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現時委員會成員有學術界、醫學界、非業界的代表,「都有一定代表性」,他會嘗試將病人組織角度的意見帶入該委員會。 根據立法會文件,截至2017年年底,本港共有14,290名註冊醫生,當中只有43%醫生在醫管局任職,醫生人口比例更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 特別註冊醫生 若要符合世衞標準,若以本港780萬人口推算,共需要17,940名醫生,尚欠3,650名醫生;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水平,需增加約1萬名醫生。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另外,她強調醫管局會提供足夠的職位聘請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並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機會;另會邀請醫管局及醫專共同跟進各項專科培訓事宜,並會適時按需要投放額外資訊以支援專科培訓。 特別註冊醫生 不過,醫生認為喫苦瓜是張小姐骨質疏鬆的主因,他表示如果天天喫苦瓜,骨頭可能會變成蜂窩,骨質密度十分低,骨頭變得脆弱。
林志釉說:香港和國內的醫學用語不相同,例如香港會說「發燒」,但中國會說「發熱」,病人說出來的時候,醫生明不明白? 當時亦傳出,醫管局建議本港醫護在大陸醫護進行醫療程序時,需與他們「討論( discuss)並提供指導(instruct)」。 有公院醫護批評建議或令醫療效率不升反降,因是變相要本港醫護為大陸團隊把關,對引入大陸醫護可短期內紓緩醫院壓力,並不感樂觀。 「特別註冊委員會」主席鄧惠瓊表示,由於委員會早前得到的信息是「只用英文」,故委員會是「依法辦事」,但委員會不排除「等待有什麼指示,可以用中文」。 陳永佳就指,對於被委任不感意外,但醫委會病人組織代表有3人,他亦不知政府為何揀選他。
特別註冊醫生: 海外醫生來港執業 至今批准7宗申請
醫管局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表示,目前流失的醫生,有兩成屬退休,八成屬非退休,但他說不清楚他們是否因移民而離職。 對於修訂能否有效吸引海外醫生來港、紓緩目前醫護人手短缺的壓力,蔡堅認為新方案的吸引力要視乎香港環境、在醫管局工作的壓力,以及薪酬等多方面因素,並指出要部分歐美醫生放棄工作、舉家搬到香港,有一定難度。 他認為,一些東南亞地區等醫生薪酬較低地方,或會有更多醫生希望來港工作。 如果他/她已根據《醫生註冊條例》第7A條參加執業資格試,他/她可根據《醫生註冊條例》第14C條申請為特別註冊醫生。 另外,法案委員會主席、議員葛珮帆在會上表示,本港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存在已久,惟醫學界過去多年一直拒絕輸入海外醫生,質疑業界是「醫生霸權」。
- 舉例而言,如果委員會在一段合理時間內都未能制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食衞局局長可向委員會發出指令,要求委員會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制定有關名單。
- 陳肇始說,現時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此刻公佈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正好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可盡早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於公營醫療機構服務。
- 另亦有多名議員指單是輸入海外醫生不能完全解決醫生短缺問題,應同時解決醫管局管理、人手分配等問題。
- 而海外專科醫生在獲得有限度註冊後,完成相關醫學專科學院要求,獲得院士資格,即可獲專科註冊。
- 他們表示,主要授課語言,包括課堂、考覈、發表文章、書寫病歷是用英文,只有在學習同病人溝通時才會用到中文和粵語。
- 陳肇始強調,不同意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是破壞現有的醫生考試制度,她認為考試不是評核醫生質素的唯一方法,修例只是開闢新路徑去引入海外醫生,而海外醫生來港後最少需工作五年纔可有正式註冊,期間會有在職評核。
- 在對外宣傳方面,我們會透過特區政府各經濟貿易辦事處以及醫管局和衞生署的既有網絡,積極向香港以外地區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宣傳新途徑,以鼓勵他們來港執業。
《香港01》報道,民主黨醫療政策發言人袁海文稱,只要非英語授課的醫學生的課程,與本地醫學院相若,他們又獲國際英文能力評核認可,確保能夠與香港本地醫生溝通,就應該積極考慮引入。 他反對再就資格修例,認為會嚴重打擊本地醫護士氣,並批評議題現在立法會被進一步政治化。 為突破困局,民建聯已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期望優化有限度註冊安排,吸引更多海外醫生加入醫管局,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讓市民享有應得之醫療服務。 【Now新聞臺】政府就已提交立法會審議的《醫生註冊條例草案》修訂草案內容,包括原本只適用香港永久居民申請的特別註冊安排,放寬至持有專科資格的非香港永久居民都可申請。 一直提倡引入海外醫生的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發言時表示,香港目前每1,000名人口只有2名醫生,比內地和海外要少。 他質疑,世界各地都在吸引海外專才,特別是醫生,不明白香港仍拒人於千里,認為是少數醫生多年來阻撓引入海外醫生,是「醫醫相衛」。
