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三隧調整收費幅度,冀起分流作用同時避免影響西隧周邊交通。 海底隧道是香港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一,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其次為獅子山隧道。 紅隧4線雙程行車的舊式設計,使隧道的行車流量早於1982年便告飽和,幾乎全日都會出現交通擠塞。 因此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在隧道原有收費外,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冀減低流量,但成效甚微。 後來政府決定建設東區海底隧道以分流部分車輛以減輕壓力,東隧在1986至1989下半年期間興建,但東隧往返港島東及九龍東,且行車時間長和距離較遠,不及紅隧方便,致使紅隧交通依舊擠塞,更延續至今。
即使出行時並非過海,相信不少市民亦試過受過海車龍影響,無辜辜塞埋一份。 在繁忙時間,過海隧道擠塞的車龍延伸至多條連接道路,阻塞其他跨區或地區道路,例如九龍中、港島北,甚至香港仔的多條主要道路和地區道路,均受到紅隧車龍嚴重影響。 根據2021年9月底至12月的交通調查,在平日早上最繁忙的一小時,過海車輛數目超出過海隧道整體容量逾四分之一。 單計紅隧和東隧的交通需求,早上南行方向及傍晚北行方向,車輛數目在最繁忙的一小時,更超過容量高達50%。 駕駛人士在早上繁忙時間分別平均需約25分鐘及17分鐘,纔可通過紅隧和東隧,行車時間約為交通暢順時的三倍。 西隧整體交通現時雖未及紅隧和東隧般繁忙,但在平日早上繁忙時間,西隧的使用量亦已達到其設計容車量,近年亦時有出現交通擠塞情況。
紅隧收費: 運輸署︰今年底就具體方案諮詢立法會及公眾
2017年12月3號起,駕駛人士可以喺海底隧道嘅人手收費亭,用八達通或本地發行嘅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 payWave、感應式Mastercard同銀聯閃付)拍卡畀隧道費。 初步構思是按整體過海交通情況將平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收費時段,即(一)繁忙時段、(二)一般時段,以及(三)非繁忙時段。 早上或傍晚繁忙時段則需在一般收費之上,附加擠塞徵費,從而遏抑和分散繁忙時段超額的交通需求,改善過海隧道交通情況和減少相應行車時間。 而在非繁忙時段則因應交通情況,收取較一般收費為低的非繁忙收費,讓使用該時段的人士受惠。 如果大家坐車塞過海時望出窗外數一數,可能會發現每七架私家車,才會見到一架巴士。 2011年至2021年間,私家車在平日繁忙時間佔過海車輛的比例,由約五成不斷攀升至約六成,卻僅運載不足兩成的過海乘客。
- 有消息透露,特區政府審視最新推算數據後,擬提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方案,三隧私家車收費在非繁忙時段維持不變,但紅隧和東隧繁忙時段收費則上調20元,分別收取40元和45元,西隧則減價至65元至70元,拉近三隧收費的差距。
- 負責研究改善過海隧道車流分佈的顧問公司建議,紅隧加價而東隧減價,加減價幅度介乎五至二十五元,希望可將紅隧部分車流分流至東隧;政府不傾向回購東西兩隧。
- 運輸署指出,就算電子繳費交易失敗,駕駛者仍然能使用現金付款。
- 政府積極回應公眾期望之餘,同時需避免引發大量額外車流,所以在下調西隧收費至60元的同時,也適度上調紅隧和東隧的收費,以保持整體過海交通量與現時相若。
- 消息指,蘋果一直在從美國加州和中國派遣產品設計師及工程師前往印度南部的工廠,培訓當地人並協助建立生產線。
如果證明收費高低對汽車流量影響很大,運輸署日後可以另訂分流策略,採靈活調整收費高低機制,讓不同隧道在不同時段調整收費,以控制過海隧道的車流,令過海交通更為暢順。 負責研究改善過海隧道車流分佈的顧問公司建議,紅隧加價而東隧減價,加減價幅度介乎五至二十五元,希望可將紅隧部分車流分流至東隧;政府不傾向回購東西兩隧。 東隧發言人不回應有關消息,強調歡迎任何可改善三隧車流的建議。
