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新發展區2025詳解!(持續更新)

一些團體認為發展洪水橋需掌握前海的發展機遇,以帶動新界西北地區之經濟發展,例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建議把洪水橋打造成新界的「新宿」;而新界西立法會議員、屬新界社團聯會的梁志祥,也提出要讓洪水橋成為「前海人的家園」,白天在前海上班,晚上返回洪水橋的家休息。 洪水橋第13區現已建成公屋洪福邨,為新發展區內首個落成公屋,設有9幢樓高17至24層的住宅樓宇及一座單層商場。 停車場大樓樓高3層,其中1層專為社會福利設施而設,包括1所綜合職業康復服務中心和1所中度弱智人士宿舍,於2015年年中落成。 位於粉嶺北新發展區的首個全新大型住宅項目,地理位置優越,既坐落於「北部都會區」之核心,盡享「北環創科走廊」的優勢,亦與深圳接近;加上粉嶺原有… 陳家樂在一個電臺節目表示,房協為更有效率地推進工作,去年已於粉嶺安樂村工業區購買一幢工業工廈作區域辦事處,處理有關「專用安置屋邨」的銷售工作。 最新文件顯示,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範圍由流浮山鳳降村至屯門藍地青磚圍一帶,當中擬建房屋用地集中在元朗屏山石埗村以北、洪福邨旁邊,以及鄰近青磚圍、田心村一帶的土地。

  • 至於新界北新市鎮一事,發展局日前亦在網誌中透露,新界北的新市鎮最少可容納約20萬人口,將能提供約13萬個職位。
  • 該組織質疑政府將土地用作發展私人地產項目,變相加劇天水圍的地產霸權,促政府停賣區內兩地,於區內重新展開地區諮詢,收集區內市民意願。
  • 不滿港鐵未有全面諮詢公眾,敷衍反對意見,計劃在輕鐵天榮站上蓋興建屏風樓。
  • 商業區方面,地面商業街建構社區連繫,是提高社區活力的好方法,但香港人普遍怕日曬雨淋,增建如新加坡Biopolis的玻璃天幕便可解決。
  • 一些團體認為發展洪水橋需掌握前海的發展機遇,以帶動新界西北地區之經濟發展,例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建議把洪水橋打造成新界的「新宿」;而新界西立法會議員、屬新界社團聯會的梁志祥,也提出要讓洪水橋成為「前海人的家園」,白天在前海上班,晚上返回洪水橋的家休息。
  •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而北部近香港濕地公園範圍發展為私人住宅Wetland Seasons Park和Wetland Seasons Bay,在 年分階段入夥。 故若按政府現時訂立的時間表,洪水橋站將於2024年首批居民入夥後才開始動工,預料首批入夥居民,入夥後首6年仍需轉車到天水圍站,才能乘坐鐵路前往其他地區。 政府亦擬建造環保運輸服務接駁洪水橋及元朗南發展區,選出自動捷運系統、環保巴士系統及現代化電車再作諮詢,惟至今仍未拍板,未知何時可落成提供接駁。

洪水橋新發展區: 住宅與購物

2006年,位於新市鎮東北部的香港濕地公園第二期落成啟用,園內設有三個大型展館及人工建造的大型濕地。 不過由於領展壟斷天水圍的街市,令物價高昂,加上附近只有超級市場,有天水圍居民表示蔬菜昂貴得買不起。 有調查顯示,有85.4%區內居民會跨區至屯門、元朗,甚至北上深圳東門、蛇口、落馬洲等地買餸。 即使地區人士多年來爭取在天水圍開設食環署街市,但政府卻一直未有正視。

  • 屯馬綫「洪水橋站」為工程項目名稱,車站名稱一般在通車前才會正式落實;為車站命名時,會考慮不同因素,包括名稱的代表性、車站的地理位置及地區特色等。
  • 現時由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位置往返屯馬綫天水圍站及兆康站需依賴路面交通接駁。
  • 洪水橋新發展區聯村關注組成員何開發認為,政府此舉只保障原居民,不保障非原居民,違反了基本法第三章二十九條「香港居民的住宅和其他房屋不受侵犯」。
  • 上述土地將於收回土地公告張貼後三個月(即二○二○年十月二十四日),歸還政府所有。
  • 除天水圍體育館外,天愛苑附近還有新建成的天瑞體育館(於2007年6月24日啟用)。

