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徙置區2025必看攻略!(小編推薦)

石籬位於上葵涌(又稱北葵涌)東面,位處金山和孖指徑西面山麓和青山公路之間,毗鄰石蔭邨以及安蔭邨。 【明報專訊】香港發展快,以前嘅面貌好多都喺社區中消失,基滙資本「民坊」最近就將位於葵涌石梨貝嘅石籬街市活化,當中加入老香港情懷,如以懷舊綠白色系為主色,仿照徙置大廈走廊營造特色打卡位,並加咗昔日舊招牌及舊巴士站牌裝飾等懷舊裝置,呈現當年徙置大廈風貌。 展覽場地先從遊戲類型出發,透過八組異想天開的遊戲互動裝置,讓玩家以感覺/運動、想像及認知等等方式去親身體驗八種遊戲類型。 完成後玩家將置身玩樂遊記,到訪於室內打造的四個特定場景:「影像遊樂」以街道上的報紙檔作為背景;「物件遊樂」則模擬玩具店的櫥窗展示櫃;「身體遊樂」沿著兩層高的環迴舞臺延展;最後的「空間遊樂」帶大家到虛擬摩天大廈的戶外平臺耍樂。 玩家將深入瞭解近百個來自世界各地的好玩設計項目,體驗遊樂及設計在形塑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 衞博士坦言,第四型徙置大廈的消失是必然,「很遺憾,但一定要被取代。」現在的樓宇可以使用一百年,但一九六○年代的建築技術有限,以五十年為限。
  •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夥,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終於成為歷史。

葵青區區議員林紹輝歡迎有關安排,「千幾個單位,但係得300幾戶,其實居民都心裏有數」。 他期望有關當局把握石籬中轉房屋重建的機遇,重建及改善區內環境,尤其增加康體設施比例,包括興建中央公園、改善天橋接駁以及增加車位供應。 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8日)公佈石籬中轉房屋的遷置安排,預計的2022年12月清空中轉屋重建,房委會將為現時約330戶(約590人)提供「提前配屋計劃」,居民可提早一年上公屋;而未能能獲派公屋的居民,將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石籬徙置區: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惟滑梯付之一炬,消防在火場發現助燃劑氣味,相信有可疑,轉交警方列縱火案跟進。 葵涌區在本月先後發生遊樂場被縱火事件,警方正調查兩宗案是否有關連,追緝緃火狂徒歸案。 遊樂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交由警方接手偵辦,案件列作縱火處理。 而遊樂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交由警方接手偵辦,案件列作縱火處理。 有居民透露,他們要求以拆遷的形式上公屋,而不是想打尖排隊上公屋,另有人認為搬至屯門,會令休息時間減少,車費增加。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佈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 兩選區的劃分原以石排街為界,但在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新石籬選區則納入石排街以北的石安樓及石泰樓兩座,即整個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的石華樓及石佳樓與石籬坑寮屋區,原選區中位於青山公路-葵涌段旁的私人屋苑嘉翠園則納入華麗選區;而現時石籬選區則包括石籬(二)邨全部樓宇以及石籬中轉房屋。
  • 分別是嗇色園可寧耆英活動中心(於石籬一邨石俊樓)、聖公會麥理浩夫中心(於石籬大隴街及石籬一邨石安樓設有分部)、嗇色園可安老人宿舍(於石籬一邨石寧樓)及仁濟醫院藝進同學會長者護理院(位於石籬二邨石佳樓及石華樓地下至1樓)。
  •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 有居民透露,他們要求以拆遷的形式上公屋,而不是想打尖排隊上公屋,另有人認為搬至屯門,會令休息時間減少,車費增加。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夥,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港首兩個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政府早於《2020施政報告》中提出,於2022年底前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以作公營房屋發展用途,預計可於2028年提供約1600個單位,惟有受影響居民因未獲原區安置,感到不滿。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

石籬中轉屋樓齡近60多年,保養情況堪憂,石屎剝落問題嚴重,在過去五年間,當局每年平均花費約300萬元維修保養。 臨屋區前身為1964年設立的安置區,初時的安置區只提供街喉和旱廁,居民須自行用木板或鋅鐵搭建平房。 1976年開始,本港有「半建成」的臨時房屋,由木屋和鐵皮屋演變成有木柱屋架、石棉瓦頂、地臺、水電和水廁。

