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產研究部高級聯席董事黃良昇指,2023年香港樓價止跌回升,租金亦回穩… 不過,樓價指數包括豪宅等各類型單位價格,因此抽選九龍區細單位(430至752呎)平均呎價走勢作分析。 比較梁振英和林鄭月娥任期首月為起點,計算九龍區細單位平均呎價變化,可見梁振英任內此區樓價上升37%;而林鄭月娥至今同區樓價升幅為26%。 然而,若翻查歷史數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私人住宅售價指數),便發現樓價指數一直不斷攀升,從1988年的31.9點,升至1994年的114.9點,六年間累積升幅達260.1%。 甚至,若我們與1984年的樓價指數低位17.2點相比,則1994年的十年累積升幅達568%,然後才開始出現調整。
- 已自置物業的劉先生表示,空置率低代表少咗炒家,對樓市是好事。
- 它們一般會較官方數據領先,但缺點是不夠全面及精準性較低。
- 資料顯示,業主於2010年5月以約585萬元購入上述單位若以現時的租金水平計算,業主可享回報約4.6釐。
- 有買家接受單位以估價成交,也有投資人士堅持「低估價兩成」的原則吸納筍盤,認為買樓雜費多,要賣家低開,計計埋埋纔有利可圖。
- 點樣解讀新政府嘅土地政策,陳總預期如下:技術上政府會供應足夠土地,促進市場穩健之道(新加坡政府已經掂多年,香港點解不可以);另外還可以再次推行公共房屋計劃,呢縱非幸事但也能舒緩樓價高企下社會嘅焦躁情緒。
- 至於恒生銀行去年內地業務稅前盈利約2.2億元,按年跌81%,總營業收入則升近4%至31.1億元。
- 新界東樓價指數報168.20點,按周跌1.31%,連跌2周共1.88%。
而且睇睇開發商手上還有咁多樓可以賣,大家自然也都系推遲置業。 到了2002年,香港嘅樓市便喺蹉跎中下跌了六成,同時還有很多聲音覺得樓價會繼續下跌。 要講過去廿年中,最有趣嘅資產價格走勢之一,莫屬香港樓市了。
樓價走勢圖20年: 原業主減價約20萬 二手居屋3年升值約86%
他稱,豐盛生活服務目前手持現金7億港元,淨持現金3億港元,備用額度約17億港元,有足夠財務資源,應付購併及派息所需。 李國邦稱,集團會維持股息派發率在40%,由2015年上市至今,所派發股息已相當於招股價80%,股息率約為8-9釐。 集團首席財務官兼公司祕書陳祖偉續指,豐盛目前整體手上的未完成合約達127億港元紀錄新高,在過去6個月增長約20%。
銀行估價基礎未必考慮到單位內部裝修等微觀因素,例若單位本身保養得宜,買家既能節省可觀的裝修費,亦可縮短因裝修而出現的同租同供情況,價值或吸引度會相對較高。 根據官方數字,今年以來,整體樓價下跌了15%,但近期在新聞不時看到「某業主劈價兩、三成」。 當我們看到這些報道時,千萬不要將叫價和市價混淆,劈價或許是業主原先的叫價是否大幅高於市價。 政府不久前公佈簡約公屋選址,究竟港、九、新界位置在哪?
樓價走勢圖20年: 中原地產 買樓,租屋,放盤,更輕鬆!
