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聖爺廟2025全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中國旅行社副董事長、立法會旅遊界議員姚思榮認為,「一帶一路」可以帶動商務旅遊、會議展覽以及文化科技交流,有助發揮香港旅遊優勢。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出席「一帶一路再出發:2016國際旅遊新商機論壇」時,亦重申政府會跟本地業界和其他地區合作,把握「一帶一路」為香港旅遊帶來的機遇。 昔日南丫島居民以捕魚為生,島上有三座供奉海神媽祖的天后廟,守護和庇佑島上漁民。 其中索罟灣天后宮的建築設計較為現代,原因是已有接近200年歷史的原址天后宮於2004年被一場大火燒毀。

  • 羅有妹說,任何人都可參加抽花炮,每張花炮票3 元,有些花炮會會買好幾百張,希望漁翁撒網,可抽中。
  • 與前述幾所洪聖廟不同,雖然洪神爺誕來臨在即,但從港鐵灣仔站出口起,沿着莊士敦道、大王東街一直走到皇后大道東處,都不見花牌、旗幟、橫幅,以及任何能讓人想起洪聖爺誕的事物。
  • 你亦可以選擇在香港仔搭乘街渡前往索罟灣,船程約35分鐘。
  • 自此之後,海面就常常風平浪靜,即使打大風亦不會水浸,鄉人因此更誠心供奉洪聖爺。
  • 唐朝南海神被冊封為「廣利王」,當中含廣納財利之意。

除了「曬家艇」及漁排的漁民曬鹹 魚外,外婆搬到陸上居住後,也會在家裡曬鹹魚及醃製青根鹹鮮魚,這是水上人「上岸」生活後不能脫離的習慣。 曬鹹魚的過程有點繁複,亦會惹來昆蟲,所以要不 時觀察鹹魚的情況,若發現有蟲便要塗胡椒粉。 有一次,姨母忘記了掛在屋外的鹹魚,到記起的時候,鹹魚佈滿了一條一條「肥嘟嘟、白雪雪」的蟲。 漁業機械化後,便出現了大型漁 船:「單拖」和「雙拖」,統稱「拖船」。

洪聖爺廟: 廟宇服務

村民幾天前已在島上灣位處的沙灘取沙,裝成20 多個沙包用船運往廣場。 這堆沙弄成河流模樣,沙上插香燭,周邊遍佈衣紙,沙河前方豎立小型紙扎海龍王,以震懾牛鬼蛇神、海上亡魂。 喃嘸唸經後海龍王投入「沙河」連同衣紙香燭一同化掉,這時一艘小艇已安放紙船,緩緩駛出牛尾海,當看到遠處的果洲羣島時,紙船放進海面,慢慢飄遠。 1842年英國人割據香港後,隨即展開中西區填海工程,那條海旁小路於是擴建成皇后大道東,灣仔的海岸線亦延伸至海旁東,即現今莊士敦道。 因地理環境關係,五、六十年代這裡的賭毒很旺,很多人怕在這裡攝影,猶幸我在香港仔長大,這裏的街坊都認識我,年青時更經常在鴨脷洲拍攝寫實照片,題材多不勝數! 五六十年代,來往鴨脷洲和香港仔要靠小艇和電船仔接載,當年坐艇仔小童的收費五仙(鬥令)、電船一毫,所以小艇生意也不錯。

  • 6年後(即1783年),祖籍歸善縣(後改稱惠陽縣)的林鬱武發起建廟供奉北帝,惠、潮兩府居民響應合資,建成玉虛宮。
  • 他曾設立氣象臺來觀察天氣,為漁民商旅減低出海的風險。
  • 玉虛宮位處福佬人聚居的社區,它座落於高臺上,呈兩進三開間設計,左右兩側各有偏殿,是島上規模最大的廟宇,被古諮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 有個別鄉村如西貢布袋澳,則在農曆八月十三日才慶賀洪聖誕。

鴨脷洲一向為漁民社區,村民主要以造船、捕魚及海運為生,他們認為「南海之神」洪聖屢次拯救居民,立廟酬謝神恩,祈求該區風調雨順、漁獲豐收,自此洪聖廟成鴨脷洲主要廟宇。 都是由內地及泰國等東南亞地區進 口、海產則多由在南中國海捕撈的內地漁船提供。 雖然沒有以前的壯健,但他們也會繼續養魚,天晴、水流好的日子更會「車」 釣艇到不遠的水域「呔魚」。 新一代的漁民子弟不再從事漁業,不過,有點子的人卻把漁排「活化」,成為釣魚發燒友週末的聚腳點。

洪聖爺廟: LEGOLAND Discovery Centre Hong Kong 香港樂高探索中心泊車泊邊好?

