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禪院6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院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東林唸佛堂等建築物,裝修古樸雅緻,亦供奉了全港最大的三寶佛佛像,莊嚴肅穆。 早晚課誦系模仿廣州鼎湖山之儀式,並提供四眾弟子住宿場所。 一九七五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亦已在興建中,至一九八二年整座禪院終告落成。

  • 一九七五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亦已在興建中,至一九八二年整座禪院終告落成。
  • 隨後陸續增建廟宇寺院,羣聚規模香火鼎盛成為道教佛教信仰的名山勝地。
  • 融秋法師率弟子闢土耕種,自給自足,勉度時艱。
  • 所以竹林禪院第一座建成的便是供奉地藏王菩薩的「浮屠寶殿」,殿內供奉地藏菩薩,觀音左右脅護外,牆上刻有佛教故事壁畫。
  • 院內的寶塔莊嚴雄偉,而兩旁院落又栽種了很多植物,一片清幽。
  • 1932年,浮屠殿落成,定名竹林禪院,即作首次開戒之舉,特禮請博白縣周華寺住持勝林老和尚,再由融秋老和尚蒞監傳授戒法。

竹林禪院迎來此神,將之視為佛門護法之一,希望與更多善信廣結法緣。 事實上四面佛的確吸引不少人前往參拜,其名氣有時還蓋過竹林禪院。 其時茂峯法師在千佛山鳩工興建東普陀,融秋法師在附近另一山丘向鄉紳購地建寺。 他與弟子墾土劈石,1932年建成浮屠寶殿,供奉地藏菩薩,其後寺院定名為「竹林禪院」。 所在地原名「湖洋山」,融秋法師稱之「扶融山」,有「扶助融秋」之意,後易名「芙蓉山」。

竹林禪院: 查看

竹林禪院是香港市中心區的最大佛寺,位於中國香港的新界之荃灣區,佔地4公頃多。 山上風光明媚,盡覽荃灣新市鎮,遠望藍巴勒海峽及青衣島。 建於1927年,位於荃灣北側的芙蓉山上。 院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東林唸佛堂等建築物,裝修古樸雅緻,亦供奉了全港最大的三寶佛佛像,莊嚴肅穆。 早晚課誦系模仿廣州鼎湖山之儀式,並提供四衆弟子住宿場所。 一九七五年,山門、天王殿及大雄寶殿亦已在興建中,至一九八二年整座禪院終告落成。

寺院有計劃於1999年動工興建五百羅漢堂於後山。 申請人龐孟婷,答辯人為華人廟宇委員會(英語:Chinese Temples Committee)。 竹林禪院由曼華堂管理,曼華堂在2017年12月20日去信呈報華人廟宇委員會及民政事務署,指它們成員名單有變,四名成員現為歐陽順美、潘潔芳、雷靄霞、王美珍。 龐要求法庭頒令華人廟宇委員會收到的曼華堂成員更動資料為無效紀錄,並要求曼華堂依據簡章管理竹林禪院,而華人廟宇委員會亦要確保成員資料符合簡章、條例及註冊要求。 茂峯未成為法師之前,曾在廣東肇慶鼎湖山慶雲寺掛單,認識了融秋(後來成為竹林禪院開山祖師)和筏可(後來成為寶蓮禪寺住持),大家切磋琢磨,鹹認為出家為生死大事。

竹林禪院: 芙蓉山短遊路線推介!一個半鐘行完+參觀竹林禪院+飽覽荃灣一帶景色

他見該處風景與浙江普陀山相若,又感觀音之靈應,遂稱寺院為「東普陀」,以別於福建廈門的南普陀。 竹林禪院 經天橋橫過荃灣港鐵站,或在兆和街乘搭小巴,便來到芙蓉山。 芙蓉山上古剎眾多,其中有間竹林禪院建於1932年,佔地40萬平方呎。 【星島日報報道】竹林禪院「開山祖師」融秋和尚女兒龐孟婷指,禪院的公告欄張貼的通告公開了她的私隱,內容寫有龐的姓名及她涉及的刑事案件,故管理禪院的「曼華堂」暫停其母的職務。

  • 為交通容易到達之開放性步道,坡度較平緩,且設施完善,路面平整易行,約半天至一天內即可完成。
  • 據説當年老和尚在潛修佛法時,曾三次獲得地藏王的啓示,要他尋找夢中所見的福地興建寺院。
  • 有關處理已售出的龕位的安排,請參閱寶福山(不包括妙景堂)的牌照申請人提交而獲發牌委員會接納的行動方案。
  • 寺院佔地寬廣,是香港最大寺院之一,亦是旅遊勝地,山上風光明媚,盡覽荃灣市區,遠望藍巴勒海峽及青衣島。
  • 老圍村所在之山原名「千石山」,茂峯法師將之改稱「千佛山」,以彰顯佛教在此生根。