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由於天水圍配套不足,故此區內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即天耀邨及天瑞邨)一直無人願意申請。 縱使政府已經將部分無法原區安置的慈樂邨及秀茂坪下邨居民遷入有關屋邨,但仍有大批單位空置,直至政府安排一些居港僅3至6年、不合資格入住公屋的新移民遷入,加上週邊設施陸續落成,才解決了相關問題。 天水圍新市鎮的輕鐵系統早於1993年初已經通車,當時的路線只是由青山公路輕鐵路線連接至天瑞,1995年延長至天水圍總站(現在稱為天榮站)。 2003年12月,天水圍第四期支線和預留區支線相繼通車,讓新發展的新市鎮北部和南部緊密的連繫起來。

洪水橋新發展區: 主要幹道

該處有名為「天水圍市中心」的巴士總站,但遠離該區的交通樞紐——天水圍站,原因是天水圍新市鎮規劃初期西鐵終點站原定設於該處,即輕鐵天水圍總站(今改名天榮站)旁邊;但其後因為廈村鄉及屯門區的居民反對導致西鐵走線更改。 1993年至1996年,南部多項建設完成工程,包括天瑞邨(1993年)、天水圍運動場(1994年)、天水圍公共嬉水池(1995年)及天水圍公園(1994年及97年)。 隨著位於屏山北面的西鐵(現屬港鐵屯馬綫)及天水圍站於2003年投入服務,南部的發展至今已接近完成。 新發展區第一批入夥的4,400名居民,預料在初入夥的首6年時間,仍需轉車到天水圍站,才能乘坐鐵路前往其他地區。

洪水橋新發展區涉及的持份者層面廣泛,當然少不了政府多個部門、鄉事派、貨運業、物流業、檢測及認證業等、村民、商會、地區人士、專業人士、甚至是多個關心香港城市規劃的組織與壓力團體。 應政府邀請,港鐵公司已於2021年10月展開洪水橋站的詳細規劃及設計工作,洪水橋站預計約於2024年展開主體建造工程,並約於2030年啟用新車站,以配合洪水橋 / 廈村新發展區的發展計劃。 根據政府規劃,新發展區主要新增人口預計於2030年開始遷入,與洪水橋站的目標通車時間配合。 國家就粵港大灣區及深化前海深港合作區提出新計劃,港府亦擬在邊境發展上動「大手術」,除考慮改變十餘年前規劃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大綱外,還會在新界西北及新界北大興土木,猶如「港版開發大西北」,令新界巨變。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於全面發展後最終可容納約218,000人口,當中包括176,000新增人口,以及150,000個新增的工作職位。

洪水橋新發展區: 交通

項目包括為配合第一期發展進行的前期工程第一及第二期的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以及為配合第二期發展而進行的前期工程第三期的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工程的詳細設計和工地勘測。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一期發展(即前期工程第一及第二期和第一階段工程)工地平整和基礎設施的詳細設計已於2017年分階段展開,目標是於2025年竣工。 議員柯創盛指出,早年本港內耗大量時間作政治鬥爭,使多項發展規劃落後,現時理應急起直追。 而本港早年擬於毗鄰深圳的沙嶺興建「超級殯葬城」,柯直斥此為缺乏長遠發展眼光,尤其在建洪水橋鐵路至前海一事上,反映政府早期沒有宏觀發展,導致鐵路早前被擱置計劃,現在重提計劃算是「回頭是岸」。 至於香園圍口岸附近發展創科及商業等,柯認為與內地可有協同效應,促進兩地共同的科創發展。

洪水橋新發展區: 元朗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安置屋邨項目第1A期

六天後(2007年10月20日),影星周潤發出席香港濕地公園舉行的「世界濕地日2008香港區慶祝活動」啟動禮時,首次提出天水圍應「改名」。 他表示:「天水圍城,不應圍住人,改名就天下太平。這樣就不用這邊好,另一邊便死人塌樓,不如將天水圍與濕地公園兩邊的字拼在一起夾夾。」 2008年1月17日,鄉議局主席劉皇發將周潤發提出天水圍改名的建議,在行政長官答問大會中正式提出。 曾蔭權當時表示,天水圍的名字是由原居民所改的,而劉皇發作為原居民代表,亦提出改名,他們會尊重居民的意願。 連串事件下,天水圍被傳媒冠以「悲情新市鎮」 的名字,香港人亦常把天水圍聯想到「綜援」及「倫常慘劇」。 其中,2005年香港天水圍婦女聯合會曾就天水圍進行意見調查,半數非天水圍區居民對該區的印象只屬「一般」,更有20%受訪者表示感覺「很差」。 歌手李克勤2006年亦有一曲《天水‧圍城》,歌詞說「圍住了血汗,圍住了當初厚望」、「氣候太涼,像殘酷得天生等天養」。