紅隧收費: 加價2023|遊戲
雖然東隧可以要求因為仲裁拖延而調高加幅,但這又是否獨立仲裁人獲授權可以做到的要求呢? 故此有人拆局,東隧放出大幅加價的汽球,目的是製造輿論壓力,想在專營權屆滿前爭取甜頭。 紅磡海底隧道設有職工會,分別為香港隧道及公路幹線從業員總會紅磡海底隧道分會(工聯會屬會,登記編號:853),理事長為辛榕城;另一工會為香港收費道路從業員協會(職工盟屬會,登記編號:926)。
- 由於收費亭的「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及相關系統需時復修,駕駛人士可以透過隧道管理公司的流動讀卡器用八達通繳費。
- 由於路段並不擠塞,不用4分鐘車程巴士於6時56分到達西隧收費廣場,行車暢通無阻。
- 而最新消息指三隧將會實行「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紅隧、東隧繁忙時段(早上7時至10時,以及傍晚5時至晚上8時)或加價$20至紅隧$40及東隧$45,而西隧就會減至$65-$70。
- 後來政府決定建設東區海底隧道以分流部分車輛以減輕壓力,東隧在1986至1989下半年期間興建,但東隧往返港島東及九龍東,且行車時間長和距離較遠,不及紅隧方便,致使紅隧交通依舊擠塞,更延續至今。
2009年9月7日,往九龍方向改為特快線,途經摩利臣山道後改經堅拿道西及堅拿道天橋,不再途經天樂裏、軒尼詩道、菲林明道、會議道及鴻興道。 該線于堅拿道西近祥和裏增設巴士站,原位於摩利臣山道、軒尼詩道及會議道的巴士站則取消,令來回程行車路線,除了九龍區總站外,再次回覆開辦時相同的行車路線,是一項相當特別的紀錄。 開辦初期,中巴主要是用丹拿珍寶行走;之後曾經用不同種類的巴士車款行走,包括都城嘉慕11米兩軸巴士及其他二手車款,包括利蘭亞特蘭大後置引擎和利蘭泰坦前置引擎巴士。 至於九巴則以丹拿E型為主,該款巴士長度有34呎(約10.6米),在當時是最長的巴士車種,全車載客量共123人。 值得一提的是,丹拿E型的車廂特別裝有乳膠座位,當時九巴車隊多用纖維椅,所以這批丹拿E型巴士是九巴服務的一個突破。
紅隧收費: 香港政府將於2023年8月起收回西隧專營權,亦即是由當日起西隧會成為其中一條政府隧道,早前有指運房局有意在收回西隧後調整隧道收費,並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安排,按照繁忙時段、一般時段、非繁忙時段分為3個價格收費。
顏汶羽建議利用「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以調節繁忙時段和非繁忙時段的車流。 長遠而言要吸引更多公司採取彈性上班時間,以減少繁忙時間車流量。 有消息指,政府將分階段實施三隧分流,以私家車為例,第一階段西隧收60元,紅隧及東隧收30元,的士擬劃一收25元。 政府建議藉着收回西隧的契機,調整過海隧道收費以處理過海隧道擠塞問題。
紅隧收費: 【三隧分流】西隧收60紅隧東隧劃一收30 下一步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在繁忙時段收費增加20元,會有2成人改變使用隧道時間;加價30元,比例會約升為5成。 而繁忙時段的紅隧車容量逾150%、東隧及西隧則分別是146%及98%,政府調查指繁忙時段私家車佔路面60%,卻只佔過海量的18%,相比僅佔路面8%的巴士,其過海運載量則達80%。 然而,因有跑馬地區內上班人士支持,本線於繁忙時間容量卻不俗,更會出現客滿情況。 政府「633」方案,建議明年8月西隧私家車減至60元、紅隧及東隧則加價至30元以紓緩紅隧擠塞情況。 林世雄解釋,若只減西隧收費,另外兩條隧道不加價,會「谷多咗啲車過海」,無助解決擠塞問題,收窄西隧和紅隧差距由55元至30元,吸引駕駛人士改道西隧;而西隧減幅溫和,是避免影響周邊包括油麻地交通。
紅隧收費: 香港海底隧道收費標準