其時江蘇寶華山隆昌寺舉行傳戒法會,他們一起前赴該寺受具足戒。 1924年融秋法師返粵,在廣州華林寺協辦南華佛學院,請茂峯、寶靜擔任講席。 據說融秋法師曾三次獲地藏菩薩託夢,要他尋地建寺,弘揚佛法,他遂於1928年來港。

竹林禪院: 香港佛教勝地 芙蓉山

平方呎,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及藏經閣等建築。 竹林禪院 申請狀況包括“正在處理中” 、“已發出「須符合要求通知書」” 、“批准” 、“拒絕” 、“停止審核”。 此外,還有觀音殿、玉佛殿、五百羅漢寶殿、法堂、禪堂、藏經樓等。 禪院一帶可盡覽荃灣市區,俯瞰藍巴勒海峽及青衣島,每逢週日或節誕,都有大批遊人到來。

竹林禪院: 竹林相集

竈君堂 竹林禪院2025 清光緒年間,地理師鍾清泉居士與開山主持楊木生居士,看中此地為吉穴,遂搭建竈君堂。 隨後陸續增建廟宇寺院,羣聚規模香火鼎盛成為道教佛教信仰的名山勝地。 國道3號下竹林交流道進竹東市區,循122縣道往五峯方向,於30.2K處右轉五指山道路,依照指示牌抵達登山口附近的廟宇羣停車場。 竹林禪院就在上面馬路的拐彎處, 是我兒時經常遊玩的地方。 不過, 當年不是從這方向前往竹林禪院的, 而是穿過馬閃排村的巷陌抵達。

竹林禪院: 全港最大的佛寺之一 竹林禪院

女義工趁母親入院後,擅自把部分房間換鎖,又裝上閉路電視,整個寺院布滿「內地和尚」及黑衣人,原本在寺院居住的老和尚亦被嚇怕,不敢發聲。 「我相信這件事不簡單,估計幕後有龐大組織計畫侵佔整個芙蓉山,以圖操控山上大大小小的寺廟」。 竹林禪院是香港市中心區的最大佛寺,位於中國香港的新界之荃灣區,佔地4公頃多。 山上風光明媚,盡覽荃灣新市鎮,遠望藍巴勒海峽及青衣島。 建於1927年,位於荃灣北側的芙蓉山上。

竹林禪院: 地藏菩薩報夢興建 竹林禪院

據報道,融秋誕下長子後,仍在禪院擔任住持,並應父親要求再添子,最後尼姑懷有第五胎時難產,雙雙而亡。 竹林禪院 根據龐日東孫女龐孟婷接受報章、雜誌及電視訪問時,引述龐氏族譜記載,融秋父親當年眼見幾名兒子在戰亂中離世,無人繼後香燈,所以到禪院跪求融秋和尚還俗。 先有從無人認識、泰國出家的和尚釋恆懿到佔領寺院;後來上任方丈徒弟釋果恆,又被指是曼華堂欲奪權而引入的內地和尚;到本月,來自五臺山的釋能修正式陞座成為方丈。 政府外判工蛇王成風,工作時間瞓覺做運動,街道垃圾無人清,主責部門卻放任懶理,任由公帑被浪費。

竹林禪院: 新界專綫小巴85線

殿內供奉三世佛,兩旁圍繞十八羅漢,殿後有觀音菩薩和二十四諸天。 走出大雄寶殿,見假山魚池,迎面就是最早落成的浮屠寶殿。 竹林禪院2025 再往上走,則是2006年建成的500羅漢寶殿,是香港唯一供奉500尊羅漢像的殿宇。

竹林禪院: 四面佛點拜? 有幾靈?

融秋法師素願爲竹林憚院創建一壯觀莊嚴之大雄寶殿,以廣容信衆,禮佛誦經。 竹林禪院 1970年,港府土地政策改變,法師乃補地價購入今日大殿所在之地,並於1975年奠基興建。 惟法師爲法忘身,勞瘁過甚,於1976年舍報西歸。