洪水橋新發展區: 第二階段$5,000消費券月尾到期 八達通尾期最遲4月16日起領取

主要街道包括洪水橋田心村、洪水橋丹桂村、洪水橋新生村、屏山新慶村。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洪水橋新發展區2025 尚城,菁雅居,溱林,泉薈,丹桂村路65-89號。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4,43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新一屆政府上任後,隨即成立了由財政司司長主持的「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統籌組」),專責全方位推動土地及房屋供應,務求精簡程序,加強統籌協調跨部門工作,進一步提速、提效、提量,加快造地建屋,力促多元發展。 為更好釋放本港土地的發展潛力,政府會貫徹落實「基建先行」和「創造容量」的發展方針。 「統籌組」會統籌包括道路交通及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在內等設施的興建,確保各項基建配套都能及時到位,便利市民生活。

洪水橋新發展區: 社區環境

最近在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佔地707公頃,預計提供61,000個住宅單位,計及主要的地盤平整及工程基礎設施,與多個階段的工程,預計首批居民可於2024年入住。 根據「經修訂的建議發展大綱圖」的發展方案,發展面積約為441公頃,包括約324公頃的私人土地及約117公頃的政府土地。 新發展區附近有車站廣場、住宅、中心商業區等;亦會預留土地作物流設施、企業和科技園、港口後勤及工場用途;以及醫院、社區會堂、裁判法院、表演場地、與及青年設施等,規劃看似完善,其實還有一些改善空間。 政府已邀請港鐵公司開展洪水橋站的詳細規劃及設計,並將以擁有權模式為該項目融資的基礎上,與港鐵公司就洪水橋站的財務安排進行談判。 有關談判將會與項目的詳細規劃及設計程序同時進行,過程中我們會連同獨立顧問仔細及嚴謹地審查項目的建造和營運成本。

洪水橋新發展區: 主要街道

此外,在可行的情況下,政府不妨在行人通道增建設施,令行人與寵物都有地方活動、甚至有單車徑、緩跑徑等運動設施,連接屯門與元朗一帶的單車徑。 首先,洪水橋新發展區可能會帶來一些「巨無霸」發展,對周邊社區未必理想。 文件提到,因應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政府開拓的新增土地上,七成的房屋單位會應用於公營房屋,發展局考慮調整洪水橋新發展區公私營房屋比例,由原定為各佔大約一半,改為七三比,私營單位將減少約1.1萬個,但就可能與鄰近以公屋為主的天水圍,組成一個更大的「悲情城市」。

洪水橋新發展區: 洪水橋新發展區第二期將收地建幹道、污水廠 最快2030年入夥

「港深西部鐵路」是「雙城三圈」空間概念中「深圳灣優質發展圈」的重要樞紐;同時將本港與深圳的腹地,以便捷的方式連通,影響力更可輻射至寶安、東莞一帶。 新地天水圍低密度新盤Wetland Seasons Bay,與香港濕地公園為鄰,全港獨有的純天然景觀成樓盤最大賣點。 洪水橋新發展區 即將開售的Wetland Seasons 洪水橋新發展區 Bay第3期,日前上載樓書後,昨天開放空中…… 另外,為興建主要幹路P1路,部份港鐵屯馬綫緊急救援入口及部份東籬徑須永久封閉,故擬建P1路的西面、現有休憩處及另一部份東籬徑將用作重置緊急救援入口,以維持屯門綫的運作,而休憩處將會在P1路的東面重置。 天水圍北原本沒有圖書館,康文署亦只安排圖書車每星期來兩天,經過多年爭取,才於天澤商場租下一個舖位做地區圖書館。

