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段:始於欽州街/西邨路交界,經過掉頭往欽州街北行未命名路、深旺道路口,南至連翔道南行綫近西九龍一號污水泵房。 不過,門外「守護神」也無力保佑棚仔逃過遷拆的命運。 早於○五年,政府已提出收地興建居屋,遭檔販強烈反對下暫時擱置,至一五年收地方案重啟,周旋多年最終定下今年一月遷拆的「死線」。 棚仔檔販可以選擇遷往通州街橋底街市的新布販市場,惟大姐芬跟大多年老檔販一樣,將會結束近半世紀的家業。 俗稱「棚仔」的欽州街小販市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布藝市場,然而近期掛滿「清貨大平賣」的街招,皆因市場將於月底清拆。 在棚仔內穿梭,好不容易找到一個稍為寬敞的位置「落腳」,正是大姐芬的排檔;布料擺放整齊,店前有一面鏡供客人打量,店名端正有力地用馬克筆寫在檔口隔板上,正是大姐芬丈夫的筆跡。
- 最新方案除了保留原有油麻地警署的舊翼和大部分新翼建築物之外,亦會在天橋加建隔音屏障並繼續保留該預留位置以及上面的花槽。
- 欽州街小販市場被稱為「最後的布市場」,原來香港製衣業發達的時候這裏只做批發生意,如今面臨拆遷,攤主靠零售苦苦堅守。
- 大姐芬難忘棚仔曾於九十年代遭遇大火,雖然沒有波及自己排檔,但近深水埗公園方向的上蓋被大火燒穿。
- 南昌站的路軌及月臺設於地面,但並不與外連接;而大堂則設於月臺下的地底。
- 他認為樓宇維修已對歷史建築造成嚴重破壞,惟該建築屬私人業權所擁有,按照目前法例,業主有權進行維修甚至清拆建築的舉動,擔憂未來樓宇將不復再。
西九龍中心原址為深水埗軍營,於1927年開始使用,軍營分為南京軍營和銀禧軍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皇軍攻佔香港,日軍將深水埗軍營改為戰俘集中營,用以囚禁當時駐守於香港的加拿大、印度及英國等士兵。 西九龍填海工程完成後,欽州街被延長,稱為「欽州街西」(Yen Chow Street West),從欽州街區別出來,東北起西邨路,西南訖長沙灣魚類批發市場,中段連接連翔道,亦於此條目一併敍述。 香港其他地方也有街道以相同原因,把延伸路段以同一方法命名,例子有尖沙咀「柯士甸道西」、紅磡「暢通道南」、西營盤「幹諾道西」、「德輔道西」、「東邊街北」等。 通州街建造時名為差館街,後來改名為福州街,再改至現名,名稱取自江蘇通州直隸州(民國時期改稱南通縣(今南通市),並非命名於直隸省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混淆)。 及後因填海關係,深水埗的海岸線日漸向西推進,現時通州街已成為了一條內陸道路。 而正因如此,由東京街至南昌街的一段通州街,是不設西行線的。
欽州街: 欽州街64-64A號 近期成交
至於兩段路為何沒有連接起來,大概因為兩段路中間有港鐵路軌和西九龍公路,車輛若要駛經整條欽州街西,也可以利用不遠處的東京街交匯處或太子道交匯處前往。 欽州街西的首段主要為市民提供通勤運輸接駁,次段則是以貨物運輸為主,由於用途明顯不同,兩段路不相連也可這樣解讀。 道路南端連接大角咀塘尾道,北端連接長沙灣荔枝角道,而西九龍走廊則架空於其上。 在南昌街與欽州街之間的一段通州街旁,設有一個玉器市場。 座落深水埗欽州街37K號的西九龍中心,是區內最大型購物商場,樓高9層,基座設有巴士總站,於1995年4月9日啟用。
- 建和閣:位於汝州街243至245號,香港房屋協會轄下的一個市區改善計劃屋苑,樓高10層,1梯2夥,1986年11月落成入夥,樓字頂部至今仍有大型房協舊標誌。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7,490,年齡中位數為 39.8歲。
- 有網民指櫈面高於正常水平,而且向下傾斜,須以雙腿支撐免身體向下滑,記者量度後發現櫈面斜度達17度。
- 由於該兩條巴士路線分別直達旺角及深水埗,因此吸引乘客改用九廣西鐵經該站進出市區,故使用南昌站的乘客大幅上升。
- 主要街道包括元州街(長沙灣段)、青山道(長沙灣段)、發祥街(長沙灣段)、福榮街(長沙灣段)、長沙灣道(長沙灣段)、荔枝角道(長沙灣段)、福華街(長沙灣段)、醫局街(長沙灣段)、海壇街(長沙灣段)、興華街(長沙灣段)。
