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君勉另一個身份是客家人,他與同鄉東江縱隊的曾生,以及後來貴為元帥的葉劍英交情不淺。 1945年,葉劍英一家曾到香港,就作客於潘君勉的潘屋,可見兩人關係密切。 潘君勉交遊廣闊,與當時社會名人多為相識,他曾蒙孫中山親筆題贈「博愛」二字,可見他最遲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活躍於粵港政界。 據他在報章自述,他曾在財政上支持過孫中山在上世紀20年代的革命活動。 坳頭村族姓潘,故叫潘屋村,先祖來自梅縣客家。
將軍澳分區計劃大綱覈准圖編號S/TKO/17,現置於城規會祕書處、位於北角和沙田的規劃資料查詢處、西貢及離島規劃處及位於西貢的西貢民政事務處,讓市民於辦公時間內查閱。 一塊位於已修復的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約66公頃的土地,劃為「康樂」地帶,為市民提供康樂發展設施,以促進動態及/或靜態康樂活動和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 至於康樂發展的配套用途,如向城規會申請規劃許可,或會獲批准。 位於第85區石角路的兩塊土地劃作「住宅(戊類)」地帶,佔地約4公頃。
佛頭洲村: 發現經過
位於清水灣道井欄樹附近的樂善堂義塚,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為殮葬當時因瘟疫而死的人而設。 時至今天,樂善堂總理及其附屬機構代表,都會每年到墳前進行春秋二祭。 剛舉行的秋祭,儀式簡短,由上香、獻供、讀祝文至分胙野餐,只是約十多分鐘,但仍能保持著這傳統,已是難能可貴。 其中祝文的文字相當優雅,不妨看看讀祝文片段。
上次走釣魚翁郊遊徑時, 遠遠看到昔日佛堂洲的海島已經被填海陸地連在一起, 位置就在無線電視城旁邊, 佛頭洲村 於是就與Charles談及可以找機會探索佛堂洲, 順便探索朱翁大作所說及的古稅關遺址。 後來Charles建議在本星期成行, 並要求我計劃探索的路線。 佛頭洲村2025 我想到佛堂洲只是一個細小的海島, 島上的山也只是100米的高度, 如果只是單一探索佛堂洲, 可能路線就太短了, 於是就想到探索完佛堂洲後, 可以順便探遊大赤沙, 然後接走釣魚翁郊遊徑往大廟。 原位於佛堂洲的客家村落斧頭洲村,與隔岸的田下灣村於1990年初一同被重新安置在將軍澳新市鎮坑口昭信路南面。 斧頭洲村全村為廣東惠陽沙坑葉氏後人,於約1885年遷到佛堂洲,開基祖是葉慶福,已歷七代人。 斧頭洲村民以割草、養豬、鴨雞為生,斧頭洲村曾擁有一艘舢舨,用作運送村民和貨物來往筲箕灣的交通工具。
佛頭洲村: 深圳科技巨企可成港初創技術買家
這些土地內的建築物高度設有不同限制,使每塊土地內的建築物高低有致,以促進市中心區南面土地的空氣流通。 規劃區佔地約1,727公頃,位於西貢區南部,範圍東抵清水灣半島,南及將軍澳灣,西達藍田及秀茂坪區,北接井欄樹和香港科技大學。 據坑口村村長張錫金憶述,舊日臨海的坑口村,村民出門拐彎即可釣魚,每天可享用新鮮海產,剩餘便徒步出坑口墟或九龍區賣。 至六十年代香港發展重工業,坑口村成為大量造船、拆船廠和鋁廠的集中地。 佛堂洲村民離開的原因分別是第一由於需要發展將軍澳工業邨(現在堆填區位置),政府向佛頭洲村村民收地;第二個原因是交通問題,村民都搬到其他地方居住,而有部份村民則進駐遷村後的佛頭洲村(即「葉氏佛頭洲村」)。 1962年,香港教師朱維德(後來成為無線電視節目主持、藝員)在該處發現一塊殘缺石碑,惟當時並無引起香港政府注意。
- 位於田下灣村和佛頭洲村之間的坑口天后廟,每年天后誕都舉行五夜四日祭典及神功戲。
- 他指「有人上村收買,1毫子一斤,7、8個已經是一斤了。」這一毫子可以換購兩三塊麥芽糖餅乾,按60年代的物價,1毫子足以買到半斤白菜。
- 位處上水的雙魚洞均安墳義塚,建於民國十二年,由聯蔭堂敬立。
- 廷士家塾,又名友善堂,大門是古老石門框及大木門,估計是保留自廷士家塾舊建築的大門,大門上有一塊白底黑字「廷士家塾」門額,兩旁懸有木對聯「廷魁世澤;士族家聲」。