特別註冊醫生: 修訂《醫生註冊條例》
曾在醫管局、衞生署或兩間大學醫學院任職3年的海外專科醫生,如通過執業資格試,便可獲豁免實習,直接取得正式醫生牌照。 特別註冊醫生2025 當時政府以上述的《醫生註冊條例》第14F條回應,2所本地醫學院,已再次確認其醫學課程的授課語言「只有英語」,故「特別註冊委員會」認為,非英語授課的醫學課程或未能符合法例要求。 特別註冊醫生2025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凌霄志則對名單沒有前線醫生有保留,「我哋會同海外醫生工作,觀察到邊啲院校醫生、實際工作情況係點,會知道咩水平先幫到公立醫院病人」。 而另外兩項修訂內容,包括容許是香港永久居民的非本地培訓的醫科畢業生,可回港考執業資格試後在港實習,以及經有限度註冊來港執業的專科資格醫生,可獲安排銜接加入特別註冊制度。
正如2021年施政報告附編所述,我們期望委員會在2022年內公佈認可醫學資格名單,讓持有認可醫學資格的人士可按法例要求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政府於去年11月根據經修訂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成立設於醫委會轄下的委員會,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 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今日(27日)公佈首批獲特別註冊委員會認可的27項醫學資格名單,該名單將於4月29日刊憲並生效,將於5月4日提交立法會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
特別註冊醫生: 美國,還是中國崩潰?新冠話你知
另亦有多名議員指單是輸入海外醫生不能完全解決醫生短缺問題,應同時解決醫管局管理、人手分配等問題。 特別註冊醫生2025 議員麥美娟指香港醫療系統公私營失衡,又指公立醫院醫生在60歲退休,但不少工作能力仍然極高,認為是醫管局的繁複制度和程序,令醫護人員士氣極低,批評醫管局高層薪高糧準,本港公營醫療環境卻極差,要求政府檢視醫管局。 就成立委員會以訂定外地醫學院頒授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政府尊重醫委會的法定角色,經審慎考慮後認為委員會適宜設於醫委會的架構之下。 修例建議,10名委員會成員中,有6位即過半數指定為醫學界的翹楚人士,充分彰顯政府對醫生專業的重視。
特別註冊醫生: 海外醫生 恐審批侷限英語授課
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批評,在今年二月醫護人員面對抗疫時,政府卻強推條例草案,認為全是政治決定,破壞考試把關制度、影響專業自主。 他強調本地醫生並非如其他議員所說「驚被搶飯碗」,而是擔心免試將會未能保障香港的醫療水平,以及本地學生沒有足夠的實習機會。 特別註冊醫生 他又指香港醫生到英國考執業試要考數次才及格亦是正常情況,但香港醫生亦不會責怪英國考試困難,反而會更努力溫習應對。
特別註冊醫生: 香港仔法籍鐵騎士撼路牌 頭部重創昏迷送院搶救不治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 如你也想成為《專家解碼》的一分子,與healthyD讀者分享健康心得,或是有志於推廣公共健康教育的醫生或醫護界專業人士,歡迎電郵至與編輯部聯絡。 評論必須符合自由亞洲電臺的 《使用條款》並經管理員通過後方能顯示。 近日 Netflix 韓國真人騷節目《體能之巔:百人大挑戰》一直處於香港版劇集榜首,節目邀請到來自各行各業的運動員參加,包括農民、奧運選手、健美運動員等。 而當中有一位參賽者登場後,就立即奪去全場目光,那就是綜合格鬥傳奇人物秋成勳。
特別註冊醫生: 香港花卉展覽3月復辦維園實體展 「繡球花」為大會主題花
「特別註冊委員會」在6月的會議上,詳細調查過本地大學醫科的授課語言,表示得到的信息是「英文only」(只用英文)。 按醫藥理事會2016年報告,新加坡逾4成為外地訓練醫生,當中有7成半受聘於公營醫療體系。 特別註冊醫生2025 她續說,特區政府稍後會公佈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作為討論基礎,並在專科培訓方面成立全新的平臺,讓醫管局、衞生署及醫專共議培訓,包括專科學額等,如需要額外資源,特區政府將全力配合。
特別註冊醫生: 註冊要求
她又表示,現時公營醫療系統醫生不足,此刻公佈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正好讓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盡早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 至於持認可醫學資格但尚未在香港以外地方實習的非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如符合相關條件,他們可參加醫委會的執業資格試,從而申請特別註冊途徑在香港的公營醫療機構執業,在符合適用於所有特別註冊醫生的條件後同樣可取得正式註冊。 政府決意透過「特別註冊」引入海外醫生,早前再放寬來港門檻提出三項修訂,包括容許有限度註冊的專科醫生,都可取得正式註冊到私人市場執業。