中原城市大型屋苑領先指數CCL Mass報127.73點,創78周新低,按周跌1.79%,跌幅140周最大,即2013年7月7日之後。 CCL(中小型單位)報126.47點,創77周新低,按周跌1.83%,跌幅140周最大,即2013年7月7日之後。 住宅物業市場在2015年上半年大致維持暢旺,售價和租金均在第3季見頂,隨後在第4季分別下跌4%和2%。 樓價走勢圖20年 不過,2015年第4季的私人住宅售價和租金與去年同期相比,仍分別錄得7%和5%增幅。 但可以肯定嘅系香港地產商輕松賺大錢嘅日子很快會成為過去,然而佢哋卻冇做好喺其他行業嘅發展準備。
財務總監蘇雪冰表示,本港銀行淨息差於去年第4季普遍有改善,但是否見頂要再觀察,目前判斷是言之過早,指出淨息差受眾多因素影響,包括美息和港元拆息走勢、經濟環境及市場競爭等。 另外,恒生提到,今年1至2月,投資市場活動相應增加,財富管理和個人銀行業務上升趨勢增強。 由於經濟環境好轉,消費業務亦錄得可觀增長,而上月來自內地的跨境收單業務按年有雙位數增長。 由於不少內地遊客仍在申請往來香港的簽證,相信有關交易量未來仍會繼續增加,對業務持審慎樂觀態度。 香港文匯報訊 (特約記者 成小智 多倫多報道)加拿大房地產市場今年在寒風凜冽下開局,房地產協會(CREA)公佈1月房屋銷售量創下14年新低紀錄,不但較去年同期急跌37.1%,亦較去年12月下降3%。
樓價走勢圖20年: 樓市新聞
他預計,啟德區樓市今年的復甦速度將不如無其他區大份,但不認為發展商會割價,因再減價就接近成本價,認為需更多時間待市場氣氛好轉,該區樓市才會慢慢回升。 年度變化假如年度變化貼近趨勢線下限走,樓巿最悲觀的情況在今年12月見底,指數是297,比現時計下跌大約10%,比今年5月的歷史高位下跌約12%。 隨後,跟隨今年1至7月的升巿,加上在2020年7月,谷底趨勢線下限接近0%,即以年度計,出現樓巿指數永遠只會比往年貴的狀況。 由此推測,樓巿指數於明年4月將重返329點,與最近期指數接近。 樓價走勢圖20年2025 樓價走勢圖20年2025 今年初的小陽春早在一月開始,當時的年度變化是+0.7%,在四月時已颷上+3.7%。 可是,隨後中美貿易戰在5月初升溫、本港亦於6月開始發生了社會運動,在今年5月,樓價指數在五月以338.0見頂,8月報331.9,年度變化亦回落至-1.0%。
樓價走勢圖20年: 內地投資大增
至於租金方面,根據差估署私樓租金指數,前特首梁振英任內,指數由12年第三季的146.2上升至17年第二季的181.5,升幅24.1%。 至於林鄭月娥上任至今租金指數不升反跌,跌幅為5.7%;其中2018年第三季起租金指數微跌後反彈,至2019年第三季創新高後持續下跌,重返2017年初水平。 然而,若留意當中細節,發現本財年賣地計劃得以超標,當中大部份土地來源是倚賴私人發展或重建供應,其中財年首3季賣地計劃提供約14,430個單位中,私人發展及重建項目已佔約9,160夥,即佔逾63%。 反觀官地供應方面,來季僅提供約210夥,而首3季亦僅錄得1,390夥,僅佔整體供應約1成。 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次施政報告其中一個亮點,自不然是未來的樓市供應。
樓價走勢圖20年: 香港高鐵「動感號」將於4月1日開始試運營
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調查機構Demographia的報告,上月調查顯示香港仍然是全球最難負擔房地產市場,該「殊榮」已經連續蟬聯11年,香港家庭需要不喫不喝20.7年才能置業。 雖然目前按揭利息的確是歷史低位,但由於樓價過於昂貴,供樓困難,港人只好拉長供樓年期以求減少每月供款。 數據顯示,去年平均按揭年期高達27.4年,而10年前平均按揭年期僅約20至21年。
樓價走勢圖20年: 中原城市分區領先指數