街市內設有多間南亞布藝店和裁衣店,在香港的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吸引遠至元朗、馬鞍山的南亞裔人士光顧。 石籬徙置區2025 以粗體標註的樓宇設有供1-2人住戶入住的「劏房」,主要用作編配給受同邨、葵涌邨及梨木樹邨重建影響的居民。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由於原1960年代落成的石籬(一)邨用地,在重建後大多劃為休憩或公共用地(包括今日的石排街公園、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及石籬商場一期),只有石安樓及石泰樓是在舊邨原址重建而成,因此令石籬擴展區的樓宇成為現時石籬(一)邨的大多數樓宇。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峯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

石籬徙置區: 建築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共設2座高43層(不包括4層基座及1層避火層)樓宇,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按照房委會現行政策,受影響的石籬中轉房屋居民,如果他們符合現行申請公屋和中轉房屋清拆資格準則,可根據「提前配屋計劃」,提前最多12個月在清空日期前獲編配公屋;此外,亦可獲得自「居屋2020」起至清拆日期為止的資助房屋揀樓絕對優先權。 至於其他受影響住戶,就會在清拆時,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石籬徙置區: 公共交通

此外,此期設有商舖及小型街市,此期對面的石硤尾商場街市部份檔戶爭取重置街市,惟由於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檔,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檔戶。 而窩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硤尾邨25-34座位置,則為第五期重建工地,為保留窩仔街與白田街交界的大樹,房署會在該邨重建第5期中,只興建4幢「T字形」式樓宇,中間位置會成為中央廣場。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夥,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徙置大廈僅餘美荷樓

至1972年初期全部落成時,原有15座居住樓宇;至1989年擴建完成,共有20座樓宇;截止2006年1月,重建尚未完成,居住樓宇共有18座,人口逾31,000人,是葵青區第二大的公共屋邨。 1960年代香港人口急增和工業發展迅速,香港政府於1963年起清拆石梨一帶的寮屋、徵收農地,大部份居民獲安置到大窩口徒置區和葵涌新區。 政府隨即在石梨開山闢地,先興建和宜合道,並在道路南北分別興建工業區和徙置區。

石籬徙置區: 重建

參展的好玩設計項目當中有七組較大型的「不尋常」 遊樂性作品(「推測設計」),讓人理解並學習欣賞遊樂設計在身分認同、資訊科技、環保等議題上的價值,引發大眾深思。 最後,參觀者更可以在設於「玩具製作工房 Toymaking Playbench」的扭蛋機扭出由Beets3d.com 贊助的3D打印物料,即席體驗製作專屬玩具的樂趣。 2017年,創不同&葵涌區議會在《青湧生活節》發佈由Paul Selinger設計的石籬遊樂場照片,廣受關注,引起大小話題,人人懷念半世紀前遊樂場建築。 隨後,第二型徙置大廈的單位增至兩款,第三、四型徙置大廈更已演變出三種戶型,標準單位約有十二平米,大型單位是標準單位的兩倍,小型單位則為標準單位的一半。

石籬徙置區: 公共運輸

各單位大小約10至20平方米,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因此連接著兩翼中間的樓層會用作為公共廁格和廚房用地,而徙廈亦會在天台搭建天台小學給徙置區的學童提供基本教育,此類天台學校一直沿用至第三型徙廈為止(石硤尾邨首批落成的8座第一型及樂富邨其中4座第一型不設天台學校)。 1970年代中期,少數公共屋邨把原有的第一型徙廈改建成「改裝第一型」。 樂富邨第5座、黃大仙下邨第8座(黃大仙上邨長欣樓)及佐敦谷邨第4、5座在建築時已經為獨立廚廁。

石籬徙置區: 設計不斷改進

該樓宇名為美葵樓,共提供240個公屋單位,已於2019年3月4日開始入夥,並首次出現12間可間三睡房,備有兩浴室的構件式非標準設計出租公屋單位,首創出租公屋單位有條件設主人套房的先河。 1954年4月,政府設立徙置專員一職,「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建議政府設立基金以興建多層徙置大廈,並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 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務處,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廈(A-H座,後改稱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夥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夥。