竹林禪院: 四面佛緣

運輸署實地調查尾班車服務,發現小巴較預定時間提早5分鐘開出,車上只有3位乘客,聲言會作跟進,繼續監察相關的服務情況及乘客需求。 位於竹林禪院的四面佛,是由「賭王」何鴻燊82年從泰國請來;在神壇留名的除了賭王,還有「鋼鐵大王」龐鼎元遺孀龐熊少珠。 香港藝人亦多參拜,謝霆鋒和母親狄波拉便篤信四面佛。 昔日謝霆鋒犯下頂包案,狄波拉除了到泰國參拜,也拜竹林禪院的四面佛。 2011年,有報道指狄波拉出資百萬為禪院的四面佛重敷金身。 每逢新曆一月一四面佛誕,上千名市民都會前來禪院拜四面佛,求財和家宅平安。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交通信息

其徒衆恪遵遺命,經過六年時間,完成各項工程,並於1982年落成開光。 開山祖師融秋法師,廣西博白人,幼年於縣中周華寺出家爲僧,辯才甚佳。 曾於金山江天寺、高昱寺學禪,及後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受戒,屬臨濟宗黃龍派。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 (香港)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寺院佔地寬廣,是香港最大寺院之一,亦是旅遊勝地,山上風光明媚,盡覽荃灣市區,遠望藍巴勒海峽及青衣島。 因為這次有兩晚是住在荃灣附近的酒店,加上個人時間比較充裕,所以第一次帶着神聖的心情參觀這個已經有接近百年歷史的竹林禪院,這邊是非常有名的。 融秋法師素願為竹林憚院創建一壯觀莊嚴之大雄寶殿,以廣容信眾,禮佛誦經。 1970年,港府土地政策改變,法師乃補地價購入今日大殿所在之地,並於1975年奠基興建。

在大帽山公園川龍管理站起步,沿石屎路落斜,右邊會出現一條泥路,路牌會指示通往「引水道及老圍」。 轉入泥路後直走,途中會出現其他小徑,不要進入這些小徑,沿著大路行。 直行15分鐘後,便來到一個分叉口,轉右往引水道方向行,穿過電塔後便來到芙蓉山山頂。 步出大殿,便再進一門,此處有涼亭休憇地方,可供信眾小休,休憇處的左側尚建有觀音殿,右側是玉佛殿。 竹林禪院 上層是浮屠寶殿,現在已改名為地藏殿,旁邊則有祖堂及香積廚。

竹林禪院: 香港佛教道場

禪院外圍,沿山邊斜坡再上,為五百羅漢寳殿、法堂、禪堂及藏經閣。 彌勒菩薩是繼釋迦牟尼佛之後的十地等覺的補位菩薩,現時在兜率陀天內院為天人說法;將來會下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成佛,以教化眾生。 四大天王是護持佛法的菩薩:東方持國天王手捧琵琶,彈破苦空色殻;南方增長天王手持寶劍,斷除煩惱; 西方廣目天王手拈寶珠,無垢光明;北方多聞天王手持佛塔,賞賜福德。 韋陀菩薩是鎮守世界東、西、南三州的護法神,守持金剛杵,受佛屬咐守護佛寺,故面向大雄寶殿而立。 及後竹林禪院得到該六位善信繼續發心支持,加上其他信眾護持下,其他佛殿及建設,亦相繼完成。 自此,禪院地域,亦被廣稱為“地藏王地”,以紀念地藏菩薩報夢建寺的功德。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旅遊勝境

記者獲得一份詹豐簽名的委託書,委託釋恆懿長期代理,該文件有詹豐簽名及竹林禪院印章,並自稱為曼華堂資深長老。 但曼華堂一方指,詹豐在曼華堂並無角色,她並非資深長老。 融秋1976年逝世,但龐氏後人並無加入曼華堂。 現時竹林禪院的上一任住持釋意超(又名釋意昭),於2014年圓寂,之後禪院一直未有新方丈。 但後來融秋未還俗,就與尼姑張月琴誕下四名兒子,長子龐光懷,即龐孟婷的父親、竹林禪院前會計詹豐的丈夫。

在規劃你的行程前,請留意有關部門或機構的最新公佈,或向他們查詢景點的開放情況及時間。 網站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佛化教育組設立,旨為提供一多元化之互動電子平臺,以促進佛化德育及價值教育之發展。 但是如果你在香港的時間是有限的千萬不要錯過十千佛去朝山(它涉及一個非常可觀的,長的,爬山很陡 – 但它物有所值)。 嗇色園譚普(近黃大仙地鐵站)也值得一遊。 發牌委員會已於這專題網站公佈截至2021年3月31日就「截算前骨灰安置所」的指明文書申請在其中幾個主要範疇提交文件的狀況。 截至2018年3月29日完結時,私營骨灰安置所發牌委員會收到共144間私營骨灰安置所提交的指明文書申請。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歷史沿革