每隔一段時間,筆者便會根據巿況及最新的差估署指數推測樓巿走勢,所採用數據的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較受歡迎屋苑的售價指數年度變化圖。 自有數據以來,以谷底計這個圖表已經歷了九個週期,週期的間距是24個月至39個月,上一個週期的谷底在2016年6月,距今己39個月。 金融工具及/或加密貨幣交易涉及高風險,包括可損失部分或全部投資金額,因此未必適合所有投資者。 加密貨幣價格波幅極大,並可能會受到金融、監管或政治事件等多種外部因素影響。 最終雙方亦以理想價錢826萬元達成交易,摺合實用面積呎價約17,918元。
樓價走勢圖20年: 香港全城為巴士車禍死難者哀悼
CCL(中小型單位)報156.47點,按周跌0.07%。 CCL Mass及CCL(中小型單位)同樣連升3周後輕微回軟。 CCL(大型單位)報164.84點,按周跌0.92%。 樓價見底後近4周計,CCL Mass累升1.48%,CCL(中小型單位)累升1.37%,CCL(大型單位)累跌0.77%。 加拿大央行在12月和1月累計上調利率75個基點,令到很多投資者和用家對房地產前景持審慎態度,不敢貿然入市。 四大一線城市二手樓價呈「2升2跌」格局,當中北京升4.3%、上海升2.3%、廣州跌0.5%與堔圳跌2.7%。
樓價走勢圖20年: 香港樓市的18年週期,未來前景留意2021及2023
不少人相信政府過分依賴地產相關收入和推行高地價政策,令政府根本無決心打擊樓價,是香港出現高樓價的主因。 據統計,早於2014 年香港樓市物業總市值已達到20.6萬億港元,可買下將近兩個紐約或三個新加坡。 關焯照分析說,5年前港府已經公佈了未來香港土地的供應規模大約只有400公頃,但現時香港外來人口不斷增加,住房需求不斷增大,且國際資本一直十分鍾情香港樓市。 可見現時香港樓市已嚴重供不應求,而且未來有限的土地供應也遠遠跟不上社會對樓市的需求,故供應嚴重不足將是香港樓市的一個無法化解的難題。 譚浩智指,業主以約2.35萬元放租約2個半月後吸引區內客洽詢,雙方經議價後減價1,000元,以2.25萬元租出,實用呎租約30.8元,建築呎租約24.8元。 據悉,新租客本是同屋苑住戶,想換較大戶型單位,心儀單位享全海景,採光度高,故睇樓1次即決定承租。
樓價走勢圖20年: 按揭計算機
香港置業西九龍星匯居分行首席聯席董事曾家輝表示,市區優質單位迅速快市場吸納。 該行日前促成一宗港灣豪庭2房戶的買賣成交,原業主即日放盤即獲區內客斥575萬元承接,實用呎價約16,571元。 上述售出單位為港灣豪庭10座低層H室,實用面積約347平方呎,建築面積約499平方呎,屬2房間隔,向西北望市景。
樓價走勢圖20年: 樓市走勢丨二手議價變反價 十大屋苑週末成交跌逾35%
最受地產界矚目的是沙田蔚景園,在3月下旬推出時最高售價竟達1,351元/呎,平均售價1,193元/呎。 到了3月尾新盤繼續推出時,蔚景園的售價上升到1,401元/呎,平均每呎達1,260元,直迫81年的樓價高峯。 受到蔚景園暢銷的刺激,4月初推出位於旺角的時興大廈,在地點適中及供應短缺兩個因素的支持下,竟創出平均1,439元/呎的高峯。
零息時代落幕,中國因素抬頭,巿場危機交錯,正是新政府瞻前顧後時候…. 四區方面,港島樓價指數報161.34點,按周升1.5%,連升4周共3.69%。 新界西樓價指數報147.28點,按周升0.62%,連升2周共1.6%。 九龍樓價指數報151.6點,按周跌1.26%,終止3周連升。
樓價走勢圖20年: 物業市場統計資料