與前述幾所洪聖廟不同,雖然洪神爺誕來臨在即,但從港鐵灣仔站出口起,沿着莊士敦道、大王東街一直走到皇后大道東處,都不見花牌、旗幟、橫幅,以及任何能讓人想起洪聖爺誕的事物。 即使來到廟前,在牆邊並排着的還是那一列配祀神名——當年太歲、金花夫人、華佗先師、老張王爺、包公丞相、文昌帝君、華光大帝、花粉夫人。 去年,許多政商界人士都建議,香港可以透過「一帶一路」來開拓旅遊業。 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嶽提出,可將香港打造成「一帶一路」的多元旅遊平臺,並且希望中央支持深化兩地旅遊產業合作。

從海外或臺灣地區來港人士已免除隔離及疫苗接種要求。 香港與內地亦全面通關,包括開放全部口岸及取消出行前核酸檢測要求! 俄羅斯國防部透露,俄羅斯部隊已突破烏克蘭在盧甘斯克部分地區的防禦。 俄國防部稱,在進攻過程中,烏克蘭部隊倉惶撤退到距離先前佔領地界3公里的地方。 穿過居民散落的蘆鬚城村再走10分鐘,便到達蘆鬚城泳灘。

洪聖爺廟: 天后廟神風洞歷史足跡滿滿

玉虛宮在2002年重修時,承建商特意遠赴福建購買材料,並找閩南師傅訂造瓦片和青磚,重現與閩南一脈相承的福佬文化。 洪聖本名為洪熙,為唐時廣利刺史,通曉天文地理,協助漁民預測天氣,以平安出海捕魚謀生,故此漁民紛紛為此「南海水神」立廟以祈求家宅平安,風調雨順,漁獲豐收。 隋開皇十四年後(594年),隋文帝詔祭四海,供奉南海水神之廟宇開始冒起。

洪聖爺廟: 地點 : 鴨脷洲洪聖廟 | 無障礙分類 :廟宇 | 無障礙資訊 : 鴨脷洲洪聖廟屬於法定古蹟,所以沒有任何無障礙設施,輪椅人士不建議獨自前往。

而根據粗疏統計,目前在廣府沿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洪聖王廟就有二百多間。 至於香港,據謝永昌、蕭國健合著的《香港民間神靈與廟宇探究》統計,共有23間。 配合知識型經濟,看似是很「合 理」的事,但其實都很荒謬,因為大多數水上人都沒有陸上工作所需的技術和學識,「上街」後難以與人競爭,但是,留在這個行業卻沒有發展的空間。

洪聖爺廟: 灣仔觀音廟

漁排的數量增加,然而,靠山、背風、水深的海域不多,所以漁排都是聚集在某些海域,繼而慢慢 形成一個在海上的村落。 這就是列斐伏爾的 「空間實踐」:人的行為賦予空間意義,人的活動強化了空間的使用價值,並形成了特定的空間面貌。 都係『攞魚』嘅,成世人都係『水 裡來,水裡去』,邊豎嚟鄉下?! 因此,在年紀還是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我們是沒有故鄉的一羣。

洪聖爺廟: 榕樹灣大街

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重新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由東華管理。

洪聖爺廟: 灣仔北帝廟

一直到慶典結束才進行「送神儀式」,沿着同一路線將眾神送回原來廟宇。 這種「羣神聚首」的熱鬧景象,只有在鴨脷洲的洪聖寶誕裏可以看到。 洪聖誕熱鬧非凡,從每年的二月初一開始,洪聖誕正式活動,搭戲棚,請戲班,禾樓歌比賽十三天連軸轉,盡慶豐收喜悅。 同時選出兩名童子,在十三日洪聖誕當天沐浴更衣,穿上戲服,在洪聖爺出巡的轎前鳴鑼開道,六位新婚男青年分別抬着洪聖爺、勸善大師、蘇公爺爺的雕像環鄉巡遊。 巡遊結束,各路人馬分別舞起醒獅,吹起八音,敲起鑼鼓,舉起大旗,匯成一支千人隊伍,在廟前迎接“三聖”回廟。 隨後,在廟前的草坪上舉行“搶炮”活動,晚上慶典結束。

洪聖爺廟: 洪 聖誕 2021

勉強說,我們的故鄉,就是海,或者是香港的港 洪聖爺廟2025 口。 走進廟內,叩過頭、上了香,環顧四周,同樣不見什麼花燈、花炮。 偶爾有其他善信來到,也只是像平日一樣拜祭或算命,香火略嫌稀淡。

洪聖爺廟: 香港國際汽車博覽(IMXHK)2022

如此欠缺創新或宣傳的嘗試,就難怪新一代的香港年輕人不參加、甚至不認識洪聖爺誕了。 崇拜洪聖爺或南海神祝融的,自然不會只有香港,在毗鄰的廣東省,也有很多相關的祭典和廟宇,當中最古老及最著名的,便是南海神廟與「波羅誕」。 南海神廟坐落在廣州黃埔廟頭村,始建於隋朝開皇十四年(594年),它是歷代皇帝祭祀南海神的主要場所,後經歷代重修、擴建,至今仍屹立不倒。

