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英國租借新界初期,雙魚河地區曾是英國人以及一些香港名人渡假、狩獵等的勝地,不少渡假別墅築成。 大體而言上水市中心的商業活動更發達,而粉嶺則爲行政中心和工業中心。 粉嶺位於新界的東北部,東麪包括橫山腳新村、馬尾下、馬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部分),與大埔區為鄰,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鄰上水,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大砍篤而與打鼓嶺相鄰。 粉嶺彭氏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從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1978年政府在北區發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鎮,名爲粉嶺/上水新市鎮。
他說,母親很辛苦養育他,稍大時便幫母親耕田種禾,沒有其他玩樂,1960年至1976年期間加入華籍英兵,駐守深水? 他於1964年成家,育有兩子兩女,1980年粉嶺圍村周邊開始發展,政府收地後,他起了樓高3層的丁屋,今時和子女住在一起,生活有改善但不忘祭祖,1987年曾赴潮州祭祖。 戰後香港政府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 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 新界五大家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及粉嶺圍。
粉嶺彭氏: 香港志
設立這些區域的目的是為地方行政計劃訂出分區及方便行政,並不設立「區政府」之類政權組織,無獨立立法權、司法權,政府部門也未必完全按照以上分區而分工。 揮別馬草壟鄉村車 情侶專程坐車影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蘋果日報》,2015年3月24日。 漁業方面,沙頭角曾是漁業重鎮,為昔日「香港八大漁港」之一。
目前沙頭角、鴨洲、吉澳、澳背塘、西流江以及往灣州均為海魚魚類養殖區。 2012年2月16日,首階段縮減邊境禁區範圍,「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段」及「蓮麻坑至沙頭角段」禁區解封,沙頭角塘肚、山咀、新村、擔水坑、蕉坑及木棉頭六村剔出邊境禁區範圍。 2009年,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開幕,其中分區中屬北區的吉澳、印洲塘等地亦被納入範圍之內,並設立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 2008年,香港協辦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術比賽,其中越野障礙賽於香港賽馬會雙魚河鄉村會所及香港高爾夫球會舉行。 環保署否決九廣鐵路公司就落馬洲支線興建高架橋貫穿塱原的計劃,令九鐵改以地底隧道形式穿過塱原。 同年發生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奪滿洲,安排採購中國小馬進入混亂狀態,小馬來源地立即不得不訴諸於澳洲。
粉嶺彭氏: 上水廖氏
行動中,上水之虎反撲,印度裔警員 Rutaan Singh 當場死亡,上水之虎也被擊斃。 同年3月12日 Ernest Goucher 於當時稱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的西營盤醫院傷重不治,葬在跑馬地公墓。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離島租借給英國,北區自此納入香港的範圍。