特別註冊醫生: 【海外醫生】港府再放寬至非永久港人可參與 醫生:修例破壞現有制度
醫療衞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表示,獲認可的學院均屬全球一流學府,學術水平相當高。 他又歡迎有關院校的畢業醫生到港就業,並認為醫管局要提供一定福利,否則難以吸引其返港就業。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醫管局歡迎政府公佈首批資格名單,相信有助吸引更多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透過特別途徑來港執業,局方會全力配合和支援有關專科培訓需要。 香港醫務委員會轄下的委員會,在檢視與香港兩所大學醫學院課程有相若質素的非本地醫學院課程後,會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再交由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長公佈。 陳肇始強調,不同意修訂《醫生註冊條例》是破壞現有的醫生考試制度,她認為考試不是評核醫生質素的唯一方法,修例只是開闢新路徑去引入海外醫生,而海外醫生來港後最少需工作五年纔可有正式註冊,期間會有在職評核。 其他工作方面,陳肇始指特區政府將會與4間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制定評核內容等。
特別註冊醫生: 【健康talk】蠓叮痕過俾蚊針 醫生教有效止痕勿信偏方
現時已在香港公營醫療機構即醫管局、衞生署、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以有限度註冊形式工作滿五年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如他們持有獲香港醫學專科學院認可或頒授的專科資格,將可按法例要求申請由有限度註冊銜接至特別註冊,而無須等待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的公佈。 視乎各公營醫療機構的實際聘任安排,第一批合資格的有限度註冊醫生可望於明年銜接至特別註冊的途徑。 立法會上月三讀通過《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訂立所須的法律框架,為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現行執業資格試以外另闢新途徑(即特別註冊),讓他們在符合特定條件後,便可在香港取得正式註冊資格。
特別註冊醫生: 相關文章
李夏茵指,現時審批海外認可醫學資格的進度較為緩慢,因疫情影響海外大學遞交資料,重申審批進度視乎該大學提供資料的進度,她續指,目前有14名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特別註冊來港執業,當中12個已獲批,其餘仍在審批,相關委員會會加緊跟進。 政府上月公佈第二批海外醫生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大陸復旦大學成首間上榜的大陸院校,其醫科畢業生上月起可循特別註冊途徑來港,在公營醫療機構服務。 包括27間澳洲、加拿大、新加坡、英國及美國的著名大學醫科課程,全屬英語授課,其中美國佔最多有15間,包括哥倫比亞大學、以醫科聞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英國的牛津及劍橋大學亦榜上有名,惟沒有中國醫學院。 政府去年修訂《醫生註冊條例》,容許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循新途徑來港執業。 政府今日(27日)公佈首批獲特別註冊委員會認可的27個醫學資格名單,當中美國和英國的院校分別佔15和6間,其餘6間分別來自澳洲、加拿大和新加坡。 名單將於後日(29日)刊憲和生效,並將於下週三(5月4日)提交立法會,進行先訂立後審議的程序。
當局強調除授課語言外,審批條件亦包括其他原則,包括授課年期及內容等,因此審批亦需時,而當中已有12個經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獲批,他們來自不同的醫學院,另外2個申請仍在審核當中,亦有10多間醫學院的申請仍在處理。 陳肇始表示,循新途徑來港執業的專科醫生,需在本港4間公營醫療機構工作5年,就可以申請特別註冊;而非專科醫生,就要先接受專科培訓,可能需要花11至12年,並接受在職評核,並由醫委會批准,纔可以獲特別註冊資格。 議員葛珮帆指名單包括3間內地大學,但仍只是以英語的教學課程,令人懷疑準則於下次亦沒有改變。 當局強調除授課語言外,審批條件亦包括其他原則,包括授課年期及內容等,因此審批亦需時,而當中已有12個經特別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申請獲批,他們來自不同的醫學院,另外兩個申請仍在審核當,亦有10多間醫學院申請仍在處理。 香港政府週二(8月31日)就《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再提出多項修訂,包括放寬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條件。