洪水橋新發展區: 洪水橋尚城洋房獲本地家庭以3.1萬元承租 一手業主享約2.9釐租金回報

同年10月,報告發表,批評當局規劃天水圍的社會福利服務並不完善,並指區內的家庭支援服務明顯出現問題。 報告指,2001年天水圍人口超過20萬,但長期沒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服務中心,即使區內後來發展了3間服務中心,但自從天恆邨案後求助個案急升,其中一個服務中心處理的個案,由400宗增至600宗,政府卻沒有增加資源。 由於這個不尋常的發展策略,令天水圍的商業活動只有很少的空間發展,現存的61,000平方米商業樓面則在2005年時售予領展。 洪水橋新發展區 2006年10月,輕鐵761線的總站遭縮短至天逸,令天恆邨、天晴邨和天悅邨居民非常不滿。 另外在2012年,設在港鐵天水圍站附近的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啟用,大樓內設室內游泳池、體育館、會議室和休憩處。

洪水橋新發展區: 洪水橋紫翠花園2房戶 放盤1日速獲上車客承接

土拓署指,根據顧問評估,須就擬建工地平整和相關基建設施,收會部份私人土地,同影響私人土地內的構築物將被清拆,但強調已盡量減少收回私人土地。 當局預料最快今年第三季就擬建工程刊憲諮詢,在行會授權收地後,便會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展開上述工程,以爭取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第二期發展的主要人口能如期在2030年起遷入。 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項目於2020年第3季展開第一期收地,政府委任香港房屋協會於第8區及第10區負責興建洪水橋安置屋邨以安置收影響居民,原訂提供約2,100夥單位。

早於1998年,政府已計劃於天水圍北興建泳池,但『殺局』後多年來未有動工。 洪水橋新發展區2025 直至2018年1月,康文署向城規會申請於天水圍北107區興建游泳池,預算工程費用約13億4000萬元。 由於街市擬建位置位於天水圍南部邊緣,未能惠及北部居民,是「重南輕北」。

政府正積極推展各新發展區項目,並會以「基建先行」及「創造容量」的規劃方式,以便為早日增加房屋及經濟等用地的供應創造條件。 過去曾有香港電影、書籍及歌曲以天水圍為創作題材,描述許多天水圍居民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難和甜酸苦辣。 對於傳媒不斷渲染天水圍發生的種種悲劇,以及大多創作均圍繞這個市區內的不幸和家庭問題,令不少天水圍居民大為不滿,認為外界把社區塑造成悲情城市,將他們標籤。 但創作人表示無意歧視或貶低天水圍,只是希望大眾對天水圍有更多的認識,關心這個社區。 在區內人士要求下,民政事務處曾讓步把俊宏軒和天逸邨中間的空地填平,讓區內人士散步,但負責工程的民政處指公園是康文署管理,只肯稱這片地方是「地臺」,亦因為財政預算不足,長期拒絕在「地臺」上建燈。 當地區議會幾經申請後,康文署纔在「地臺」上裁種20棵樹,但拒絕給樹澆水,居民唯有發起植樹運動,讓居民種樹及澆水。

洪水橋新發展區: 北部都會區二手筍盤

立法會文件亦指出,項目對應的經濟內部回報率,即包括道路使用者節省的時間、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節省的營運費用等,每年約為12.5%。 洪水橋新發展區鄰近有「悲情城市」之稱的天水圍新市鎮,政府原鑑於後者以公營房屋為主,因此早前規劃階段建議將洪水橋的公私營房屋單位比例,定為各佔大約一半,以達致較均衡的發展布局。 為了增加房屋供應,當局將會加快新發展區,發展局準備加快落實洪水橋新發展區項目。 文件中提到,因應去年施政報告表示,在政府開拓的新增土地上,七成的房屋單位會應用於公營房屋,發展局考慮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原定為各佔大約一半(即分別為51%公營房屋及49%私營房屋),改為七三比,以配合發展政策。 若維持興建6.1萬個單位,日後該區的私營房屋數量,將低於原定估算的29,900個,若降至三成,將減至約18,30個,原本的1.1萬個改為興建公營房屋,包括公屋、綠置居、居屋及資助出售房屋。

洪水橋新發展區: 社區設施不足

政府發展天水圍北初期,原本規劃區內會有一所警署,但因特區政府當時面臨財赤危機,建立警署的計劃因此取消,區內亦長期缺乏公園等基本設施。 洪水橋新發展區 除了鐵路網外,區內也有多條巴士線來往香港各區,而三號幹線則大大拉近天水圍與港島、九龍、荃灣、葵涌及香港國際機場的距離,也大大舒緩大老山隧道及屯門公路在1994至96年間之交通壓力。 市鎮內最長的道路為天影路,位於新市鎮西面,剛好分隔開廈村及天水圍新市鎮,港鐵巴士K76線是駛經此路的唯一巴士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