消息指,政府會提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新方案,西隧收費將會繼續高於東隧和紅隧,而東隧和紅隧繁忙時段收費,或會較現時多$20。 西區海底隧道專營權2023年8月屆滿,政府早前表明,收回西隧專營權時會一併推出「三隧分流」新方案。 消息指,政府審視最新推算數據後,連同「擠塞徵費」提出「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新方案,西隧收費將會繼續高於東隧和紅隧,而東隧和紅隧繁忙時段收費,或會較現時多20元。 西區海底隧道的專營權將於明年8月1日屆滿,政府將收回專營權並推「三隧分流」方案,據運輸及物流局提交予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的文件,政府建議,西隧私家車收費減15元至60元,紅隧及東隧則分別加10元及5元至30元。 政府曾作調查瞭解不同收費加幅下,如何改變駕駛人士的出行模式。 結果顯示,加價20元,分別約有2成人會轉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轉用其他隧道;加價30元,比例會約升為4成。
紅隧收費: 即刻下載 Yahoo 新聞 app
此外,假如各過海隧道在同一時段的收費,調整至相若水平,甚至均一,可鼓勵駕駛人士減少因隧道費不同而繞道,節省衍生的額外行車時間,提高整體道路網絡的使用效率。 相信大家都留意到,過海隧道擠塞情況在上下班的高峯時間特別嚴重。 秉持交通管理、科學為本的理念,運輸署於2019年7月展開擠塞徵費研究,檢討及重新制訂政府收費隧道及道路的收費水平。 這個暫時免收費方案,除了減少了因為收費導致車速減慢造成的阻塞外,也可以乘機觀察三條海底隧道的分流狀況。 過去因為紅隧收費最低,車流最多,所以極度擠塞;東隧收費稍高,所以汽車流量佔第二位;西隧收費最高,汽車流量遠不如紅隧和東隧,較為暢通。 如果紅隧免費通行,便可以計算其他隧道流失的汽車數量,甚至安排兩天三條隧道都免費通行作流量比較,從而估計隧道收費對汽車流量的影響。
紅隧收費: 加價2023|大家樂
另有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計劃將加收擠塞徵費的繁忙時段,設定於早上7時至10時,以及傍晚5時至晚上8時。 據當局的調查估計,如繁時過海隧道費加20元,約兩成人會轉乘公共交通,或轉用其他隧道;如加30元,相關比例或升至約四成。 另有消息指,雖然港府擬保留西隧與紅隧及東隧的收費差距,但理解公眾對西隧收費貴有意見,研究方向亦包括略為調低西隧收費。 2018年政府提出三隧分流,調高紅隧及東隧收費,最終方案胎死腹中,之後政府表示,會在2023年8月收回西隧專營權後,再提出有關方案。 港府近日正就三隧分流政策方向,向個別立法會議員「摸底」交換意見。 據運輸署數據顯示,於傍晚繁忙時間,紅隧過海的平均時間達36分鐘,東隧的塞車情況嚴重,繁忙時段平均需時14分鐘纔可過海。
紅隧收費: 紅磡好去處|理大擬在紅隧收費廣場上建三層高綠化平臺!設露天劇場/廚房花園/連接維港尖東地標
運輸及物流局昨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出「兩步走」策略實行三隧分流。 首階段維持三隧全日固定收費,並就過海流量大的私家車,先採取較溫和的幅度調整其收費水平,同時調整的士隧道費,而其他車種的收費則維持不變。 至於巴士、公共交通工具方面,有指政府考慮到巴士載客量,因此計劃減巴士隧道費,而的士就會以全日劃一價收費,暫時未知對巴士車費會否有影響。 香港政府將於2023年8月起收回西隧專營權,亦即是由當日起西隧會成為其中一條政府隧道,早前有指運房局有意在收回西隧後調整隧道收費,並實施「不同時段、不同收費」的安排,按照繁忙時段、一般時段、非繁忙時段分為3個價格收費。 為此巴士公司會為部分路線於繁忙時間安排空車由過海隧道巴士站開出,疏導轉車乘客。 香港運輸署在香港海底隧道及其餘兩條海底隧道安裝了行車時間監察系統,並在香港及九龍通往隧道的主要道路設置行車時間顯示板,顯示經3條隧道過海的預計行車時間,以方便駕駛人士選擇使用最方便的海底隧道及行車路線。
紅隧收費: 加價2023|港鐵