石籬徙置區: 安置大火災民

戶型增加之餘,每名住客所擁有的居住面積同時增加,每位居於第一型徙置大廈的住客所享有的人均空間為二點二至二點三平方米,第三、四型徙置大廈則增加至二點四到三平方米,可見居住環境慢慢改善。 「石硤尾邨重建計劃第三、六及七期」簡介(附件一)(文件編號:67/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第42-44座樓宇的基座為停車場、酒樓、商舖、社區會堂,平臺層設有屋邨辦事處、居民協會、非牟利機構辦公室、酒樓2樓後門入口、貨倉、平臺花園、3座天橋連接19座平臺及第五期。 第42座及第44座樓宇設有平臺層(P/F)出入口及升降機大堂,升降機亦會停於此層。 據房屋署網頁資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數字為正式命名樓名,以中文名為副。

石籬徙置區: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臺,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 但徙置大廈型號自第一型徙廈起,一直出現至第七型,就已經出現工人偷工減料的情況,以致於1980年代爆發「26座問題公屋醜聞」。 當中,第四型徙廈佔有11座之多,也是眾徙置大廈中最多出現問題的型號之一。 )是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於1954年至1975年間興建,主要分佈於較早開發的衛星城市和新市鎮(包括觀塘、葵涌、荃灣、屯門和元朗等),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1973年,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改制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徙置區與其他政府出租房屋統稱「公共屋邨」:徙置區(不包括第七型大廈)稱為「乙類屋邨」、屋建會廉租屋邨及政府廉租屋則稱為「甲類屋邨」。 現時,第一至六型大廈除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均已拆卸或/及重建,而第七型大廈亦已有部份開始重建。

石籬徙置區: 安置大火災民

當中,民坊更保留至少10間老店,包括在區內紮根多年而南亞社區中遠近馳名的南亞布藝店、香燭店和改衣店等,留住社區情懷。 為滿足街坊對餐飲選擇的需求,活化後的「石籬街市」增設具排檔風味的美食廣場,街坊可到街市內的12間小食店內,購買多款特色美食,包括地道小食、車仔麵、蝦子麵、臺式飲品、滷味小食、雞扒、泰式海南雞、港式燒臘、中式包點和西式燒烤等,然後在街市內美食廣場的特色座位享用。 美食廣場不僅為街坊提供多元的餐飲選擇,更營業至凌晨十二時,是東北葵街坊的宵夜好去處。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石籬徙置區2025 臺灣電視臺在民國68年(1979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纔可到達第24座。

石籬徙置區: 公共交通

政府立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本港徙置區稍見雛型。 政府其後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即現今的石硤尾邨,為香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揭開序幕。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臺用地的設計佈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徙置大廈僅餘美荷樓

前房屋署建築師、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客席副教授衞翠芷博士指出,第四型徙置大廈如同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中的「轉折點」,其建築有着「承先啟後」的地位。 細看其結構與空間,能夠發現政府循序漸進地改善市民生活環境。 石籬徙置區2025 第7期重建項目主要興建1座13層公屋大樓及平臺,提供247個單位,已於2019年3月20日入夥。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第1-13、35、36、38座已於1999年10月1日封閉,2000年拆卸,當中鄰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使居民盡快遷出,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發後一星期內獲發新單位,大多居民都獲編配到旺角海富苑。

石籬徙置區: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最後一批清拆的共用廚第一型型徙廈,於1991年清拆;最後一批清拆的獨立廚廁第一型徙廈,於1996年清拆。 石梨貝擁有兩個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興建的公營商場,另包括一個街市,並有超級市場位於石籬一邨石秀樓。 而附近的大白田街、和宜合道及大隴街私人住宅區,亦提供不少零售及食肆,服務石梨貝居民。 石梨貝,又稱“石梨”、“石梨背”,位於中國香港新界葵青區。 是葵青區內第3條公共屋邨,於1966年落成第1期,本為香港政府徙置事務署的徙置區,原名“石籬新區”,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改名為石梨貝。

二樓亦設有行人天橋連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顧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硤尾健康院,改善連繫屋邨上蓋設施。 兩選區的劃分原以石排街為界,但在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新石籬選區則納入石排街以北的石安樓及石泰樓兩座,即整個石籬(一)邨及石籬(二)邨的石華樓及石佳樓與石籬坑寮屋區,原選區中位於青山公路-葵涌段旁的私人屋苑嘉翠園則納入華麗選區;而現時石籬選區則包括石籬(二)邨全部樓宇以及石籬中轉房屋。 而在2007年的選舉劃界中,石籬中轉房屋的第11座獲劃入私樓為主的大白田選區,而石籬選區納入數幢私人樓宇,在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則改回原狀。 由於還有數百座政府廉租屋及徙置屋邨樓宇存在結構問題,為安全起見及改善居住環境,行政局在1985年通過長遠房屋策略,展開「整體重建計劃」,目標在2001年前將所有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清拆重建。 除了第10及11座以外,原石籬邨的所有徙置大廈已經於2001年前悉數完成拆卸。 石籬擴展區的5座(高低座分開計算為7座)樓宇於1985至89年間落成,包括今日的石籬(一)邨石寧樓、石秀樓、石俊樓、石逸樓及石興樓。