由於汝州街是一條連接旺角北和深水埗的單程路(西行),大部份途經的公共交通工具均途經此路,經欽州街或界限街,前往長沙灣及新界各區;而汝州西街則有一條專線小巴路線途經,並以此作為總站。 此總站的使用高峯期大約在1997年至1998年,在這兩年間,曾經有七條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及一條路線在此設終點站,再加上當時還有多條過境巴士路線以此為總站,故總站內經常泊滿巴士。 欽州街2025 經過多次路線重組後,總站再度回復平靜,現只剩下五條巴士路線使用(然而其中三條路線以此作中途站,一條路線則以此作循環點,實際上只有一條路線以此作總站)。 總站除用膳時間泊滿休息的訓練巴士和暫停服務的巴士外,其餘時間只有少量巴士停泊,有時甚至空空如也,因此深水埗區議會要求善用此站,避免荒廢。
欽州街: 欽州街64-64A號
香港深水埗,曾經是製衣業中心,如今仍有350家中小企業和批發、零售商。 欽州街小販市場被稱為「最後的布市場」,原來香港製衣業發達的時候這裏只做批發生意,如今面臨拆遷,攤主靠零售苦苦堅守。 不遠處的美荷樓是香港第一個公屋項目──石硤尾村的第四十一座,從這裏可以穿越回舊日的香港。 2013年6月:有網民發現九巴部分使用上海鴻隆電子路線牌的富豪B9TL(AVBWU)和丹尼士三叉戟(ATR)在行走並非以深水埗區作總站的路線(如41)時,會顯示以此為總站。 2015年6月13日:九巴286X線不再停靠欽州街「深水埗警署」站而改停此站,以此站作為新「深水埗」循環點,前往顯徑,成為首條以此站為循環點的巴士路線。
深水埗(欽州街)巴士總站(Sham Shui Po B/T),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欽州街37K號西九龍中心基座,乃一室內坑狀巴士總站。 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位於深水埗欽州街51至53號的唐樓已有超過80年歷史,見證了香港由小漁村變身為大都會。 )是香港的一座大型商場,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欽州街37K,於1994年11月7日開幕。
欽州街: 深水埗欽州街
深水埗區的長沙灣@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9,54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31,188人。 主要街道包括元州街(長沙灣段)、青山道(長沙灣段)、發祥街(長沙灣段)、福榮街(長沙灣段)、長沙灣道(長沙灣段)、荔枝角道(長沙灣段)、福華街(長沙灣段)、醫局街(長沙灣段)、海壇街(長沙灣段)、興華街(長沙灣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麗翠苑,李鄭屋邨,南昌邨,美居中心,幸俊苑。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000,年齡中位數為 46.2歲。
欽州街: 巴士總站
過山車落成時極受歡迎,不少名人都曾是座上客,後來因商場高層認為美國曾發生室內過山車意外並導致人命傷亡,評估安全後決定2003年起停止營運,而過山車在9年營運期間並未發生過意外。 機電工程署發言人指出,過山車現時仍領有該署根據《機動遊戲機(安全)條例》發出的使用及操作許可證,並沒有要求停駛過山車,商場每星期都會有專人替過山車作例行檢查。 欽州街 第3230號公告〈臨時市政局:街道命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2卷第27期,1998年7月3日。
欽州街: 深水埗 @中原樓市片區
西九龍走廊長約3750米,連接旺角渡船街及荔枝角荔枝角道。 西九龍走廊西則長約1280米,連接渡船街北行線及西九龍走廊北行線。 「西九龍走廊」一名一直為香港人所用,但直至2007年4月27日及9月21日,香港政府才把這道路的名稱正式刊憲。
欽州街: 使用情況資訊
欽州街55號位於深水埗欽州街55號(中原樓市片區:深水埗)。 西九龍中心自1994年至今,一直有在巴士車身廣告作宣傳,初期為九巴,後期大部份為城巴及新巴,更曾多次就此發行巴士模型,為香港小數長期於巴士刊登全車身廣告的商場。 1978年,深水埗碼頭由北河街遷至南昌邨對開海岸,亦是欽州街盡頭處,巴士總站亦於同年啟用。 1998年,欽州街延長段通車,名為「欽州街西」,並於同年7月3日刊憲命名。 )是香港九龍深水埗的一條街道,由通州街及欽州街西交界為起點,向東北方至青山道及九龍道交界為終點。
