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的風調雨水,一場洪水就會把幾年積累的財富破會殆盡,城市宮殿毀於一旦。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就是利用洪水打贏鄢郢之戰,一舉佔領楚國首都。 江漢平原面對的洪水威脅直到今天都沒有徹底解決,生活在江漢平原的民衆仍然面臨生命和財產安全問題。 在印象中,江漢平原每隔三到四年都會爆發洪澇災害,破壞力最大的洪災可能要算1998年的長江流域洪水。 歌曲《爲了誰》就是爲了歌頌那些跳入水中,用軀體堵住洪水的解放軍戰士。 向東可以順着長江直抵長江口,此所謂“東聯吳會”。
- 江漢平原有大小湖泊約300多個,重要的有洪湖、汈汊湖、長湖、排湖、大同湖、大沙湖等。
- 原雲夢澤區域一部分被劃給荊州市,剩下的區域成立了潛江,天門,仙桃三個省直轄市。
- 據統計,水域面積佔其總面積的18%,其中湖泊面積達1605.4平方公里。
- 演講一開始,郭靜雲表示,自己也認同過去史料所說,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二里頭就是夏都,鄭州商城、偃師商城是商王朝早期都邑,位於武漢附近的盤龍城不過是商人南土,不過後來跑去考古,直覺認為二里崗(湯商)又與殷墟(殷商都城遺址),呈現完全不同的型態。
- 借用三國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評價;”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 2010年6月24日,湖北省鐵路辦以鄂鐵辦函(2010)69號函發文,確定將漢宜鐵路“仙桃站”更名爲漢宜鐵路“天門南站”。
- 此所謂“西通巴蜀”,四川盆地號稱天賦之國,物產豐富,其物產也可以順着長江進入湖北。
- 可是,仙桃站不在仙桃境內,而是位於天門境內。
主要以種植水稻、棉花、油菜爲主,水稻產量高,爲當地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 1.喫黃鱔,江漢平原每逢端午節時,還必食黃鱔。 江漢平原 端午時節的黃鱔,圓肥豐滿,肉嫩鮮美,營養豐富,不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補功能。 仙桃市被譽爲中國黃鱔之都,黃鱔養殖面積已達12萬畝,養鱔網箱240萬口,產量達5萬噸,佔全國養殖總產量的21%,年產值超過15億元,畝均效益達5000元到8000元。 其黃鱔遠銷全國各地,“沔陽”、“先鋒”等品牌還外銷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家。 黃鱔養殖技術成熟,養殖規範標準完善,形成了成熟的養殖技術,對黃鱔養殖進行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建立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出口備案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產業鏈基本完整,經濟效益良好。
江漢平原: 湖北與江漢平原
我國的平原主要分佈在我國東部季風區,主要的平原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此外還有成都平原、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等平原。 位於湖北中心位置的江漢平原氣候條件良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 在很久遠的古代,人類就在這裏生息繁衍,並創造了發達的文化和文明,是長江流域乃至中國南方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國原始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 江漢平原西起宜昌枝江,東迄中國華中最大城市武漢,北抵鍾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 受雲夢澤的影響,古代江漢平原的城市大都建在雲夢澤的邊緣,其中最重要的兩座城市,一個是位於雲夢澤西邊的荊州(郢,江陵),另一個是位於雲夢澤東邊的武漢(鄂州,江夏)。 江漢平原與湖南的洞庭湖平原連在一起,二者被羣山環抱。
“思歸客”三字飽含無限的辛酸,因為詩人思歸而不能歸,成為天涯淪落人。 江漢平原 “身在草野,心憂社稷,乾坤之內,此腐儒能有幾人? ”(《杜詩說》)黃生對這句詩的理解,是深得詩人用心的。
江漢平原: 江漢
凹地的地面高程多在25~28米,地表組成物質主要為粘土,地下水位一般離地表0.5~1.0米,甚有不及0.5米者,每遇大雨,易成澇漬。 因爲南陽盆地的特殊位置,中原政權如果和江漢平原政權對峙,雙方必爭南陽盆地。 但相對而言襄陽則要更加易守難攻,襄陽北部有漢江作爲天險,與此同時,江漢平原的物資又可以沿着漢江源源不斷的給襄陽補給。 但是一但 襄陽失守,後面便無險可守,敵人便可沿着漢江順流而下進入江漢平原。 自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國外消費力低迷,中國無法像過去那樣增加出口來提升經濟,國家開始大力倡導經濟內循環,相應的產業很有可能會內遷。 在政策的加持下,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備受矚目。
- 歌曲歌詞 看不到邊夕陽伴炊煙 看花了雙眼天在水裡面 長江流金漢水流銀 金玉滿場我的江漢平原哎嗨喲 是誰把洪湖漁歌新詞填 是誰把三棒鼓的節奏變 金燦燦的稻熟…