2020年2月,債權人申請法院對方正集團進行重整,2021年7月,法院裁定批准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重整計劃。 踏入2022年首個週末六、日,一手市場共有30個新盤推出,兩日共要售1239夥,反映發展商要吸盡購買力,心急清貨。 ECA根據各地的氣候、醫療服務、住屋及公用事業、隔離程度、社交網絡與娛樂設施、基礎建設、個人安全、政治環境、空氣質素等多個因素,來評估外派僱員在全球超過500個地區的整體生活質素。 人力資源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今月上旬發布的2022年度外派僱員宜居城市排行榜顯示,日本有3個城市打入10大,相比之下,香港跌至第92位。 如果想買樓收租,應該考慮大城市的商業中心區,現時一般樓價算是「平易近人」,例如位於北海道的札幌樓約20多萬港元就有交易,其他城市如大阪及東京等,入場費約50萬港元起。
樓價走勢圖20年: 香港前財政司長梁錦松:突破稅制大灣區可以更快速吸引人才
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城市居民希望擁有更大面積的居所,成為推動當地樓價上揚的原因之一;另一個推高樓價的原因,則是持續低息環境。 加上疫情下全球央行齊齊放水而推高股市,引發財富效益,亦增加買家購買力。 在眾多利好因素刺激下,報告內覆蓋的25個城市的經通脹調整後樓價,於2020年中至2021年中平均升幅達6%,為2014年以來最大升幅。 著名江恩理論圖表專家,在某新加坡大行擔任聯席董事,負責帳戶股票委託操盤,股票買賣及財富增值工作等。 以筆名「江恩小龍」於經濟日報集團智富雜誌,Presslogic,888LAB,華爾街見聞,看財經,騰訊,雪球,智通港股,陸金所,招商銀行APP,自選股及第一財經等發表分析。 而我們如果根據美聯工商舖資料研究部的美聯旺舖核心四區一線街售價指數,即是主要統計是根據旺角、尖沙咀、銅鑼灣及中環區內的一線街的平均呎價計算,你會發現一個比較特別的結果。
於1995至1997年嘅樓市巔峯期,恆隆將香港多項市區投資物業掂出售,並喺市場上通過配售等方式,籌資100億元,夯實了資產負債表。 當1997年底,亞洲金融危機襲港之時,恆隆已全無負債,手持50億現金渡過熊市,並喺寒冬過去後第一個開始於香港市場購置土地,兩個樓盤最終凈賺兩百多億港幣,時機精準嘅可以寫進教科書。 汪敦敬就認為,現時樓價節節上升,是國際金融市場及樓市出現了新常態,這種新常態除了是美國式的自由經濟日益淡化,以及中國式的宏調管理泡沫的經濟模式日益受到重視之外,在香港樓市供不應求所致。 林力山認為,順其自然是永恆的定律,只要大家記着樓是用來住的至理名言,在能力範圍內買樓住是可以的。 他相信政府亦會傾盡全力維持樓市健康發展及穩定供應,並且創造更有效的置業階梯,這纔是大家正確的思想方向及值得期待的東西。
天翔環球僅銷售香港境外之海外物業, 故根據香港法例第511章《地產代理條例》, 獲豁免領取地產代理監管局發出之牌照, 同時代表本公司不能代理香港的物業。 利嘉閣十大指標屋苑假日成交量數據顯示,港島、九龍、新界三區的週末交投數量均回落,其中港島區錄四宗,按周減少一宗或20%;九龍區錄五宗,按週迴落六宗或54%;新界區則錄六宗,按周下降一宗或14%。 換言之,九龍是跌幅最大的一區,而新界區嘉湖山莊錄得四宗交投,為上週末十大屋苑成交之冠。 樓價走勢圖20年 利嘉閣地產主席施慧勤指出,集團推出「假一賠千」,若集團上放盤資料有任何錯誤的話,舉報者可獲1000元獎金,獎金無上限及無期限。 陳永傑表示,香港四年來首次加息,難免對準備入市的買家造成心理壓力,窒礙買家入市決心,相信樓價將繼續調整,惟只維持於3%至5%的窄幅下調,預測全年累積樓價跌幅為10%。 AASTOCKS.com Limited對於任何包含於、經由、連結、下載或從任何與本網站/應用程式有關服務所獲得之資訊、內容或廣告,不聲明或保證其內容之正確性或可靠性。