《大公報》日前接獲讀者投訴,指紅隧是三條過海隧道中最為擠塞的隧道,其次是東隧,令駕駛者每天飽受塞車之苦。 大公報記者於早上返工及黃昏放工的繁忙時段,實地前往紅隧天橋瞭解駕駛者的過海情況,發現擠塞問題的確非常嚴重。 由理工大學對開前往紅隧入口的路段,等候排隊入隧道的時間往往至少要20分鐘,如果發生交通事故,更加需時半小時或以上。 事實上,本港道路網四通八達,但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因差距頗大,導致交通流量分佈不均,最終令道路網不能發揮最佳的分流作用。 消息又指,政府預計今年12月將向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提交建議,相關修例會在明年初首讀,期望西隧專營權明年8月到期前,在暑假前完成立法。 政府期望新法例保留彈性,容許政府日後無須再經立法會審議,都可以上調或下調隧道收費最多15元,並調整繁忙時段的時間。
紅隧收費: 消息:紅隧東隧繁忙時段或加價$20!三隧擬推「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西隧減價最多$10
據兩名曾在蘋果海外業務部門任職的人士表示,該工廠正在制定提高熟練度的計劃,但前路漫漫。 他指,收窄三條過海隧道收費差距旨在積極回應公眾期望,同時避免引發大量額外車流,以保持整體過海交通量與現時相若。 當局預期部分駕駛人士有較大意願根據目的地選擇隧道,有助減少繞路,以及減輕紅隧和東隧的壓力。 紅隧收費2025 的士小巴關注權益大聯盟主席黎銘洪:最少兩條使用東隧的小巴路綫受影響,估計加價後乘客每程要多付一元,推算日後每日將約有一萬幾千輛的士轉用收費更便宜的紅隧,令紅隧擠塞問題更加嚴重。 港英政府銳意開拓銅鑼灣、紅磡、尖沙咀經濟,決定隧道現有之出入口位置。
他表示方案是要九龍東居民「硬食」,強調動軏就用加價方式「懲罰」駕車人士,只會引起沒有必要的爭議。 對於政府建議中的東隧和紅隧加價,張欣宇認為政府明年收回西隧經營權後,重要目標是降低整體出行成本「還利於民」,而不是加價。 局方解釋,隧道費的水平和結構同步作出變更,會對公眾造成較大影響,過海交通流量及數據仍未穩定,並要讓社會適應各項新的過海隧道收費安排,所以實行「兩步走」策略。 運輸署宣佈在下月 12 紅隧收費 月 3 日凌晨 2 時開始,紅磡海底隧道將接受拍卡式電子繳費,新「停車拍卡」措施接受八達通、本地發行的非接觸式信用卡,例如 Visa、MasterCard以及銀聯,繳付隧道費用。 網誌作者傑克:東西隧車流不足,惟有以加價來維持回報率,但加價只會令更多人放棄使用,惡性循環下,紅隧只會愈來愈塞車,東西隧收費則愈來愈貴。 無法子,啱啱西隧先加完價,轉頭東隧又話明年會狂加,遲啲連紅隧都加埋⋯⋯唉,到時就真係無人敢搭的士過海。
交通事務委員會委員陳恆鑌指,西隧收費減幅太少,分流作用有限,又認為晚間可在西隧試行不同時段不同收費以便評估作用。 航運交通界易志明認為,新方案能收窄隧道收費差距,惟分流作用未必明顯。 當局稱,計劃明年第一季提出修例,以便收回西隧後實施新收費安排。 消息指,按時段收費會在2024年8月才實施,當局會授權運輸署長按時段調整收費,初步建議可加減15元,例如紅隧繁忙時段可加至45元,非繁忙時段就可減至15元。 紅隧收費 「不同時間不同收費」亦為當局早前提出的收費原則,但當局最新文件稱,考慮隧道費調整的影響較大,且過海交通數據仍未穩定,加上社會適應需時,建議先觀察上述首階段建議,在一年內全盤檢視及引入按時段收費。
電視藝人沈殿霞坐一架老爺車,駛過紅磡海底隧道,成為第一位正式使用紅磡海底隧道嘅市民。 紅隧收費2025 海底隧道係1969年9月1號動工,1972年8月2號通車,耗資3.2億港元。 穿過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同香港島兩岸獨立嘅道路網絡連埋一齊。 所以之後再起東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同埋多條過海鐵路,幫佢分擔交通流量。 至於第二階段要到2024年8月才實施,初步建議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機制,繁忙時段可加15元,凌晨非繁忙時段可減15元。 另外,因紅隧封閉而提供的兩條來往「九龍城至灣仔」及「紅磡至灣仔」的特別免費渡輪服務會提供服務至十一月二十九日(星期五)。