雖然他的氣場非常強大,但其實面對自己的女兒時他就會化身為溫柔的父親。 外籍女傭昨天(15日)入稟區院法院控告其男僱主,指在入職翌日開始不斷遭其非禮,其後更被姦成孕。 據其入稟狀透露,該男僱主曾一度被捕並被控強姦等4罪,惟最終獲撤控。 女傭亦曾向平機會投訴,但平機會指女傭在事發後逾1年才投訴,最終終止調查。 他稱政府總會接納部份建議、拒絕部份建議,但自己是個樂觀的人,不過若政府沒有採納意見,醫專「繼續同佢合作唔等如我哋樂意接受」。 則該資格就該人而言,即屬獲承認醫學資格,而任何地方如屬該部第2欄指明者,則該地方就該人而言,即屬賦予資格地方。
特別註冊醫生: 立法會網上廣播系統
而醫學會前會長方津生亦擔心,港府加設的「特別註冊委員會」缺乏業界選舉代表,委員會可能要承受政治壓力,批評做法損害專業自主。 特別註冊醫生 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今日(六月八日)根據《醫生註冊條例》公佈第二批涵蓋23項獲特別註冊委員會(委員會)認可醫學資格的名單(見附表一)。 醫生註冊主任(即衞生署署長)今日(四月二十七日)根據《醫生註冊條例》(《條例》),公佈首批獲特別註冊委員會(委員會)認可的醫學資格名單(見附表)。
特別註冊醫生: 自細受任職紀律部隊父親薰陶 大學畢業後投考成為入境事務助理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希望今次修訂可吸引醫生來港執業,政府會立即籌備並爭取在10月底公佈特別註冊委員會名單,在11月開展第一次會議。 她又稱政府會就專科門診成立全新平臺,稍後公佈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並會檢視專科應有配套等。 此外,她指會盡快與4所公營醫院商討特別註冊醫生的評核模式及內容,以及透過經濟貿易辦事處、醫管局、衞生署網絡想外地做好宣傳。 立法會今早(21日)續會,通過二讀辯論引入海外培訓醫生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多名議員支持有關修訂,但認為並非引入海外醫生就能解決醫生短缺問題,促優化醫院管理局運作。 政府於2021年11月根據經修訂的《條例》成立設於醫委會轄下的委員會,負責檢視與香港兩所大學醫學院課程有相若質素的非本地醫學院課程,從而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交由醫生註冊主任公佈。
2011年起,醫管局聘請有限度註冊醫生時都會交由醫專審視該醫生的專科資格,若醫生的服務年期可以追溯,或超出醫專的參與年份。 梁嘉傑表示追溯並非問題,毋須以2011年為分水嶺,「有啲出身好好」,希望以每宗個案審視是否可以追溯。 我出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四年多以來,多次到醫院管理局各聯網醫院瞭解情況,深深明白人手短缺為同事帶來的工作壓力及辛勞。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說,感謝委員會過去數月竭盡全力,有信心該會在本年內完成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的工作。 週二立法會上,政府在提出新修訂內容時,陳肇始表示,醫管局整體欠缺660名醫生。
政府於去年11月根據經修訂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成立設於醫委會轄下的委員會,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交由醫生註冊主任公佈。 為盡早訂定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委員會委聘了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就其相關工作作出支援。 經仔細審議後,委員會早前把建議承認的首批合共27項醫學資格的名單交付醫生註冊主任,並正繼續積極推進就其他非本地醫學院課程的評審工作,以期盡快分批提交餘下的認可醫學資格名單。 特別註冊醫生 不過,立法會醫學界議員陳沛然指新方案更不可取,認為港府應改善公營醫療系統的待遇和工作環境,以挽留人才,促請當局三思及擱置最新修訂。 他又說,港府提出原修訂時曾利誘地說,建議是為吸引港人子女迴流,現在卻推翻原意,讓非港人來港執業,質疑涉及「誠信問題」。 醫委會業外委員、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亦指出,不應歧視或標籤來自中國的醫生,但認為負責制定認可海外醫學課程名單的「特別註冊委員會」,在評估海外醫生執業水平方面上,應小心謹慎審視。
其中,澳洲2間、加拿大3間、新加坡1間、英國6間及美國15間,所有國家都均為4或5年制,除了英國5間大學屬6年制醫科課程。 所有認可大學全以英語授課,當中在國際間均屬「名牌」大學,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及史丹福大學等。 特別註冊醫生 對於醫專對有限度註冊醫生質素的關注,食衞局回應指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由四間公營醫療機構按實際需要,通過既定審核及遴選機制,確認為有合適資格才向香港醫務委員會提交有限度註冊申請,有關申請須經醫委會嚴格審批。 食衞局強調,不少有限度註冊醫生均為大學教職員或研究人員,對本港醫療體系貢獻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