- 安樂村工業區則因香港工業北移大勢而多轉型爲貨倉。
- 1965年,賽馬會石湖墟醫療所,位於新界上水,由香港賽馬會捐款67萬港元興建。
- 雲泉仙館位於坪莗的雲泉仙館本位於廣東西樵山,因日軍佔據西樵而來港建館。
- )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
-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 相傳鄧氏家族曾提供兩幅山地予彭桂選擇,一幅為主發財「蝦公地」,另一幅為主發丁的「田螺帶仔」。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彭英才稱,彭迪然育三子彭啟崗、彭啟璧及彭啟後,均居於皇后山附近的粉嶺樓,後彭啟崗、彭啟璧後代人口眾多,先後遷居粉嶺圍村,其他彭氏後代亦散居大埔汀角村、上水焦徑及掃管埔等地。 粉嶺圍建村按圍村佈局,分圍內、南圍及北圍,七(排)屋八巷,他在南圍居住,回憶起青少年生活,以艱難形容。
粉嶺彭氏: 香港 村屋漫談(六) 粉嶺 歷史悠久的 「五圍六村」
新界彭族的遠祖據說原居於甘肅隴西郡,唐玄宗時彭族族人彭雲因避天寶之亂遷居江西,至北宋年間彭雲的第十八代孫彭延年出任潮州知事,因而移居潮州揭陽浦口村。 彭延年生有六子,散居於潮陽一帶繁衍;其中一人名彭營(金旁)遷至東莞縣開村立業,彭營(金旁)次子彭桂攜子彭迪然從東莞遷居新安,定居於粉嶺龍山。 明朝萬曆年間因鄧族遷入龍山建村立圍,彭氏族人遂遷至粉壁嶺開村立圍定居,分別建立正圍、北圍及南圍三圍村,統稱粉嶺圍。 粉嶺正圍是最早建立的圍村,外貌呈方形,圍繞的圍牆高約二丈,以花崗石作牆基,覆以堅硬的青磚,圍牆上設有炮樓和炮孔。 原來的圍牆及壕溝已不留存,只剩下圍門、門樓、兩個碉堡及門前的風水魚塘。
粉嶺彭氏: 歷史年表
平日大門緊閉的宗祠,在二月初二上午熱鬧非常,彭氏族人紛紛回村祭拜祖先。 踏入宗祠,可見正廳設有上下共七層的壁龕,供奉粉嶺村始祖彭桂以後十六世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正廳左側供奉烈士神位,村民俗稱為「英雄帳」,用以紀念為村事而犧牲和有貢獻的族人。 宗祠的中間為天階,兩旁為廂房和走廊,斗拱木刻十分精美,在屋脊上更有精緻的雕飾,祠堂內還保存著許多具歷史價值的物品。 粉嶺彭氏 安樂村於1915年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集資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粉嶺彭氏: 安樂村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李園、本立園、鏡湖別墅、瑞勝書室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誌》卷二收錄“粉壁嶺”。 粉嶺於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隨新界一併割讓給英國。 1979年北區升格為18個地方行政區一員,而粉嶺是北區的四大分區之一。 中間係天階,兩邊係廂房同走廊,有斗拱木刻、屋脊上面有「鯉躍龍門」雕飾、花崗石樑柱、陶塑人物、精緻嘅壁畫。
粉嶺彭氏: 主要私人屋苑
但農業式微,目前北區共有約1861公頃荒廢農地。 粉嶺彭氏2025 粉嶺彭氏 由於區內適齡學童愈來愈少,不少學校都面臨殺校問題,這由其以村校為甚。 在2005年度學年,打鼓嶺各村各共有四間小學,但到2006年度,當中有兩家將會停辦,而另外一家亦因為沒有小一新生而亦行將摺校。
粉嶺彭氏: 交通
今日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峯巒秀麗的龍山依靠,實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 侯氏原籍廣東番禺,其先祖侯五郎為北宋進士,而六世孫侯卓峯則為河上鄉侯族始祖。 侯族在上水一帶人數近2000人,聚居地集中在上水古洞。 侯氏爲上水最早發跡的大族,曾於上水建立隔圳墟和天岡墟兩個墟市,但其勢於清代衰落,爲較晚遷居到梧桐河畔的廖氏取代其於上水的領導地位。 1899年,英軍接收新界時,丙崗侯氏聯合鄰近姓族反抗。 到1908年,港英政府及香港哥爾夫球會開始與侯氏爲首的村民進行談判,最終得到村民同意於金錢村與丙崗村之間的侯氏祖墳山地一帶興建粉嶺哥爾夫球場,故侯族在新界境內地位甚高。
