
石硤尾邨44座: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美彩樓
4幢40至41層高Y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近2,500個單位。 美盛樓與前第25座一樣設有地舖,1樓為幼稚園,2樓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辦公室及保安室。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臺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第41座,美荷樓(Block 41,Mei Ho House),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建築物。 最低兩層部份改建為公屋博物館,重現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層則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營運。
石硤尾邨44座: 深水埗綜閤家居照顧服務隊
大廈單位類型包括一至二人單位、二至三人單位、一睡房單位及兩睡房單位,面積最小約14.05平方米,最大約35.8平方米,每月租金由1,200元至3,060元不等。 此站舊稱「石硤尾邨29座」(Shek Kip Mei Estate Block 29[註 石硤尾邨44座2025 1])。 配合石硤尾邨第五期重建計劃,石硤尾邨第25座至第34座皆已於2008年拆卸,其中巴士站對出被重建為美笙樓,並於2012年竣工。 新巴率先於2012年9月改稱此站為「石硤尾邨美笙樓」,九巴亦於同年11月起跟隨。
石硤尾邨44座: 設計資訊
石硤尾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入夥,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2年間及2006年入夥,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方呎的單位。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大廈也沒有電梯,居民要使用設於兩翼末端的樓梯上落。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衛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石硤尾邨44座: 長沙灣邨
當時下邨部份也於1972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夥,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爲石硤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有計劃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2000年至2001年拆卸,當中第35、36及38座是因爲鄰近斜坡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儘早清拆,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件發生後1星期內獲發新單位。 隨著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高,房委會進一步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和不合時宜的大廈拆卸,只保留其中一幢 – 美荷樓 (或稱41座) 。 該樓是首八幢於1954年興建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之一,已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反映其在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中的重要性;政府亦已決定將美荷樓保存,並活化成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
石硤尾邨44座: 設施及志願機構
商場內設有酒樓、餐廳、各類商舖和攤檔。 房委會發言人表示,住宅大廈的佈局盡量提供較佳景觀,並減少單位之間出現對望情況。 為方便居民出入及使用屋邨設施,石硤尾邨第六期設有一條有蓋行人天橋,通往石硤尾邨第二期。 第六期設有各種康樂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供居民享用。
石硤尾邨44座: 深水埗石硤尾邨第六期完成重建 1000單位昨入夥 租金最貴3060元
石硤尾工廠大廈是山寨廠 (即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輕工業)集中地,現已改建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內裡保留了昔日的工廠大廈建築特色,是一項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全年境內建築大獎」的改建,並於2008年開幕,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機構模式運作。 為紀念石硤尾邨歷史,美益樓地下設有展覽廊,內設展板及互動遊戲,介紹石硤尾邨的歷史及屋邨生活的演變,對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紅磚屏風。 美益樓及美賢樓以粉紅色間花為主調,而美笙樓及美盛樓以橙黃色為主調,低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承建商為瑞安建業。 第5期重建成4幢公屋,分別為美益樓、美賢樓、美笙樓及美盛樓,於2012年中入夥。
石硤尾邨44座: 大廈資料:石硤尾邨第二十二座
範圍包括第41座美荷樓,作為活化古蹟。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活化美荷樓的項目,在2012年美荷樓會變身成一座青年旅舍,當中還會建立一個生活館,展示石硤尾及深水埗區舊日居民的生活。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本邨也獲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政府已經於封區內設立臨時採樣站,並要求受檢人士於明日凌晨零時前接受檢測。 石硤尾邨44座 石硤尾邨44座2025 受檢人士會獲安排到採樣站接受核酸測試,由專人以咽喉和鼻腔合併拭子採樣。 在所有人士有檢測結果前,受檢人士必須留在處所內,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石硤尾邨44座: 服務對象
來到官方論述中香港公屋的發源地:深水埗。 官方說法視石峽尾大火為公屋的起點,之前提過其實東區的模範邨的歷史更早。 學術界對香港公屋的起源有很多討論,不限於官方的歌功頌德。 我認為最合理的說法是港英政府在冷戰時期面對中共壓力,不得不搞好香港的基本民生,公屋由此而來,石峽尾大火只是其中一個促成的契機。
第六期重建採用的「通用設計」包括單位的大門、房門和通道一般最少闊75釐米,門檻較低並削成斜面,方便需要使用輪椅或步行支架的人士出入。 此外,石硤尾邨第六期地下及一樓合共提供12個商鋪、一個街市商鋪及11個街市檔鋪,可供出租面積合共約1 石硤尾邨44座 900平方米。 石硤尾邨44座2025 各大小商鋪適合經營中式酒樓、餐廳、餅店等行業,為居民提供日常所需。 計劃中的醫院管理局臨時診所和食物及衞生局的地區康健中心則設於二樓。
此外隨同內地專家組派出的流動檢測車亦去到石硤尾邨美薈樓協助進行檢測。 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上述大廈排放的污水樣本對新冠病毒檢查呈陽性,懷疑在大廈內有隱形患者,經評估後相關區域感染風險有機會較高,政府決定就相關區域作出限制與檢測宣告。 「受限區域」內已設立臨時採樣站,受檢人士須於明日凌晨零時前接受檢測。 富昌邨的北面有兩座公屋大廈,可能因為入夥年份比富昌邨晚很多,所以另外算一條邨:榮昌邨。 剛才提到,麗安邨和麗閣邨原同屬英軍軍營,不過麗安邨這邊後來做了船民營,所以比較遲才興建。 石硤尾邨44座 雖然大廈是和諧型,不過受啟德機場關閉前的航道所限,蓋得比較矮,感覺還不錯。
石硤尾邨始建於1954年,是香港首個公共屋邨。 1953年12月25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一場災難性大火,5萬多人一夜之間無家可歸,情況危急,港英政府爲了安置災民,決定在石硤尾災區興建7層高的H型大廈,至1954年底,8幢H型大廈終於建成,成爲第一代公共屋邨。 石硤尾邨44座 「深水埗綜閤家居照顧服務隊」前身是「白田家務助理服務中心」及「石硤尾家務助理服務中心」,兩中心分別於1976年開始在白田邨及1986年開始在石硤尾邨提供家務助理服務。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餘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第3期重建計劃,原擬興建兩座分別8和12層公屋大樓及平臺,但最終修訂至1幢12層高的出租公屋大廈,位於平臺之上,平臺設社區服務中心、商舖、平臺花園等。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前者分別設於兩個不同的地臺上,後者則設於另一地臺上。
石硤尾邨44座: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石硤尾邨44座 看到這條邨不叫「邨」而叫「苑」,得知又是一個入夥前幾經轉折的地方。 這兒本來是舊的長沙灣邨,拆卸後土地空置,然後租了出去作哥爾夫球練習場。 市區土地建高球場,可想像引來不少爭議。
總算在入黑前趕到深水埗之行的最後一條邨:海麗邨。 以前為大學找社區服務點,就選了海麗邨。 選這地方的原因是因為這兒地理上比三條高速公路和主要公路圍繞,從地鐵站過來也要先穿過西九四小龍的中產屋苑,雖然位處市區卻和周邊割裂。 舊長沙灣邨本來不在這兒,而在麗翠苑那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