洪聖爺廟: 建築風格

村民在將先於正誕前幾天在廟前集合,舉行大眾祈福,祈求全村人口平安,再在正誕早上,舉行廟會和飄色巡遊匯演,盛大程度不亞於鴨脷洲。 雖然這邊並沒有鴨脷洲的接神和送神儀式,但河上鄉卻是全港唯一保留了搶花炮儀式的洪聖爺誕。 另外,河上鄉也會在賀誕前後公演多場神功戲,而且搭建的戲棚規模要比鴨脷洲更大。 洪聖廟自乾隆元年(1736年)創建,歷經80年風雨後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 洪聖古廟坐落於西貢的一座寧靜小島滘西洲上,為供奉海上守護神 ── 洪聖而建,其歷史可追溯至1889年。 此廟於2000年修復成功,並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傑出項目獎」。

洪聖爺廟: 地方設施

你亦可以選擇在香港仔搭乘街渡前往索罟灣,船程約35分鐘。 南佛門堂的天后廟,結構簡單,由於年代久遠,日久失修而倒塌,村民遂將天后像移放在島上的洪聖廟內同祀。 大角咀洪聖殿建於1881年,原是位於深水埗界限街與大角咀道交界處的福全鄉內的廟宇。 1928年,政府開發大角咀,原有村落被拆卸,廟宇也被遷往福全街現址,為紀念福全鄉,廟前的街道命名為福全街,並交由廣華醫院重建及管理,於1930年重新開放。

這些離宮甚少稱南海神廟,多稱洪聖宮、洪聖廟、南海神祠,以別於南海神廟(大廟)叫法。 截至1949年前,廣東一帶的南海神廟,包含洪聖廟、廣利廟等,不下於500座,遠遠超過同期天后廟的數目。 在南海、番禺兩縣就有100多座,有的鄉多至8座,佛山鎮內有4座,順德縣在清代就有14座。

洪聖爺廟: 香港洪聖廟

天寶年間(751年),唐玄宗賜封洪聖大王為「廣利王」,亦有招財之意。 直到宋仁宗康定二年(1041年),更被封為南海洪聖廣利王。 鴨脷洲洪聖古廟有240多年歷史,主要供奉海神洪聖。 每年的洪聖爺誕是鴨脷洲的年度盛事,大批居民會準備各類祭品酬謝神恩,同時一連數日舉行大型賀誕活動,包括會景巡遊、傳統龍舟拜廟和神功戲等,熱鬧萬分。 洪聖爺即南海洪聖大王,又稱赤帝,其傳說最為人所知者,當屬洪聖本名洪熙,是唐朝的廣利刺史,以廉潔忠貞聞名。 他曾設立氣象臺來觀察天氣,為漁民商旅減低出海的風險,後來因辛勞過度而早逝。

洪聖爺廟: 南海守護神 洪聖爺

接近抵達索罟灣碼頭時,迎接你的是眾多漂浮在港灣中的漁排,瀰漫漁鄉風情。 這個恬靜質樸的小漁村雖然不及島上另一端的榕樹灣般熱鬧,但海灣沿岸、主打粵菜的餐廳所炮製的海鮮佳餚,依然吸引不少人慕名而至。 洪聖爺廟2025 這裡亦有很多小店售賣本地漁民曬製的海味特產和乾貨。 沿海岸走,來到河口鹹淡水交界,這片獨特的泥灘,孕育出招潮蟹和彈塗魚等多種生物,保證令你大開眼界。 該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香港仔警署在對岸出現後,居民認為影響鴨脷洲的風水。 有堪輿師便建議在洪聖廟前豎立兩根六米高的木柱,繪以龍形圖案,以化解警署所在的「虎地」煞氣。

無障礙分行類 : 歷史古蹟

上文節錄自第50期《香港01》周報(2017年3月6日)《同廟不同命:市區內外的洪聖爺誕》。 洪聖廟為兩進建築,中間有天井,結構簡樸,它的最大特色是通風透光,梳式結構,屋頂灰塑,有雙龍戲珠等磚雕圖案,以洪聖居中,左右分別為勸善大師和蘇公爺爺。 洪聖去世後,當時在位的皇帝御覽悼文,將有關洪聖的德行公告天下,並追封他為“廣利洪聖大王”。 據説,洪聖去世後仍庇佑村民,在風暴天災中顯靈救活了不少人。 河上鄉還是北區唯一保留傳統搶花炮儀式的鄉村,慶典當日村民會爭奪由花炮發射出來的炮芯,祈求得到神靈保佑,來年一帆風順。

在這些地方或街道旁,總是能夠找到一座祭祀洪聖爺的古廟,可見祂在香港傳統民俗裏的重要地位。 這座大約於1847至1852年間建成的廟宇,原本是一個位於石頭上的小祭壇,且面朝大海。 這是因為洪聖是主管海洋及氣象的神明,與漁民、農民、海貿商人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