粉嶺彭氏: 鄉村
八十年代該村的土地逐漸被收購及改建為工廠大廈,成為今天的粉嶺工業區,原有的別墅多已拆卸,但尚有數間民居混雜在林立的工廠大廈中。 昔日的文人與富豪別墅住宅今天演變成平民百姓的職業場所,相信是城鄉變化中鮮有的例子。 不經不覺新界五大家族已經介紹了三個,接下來繼續介紹餘下的彭氏。 新界彭族主要聚居在粉嶺,粉嶺的地理名稱一直不見於官方文字記載,至清嘉慶年編制的《新安縣志》纔出現過「粉壁嶺」的名字。 粉嶺古稱鴉鵲塱,粉嶺名字由來相傳與區內一座名叫大嶺山的地方有關,相傳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附近的鄉民將之取名為粉壁嶺,鄰近的鄉村便因此稱為「粉壁嶺村」,簡稱「粉嶺村」,粉嶺也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地理統稱。
粉嶺彭氏: 政府宿舍
粉嶺由1905 年設立的北約理民府管理,日治期間由上水區役所管治。 彭姓歷史追溯4000多年前的殷商大彭諸侯國(今徐州市),相傳新界彭族的遠祖原居甘肅西部,彭族族人彭雲因避大唐「天寶之亂」而遷居江西。 彭氏族譜記載,至北宋年間,彭雲第18年代孫彭延年(號震峯,字舜章)出任潮州知府而立下根基,每年散居粵港及各地彭氏後代均赴潮州祭祖。 【香港商報網訊】記者周駿報道:9月中旬,新界粉嶺圍村彭氏近百名後人再度於廣東潮州祭祖,酬謝先祖為家族於潮州立下根基,更感恩粉嶺開基始祖彭桂選擇寓意發丁的「田螺帶仔」山地,令後人能於粉嶺立圍建村800年。
粉嶺彭氏: 新界五大氏族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南宋時有人開村;而鄰近的上水華山,則發現漢代文物, 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收錄「粉壁嶺」。 航拍粉嶺(2017年):最前方村落爲粉嶺圍,最右方爲嘉福邨和置福圍,正中高層建築爲粉嶺市中心,其左方低矮建築爲安樂村,遠處高層建築爲粉嶺南,受拍攝視角所限聯和墟未能收入照片,具體位置大約在畫面的左方。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誌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誌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粉嶺彭氏: 歷史
1915年,3月8日,上水警署接到村民報案,在龍躍頭發現虎蹤,遂派出歐裔警員 Ernest Goucher(警員編號 PCA126)和 Hollands,帶備霰彈槍和手搶試圖獵虎。 粉嶺彭氏2025 這頭身長2.6米、重131公斤的老虎,卻是一頭猛虎,突然撲出襲擊兩警, Goucher 遇襲受傷, Hollands 粉嶺彭氏 隨即以手槍擊退猛虎。 當時的警方新界助理總監當奴寶靈翰(Donald Burlingham)聞訊後重組行動,並親自帶隊,圍捕老虎。
1920年代以及1930年代起已有巴士路線為北區提供服務以取代過去的鄉村車,如現九龍巴士76K線的前身,往來元朗及上水的17號線、九龍巴士77K線的前身,往來粉嶺及沙頭角的18號線,以及往來粉嶺及大埔的16號線。 北區是香港少數仍有農業生產的地區,主要生產花卉、生菜、白菜、芥蘭以及菜心等。 粉嶺彭氏2025 漁農自然護理署為支援香港的農業發展在上水蓮塘尾設有大隴實驗農場。
