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調任鎮江知府以後,登臨北固亭,感嘆報國無門的失望,憑高望遠,撫今追昔,於是寫下了這篇傳唱千古之作。 這首詞用典精當,有懷古、憂世、抒志的多重主題。 永別亭2025 江山千古,欲覓當年英雄而不得,起調不凡。
- 這四十三年中,金國與宋朝戰事不斷,連年不絕。
- 劉義隆想學前人“封狼居胥”(即北伐建功),而誤聽王玄謨之言,派王玄謨率兵草率北伐,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打得狼狽不堪。
- 老去廉頗,猶思用邊,但知我其誰耶?
- 大部份時候冷淡,只會對重視的人熱情,生活上的這種對比才是人性。
- 但也不算非常出挑,兩岸三地搞文學的都能寫上幾句類似的。
- 後闋謂元嘉之政,尚足有爲,乃草草三十年,徒憂北顧,則文帝不能繼武矣。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 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後一次,失敗得更慘。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音版
孫權割據東南,擊退曹軍;劉裕金戈鐵馬,戰功赫赫,收復失地。 不僅表達了 永別亭2025 對歷史人物的讚揚,也表達了對主戰派的期望和對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諷刺和譴責。 辛棄疾的憂慮是有道理的,果然韓侂冑一夥人不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爲名免去了他的官職。
詩人起筆便抒發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後繼無人的感慨。 下三句寫眼前景,詞人聯想起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 寫孫權,先想到他的功業再尋覓他的遺蹟;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蹟再聯想起他的功業。
永別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五個典故的通俗解釋 急需
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劉裕的居所,也淪落爲毫不起眼的“斜陽草樹”與“尋常巷陌”,再也不復當年的輝煌與氣勢了.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劉裕,劉裕先祖隨晉室南渡,世居京口,當年北伐南下。 二、由於世無英雄,奸臣當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經英雄輩出的錦繡江山痛落敵手,中原人民淪爲異國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復故國的希望。 永別亭2025 此情此景,無不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喪權辱國之痛。 悲涼之感、悵惘之情,溢於言表,爲全篇奠定了沉鬱蒼涼的情感基調。 這三層意思,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感情飽滿而真摯,情緒熱烈而低沉,完美地勾畫了一個憂國憂民、急於收復故地卻又屢遭排擠的愛國志士的形象。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使事雖多,脈絡井井可尋,是在知人論世者。 永別亭2025 京口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設置的重鎮,並一度爲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 面對錦繡江山,緬懷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棄疾這樣的志士登臨應有之情,題中應有之意,詞正是從這裏着筆的。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朗讀
詞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興北伐”。 5.“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劉裕子劉義隆年號。 南朝宋(不是南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追擊王玄謨的軍隊時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宮。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注音版
三國時的吳王孫權(182年-252年),字仲謀。 東吳大帝,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曾建都京口。 生於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於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永別亭: 永別的英文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近代陳洵《海綃說詞》:金陵王氣,始於東吳。 權不能爲漢討賊,所謂英雄,亦僅保江東耳。 事隨運去,本不足懷,“無覓”亦何恨哉。 “尋常巷陌”勝於“舞榭歌臺”遠矣。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注音版
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 廉頗曾爲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爲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爲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 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冑一夥人不能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爲名免去了他的官職。 辛棄疾渴盼爲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一次落空。 第一、二句中,“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 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原文朗讀
後闋謂元嘉之政,尚足有爲,乃草草三十年,徒憂北顧,則文帝不能繼武矣。 明年癸巳,至齊明帝建武二年,此四十三年中,北師屢南,南師不復北。 至於魏孝文濟淮問罪,則元嘉且不可復見矣。 故曰“望中猶記”,曰“可堪回首”。 此稼軒守南徐日作,全爲宋事寄慨。 永別亭2025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謂己亦衰老,恐無能爲也。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音版
舞榭歌臺4,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5,人道寄奴曾住6。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7。
永別亭: 永別的英文
江山千古依舊,割據的英雄孫仲謀,卻已無處尋覓。 無論繁華的舞榭歌臺,還是英雄的流風餘韻,總被無情風雨吹打而去。 那斜陽中望見的草樹,那普通百姓的街巷,人們說寄奴曾經居住。 遙想當年,他指揮着強勁精良的兵馬,氣吞驕虜一如猛虎。 (哪忍心回想往事啊,如今在敵佔區裏,北魏皇帝佛狸的廟前,香菸繚繞,烏鴉爭喫祭神的供物,人們歡呼雀躍,社日的鼓聲震天動地!)[“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 這裏值得探討的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爲什麼就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
永別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五個典故的通俗解釋 急需
北顧,向北觀望;在當時,是流落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個含有政治意義的詞語。 宋文帝於兵敗後寫詩:“北顧涕交流”。 南朝宋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以騎兵集團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 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遠征匈奴,殲敵七萬餘,封狼居胥山而還。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渡江用辛稼軒韻注音版
他曾兩度揮戈北伐,收復了黃河以南大片故土。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相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句是懷念劉裕的,他早年家貧,後來憑藉自己的努力而當上東晉將領,並親自率兵北伐,最終推翻了東晉王朝而自立爲帝。 這首詞寫於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 永別亭 ,辛棄疾當時已有六十六歲。 當時韓侂冑執政,正積極籌劃北伐,閒置已久的辛棄疾於前一年被起用爲浙東安撫使。
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不振。 ”“元嘉”爲宋文帝劉義隆的年號。 永別亭2025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謨北伐拓拔氏,由於準備不足,又貪功冒進,大敗而歸,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燾乘勝追至長江邊,揚言欲渡長江。 永別亭2025 此三句在於借古喻今,警告主戰權臣韓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韓並未聽從辛棄疾的建議,倉促出戰,直接導致了開禧二年的北伐敗績和開禧三年的宋金議和。
永別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注音版
而作者雖一直極力主戰,併爲收復故國不畏艱難,戎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機會不來,於是心中自有一腔無從說起的悲憤。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人。 上闋寫了兩個歷史人物,引用了兩個故事;下闋用典更爲豐富,有三個著名典故。 1、起筆“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但“孫權”那樣的英雄已經難以尋覓,第二句用孫權自然而然引出“舞榭歌臺”——榭,就是建在高臺上的宮殿,這裏指孫權的皇宮。 永別亭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