- ①處於河牀與人工堤防之間的堤外灘地,現代沖積作用旺盛,地勢較高,大部分在30米以上,土壤多爲砂壤質。
- 同樣的,漢江也有驚險的另一面,這些驚險集中在漢江的中下游,這是由於漢江中下游河段河牀寬淺、水流趨緩、河道散亂、河曲發育,有些還是遊蕩型河道,中游地區就有 “高莫高於河沿,低莫低於山邊”這樣的諺語,下游則有“曲莫如漢”的說法。
- 1949年以來,對荊江、漢江、東荊河等堤防進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並於1952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了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江杜家臺分洪工程。
- 後來它們分別發展成爲荊荊宜城市圈和武漢城市圈。
- 外地移民移居江漢平原主要是因爲那兒有大量可墾的荒地。
加上1972年位於監利縣境的沙灘子又發生自然切灘和裁彎,河道彎曲係數由1949年的3.19降至2.02②。 總計縮短河長八十公里,增加泄洪量約五千秒立米,對防洪和航運都發揮了一定的效益。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亂,洪澇災害嚴重,江、漢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潰口成災。 從1644~1949年的300餘年間,荊江大堤決口19次,其中1931年的決口,計有9縣33.3萬餘公頃良田被淹,12萬多人死亡,300多萬人流離失所。 湖區大量圍湖墾殖,湖田面積增加,田多勞少,耕作較粗放,單產水平較低而不穩定。 實現了退田還湖,平原的油料作物佔有重要地位,以油菜、芝麻、花生爲主。
江漢平原: 江漢地區高鐵之爭
第二是從兩晉開始,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湖北開始加速開發,相應的人口也不斷增加,當地人開始圍湖造田,這種情況在洞庭湖再次重演。 借用三國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評價;”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2025 明清以來,湖北的治所武漢是古鄂國的勢力範圍,古代統治王朝在今武漢市到鄂州市一帶設立鄂州。
江漢平原: 春秋戦國時代の軍事的要衝「荊州城」
上古遺風,江漢之間,這裏有一段關於鄂國的傳說 對於鄂國之消失,或與楚人的最終崛起有關。 《史記》載:“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楚成王之時,楚國開拓千里之地,並向中原擴展,此時之千里之地中,多半就已是有武漢之地。 江漢平原物產盛,“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江漢魚米鄉”。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是我國少有的稻,麥,粟,棉,麻,油,糖,魚,菜都能大量出產的地區。 2.三月三,地米菜煮雞蛋 菜煮雞蛋的來歷,有這樣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名醫華佗來沔城採葯,一天,偶遇大雨,在一老者家中避雨時,見老者患頭痛頭暈症,痛苦難堪。
江漢平原: 江漢地區區域矛盾
“長江萬裏長,險段在荊江”,一是夏季高水位時,長江水面往往高於兩側平原數米至十餘米,二是荊江河段曲流發育,河道彎曲,水流不暢。 漢江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其洪水量不及長江,但下遊河槽呈漏鬥狀,上寬下窄,每遇洪水,嚴重威脅兩岸,與長江洪峯相遇,威脅更大。 當外江汛期,又適逢內湖水位上漲、地下水位增高的季節,外洪內澇,造成嚴重漬澇。 1949年以前,平原水系十分紊亂,洪澇災害嚴重,江、漢堤防年久失修,每遇大水常潰口成災。 從1644~1949年的300餘年間,荊江大堤決口19次,其中1931年的決口,計有9縣33.3萬餘公頃良田被淹,12萬多人死亡,300多萬人流離失所。 1949年以來,對荊江、漢江、東荊河等堤防進行了整修加固、增高培厚,並於1952年和1956年先後建成了荊江分洪工程和漢江杜家臺分洪工程。
江漢平原: 江漢地區
由於三峽是中國第二階梯到第三階梯的過渡地帶,長江水出後水流湍急,並且從上游帶來了大量的泥沙,泥沙不斷沉積抬高河牀,再加上荊江九曲迴腸的河道,導致荊江極其容易發生潰堤現象,威脅荊江沿岸和荊江下游的生靈。 爲了保證百姓的生命和財神安全,沿岸居民從晉朝開始建造荊江大堤。 時過境遷,荊江河牀越來越高,人們鑄造的荊江大堤也越來越高。
江漢平原: 江漢地理位置
湖北是一個居於中部的省份,絕佳的地理位置,加上長江、漢水的舟楫水利之便,從地緣經濟角度看,區位條件得天獨厚,被稱為“九省通衢”,當今,長江經濟帶與京廣經濟走廊在湖北交匯,湖北的區位將會發揮出更大的價值。 海潮青年:不到湖北,可能不知道盛夏有多熱;不到湖北,可能無法完全領略長江的多元姿態;不到湖北,可能感受不到漢江的哺育恩澤;長江與漢水讓雲夢澤化身為富饒的江漢平原,讓湖北成為魚米之鄉,長江漢江改變了湖北,也成就了湖北。 平原主屬揚子準地臺江漢斷拗,地勢低平,除邊緣分佈有海拔約50米的平緩崗地和百餘米的低丘外,海拔均在35米以下。 大體由西北向東南微傾,西北部海拔35米左右,東南降至5米以下,漢口僅3米。 江漢平原物產豐盛,“人人都說天堂美,怎比我江漢魚米鄉”。 江漢平原是我國少有的稻,麥,粟,棉,麻,油,糖,魚,菜都能大量出產的地區。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包括那些城市地區?