思德書室是粉嶺彭氏的一所家祠,是一座兩進式建築物,供奉彭族第六世祖思穩公以來至十六世的祖先神牌。 此外書室從前亦是彭族的一所私塾,為族中子弟提供教育,並是粉嶺公立學校的前身,直至1953年學校遷往新校舍才結束教育的功能。 東北農工商:古洞鄉村車歷久不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新界東北區報》,2012年12月14日。 戰前的「北約理民府」(英文原文爲“District Office North”)又被翻譯成「北區理民府」,故位於大埔的前理民府建築被稱爲「舊北區理民府」,此「北區」與1980年後成立的北區並無關聯。 由於車龍停滯不前,不少已上車的乘客甚至要求下車,冒險沿公路路肩自行徒步離開。
粉嶺彭氏: 上水第27區及粉嶺和合石
據悉,今年的春祭恢復唱禮,過程莊重,彰顯儒家的禮樂制度,主張明禮重孝。 思德書室位於南圍,為彭氏三所祖祠之一,除祭祀祖先外,也供族內子弟研習進修之用,由1936年開始用作粉嶺學校的校址,但如今隨著學校的遷移已無教育功能,只供族人作祭祀及舉行宴會之用。 根據村民回憶,早前春祭只有長者能夠參與,但如今青年一輩亦會參與祭祖活動,族人均穿上長衫,由族長的帶領下祭拜祖先。 儀式完結後,每位參與拜祀的族人均獲派發「利是」,儀式完結後至正午在彭氏宗祠旁「食盆」。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打鼓嶺地區的村落共同興建長山古寺,原名長生庵,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 粉嶺龍脈於皇后山落經塘坑,過安樂村到粉嶺樓入粉嶺村。 象山於青龍,獅山於白虎,巒頭藏風屬吉地,四面山峯秀麗,中心平整,吉氣凝聚,所結名穴甚多。
該村族長彭富穩之孫彭未齋稱,太公彭桂年代人丁單薄,今時粉嶺圍村彭氏後代有約4600人(常住村民逾千),已成為新界屈指可數的大戶村,其子孫遍佈世界各地,社會精英有「粉嶺的拓荒者」聯和墟創辦人、辦學人彭富華及哲嗣彭鏗然。 據彭氏村民指,皇后山一帶屬於軍事用地,大約在戰前被闢作軍營之用。 現時皇后山用作警犬訓練中心,彭氏族人每年前往拜祀祖先,均須事先向有關當局作出申請。
在商業活動以外,上水於回歸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上水南住宅區的興建和落成。 經歷建築公司施工緩慢等負面消息,上水南首個屋苑清河邨於2007年開始入夥,之後該區相繼建成御皇廷、祥龍圍邨等屋苑,而保榮路遊樂場和保榮路體育館相繼落成亦標誌上水南的社區建設大致完成。 粉嶺處於香港新界東北部,古時與上水一帶稱為雙魚市。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粉嶺彭氏: 香港 村屋漫談(六) 粉嶺 歷史悠久的 「五圍六村」
按該村1986年所立的碑文,古炮是彭氏於清康熙初年、復界之後所購置,用以拒盜。 清初實行遷海令,權力真空令香港地區所在的新安縣成為山賊、海盜藏身之地,四出流劫,時人深受其害,後來的新安知縣李可成更要大舉鄉勇官兵往討,可見寇盜之勢熾。 粉嶺圍彭氏此期間爲求自保,故「購此古炮、置圍堡,作護村抗拒」。 粉嶺彭氏 1941年,日軍侵佔香港,村民為免惹禍,將古炮埋在圍基下,直至拆卸圍堡時才重見天日。 粉嶺彭氏 大家路過北區,不妨去看看這有數百年歷史的古炮與圍樓。
粉嶺彭氏: 粉嶺彭氏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的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共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相連工字型。 另一方面,最新興建的公共屋邨是皇后山邨, 於2021年落成。 沙頭角的中英街熱潮則因港澳個人遊政策開放、內地旅客可以通過申請個人遊簽證自由出入香港而漸趨平靜。 由於與香港沙頭角爲鄰的深圳市鹽田區本身並非深圳市中心地段,且遠離各大火車站,至今未通地鐵,當內地民衆不需要再依靠中英街香港一側的商店採購港貨時,當地對旅客的吸引力便大大降低。 然而隨着2012年後香港禁區邊境的逐步開放,有不少香港市民對沙頭角一帶原來位處禁區、外人無法進入而保存原好的村落和自然生態感興趣,開始出現「前邊境禁區遊」等深度旅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