欽州街: 通州西街
與東湧綫的鐵路轉乘站,車站鄰近深旺道、欽州街西及東京街西,於2003年12月16日啟用。 欽州街 南昌站因鄰近公共屋邨南昌邨而得名,但最接近車站的公共屋邨卻為富昌邨。 欽州街2025 汝州西街位於北長沙灣工業區內,在1920年代初填海規劃中,原本會與汝州街連接,但及後由於更改土地用途,兩條街最終未能連接,為方便辨識,比較短的一段1970年代改名為汝州西街,成為兩條獨立的街道,兩者並無關連。
欽州街: 路線數目
深水埗欽州街有一處毫不起眼的布市場「棚仔」,帆布與繩索交錯的圍牆內,燈火通明卻有種與時代脫節的氛圍。 七十三歲的大姐芬,跟丈夫鎮守棚仔四十四年,經歷無數風雨,最終卻敵不過遷拆的命運。 欽州街2025 現時回首,大姐芬難忘檔販齊上齊落,合力修補被大火燒穿的上蓋,拯救門前被颱風吹倒的大樹,無奈無力守住自己的家園,惟有期盼在最後的時光,能讓自己和街坊留下美好的回憶。
欽州街: 中原按揭x中原地產 「The Vertex 睿峯」置業按揭優惠
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機件部份只由透明深綠色玻璃遮蓋,遊人可窺見內裏的機械運作;升降機亦採用開放式設計。 教育電視小學六年級常識科節目甚至以本商場為示例向學生介紹齒輪和滑輪的機械原理。 1993年,批發市場及其道路落成,當時進出批發市場必須駛經東京街延伸段,接駁現時批發市場的出口。 欽州街2025 車輛進入時,先經過一段向東南方的道路,繼而右轉向西南方的道路,才能到達批發市場的入口。
欽州街: 南昌一號低層兩房戶 外區用家609萬元承接
1990年代前,欽州街道盡頭曾設的深水埗碼頭,渡輪航線發展蓬勃,配合陸路交通工具接駁,成為昔日區內的交通要塞。 棚仔人情味濃,全因檔販多年來共同進退,跨過無數風雨。 大姐芬難忘棚仔曾於九十年代遭遇大火,雖然沒有波及自己排檔,但近深水埗公園方向的上蓋被大火燒穿。 由於棚仔屬小販市場,不能買保險,大姐芬坦言重建過程「十分淒涼」;大量布料被燒光,大家合力清除垃圾也花了一個星期,及後棚仔檔販更集資買鋅鐵,自行修補上蓋。 根據土地註冊處文件,物業由「舖王」鄧成波家族旗下的陞域集團所持有,該集團回應指有關建築搭棚架工程只是進行定期維修保養,以確保建築物及途人的安全,並對此建築物的計劃未有可公佈的消息。 翻查資料,鄧成波自今年5月中離世後,家族已累積沽出超過30項物業,包括舖位、工廈、住宅地盤等,涉及金額超過80億元。
雖然曾有傳媒曾報道南昌街的名稱是來自香港開埠初期的富商陳南昌先生,但有香港史愛好者反駁指出南昌街命名時陳南昌才7歲,故「南昌」不可能是指陳南昌。 記者來到距此不遠的美荷樓,它的前身是安置災民的徙置大廈,導演吳宇森小時候也曾居住於此。 收音機、縫紉機疊牀架屋,算一算也不過就是五六十年過去。 這一頁翻過了歷史的落差,但貧富的落差卻成了漏網的風景,深水埗見證了香港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美荷樓一側已經改造為「美荷樓生活館」,並向公眾免費開放, 另一側活化為青年旅舍以吸引各地遊客入住。 根據政府的規劃,今年下半年將推出以時裝為主題的旅遊活動,未來還將在深水埗推出結合歷史文化和多媒體創意的科技旅遊項目。
直到2018年12月8日,D2出口才重新對外開放使用。 轉乘地鐵東湧綫,因此車站的售票及轉乘設施均與其他兩鐵轉車站有所不同。 位於南昌站的中央,設有數部轉車閘機及牆壁(現已拆卸),用以分隔兩鐵的付款區範圍。 而持有八達通的乘客可以於轉車閘機直接往返兩間公司的收費區,無須於其中一個收費區出閘,然後再次入閘。 維持月票及日票計劃,但月票於2007年12月1日起取消新巴路線轉乘優惠,再加上港鐵自2008年9月28日起將南昌站、美孚站及九龍塘站的收費區統一,故往返新界西北及九龍區的乘客逐漸改經美孚站轉車,南昌站人流因而稍為回落。 而南昌站名稱是九廣鐵路公司在九廣西鐵建造期間透過公開命名比賽得出,獲選名稱取自車站附近的南昌邨,名字反映了地區特性,而南昌邨因臨近南昌街得名,然而南昌站卻與南昌街有一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