江漢平原地區不僅僅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而且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中部,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再次匯入長江,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同時東西南北方向的陸路交通也很便捷,自古對於江漢平原中的武漢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稱。 不過,由於江漢平原地勢低平,又有漢江的匯入,在夏季豐水期,干支流匯水量大,加上河道彎曲排水較慢,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 江漢地區因由長江、漢水交匯衝擊而成而得名,位於湖北中南部,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國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 湖北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位於長江中游,湖北省的中南部,西起宜昌枝江,東迄武漢,北自荊門鐘祥,南與洞庭湖平原相連,面積約4.6萬平方公里,主要包括荊州市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 江漢地區 江漢地區因由長江、漢水交匯衝擊而成而得名,位於湖北盆地西部,河流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是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 江漢平原總面積3萬多平方公裏,大部海拔50米左右。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位置境域
實際上,江漢平原清前期以後就很少出口米糧,而它所生產的棉布也主要是為在地消費(特別是農家自身消費)。 江漢平原2025 江漢平原 下面將看到,在多數情況下,是否捲入市場與多種因素有關。 於是在江漢平原形成了兩個城市圈,其中之一是雲夢澤西城市圈,又名荊荊宜城市圈,包括荊州,荊門,宜昌三個地級市。
江漢平原: 江漢平原
鱷魚的外形兇狠霸氣,有一種說法,中國人的圖騰龍的原型就是鱷魚。 在長江流域,許多當地人把中國的國寶揚子鱷稱爲豬婆龍。 湖北因位於洞庭湖以北而命名,古代洞庭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號稱八百里洞庭,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地質研究發現,長江和漢江入古云夢澤的泥沙淤積和古云夢澤的解體至西北向東南發展,漢江三角洲地面以一定的斜率傾向東南,由此得出了漢江三角洲的範圍,即以鍾祥為頂點、以長江為南界、西南至沙市、東南到武漢的沖積平原就是漢江三角洲。 湖北東、西、北和東南都是山,中部低平並湖南敞開,與洞庭湖平原連成一體,大別山與幕阜山之間有通道,整體上由西北向東南傾斜,所以湖北四周的河流都趨於向中南、東南部流,最終江漢朝宗於海。
糧食與棉布是明清時期進入長途流通的兩種主要農產品。 據吳承明的研究,明清時期這兩種物品在市場上均有成長,特別是在清代。 清中期每年約有3600萬石稻穀進入長途流通領域,除600萬石漕糧外,有3000萬石是商品糧,這是晚明進入長途流通的三倍。 第二項最重要的商品是棉布,全部商品布的15%或每年4500萬匹進入長途流通市場。 按照舒爾茨的邏輯,作為既產米又產棉布的地區,江漢平原應該對這一不斷擴大的市場有更積極的反應,提高產量出口更多的稻米與棉布。 但如吳所示,在18世紀中期,隻有湖北北部(包括江漢平原部分地區)有些許小麥進入長途貿易;而江漢棉布隻是長途貿易中的極小部分(比例不詳),90%棉布由江南提供 。
江漢平原: 江漢地區
此時的杜甫歷經磨難,北歸已經無望,且生活日益困窘。 長期漂泊無定的狀況讓杜甫感慨萬千,於是他寫下此詩。 全詩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現了詩人老而彌堅、壯心不已的心理狀態。 此詩集中地表現了到老不衰、頑強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通過對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寫,詩人把他“思歸”之情表現得很深沉。 他由遠浮天邊的片雲,孤懸明月的永夜,聯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彷彿自己就與雲、月共遠同孤一樣。