約179公頃土地劃為「休憩用地」,以提供戶外公共空間作各種動態及/或靜態康樂用途,配合當地居民和其他市民的需要。 佛頭洲村2025 其中,一塊半圓形土地闢設為綠化廣場、中央大道、市鎮廣場、海濱公園、海濱長廊及河畔公園,如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或會獲批准於市中心南面闢設露天茶座、商舖及食肆,以推廣新市鎮的獨特形象。 約117公頃土地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以提供各類設施配合當地和該區,以至全港居民的需要,同時亦供應土地予政府、提供社區所需社會服務的機構和其他機構,以供用於與其工作直接有關或互相配合的用途。 一眾父老笑言,往日村民務農維生,特別希望五穀豐收,風調雨順,但發展期間難免動土,為恐有驚擾神明之舉,故每逢半甲子,舉行為期五日四夜的安龍大典,以潔淨村內三十年來所積存的穢氣,並表達對神明敬畏之意。 期間村民會茹素,並停止村內一切工程,大會亦會事前申請其上空為禁飛區,以示尊重傳統。
佛頭洲村: 主頁 >> 西貢歷史>> 古物古蹟古物古蹟
當新界租借予英國後,這些稅關於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九年)停止運作。 佛堂洲一帶由於位處廣州與外國之間的航海要道佛堂門附近。 佛頭洲村 早於唐宋時期島上已有海關稅關的設立,當中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時有較詳細的記載。 佛頭洲村 佛頭洲村 佛頭洲村 佛頭洲村2025 何時荒廢已不可考,[可疑]但至少在嘉慶年間《新安縣志》記載時已經荒廢。
佛頭洲村: 新田科技城規劃的宏願是營造香港矽谷,文効忠既是傑出科研學者又是新田原居民,由他評論最是適合不過,他說:「這兒是處女地,中環無得搞的,希望政府好好發展這裏,不要淪為地產項目。」
此用途地帶並不規定建有獨立式設施,如託兒所與幼稚園,但於「綜合發展區」及「住宅(甲類)」地帶中公共屋邨及大型私人住宅中,會設有這些設施。 佛頭洲村2025 數塊位於第36區、第78區(百勝角)及第92區的土地劃為「住宅(丙類)」地帶,佔地約19公頃。 此地帶的規劃意向,主要是作優質、低至中層的住宅發展,而服務住宅區一帶地方的商業用途,如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或會獲得批准。
佛頭洲村: 服務時間
現時除天后誕及農曆新年前夕,其餘時間都頗為冷清。 田下灣村至今有約三百餘年的歷史,過去的居民並非是單一姓氏,如薛及葉姓兩家族。 田下灣村原位於清水灣半島南部田下山西面海濱,本為漁民聚居之地。 20世紀末,也跟其他村落一樣,香港政府為了發展將軍澳工業區,所以該處進行海濱填海,並與其東面之佛頭洲島連接,填海後之土地作工業用途以及將軍澳堆填區。 該村現在原址已經被拆卸,並遷置今田洲路坑口天后古廟旁,亦即今天位於將軍澳醫院附近的位置。 兩塊約4公頃的土地劃為「住宅(乙類)」地帶,分別位於第4區的康盛花園,及位於第51區的清水灣半島。
佛頭洲村: 香港估估嚇:香港原來有個稅關遺址
位於長沙灣天主教聖辣法厄爾墳場內的義塚,為東華與廣州兼善堂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合建,以安葬因從廣州蔓延至香港的疫症死者。 值得留意的是,1894年時,這兒仍屬清政府領地呢。 佛頭洲村 摩星嶺一帶為香港早期華人墓葬區,雖已關閉多年,四周亦已發展開路,但仍有不少義塚尚存,包括「四和義會」、「順德」、「三水」、「增邑」、「寧邑」和「廣寧四會」,皆以鄉邑為名。 部份仍有人來拜祭,但部份已被掩蓋在茂密樹叢中,其中之一更只得「義塚」二字,和附近的無名墓碑一樣,難考其源了。 位於樂富公園內山坡上,有著一座不甚起眼的小墓碑,寫著民國六年立的「侯王宮各古墓遷葬義…」,據說是安置從昔日九龍城侯王廟後山搬遷而來的古墓。
佛頭洲村: 坑口十八鄉古今點滴
我們當然也是識趣的, 佛頭洲村 既然此路不通, 那麼我們可以改行海灘的, 於是我帶領隊友走海灘往碼頭進發。 聽說幾年前有些遊人到來參觀古稅關時, 都誤以為那座民居就是古稅關。 但我從前拜讀過朱翁的大作介紹佛堂洲古稅關遺址的描述, 他在書中說明佛堂洲當時是有兩位居民居住的, 書中還有朱翁跟兩位居民的合照, 那就說明那座民居並不是古稅關的位置, 至於古稅關的正確位置在那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