石籬徙置區: 設計不斷改進

分別是嗇色園可寧耆英活動中心(於石籬一邨石俊樓)、聖公會麥理浩夫中心(於石籬大隴街及石籬一邨石安樓設有分部)、嗇色園可安老人宿舍(於石籬一邨石寧樓)及仁濟醫院藝進同學會長者護理院(位於石籬二邨石佳樓及石華樓地下至1樓)。 2022年,香港政府《施政報告》建議興建中鐵綫,連接錦田、葵涌至九龍塘。 石籬徙置區2025 石籬徙置區2025 ),又稱石梨或石梨貝,是香港新界葵青區葵涌的一個地方,涵蓋公共屋邨石籬邨,和宜合道一帶私人住宅,還有打磚坪街一帶的工商貿區。

其後政府工務局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7層高的廉租屋大廈,最初稱為「偉智街政府廉租屋邨」,於1964年落成,每兩個單位共用一廁所。 同區的葵芳邨被揭發結構有問題後,房屋署為全港其他屋邨進行檢查,其中26座因為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重建,當中包括石籬邨第4及6座,因此連同相連的第五座於1989年拆卸,開啓了石籬邨的重建過程。 石籬徙置區 至於該等樓宇的居民,大概60%已於 年間,獲調遷至同期落成的沙田顯徑邨及青衣長康邨;其餘居民則於1989年遷往原邨另建的新樓,或大埔太和邨。 舊石籬邨第1座旁,面向青山道處,有一依山而建的遊樂場,名為石籬探奇遊樂場(俗稱「三層公園」)。

徙置區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亦有人稱之為石梨貝邨,於1966年落成。 至1970年代初,整個石籬的發展,包括打磚坪街工業區和和宣合道住宅區已大致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迴流人士及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增,當時居民多住於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的寮屋。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000人痛失家園,無處棲身。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

這種徙廈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徙置屋邨中相當極之稀有的型號,大廈的設計大致與改裝第一型相似,惟住戶仍需使用中間的共用廁所(廁格獨立)。 葵涌再發生縱火燒遊樂場事件,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今(23日)凌晨約1時27分,上址遊樂場設施突然起火,火光熊熊,濃煙席捲半空,多名街坊大驚報警,消防接報到場開喉撲救,將火撲滅。 葵涌再發生縱火燒遊樂場事件,石籬邨石偉樓對開公園,23日凌晨約1時27分,上址遊樂場設施突然起火,現場火光熊熊,濃煙席捲半空,多名街坊報警求助,消防接報到場開喉撲救,迅速將火撲滅。 根據香港的立法會選區,石梨貝屬於新界西;地方行政則屬於葵青區。 現時石梨貝劃分為三個區議會選區,分別是石籬、新石籬及大白田。

此等樓宇乃是26座問題公屋醜聞中葵青區受影響屋邨居民的其中一批次要安置公屋樓宇,當中石興樓更接收了同邨的重建戶,不過由於同邨尚有石安樓、石泰樓兩座和諧一型大廈,因此並沒有納入租者置其屋計劃之內。 臨時房屋區是香港已消失的公共房屋,用來用來安置受清拆、火災或其他天災影響急需安置但又未能即時符合入住公共屋邨者的臨時居所,現被中轉房屋取代。 臨屋區是兩層高或是隻有一層的臨時樓宇,香港先後出現80多個臨屋區。 第四型徙置大廈在結構上也有改變,第一型徙置大廈以剪力牆(shear wall)結構為主,第四型徙置大廈則結合剪力牆和樑柱式結構(column and beam structure),漸見新型屋邨的模樣。 第四型徙置大廈則與目前的新型屋苑類似,電梯、垃圾房等公共設施設於樓宇中央,不過中間仍有少量住宅單位。 「大廈呈“T”字型,中間有core,有電梯,幾個單位,隔離兩邊就有公廁,core界乎於成型與未成型之間。」代表樓宇由層板式建築(slab block)過度到塔式建築(t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