根據運輸署現時的行車隧道的收費資料,西隧私家車收費為75元,的士收費為70元;東隧私家車收費為25元,的士收費同樣為25元,如沒有乘客則只收15元;紅隧私家車收費為20元,的士為10元。 紅隧收費2025 如消息屬實,西隧的私家車及的士的收費分別減低15元及45元;東隧私家車收費增加5元,的士收費不變;而紅隧私家車及的士收費分別增加10元及15元。 上屆政府曾經提出西隧減價至50元,紅隧東隧加價至40元的三隧分流方案,但因為未能爭取政黨支持最後撤回,其後改為遊說政黨支持在繁忙時段才調整收費的做法。 據瞭解,當局已敲定細節,私家車用西隧過海由現時75元減至60元,東隧及紅隧分別加5元及10元,令兩條隧道收費一樣,定於30元,即將來西隧收費的一半。 施政報告提出「擠塞徵費」理念,增減不同隧道收費,達到分流作用,建議於2020年1月1日起,降低使用西隧的私家車、的士等隧道費,並同時上調紅隧和東隧的相關隧道費。 另一方面,政府近年致力推展智慧出行,透過更廣泛運用創新科技,提高交通管理效率,不停車繳費系統正是重點工作之一。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亦贊成三隧分流的方案,更形容中環及灣仔繞道通車是實施三隧分流的好契機。 他指出,如果方案獲得通過,中灣繞道有助分流兩成的車流,令車流選擇多用西隧,降低東隧及紅隧的交通擠塞問題。 立法會議員張欣宇亦質疑,應善用西隧非繁忙時間的剩餘容量替紅隧分流,憂新方案會造成「三隧齊塞」。
理大表示,紅隧一帶一直存在交通擠迫、空氣污染及噪音等問題,社區內亦缺乏戶外和綠化空間,預計東鐵線過海段在本月15日通車後情況會更嚴重,期望透過綠化平臺改善以上情況。 團隊表示,綠化平臺項目的用地由政府擁有,因此所有市民均可享用設施,亦不會納入理大校園一部分。 香港理工大學計劃在紅磡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上興建三層高的綠化平臺,佔地約3萬平方米。 頂層和中層為合共約2.43萬平方米的室外綠化空間,由7個主題園區組成,設有步行徑、園林、水池等戶外及半戶外活動空間,中央設有作展覽用途的橢圓形有蓋多用途空間。 該層亦由紅隧收費廣場向海旁延伸至連接面向維港的多層公眾觀景臺,提供零售及飲食空間,亦設露天劇場及廚房花園等戶外設施。
紅隧收費: 紅磡好去處
當局又計劃,調整收費後花一年去全面評估整體過海交通情況,並引入「不同時段不同收費」。 當局目前未敲定方案細節,但消息指屆時紅隧繁忙時段私家車收費可加至45元,凌晨非繁忙時段則半價15元。 紅隧收費2025 運輸及物流局最新文件指出,去年繁忙時段的過海交通量,超出三隧總容量高達26%。 其中,紅隧、東隧塞車最嚴重,早上繁忙時間分別需約25及17分鐘才能過海,需時較平常時段多兩倍。
紅隧收費: 加價2023|膠袋徵費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恆鑌指,相關費用調整不大,令人懷疑能否改變駕駛者習慣。 紅隧收費 香港新方向議員張欣宇指出,隧道繁忙時段的根本問題在於需求遠超總容量。 至於民建聯九龍東議員顏汶羽認為,加價方案令九龍東居民「硬食」,建議推行非繁忙時間優惠。
隧道全長1.86公里,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 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但因工程關係已經被移平,並與香港島連接。 消息指,政府已敲定細節,西隧私家車收費減價至60元,紅隧、東隧加價至30元,的士用三條過海隧道收費擬劃一定於25元。
相信繁忙時間增加收費,能有效緩解三條過海隧道繁忙時段擠塞情況。 紅隧收費 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昨日對香港文匯報表示,特區政府擬議的三隧收費方案,並非旨在分流,而是高峯期調節方案,使非必要過海的駕駛人士避開繁忙時段。 現在三條過海隧道一早一晚繁忙時段都嚴重堵塞,有必要通過收費進行調節。 資料圖片 根據特區政府統計,疫情前繁忙時段的紅隧車容量逾150%、東隧及西隧則分別是146%及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