茂峯法師於1964年圓寂,3年後寺方將法堂二樓闢為茂公紀念館,安放茂峯法師像和他生前用過的物件,當中有一件被視為鎮寺之寶的金燦五衣。 1920年代茂峯法師在臺灣弘法時(其時臺灣由日本殖民統治),因感動朝野而獲日本天皇贈送這件袈裟。 法師隨緣領受,豈料1941年日軍攻陷香港時大有用處。

竹林禪院: 竹林禪院旅遊勝境

惟法師爲法忘身,勞瘁過甚,於1976年舍報西歸。 其徒衆恪遵遺命,經過六年時間,完成各項工程,並於1982年落成開光。 竹林禪院開山祖師融秋法師,廣西博白人,幼年於縣中周華寺出家爲僧,辯才甚佳。 曾於金山江天寺、高旻寺學禪,及後在南京寶華山隆昌寺受戒,屬臨濟宗黃龍派。

1924年參學畢返粵,於廣州華林寺協辦南華佛學院,請寶靜、茂峯二法師分任講席。 時值因緣,夜夢地藏菩薩啓示,指引尋找福地興建道場,弘揚佛法。 融秋法師遂於1928年自內地來港,初到大埔梅修精舍打佛七。 後因與筏可、茂峯時相往來,時茂峯法師正興辦位於荃灣老圍的東普陀講寺,融秋法師因緣覓得荃灣芙蓉山現址福地興建寺院,並得弟子茂清、茂常協助。 禪院是由融秋和尚於一九二七年,先後三次獲得地藏王菩薩報夢,要他到香港尋地建廟,因此二八年在六位弟子的協助下,最終於芙蓉山覓得現時的地皮興建。 所以竹林禪院第一座建成的便是供奉地藏王菩薩的「浮屠寶殿」,殿內供奉地藏菩薩,觀音左右脅護外,牆上刻有佛教故事壁畫。

母親年初身故,靈灰安置在父親身旁,我看着他倆照片裏安詳的面相,心裏也感安慰。 年月不饒人,要不要自己也在禪院留個位,這問題已開始進入我的意識空間。 無奈太太是天主教徒,這問題確是費煞思量。 就靈灰方舟提交的指明文書申請並沒有就申請涉及的私營骨灰安置所提供任何具體資料及證明文件,該申請已退回予申請人。 大雄寶殿莊嚴雄偉,殿前立大紅圓柱,氣勢非凡。 殿內供奉釋迦牟尼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佛及阿彌陀佛像,兩旁有金身羅漢像。

竹林禪院: 第3478章 竹林禪院

奶奶身故不久,爺爺也隨她而去,骨灰放在奶奶龕位的同一個靈灰閣內。 我記得骨灰是由母親和我親身往廣州領回來的,因為當時正值文革時期,父親是第二代「黑五類」,被列入黑名單,不能回國。 父母病故也不能為他們送終,他引為人生一大憾事。 重陽將至,又是掃墓時分,看到《東週刊》報道竹林禪院的是非,不禁感慨。 半個世紀前的一天,我首次踏足荃灣的竹林禪院。 當天爸爸雙手捧着奶奶的照片,隨着一位法師和幾個和尚,在香火燎繞中為奶奶的骨灰在禪院「上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調整新界專線小巴第83A、85、86、86A及86M號線的車費〉[交通通告],2019年7月19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調整新界專線小巴第83A、85、86、86A及86M號線的車費〉[交通通告],2023年2月15日。 安頓好外婆之後,昨天我亦都親身去竹林禪院四面神還神。 咁我就去了荃灣竹林禪院嘅四面神許願, 祈求四面神幫我,祈求四面神可以幫助我外婆,令外婆可以康復出院。 曼華堂一方展示一張聲稱是竹林禪院上任住持釋意超,在病重的時候曾書寫手稿,指定釋果恆接任首座和尚。

竹林禪院: 新界西南探索之旅 – GLIS-155GT

尤幸得到善信支持,浮屠寶殿和兩廊的靜修室在一九三二年間建成。 竹林禪院2025 竹林禪院位置比較僻靜,只有一輛公共小巴可以到達。 在這裡供奉了泰國的四面佛,如果不熟悉拜神儀式也不用怕,因為會有人教你怎拜的。 荃灣有兩處佛教名勝,較為人熟悉的是三疊潭,有名剎西方寺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玄圓學院,香火鼎盛。 竹林禪院 另一個就是竹林禪院所在的芙蓉山,那裏還有幾個如東林唸佛堂這類的「師姑庵」散佈於山腰上。 說和竹林禪院結緣,是因為它差不多成了我的家族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