一些高增值行業如金融業嘅升幅可觀,但低下階層嘅工資則相形見絀,所以普通市民上車並冇數據顯示嘅咁輕松,呢也系香港很多社會問題嘅症結所喺。 他強調,以上幾個因素為樓市注入不少購買力,看來樓價瘋升狂潮都是要炒到爆煲才會回歸正常,屆時又不知會有多少市民陪葬了。 雖然指數較上年度的20.9倍輕微回落,但不足以撼動香港的地位,港樓價仍遠遠拋離第二位的溫哥華(11.9倍)、第三位的悉尼(11倍),第四及第五位則分別是墨爾本(9.5倍)及洛杉磯(9倍)。 2017年2月中旨,豐景園一個中層、實用面積397平方呎的單位,以425萬沽出,創下該屋苑兩房樓價新高。 可是更戲劇性的是地產市道在短短的三個月內,奇蹟似地站穩陣腳,樓宇稍為調低售價後已見有一定的需求,且預期在各種有利的因素支持下,下半年可望輕微的升幅。 樓價經整固後,踏入97年再出現「瘋狂升幅」,一年上升了46.2點,達163.1點,升幅達四成。
因為歐美兩個世界都已經重啟量化寬鬆,明年雖然實體經濟不會好,但是在量化寬鬆環境下,可能仍有一定的支持。 同時如果利用18年香港樓市週期我們同樣可以分析到樓市的變化,我們發現樓市週期在1985年開始,循著18年的樓市週期變化。 香港樓市無疑是2003年開始見底上升,那2021年很可能是這樓市18年的週期完成。 如果再向前計算,而2003年同時利用前文提及的6年週期,即是1985年剛簽署中英聯合聲名後樓市上升。
2008年金融海嘯後,全球量化寬鬆,樓價升勢尤其顯著,推升本港樓市的因素包括低息環境、住屋需求龐大、供應不足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物業樓齡也是影響物業價值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樓齡較高的物業需要進行強制大維修外,樓齡亦會影響銀行批出的按揭年期,因為普遍銀行都會以75年扣減供款人年齡或物業樓齡(以較低者為準),來計算最長供款年期。 換言之,物業樓齡愈高,下手買家可借貸的能力可能愈低,變相減弱物業價值。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公佈最新的樓價指數,12月份私人住宅樓價指數報332.5,連跌7個月,創逾5年半新低,按月再跌2.03%。 總結2022全年,差估署樓價指數已累跌15.59%,終止13連升,與2021年9月歷史高位398.1點相比,累跌約16.5%。 美國激進加息後,本港也跟隨步入加息週期,樓價拾級而下,從各大媒體報道的蝕讓個案、地產舖張貼的「地產文學」,大概已可略知一二。
單單講新界,元朗和屯門、屯門和沙田、沙田和烏溪沙各區的供求已有不同;同區之中,近鐵和不近鐵的單位,優勢又有差異;即使同一屋苑,望東和望西、山景和樓景,樓價分野也相當顯著。 那麼你就可以大概估計,這個「平均售價」對比你心儀單位樓價走勢的準確性。 除了加息,今次樓市下跌還伴隨移民潮、中港經濟下滑、地緣政治緊張等不利因素。 樓價走勢圖20年2025 就像以往中英談判、金融風暴、沙士等,每個時代都有驚濤駭浪,對樓價的影響歷時也不一,以前的信心危機,來得快也去得快,今次會否亦然,仍然是未知之數,始終世界和香港也變了不少。
樓價走勢圖20年: 中原城市租金回報率
掂商人由1997年前備受社會尊崇,到依家社會上升溫嘅仇富情緒,依家嘅問題系,香港社會點樣睇待房地產巨擘。 按照恆隆嘅模式,一定系要重質量,睇利潤,因為本身資本雄厚,所以冇沽售壓力,可以善價而沽。 公司近年嚟也系一直持有已落成嘅香港住宅物業,直至市況非常熾熱時才銷售,從而攞得最大嘅利潤。 第一,收入較低嘅香港市民中,40%嘆政府資助居屋或相對平嘅租金(根本唔夠付呢些屋嘅維修費用),並且佢哋唔咋用交稅。 講句實話:政府賣地時候從嚟唔披露自己設定嘅最低價格,所以就算開發商去勾地,很可能會因為價格唔好被打返嚟;而且就算勾地掂,呢地還需要拿出嚟公開拍賣,呢一搞大家唔都過嚟高價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